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託發展林下經濟闖出一條綠色發展的「特色路」

2020-12-23 中國林草價值

又到了紫蘇飄香的季節。素有全國聞名的「中國紫蘇之鄉」美譽的樺南林業局,5萬畝紫蘇即將喜獲豐收,紫蘇種植戶的臉上露出了甜美的笑容。近幾年來,樺南林業局職工群眾通過種植紫蘇走上了致富的道路,這裡也成為了全國集中種植面積最大的紫蘇種植地。

紫蘇是中國衛生部首批列入的藥食同源植物,具有降脂降壓、解毒護肝、改善記憶等功效,素有「植物腦黃金」之稱,是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日常保健食品。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樺南林業局職工便開始零星種植紫蘇。由於該局森林廣袤,地處北緯45°黃金黑土帶,因此在這裡種植的紫蘇α-亞麻酸含量更高。紫蘇全株均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它具有低糖、高纖維、高胡蘿蔔素、高礦質元素等,還含有抑制活性氧預防衰老的有效成分,其經濟價值很高。紫蘇這種植物適應性很強,對土壤要求不嚴。排水良好,沙質壤土、壤土、黏壤土,房前屋後、溝邊地邊,肥沃的土壤上均可栽培,而且還可以改良土壤,與其它農作物輪作不但可以有效的解決土地重茬的問題,還對其它農作物生長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另外紫蘇種植科技含量不高,投入成本相對較低,一般春季播種到9月中旬就可收穫,避免秋收勞動力爭嘴。四年多來,樺南林業局深耕地理和資源優勢,將紫蘇產業作為脫貧攻堅重點項目,經過深度研發,目前紫蘇系列產品迅速搶佔國內市場,並逐步開拓日韓等國際市場,產品的市場認可度和美譽度迅速提升。

2016年4月,樺南紫蘇被原國家農業部批准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其種植面積也由原先的零星種植髮展為10萬畝,樺南林業局一舉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紫蘇之鄉」——全國最大的紫蘇種植基地。贏得突出成效後,樺南林業局並未止步,持續改革進取,深挖紫蘇資源潛能,延伸產業鏈條,推進特色農產品從「原字號」向「深加工」轉型,把「農頭工尾」作為發展農業經濟的重要路徑,突出抓好紫蘇深加工,精心打造高質量發展新龍頭,與東北農業大學、老鼎豐食品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農盛園食品有限公司,投資1,583萬元建設了年生產能力2,000噸的紫蘇油生產線,精心打造產品研發、精深加工、銷售、進出口於一體的綜合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把紫蘇種植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在抓好紫蘇油主產品的基礎上,目前已逐步研發出10大系列118款產品。產品通過了ISO9001、ISO22000質量管理體系認證、食品安全管理體系認證;2020年4月,公司「紫津坊」牌紫蘇油,在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完成註冊。2019年,公司生產紫蘇油62.9 噸、出口紫蘇籽30噸、包裝銷售雞蛋442萬枚、紫蘇月餅50萬塊、紫蘇元宵2.5噸、代餐粉20.4萬袋,全年實現總產值1500萬元,安置分流職工92人。2018年,該局延伸紫蘇產業鏈條,建設了佔地10萬平方米的紫蘇雞養殖基地,紫蘇雞存欄6萬隻,日產紫蘇雞蛋2萬餘枚,並衍生出了紫蘇滷蛋、紫蘇燒雞等副產品,2019年實現利潤110萬元,成為林業局一個新的特色產業項目。2019年,樺南林業局被中國林業產業協會授予「中國紫蘇小鎮」榮譽稱號,被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授予「中國林業產業突出貢獻獎」。農盛園食品有限公司被中國林業產業協會授予「中國林業產業創新獎」榮譽稱號,紫蘇產品榮獲黑龍江100種綠色食品「十大榮譽產品」獎,成為全國紫蘇產業的龍頭企業。

小小的紫蘇已經成為樺南局林下經濟的新「寵兒」,依靠小紫蘇,樺林人果真做出了「大產業」,成為林區轉型發展的又一新亮點,助力職工增收致富的好項目。

如今,在發展林下經濟方面,樺林人的目光又瞄準了素有「黃金果」之稱的沙棘果。在退耕還林地塊大力發展沙棘種植,旨在探索「以林養林」之路。目前,樺南林業局沙棘種植戶已經達到60多戶,栽植面積24031畝,達產後產值可達8000餘萬元。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在重點國有林改革的大潮中,樺南林業局有限公司積極踐行習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和「兩山」發展理念,帶領幹部職工打好「生態牌」、念好「山字經」,依託發展林下經濟創出了一條綠色發展的「特色路」。

作者:文/何春軍 圖/李元海

相關焦點

  • 遂寧闖出一條現代農業生態文明發展之路
    圖為現代農業園區一角 五大現代農業園區成為遂寧市實現全面小康的先行區、示範區,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正不斷引領遂寧現代農業發展 遂寧「五大農業園區」,闖出一條現代農業生態文明發展之路--五大現代農業園區成為遂寧市實現全面小康的先行區、示範區,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正不斷引領遂寧現代農業發展。 五大農業園區建設3年多來,取得了怎樣的成效,各個園區湧現出了怎樣的發展新氣象?日前,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並曬出遂寧市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發展成就。 遂寧如何走出丘陵地區經濟發展新路,實現省委提出的「走在全省前列,率先全面小康」的發展要求?
  • 紫雲:林下經濟「蹚」出致富路
    綠色蔥蘢的森林下,遍布蜂箱、雞舍、食用菌基地、中藥材基地……昔日雜草叢生的林下空間,一個個經濟產業正在崛起。  走進國有浪風關林場,漫山參天的松林下,1000畝紫松茸豐收,且已銷售完畢;100畝藍莓樹進入盛果期,藍色的果子掛滿枝頭,飄香四溢;藍莓林裡,300箱林下蜂依次擺放,中蜂飛進飛出,「嗡嗡」直響;4萬羽蛋雞在林間自由覓食。
  • 滿山竹林變成「聚寶盆」 上墅鄉發展林下經濟有妙招
    走出了一條鄉旅致富路。一邊鄉村旅遊紅紅火火,另一邊滿山竹林等待新生,林業資源有效利用及可持續發展問題日益凸顯。 「要想走出一條和毛竹產業不同的發展路子,應該在每畝效益上做文章,努力提高林地產出。」上墅鄉林業站站長程長源介紹,為解決這一問題,上墅鄉加快發展林下經濟。
  • 闖出一條符合津市實際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2019年,他們在全省園區綜合評價排名中前進22位,被評為全省唯一的生物醫藥產業特色園區,全省高質量發展園區、綠色園區;三年來,共引進億元以上產業項目65個,其中10億元以上項目6個,溢多利系列項目成功納入全省「五個100」籠子,寧能熱電、經世新材料、引航生物、窯坡渡千噸級碼頭等35個億元以上產業項目已建成投產。
  • 遠安縣鄉鎮大力發展林下經濟
    近年來,茅坪場鎮積極探索林業特色產業、發展林下經濟,以點帶面,助農增收。一是培育一類新型產業。大力支持曉坪村菌香苑專業合作社等食用菌種植大戶探索林下經濟產業發展,鼓勵開展林下竹蓀種植,2020年林下種植竹蓀菌50畝。二是推進林業特色產業。
  • 佳木斯樺南縣加快調整結構方式大力發展林下經濟
    全面加快新型基地建設,在現有示範基地的基礎上,不斷優化林下經濟產業區域布局,以9個國營林場為依託,重點打造東部大榛子堅果林、中草藥種植示範帶,南部有機瓜菜示範帶,西部漿果林示範帶,北部林菌示範帶,中部種苗花卉示範帶,重點新建2700畝大榛子新品種試驗基地、1800萬袋黑木耳示範基地、100萬棒香菇暖棚生產示範基地,打造1000畝紫蘇生產示範基地10個,強勢推動林下經濟產業發展體系加快建設。
  • 「江西省發展綠色金融 推動綠色經濟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在南昌召開
    楊震副主席講話 楊震在講話中指出,發展綠色金融,是推動綠色發展的重要舉措,是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也是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近年來,江西省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進程中,高度重視發展綠色金融、壯大綠色經濟,較早對綠色金融發展作出規劃安排,明確發展重點、確立發展路徑,以贛江新區為依託,大膽探索、先行先試,大力推進金融支持綠色產業發展和支柱產業綠色轉型升級,逐步探索出一條具有江西特色的綠色金融發展路子。
  • 木本飼料篇-關於科學利用林地資源 促進木本糧油和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見
    堅持綠色發展,促進資源永續利用。將保護森林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作為發展木本糧油和林下經濟產業的重要前提,嚴格保護生態環境,嚴禁違規佔用耕地,協同推進生態保護與綠色富民,促進「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堅持深化改革,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圍繞釋放林地資源潛力,著力完善資源管理政策,落實財稅金融投資等支持政策,釋放穩定政策預期,提高木本糧油和林下經濟產業對各類市場主體的吸引力。
  • 禪城南莊村:「探花故裡」闖出融合發展新路
    談起村裡的變化,禪城區南莊鎮南莊村村民羅福英如數家珍,站在羅園水鄉的大榕樹下,年過八旬的他臉上洋溢著幸福笑容。羅福英居住的羅園村是南莊村的一條自然村,200年前,高中探花的羅文俊正是從這條小小鄉村走進了當時翰林院,成為南莊村歷代最負盛名的歷史文化名人,「探花故裡」也因此得名。
  • 亞布力林區:多面出擊 發展綠色生態產業
    森林生態旅遊名氣節節攀升,森林農業、森林食品、生態種養、林下藥材、房車製造等產業發展由「慢跑」變「快跑」,森林資源連續實現恢復性增長……近兩年,亞布力林業局有限公司在發展「八大產業」、營造「兩大環境」目標指引下,充分利用綠水青山和冰天雪地的優勢,多措並舉建設富有地方特色的優勢產業,
  • 鳳山依託萬壽谷集團發展林下養殖顯成效
    來源: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 作者:韋鵬雁 編輯:覃鴻圖 「一隻雞」育出扶貧產業鏈——鳳山依託萬壽谷集團發展林下養殖顯成效
  • 江西:推動林下經濟向規模化產業化發展
    新華社南昌1月21日電(記者陳毓珊)為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江西近日出臺《關於加快林下經濟發展的行動計劃》,推動林下經濟向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發展,使其成為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加快農民脫貧致富新的增長點。
  • 探索走出一條大湖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
    探索走出一條大湖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 —— 六論學習貫徹市委七屆九次全會精神「要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上闖出新路子,在建設秀美富饒的大湖經濟區上走在前列,為譜寫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湖南新篇章作出常德貢獻。」
  • 推動綠色發展丨綠色發展的洪雅經驗
    地處四川盆地西南、地貌呈「七山二水一分田」的洪雅,憑什麼能夠在全國眾多市縣中脫穎而出,闖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綠色發展之路?近日,記者走進洪雅縣一探究竟。 「要想身體好,常往洪雅跑」 洪雅縣委書記陽運良隨身帶的保溫杯上印著一句話——「要想身體好,常往洪雅跑」。
  • 「353」模式發展林下菌藥產業助農增收
    吳修飛介紹,今年以來,晴隆縣樹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探索「353」模式(發展路徑——「三結合」,工作落實——「五到位」,帶貧成效——「三增收」),依託普晴林場優秀的自然條件,選擇交通便利、地勢平坦,林地相對集中連片的地區因地制宜發展林下食用菌產業。
  • 永安溪:一條綠色發展的「金銀溪」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隨團深入採訪報導「最美家鄉河」所在地貫徹落實河長制、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的豐碩經驗,以及給當地經濟社會和人民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挖掘和發現河流的自然之美、生態之美、文化之美、發展之美,生動展現水利在支撐經濟發展、推動鄉村振興、實現脫貧攻堅中的重要作用。
  • 民權縣花園鄉:讓「綠色」成為發展的最美底色
    「一環」即環繞花園鄉通往縣城的迎賓大道和西外環路,兩側共栽植楊樹、杉樹、法桐、等林木9萬棵,形成了一條綠色的生態長廊。置身其中,感受天然的「氧吧」讓人頓覺心曠神怡。「二網」是指完善農田林網建設,該鄉嚴格按平原農田林網的標準進行設計,嚴格控制網格面積。同時結合鄉情,以美麗鄉村建設為依託,以花卉苗木培育為支撐,以改良更新綠化樹種為重點,大膽探索,積極嘗試,摸索出一條平原綠化的新模式。
  • 闖出高質量發展新路需要「時代鋪路人」
    近日,湖南省委十一屆十二次全會在長沙召開,湖南日報刊發了署名「瀏陽河」的文章:「奮力闖出高質量發展新路子——五論學習貫徹省委十一屆十二次全會精神」。文章指出湖南省委十一屆十二次全會聚力實施「三高四新」戰略、建設現代化新湖南謀篇布局,著力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這是順應發展階段、發展條件、發展格局變化的必然要求,是推動湖南經濟行穩致遠的根本途徑。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全國如此,湖南省亦然。
  • 三大特色產業為普洱打上綠色發展烙印
    基地生態化、加工標準化、產品品牌化、產業集群化三大特色產業為普洱打上綠色發展烙印□ 本報記者 鄭建玲「普洱市緊緊圍繞雲南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堅持生態立市、綠色發展,積極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取得顯著成效。」
  • 山清水秀綠動巴渝|一粒青花椒推動綠色經濟發展
    「椒人」:九葉花椒來助陣,搖身一變化椒農19世紀70年代末,江津區在眾多部門聯合尋找、探索下,挖掘出一條富民鄉村的綠色農業可持續發展之路——發展花椒產業。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江津區一直將花椒作為綠色農業特色主導產業來發展,通過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發展,今年年底江津青花椒的種植面積預計可達到56萬畝,投產面積40萬畝,預計產鮮椒30萬噸,總產值32.5億元;椒農28萬戶,62萬人從事花椒種植,佔鄉村人口(77萬人)的80.5%,提供季節性務工16萬個,勞務收入4.4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