中國將發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

2020-12-16 搜狐網

  量子是個特別嚴肅、但很容易搞得不嚴肅的高深話題。中國的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即將發射,鋪天蓋地的報導讓不少人都能把這當做茶餘飯後的談資。

  不過,恐怕沒人敢拍著胸脯說自己精通量子論,連當年創立和發展量子論的物理學大佬們都覺得這玩意兒難懂,普通人就不用說了。

  與經典物理學和其他許多學科不同,量子論特別違反常識和直覺。一些看似不關聯的現象竟能結合成一體,讓人哭笑不得,如此無釐頭的理論,如何理解?

  據新華社北京8月15日電

  量子糾纏 愛因斯坦的糾結

  量子是物理世界裡事物的最小份額。在數學上,你盡可以把東西分成一半又一半,沒完沒了地縮小下去,但物理的東西不能比一個量子更小了,不妨說整個世界都是量子組成的。

  量子論作出的許多預測都得到了驗證,沒有量子論,就理解不了半導體材料的原理,造不出微小的電晶體,不會有集成電路,也就不會有電腦、手機和網絡。

  量子論的地位早已穩固,有一大堆物理學家靠它吃飯,但量子世界的某些根本問題,仍是他們共同的困擾。其中最要緊的一個,就是令愛因斯坦糾結多年、今天大家還在糾結的「超距作用」,它正是量子通信的基礎,也是量子科學實驗衛星要檢驗的問題,其正式稱謂是「糾纏」。

  兩個處於糾纏中的粒子,彼此間存在一種神秘關聯,即使相隔整個宇宙,只要糾纏不被打破,這種關聯就存在著。量子糾纏那神秘的超距作用,讓許多最優秀的人類頭腦深感困擾。

  人類似乎生來就認為定域性原則才是理所當然的,即一個物體只能受到周圍事物的直接影響,遠處的東西要藉助媒介、跨越空間才能對它產生作用。要把桌上的咖啡杯端起來,就得伸手去拿。我對你喊話,聲音通過空氣的振動來傳遞。

  量子糾纏則意味著,要麼量子論存在漏洞,要麼定域性原則可以違反。而以愛因斯坦為代表的部分物理學家則對超距作用的存在持懷疑態度,只認為量子理論是「不完備」的,糾纏的粒子之間存在著某種人類還沒觀察到的相互作用或信息傳遞,也就是「隱變量」。

  物理學家約翰·貝爾設計了一套實驗原則,把量子糾纏之爭的戰場從理論轉移到了實驗室。貝爾在感情上站在愛因斯坦一方,但這不影響其理論——人稱「貝爾不等式」——的客觀性。幾十年來,科學家用光子、原子、離子等東西做了許多實驗,結果都偏向量子論一方:沒有隱變量的存在,量子態的糾纏是非定域性的。

  不過貝爾設計的實驗是假想實驗,現實中很難完全滿足實驗原則的要求,迄今還沒有一個實驗可靠到能蓋棺定論。擴大實驗距離,正是消除漏洞的手段之一,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可以把實驗距離擴大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有希望得出更加可信的結果。當然,將來如果能把實驗的另一端設在月球甚至火星上,就更理想了。

  量子通信 「不可攔截」的密鑰

  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的另一個任務是進行量子通信實驗,這是量子糾纏應用領域中比較接近現實的一個。它的要點是特別安全,傳統竊聽手段原則上對量子通信沒有用。加密的信息好比上了鎖的箱子,用特定的鑰匙才能打開。以當前的加密技術,只要付出足夠的努力,鑰匙理論上是可以攔截到的,只看效率高不高罷了。

  而量子糾纏則提供「不可攔截」的鑰匙。做法是並不刻意防止別人竊取鑰匙,而是一旦有人這麼幹,通信雙方必然能察覺。量子衛星製造兩個糾纏的光子,分別發給通信的雙方。雙方對各自接收到的光子進行隨機檢測,用明文通信對比檢測結果,看看兩個光子是不是糾纏的。如果有人中途攔截光子,其觀察行為會破壞糾纏狀態,讓鑰匙作廢——你偷唄,偷到就沒用了,我換把新鑰匙。

  從理論到實踐尚有很多技術困難,但總的來說,量子通信還是比傳統通信安全得多,可能會給加密技術帶來革命性的變化。近年來量子通信已經有一些小規模應用,中國發射這顆衛星是要率先搞個大動作,著手建設全球範圍的量子通信網。有外媒評論說,這是「將頂尖研究轉化為中國的全球力量戰略資產的一個裡程碑」。

  量子計算 魔法般的高速計算

  量子糾纏還有一個更了不起、但也更遙遠的應用領域:量子計算。傳統計算機離它的理論極限似乎已經不遠,其中既有物理學導致的硬體局限,也有算法方面的軟體局限。對一些運算量特別巨大的問題,傳統計算機需要消耗的時間長到人類等待不起,甚至宇宙都等不起,目前看來量子計算機是唯一可能的出路,它會比傳統計算機快億萬倍。

  傳統計算機算法基礎是0或1的狀態,而量子計算機則可以實現「既是1又是0」,多個糾纏在一起的量子比特能同時實現指數級別遞增的運算威力,輕易碾壓傳統並行計算。

  當然,研究還處在非常基礎的階段,很多問題尚待解答:用什麼製作量子比特?怎麼讓它們維持那脆弱而短暫、特別容易遭到幹擾的量子態?怎麼對它們進行編程?製造量子計算機是不是需要有別於傳統計算機的全新思路?用傳統計算機發展歷史來比擬的話,量子計算大概處於還在研發真空管的時代,讓我們等吧……

  ●連結

  它為啥叫「墨子號」?

  記者15日從中科院獲悉,我國即將發射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被命名為「墨子號」。

  「關於這顆衛星的命名,我們考慮了好久。」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院士說,最終命名為墨子,緣起於已故著名教育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老教授錢臨照。

  據了解,錢臨照作為老一輩光學、科技史研究者,早年對墨家經典著作《墨經》有過深入研究,發現其中有不少與現代科學知識相通的記載,比如墨子在《墨經》中提出的「光學八條」。

  「墨家邏輯是全球三大古老邏輯體系之一,而邏輯體系是科學的基礎。」潘建偉說,墨子在兩千多年前就發現了光線沿直線傳播,並設計了小孔成像實驗,奠定了光通信、量子通信的基礎。

  「就像國外有伽利略衛星、克卜勒望遠鏡一樣,以中國古代偉大科學先賢的名字來命名全球首顆量子衛星,將提升我國的文化自信。」他說。

  據了解,作為中科院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專項首批科學衛星之一,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將在國際首次開展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空間尺度的量子隱形傳態等多項實驗。目前量子衛星發射前的準備工作已基本完成。

相關焦點

  • 外媒評中國發射世界首個量子衛星:助力全球通信安全
    人民網8月17日電 (韓莎莎、實習生李玉潔)北京時間16日1時4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標誌著我國空間科學研究又邁出重要一步,引發了外媒的普遍關注。
  • 中國將發射首顆高通量通信衛星利用雷射天地通信
    央廣網北京2月16日消息(記者馬喆)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2017年,我國計劃發射實踐十三號、中星9A、實踐十八號等6顆通信衛星。其中,實踐十三號將於今年4月發射。目前,全球範圍內由我國製造的在軌運行的通信衛星多達24顆。
  • ...量子網下半年交付 量子衛星7月升空 中國將率先應用量子通信技術
    新華社北京5月28日消息 記者日前從中科院獲悉,光纖量子網「京滬幹線」正在籌建之中,將在下半年交付使用。此外,我國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將於今年7月擇機發射,將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構建一個天地一體化的量子保密通信與科學實驗體系。中國將成為國際上率先實現高速星地量子通信的國家。
  • 中國發射量子衛星震動世界 或永久解決信息安全問題
    量子衛星出廠裝箱前進行外觀檢查。【環球時報綜合報導】幾乎一夜之間,世界知道中國發射了一顆特別厲害的衛星——「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這顆於16日凌晨發射的衛星主要承擔量子技術方面的任務。量子這種亞原子粒子很神奇,關於它的理論也特別晦澀高深,非專業人士很難搞懂,但這並不能阻擋世界輿論的讚嘆。
  • 全球首個!我國已構建出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雛形
    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八院研製的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於2016年成功發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2017年,我國建成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
  • 量子衛星「墨子」入軌 搭載二代雷射實驗系統
    「墨子號」是世界上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院士潘建偉說,給它起名「墨子」,是因為墨子首先通過小孔成像實驗發現了光沿直線傳播,而且他也提出了某種意義上的「粒子論」。  帶著中國先賢的名字,這顆衛星於凌晨發射至高度為500公裡的預定軌道。半夜發射一顆太陽同步衛星,是為了保證它每次飛過中國上空都在夜間,夜間試驗可以規避光線幹擾。
  • 航天科技:我國首顆X射線天文衛星成功發射
    圖為「慧眼」衛星發射現場。甄 哲攝(新華社發) 本報北京6月15日電 (記者馮華)記者從國防科工局獲悉:15日11時0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採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顆X射線空間天文衛星「慧眼」。
  • 我國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計劃後年發射
    為進一步觀測、研究全球氣候與環境變化,中山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共建的「全球變化天基觀測系統聯合研究中心」日前落地廣東。據悉,雙方聯合研製的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目前已完成了平臺和載荷設計,預計2022年發射升空。
  • 還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試驗衛星成功發射有...
    他,長期從事空間光電遙感有效載荷研製工作,為「嫦娥一號」成功研製我國首個空間用雷射高度計,成功研製「嫦娥三號」雷射三維成像敏感器,使我國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在離月面100米高度進行行星軟著落自主避障。他同時也是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我國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的衛星副總師、有效載荷總體主任設計師。他,就是舒嶸。
  • 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平均每兩個月發射一顆衛星
    重大成果「大放異彩」  據悉,創新研究院已共計發射22顆衛星,包括新一代北鬥導航衛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天宮二號伴星和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等,成功率達100%,一批「叫的響,數得著」的科研成果驚豔全球。
  • 全球首顆6G試驗衛星「電子科技大學號」成功發射
    6G試驗衛星「電子科技大學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這也是太赫茲通信在空間應用場景下的全球首次技術驗證,標誌著我國航天領域探索太赫茲空間通信技術有了突破性進展。11時19分,全球首顆6G試驗衛星「電子科技大學號」,搭載長徵六號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升空
  • 全球首顆6G衛星發射成功!比5G快100倍,什麼是6G?
    11月6日,從電子科技大學獲悉,當天11時19分,全球首顆6G試驗衛星「電子科技大學號」(星時代-12/天雁05)搭載長徵六號遙三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升空,並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全球首顆6G試驗衛星 「電子科技大學號」衛星重達70公斤,由電子科技大學、國星宇航等聯合研製,該衛星搭載了由電子科技大學與國星宇航設計開發的太赫茲衛星通信載荷,將在衛星平臺上建立收發鏈路並開展太赫茲載荷試驗,成為太赫茲通信在空間應用場景下的首次技術驗證。
  • 美國將6年發射1.2萬顆衛星?中國不甘示弱,WIFI全球覆蓋不是夢
    目標宏大,美國要用1.2萬顆衛星建SpaceX星鏈2月22日,在加州范登堡空軍基地,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成功地發射了一枚「獵鷹9號」火箭,將其兩顆衛星Microsat 2a和2b送入軌道。根據該公司向美國電信業監管機構聯邦通信委員會提交的一份文件顯示,太空探索技術公司預計會在6年間,向太空發射約1.2萬顆衛星,建立SpaceX星鏈,以此為基礎,實現從太空"直接向美國或全球"提供高速網際網路接入服務。而「獵鷹9號」火箭22日送入太空的兩顆衛正是這一項目的首批測試衛星。
  • 量子衛星有何神奇之處?
    我國首顆量子科學試驗衛星「墨子」發射升空,據說,這顆衛星成功運行後,我國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量子通信的國家。那麼,到底什麼是量子啊?量子衛星有什麼神奇之處呢? 小編答 據小編了解,這個被命名為「墨子」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其科技含量及精密程度可謂是達到了該研究領域前所未有的高度。
  • 全球氣候變冷是因為中國衛星?這個鍋我們可不背
    參考消息網6月17日報導 最近一個名為「今日星球」的外文網站發表文章稱,2017年春天反常地冷,甚至到如今已經是夏天了,地球的一些地方仍很冷,而這可能是因中國的量子衛星所致。
  • 全球首顆6G試驗衛星成功發射 6G有哪些新技術?
    【全球首顆6G試驗衛星成功發射,6G有哪些新技術】記者6日從電子科技大學獲悉,當日11時19分,全球首顆6G試驗衛星「電子科技大學號」(星時代-12/天雁05)搭載長徵六號遙三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升空並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 福建首顆衛星「海絲一號」發射成功
    東南網12月23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張靜雯 通訊員 黃仡凡) 北京時間2020年12月22日12時37分,我省首顆衛星「海絲一號」搭載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文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衛星進入測控站覆蓋區後,遙測信號顯示衛星工作正常,太陽翼、天線均展開正常,發射任務圓滿成功。
  •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到底有什麼先進之處讓其他國家望塵莫及?
    「墨子號」是中國於2016年8月16日發射的一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這是世界上第一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升空時肩負著三大科學任務:星地間量子密鑰傳輸;千公裡級量子糾纏分發檢驗貝爾不等式;星地間量子隱形傳態。墨子號升空大約1年後這三大任務就已圓滿完成。
  • 沒把中國放在眼裡,韓國將發射全球首顆霧霾衛星,高分五號去哪了
    為了更好的防治霧霾,我們的鄰國韓國貌似更「用心」一些,因為人家要專門發射一顆監測霧霾的衛星。據韓聯社12月5日報導,韓國航空宇宙研究院將於明年2月份在法屬蓋亞那,發射一顆專門用於收集東亞地區霧霾和赤潮等環境和海洋數據的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千裡眼2B」。千裡眼2B與去年底發射的千裡眼2A一樣,都是千裡眼1的後續衛星。
  • 中山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將聯合發射極地衛星
    12月3日,記者從在中山大學舉行的「全球變化天基觀測系統聯合研究中心成立儀式暨衛星遙感高峰論壇」了解到,中山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將聯合研製並發射一顆極地衛星,這將是我國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預計2022年發射升空。目前衛星平臺和載荷的設計已基本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