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01 06:12 |溫嶺箬橫發布
說到科學家,大家的第一反應是什麼?聰明?離我們很遙遠?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來自溫嶺箬橫的科學家父子!
他,長期從事空間光電遙感有效載荷研製工作,為「嫦娥一號」成功研製我國首個空間用雷射高度計,成功研製「嫦娥三號」雷射三維成像敏感器,使我國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在離月面100米高度進行行星軟著落自主避障。
他同時也是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我國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的衛星副總師、有效載荷總體主任設計師。
他,就是舒嶸。
舒嶸一家合照
人物簡介
舒嶸,1971年生於上海,祖籍箬橫。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副所長兼研究室主任,研究員。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各1項,獲中科院先進工作者,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六部委「嫦娥三號突出貢獻者」、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上海市領軍人才;上海市勞模集體、全國工人先鋒號團隊負責人。
舒美冬,舒嶸的父親,1941年生。箬橫鎮東浦人,定居上海。高級工程師。上海光機所所長辦公室主任,上海市雷射學會理事,上海市雷射學會檢測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從事全所綜合計劃、綜合統計和主編年刊等工作。曾獲中國科學院科技成果進步二等獎和上海市科技成果進步三等獎各1次。
舒嶸與父親舒美冬
從小耳濡目染於科研氛圍
嫦娥工程、量子科學衛星、高分重大專項……這些有著重大意義的工程填滿了舒嶸的生活工作。今年48歲的舒嶸,深耕科研領域27載,要說起他與科研的點滴,還得追溯到舒嶸的童年……
舒嶸的父親畢業於浙江大學物理系,母親畢業於上海交大機械系,都在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以下簡稱:光機所)工作。由於父母工作繁忙,舒嶸自小跟著外婆在浙江長大,「小學二年級來了上海,一開始跟著父母住在光機所的集體宿舍裡。」舒嶸回憶道。那時候,實驗室是舒嶸眼裡的「遊樂園」,實驗室裡的螺絲螺母是舒嶸愛不釋手的「玩具」,所裡的叔叔伯伯是舒嶸的「百科全書」。據舒嶸的父親舒美冬回憶,學生時代的舒嶸一放學就鑽進實驗室,也常常會請教所裡的叔叔伯伯各種各樣的問題,「他是用心去看的(實驗)。」舒美冬說。
從小在光機所裡長大的舒嶸,對實驗室的環境再熟悉不過,裡面各式各樣的器材承載著舒嶸的童年記憶。也許就是從那時起,舒嶸心裡就種下了科研的種子。儘管大學的專業是由父母決定的,但舒嶸並不反感,大學期間努力學好專業課以外,語文、英語的學習也沒有落下。
畢業後,舒嶸來到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工作。
正在作報告的舒嶸
成長離不開父親的鞭策
「其實我受我父親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舒嶸說。上世紀90年代正值出國熱潮,舒美冬希望兒子也能出國深造,但舒嶸從沒考慮過出國留學,在他看來科研工作比遠赴他鄉讀書要有趣的多,「不去,他說,他覺得國外有的國內也能做出來,只要持之以恆。」舒美冬笑著說。但舒美冬始終認為要成為一名合格的科研人員,必須深入學習,不斷進修,有了一定的理論知識支撐才能在未來的工作中保有自己的主見和判斷,「我要求他一定要拿下碩士、博士學位。」
工作6年後,舒嶸在職攻讀碩士和博士,跟隨導師薛永祺在科研路上繼續奮勇拼搏。那時候實驗室、寢室、食堂佔據了舒嶸大部分生活,回憶起這段邊工邊讀的歲月,舒嶸說:「大部分時間都在學習和工作,每天在實驗室待到十一二點,第二天早上六七點又精神飽滿,開始新的一天。」通過理論加實踐的磨礪,舒嶸漸漸開始明白父親如此鞭策他的原因,不僅僅是學位,更是對如何做好科研工作的系統化培養。
從入職初期的學位要求到如今工作中的每個階段,父親舒美冬都會給兒子提出相應要求,鞭策兒子不斷進步。舒美冬敏銳地感覺到時代的變化,創新開始逐步替代從前「追蹤式」的研究,而這也是他對兒子最新的期望。
印著女兒照片的日曆
逐漸找到科研的意義
對科研的熱愛,對技術的追求,對「做一件事像一件事」的執著,使得舒嶸在科研路上不斷修煉、升華。據舒嶸介紹,探測器在落月時會有不可避免的晃動,為解決「嫦娥三號」探測器在月面的安全著陸,舒嶸帶領團隊自主研發,經歷數年的攻關與實驗,終於成功研製了國際上第一個用於空間自主著陸避障的雷射三維成像敏感器,實現250ms內對30°×29°區域的精準三維成像。「國際上,只在美國的實驗室做過,就再沒見過任何報導。」舒嶸說,這一方案成功保障了「嫦娥三號」探測器在月面的安全著陸,也使得我國成為國際上首次採用雷射三維成像技術在離月面100米高度進行行星軟著陸自主避障。
舒嶸在一個個重大項目中不斷成長、不斷提升,他越來越發現科研的目的不僅僅停留在順利完成指標的工作中,他更希望通過科研提升技術,讓科學技術被廣泛應用,「不能為了做科研而科研,要做有效的科研工作 。」舒嶸說。
一兩個月才有時間去探望一次父母,在女兒眼裡爸爸的職業「是出差的」,繁忙的工作讓舒嶸錯過了很多女兒成長的時刻,錯過了很多和父母相伴的時光,「沒有時間陪家人,這點確實挺遺憾的。」舒嶸略表無奈。而讓他感到寬心的是家人的理解,「我很理解他,很放心他,只要他把工作做好。」舒美冬如是說。
(原標題《溫嶺這對父子都是科學家!還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試驗衛星成功發射有關!》編輯 趙靜)
15646111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