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全部身家投入荒蕪多年的鹽鹼地,招來議論不斷,本地老闆沒人承包,幾塊錢都沒人要,這就是有錢燒的麼,賠光積蓄多方籌集資金再度捲土重來,敢想敢做才能實現夢想。」楊飛是如何在鹽鹼地上種出綠色果蔬並賣出高價?
楊飛遼寧省瀋陽市康平縣人,由於打理著一個糧庫,也算小有積蓄,幾年前就被人稱為楊百萬,令人刮目相看是,他利用了十年的時間,把一片荒蕪多年的鹽鹼地改造成了集採摘、休閒、娛樂為一體的美麗莊園。
做綠色食品的起因
這一切還要從頭說起,從小衣食無憂的楊飛,子承父業做起了糧食生意,憑藉靈活的頭腦,生意做得也是有模有樣,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人們都稱他楊百萬,但是這一切在2008年卻悄然的發生著變化,他以前一直是搞糧食的,往北京就是送貨,送貨中有一個合作夥伴,他是中國農業大學的,他那個園區裡頭,各種先進蔬菜設備,而且它當時是綠色標準,首次接觸綠色食品的概念並未讓楊飛有多大感覺。但接下來他到一個經營莊園的朋友家做客的經歷卻讓他受到了刺激,他那個菜也非常好,非常新鮮,這菜全是帶顏色的,他說這叫綠色產品。
這些東西賣多錢,他說賣十多塊錢一斤,感覺非常震撼,這玩意在咋們那也就賣一兩元,他這翻了將近10倍,高於普通蔬菜好幾倍的銷售價格,讓楊飛認識到了綠色食品的發展空間,於是他便萌生了回家種植這種綠色果蔬的想法。
楊飛決定和家人商量賣掉經營多年的糧庫來承包土地
考察回來之後,因為沒有啟動資金,和家人商量了,就要把糧庫賣掉,家裡人也特別不看好,大家也都是勸他,他這個人比較拗,認準了他就一定要做,家裡人的不支持,並沒有讓楊飛放棄。
2009年夏,他最終還是賣掉了經營多年的糧庫,但是接下來他的一個舉動,更是讓他成為了村裡人嘲笑的對象,當時回到村裡,把糧庫賣掉100多萬,花了七十五萬把這邊五百畝的鹽鹼地承包了下來。
鹽鹼地當時是寸草不生,旱時硬邦邦,下雨白亮亮,積水竄大將,粘粘草不長,這是當地人對這片鹽鹼地的生動描述。本地老闆姓沒人承包,幾塊錢都沒人要。村民說「根不就不長啥玩意,還承包這地,他就是個傻子,承包啥也不長的地,他這就是有錢燒的。」父親看過這塊地,堅決不同意,七十多萬在康平能買兩個店鋪,一年光租金就能掙10多萬,楊飛不幹,非要承包這塊鹽鹼地。
鹽鹼地上能生金
經遊客介紹:「園區反季栽培的小西紅柿,相當的好吃,無公害不用洗,直接就能吃,小柿子顏色多,孩子特別喜歡,晶瑩剔透的小柿子,蒼翠欲滴的蔬菜成為了遊客們稀罕的食物。」,小柿子其實就是小西紅柿、小番茄,學名聖女果,口感酸甜適中。而這處莊園內的小番茄有16個品種,口感更甜,肉質柔嫩,果皮稍厚,脆嫩多汁。
創業
面對村民的各種嘲笑和家人的不理解,楊飛卻有著自己的想法,專家跟他說了你選的地,最好選擇沒有種過地的地,他更能達到綠色標準,沒汙染源,為了符合綠色食品的種植標準,楊飛看中的正是這片鹽鹼地,荒蕪多年沒有農藥化肥的汙染,而通過多次的考察學習,他發現鹽鹼地並非不可利用。
首先得選擇地理位置,它緊挨著臥龍湖的北岸,而且這塊面積大,它佔地五百畝,它有我的發展空間,選擇鹽鹼地是因為咋們當地人不懂,通過學習考察,已經決定了這個基質式栽培方法,適合鹽鹼地種,而且能快速種植,這是選擇這塊地的初衷。
但是想要在鹽鹼地上栽培作物無非兩種方式,一是進行土壤改良後栽培作物,另一種就是利用基質栽培。
基質栽培方法的特點是什麼呢?
見效快、本身對土壤的投資少。
像外邊改良這個土地,一畝地可能將近兩千塊錢,而且周期長,需要兩三年之後正式栽植果蔬,栽植莊稼。基質栽培方法,它用一千二三左右,一畝地就可以弄下來了,而且立馬能見效。
當時,楊飛結合實際情況,權衡利弊後暫時放棄了費時費力又耗費資金的土壤改良,決定採用基質栽培。基質用這個草灰、爐灰、珍珠巖還有這個河沙幾種配方配製。每年都加這個有機肥,就是腐熟的牛糞跟豬糞,人工配置好之後, 低下鋪層塑料,把本身的鹽鹼地隔離,栽成一個基質槽,用人工配置的營養液,滴灌把營養液輸入進去。
原來早在包地之前,楊飛就已經做了充足的準備,他發現在康平當地都有種植小番茄的習慣,加上當地晝夜溫差大,光照充足,對於提升小番茄的口感有良好的作用,2009年十一月,楊飛用最快的速度建造了兩個佔地五畝的大棚,而他這次不但在栽培方式上與眾不同,而且在栽培時間上也打破了當地的常規,因為東北的大棚,就是春茬跟秋茬,咱那一塊地想讓它高產品,高附加值,只能一季,反季為主,反季價賣得高。你要是隨老闆姓賣,咱再僱工,肯定是賠錢。
大棚內的小番茄在楊飛的精心管理下終於開始結果了,而就在楊飛回家過春節的時候,一個電話的到來就讓他再也無心與家人團聚,據大棚工作人員說 「發現這個果實不生長,然後葉片發黃,而且整個柿子秧都蔫。」經過初步查看,楊飛認為應該是溫度低造成的,但大棚密封性好,草苫也都按時蓋了,那問題到底出在哪呢?
不明所以的楊飛趕緊請來農業局專家常樹娟老師,原因:有幾天連續的低溫,還有就是當年的牆推完了之後,保溫效果不好,導致棚溫白天積累不夠,晚上溫度下降得快,在一個就是當年做這個栽培的壟,就是平畦栽培,沒進行這個高壟栽培,導致這個根系的溫度也比正常的高壟栽培的溫度要低兩到三度。
楊飛在建棚時參照了當地的大棚建造結構,後牆採用的是頂部一米寬,底部四米寬的厚度,但是他卻忽略了當地其他種植戶,採取的是春茶和秋茶種植,而他卻是反季種植,這樣就導致在冬季氣溫低時,大棚保溫性能不夠,導致小番茄遭受凍害。
當時採用的是地下基質栽培槽的方式,這樣就會使小番茄的根部溫度更低,從而加劇了凍害的發生。
通過常老師的指導,以前的牆低下是四米寬,現在改為6米了,上面是一米寬,現在增加到兩米,基質床也是由以前的往下翻,改成向上翻。修改後的棚內溫度最低能達到八度。現在保證了沒有一點凍害了。
楊飛解決了凍害的問題後,他的小番茄也終於迎來了收穫的季節,「但是這個時候的楊飛並沒有在第一時間,將自己辛苦種出來的小番茄推向市場,而是免費送人了」,這又是為什麼呢?
當時第一批果下來之後,給每戶老闆姓發了5斤,因為建棚前,老百姓對我沒少幫助,從以前的不認可,到現在果蔬成熟了之後,老百姓還挺佩服我。免費送果回饋鄉鄰,酸甜可口的小番茄也得到了人們的普遍認可。於是楊飛便信心滿滿地,將自己的小番茄送到當地的批發市場進行銷售,分成那個高中低檔,好的裝在精品箱裡頭,送到精品水果店賣,不好的再走批發市場。分級銷售的小番茄終於得到了市場的認可,這也是他每畝大棚的收益增加到了七萬多塊錢。
園區主要是採用熊蜂授粉,植物生長燈補光,以菌治菌的病蟲防治方法,提高果品質量,達到綠色產品。2013年由於採取生物防治病蟲和種植管理技術的不斷改進,楊飛的小番茄產量也由最初的每畝七千多斤增加到了一萬兩千多斤,並且獲得了綠色食品認證。
楊飛的小番茄也順利的打入瀋陽各大蔬菜市場和大型超市,效益已由最初的每畝七萬多元,到如今的16萬多元。
由於東北人有吃生菜蘸醬的習慣,為了迎合一些老客戶的需求,楊飛又擴建了四個蔬菜大棚,並選擇了紫金、苦菊、冰菜、生菜等幾個品種,全部按照綠色標準種植,因此蔬菜也很快得到了一些老顧客的青睞,根據客戶的需求,不僅有各種果蔬,蔬菜銷路打開後,楊飛還順勢搞起了果蔬的家庭配送服務,並採用會員制模式,按顧客喜好將園區內的果蔬進行合理的搭配,包裝後準時送貨上門。
2015年楊飛繼續擴大投資,建起了都市莊園,並搞起了採摘遊,一方面銷售果蔬,一方面也宣傳自己的綠色生產方式,現在他的小番茄已發展到12個品種八個顏色,並多次被評為優質農產品金獎,除此之外,楊飛還逐步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起了特色民宿、餐飲、遊樂設施,還通過包租土地、農耕體驗等形式吸引遊客。
由於他的莊園集採摘、休閒、娛樂為一體,被當地政府列為臥龍湖大遼文化冬捕節的分會場,並為他帶來了源源不斷的客流,截止到2018年底,楊飛的基地改良土壤兩百多畝,建有大棚16個,其中有12個棚種植的是小番茄,年產值三百多萬元,加上蔬菜和旅遊等收入,實現了年銷售額六百多萬元。
小編覺得:回首十年的創業艱辛,只有敢想敢做,才能實現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