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忻笑口向西風,噴出元珠顆顆同。採處倒含秋露白,曬時嬌映夕陽紅。」花椒雖小,卻憑其特有的辛香麻味,佔據了餐飲江湖的一方高地。在群雄紛爭的花椒市場上,重慶江津或許不以規模取勝,但憑藉其高品質的花椒產品,影響力足以躋身前列。2004年,江津被命名為「中國花椒之鄉」,小小的一粒花椒,成為了代表江津的重量級名片,推動著當地綠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焦人」:墨守成規「莊稼漢」,一心致富苦無門
因為一粒青花椒,江津區逐漸走向全國各地。
今年,江津青花椒的種植面積55.5萬畝(年底預計56萬畝),投產面積40萬畝,預計產鮮椒30萬噸、增長7.1%,預計總產值32.5億元、增長1.56%。
可誰曾想,在上世紀70年代以前這片花椒山還在「沉睡」之中。轉折出現在上世紀70年代九葉青花椒的成功培育後,這裡才漸漸有了現在的朝氣蓬勃。年過半百的江津區吳灘鎮現龍村人羅中田,便是這場轉折中的見證者、參與者與受益者。
據了解,江津花椒有1000多年的種植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元朝。但由於零星種植不成規模,加上品種普通,那時的江津花椒名氣平平無奇。
指針回撥到上世紀70年代初期,那時江津花椒均屬零星分散種植,主要為村民滿足自己作為調料、醃製鹹菜及土法治病等需要,全江津種植面積僅僅百餘畝。
據此,當時江津人民均未認識到種植花椒會帶來財富,大家仍舊墨守成規的大面積種植玉米、紅薯、土豆等經濟相對較低的農作物為主。
此外,從花椒的本質出發,在九葉青花椒出現之前,江津本地花椒不論從色、香、麻還是產量,都不及九葉青花椒。
「那時的花椒品種一般,平淡無奇;產量也相對較低,而且當時的政策不支持,從而也沒有先進的種植技術;而且當時的花椒經濟發展性不高,無法得到大家的重視,所以也不會出現大面積種植的人了。」羅中天回憶到,「當時的稻穀、玉米、紅薯等農作物雖然不值錢,但是可以解決一家人的溫飽,所以也不會考慮到來大面積種植花椒。」
據江津區農委負責人介紹,當時江津的農業發展一般,並無亮眼的農業經濟作物可大量發展。在70年代末期,江津區生態環境局聯合江津區農業農村委員會等相關部門開始探索綠色農業可持續發展之路。
「椒人」:九葉花椒來助陣,搖身一變化椒農
19世紀70年代末,江津區在眾多部門聯合尋找、探索下,挖掘出一條富民鄉村的綠色農業可持續發展之路——發展花椒產業。
1978年,當時先鋒公社果園大隊五社村民馬昭君從雲南返鄉謀發展,便將雲南竹葉椒和四川攀枝花市的青花椒經過半年多的嫁接、選育,培育出了香味濃鬱、麻度純正、外形有9個菱角葉子的青花椒,即後來俗稱的九葉青花椒。
「不論是品質還是畝產,在當時都很不錯。」江津區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講到,馬昭君的這一探索很快得到縣裡領導的關注。1980年,時任江津縣縣委書記建議高芽公社(即後來的先鋒鎮)率先栽種九葉青花椒進行試點。
1983年,看到花椒產業發展遲緩,縣裡決定在全縣推動花椒種植。但這一想法遇到一些人的質疑。
「種莊稼好歹能填個肚子,種花椒可啥都沒有。」「祖祖輩輩都在地裡刨食,現在改種花椒,要是收成、行情不好,啷個保證大家的口糧。」村民們的擔憂在「免費供苗,黨員帶頭示範」的辦法下逐步得到化解。
繡莊村椒農鍾志寬是第一批響應號召種植青花椒的老黨員,看著他家種椒賺了錢,三組的況遠強主動將自家的5畝閒置地種上了青花椒。就這樣,示範效應逐漸擴大,到1991年,江津九葉青花椒的面積增加到2000多畝。
看著越來越多的鄉親們走上種植花椒的道路,當了半輩子循規蹈矩「莊稼漢」的羅中田,也決定當回「椒人」試試。
經過近20餘年的發展,椒農羅中田現已從幾畝坡地種植髮展至流轉310畝坡地種植江津九葉青花椒;也從普通大眾的種植方法轉變到綠色有機種植方法等,20餘年的變化可謂是脫胎換骨。
「在引進九葉青花椒種植後,不僅美化、綠化了環境,還增加了收入,而且還改善了土壤品質。」羅中田感嘆道,「以前生計都成問題,如今不僅住上了小洋樓,彩電、冰箱、空調等家用電器還一樣不缺。變化太大,70年代的我都不敢幻想能有現在的生活。」
據悉,羅中田家所產花椒已經連續3年達到有機食品標準,年純收益高達20萬元以上。
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江津區一直將花椒作為綠色農業特色主導產業來發展,通過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發展,今年年底江津青花椒的種植面積預計可達到56萬畝,投產面積40萬畝,預計產鮮椒30萬噸,總產值32.5億元;椒農28萬戶,62萬人從事花椒種植,佔鄉村人口(77萬人)的80.5%,提供季節性務工16萬個,勞務收入4.4億元。
碩果纍纍的數據面前,是江津區的牌面。而如同羅中田一般的62萬「莊稼漢」,也搖身一變成「椒人」,從此走上一條綠色可持續致富之路。
「驕人」:多方探索練內功,綠色發展眾人笑
經歷近半個世紀的發展,江津九葉青花椒從無到有,從零星分散種植到集中大規模發展。漸漸地,江津青花椒在周邊產區乃至全國具備了一定的名氣。
轉眼間江津被賦予「中國花椒之鄉」「花椒科普示範基地」「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等諸多金字招牌。一時間,江津花椒在業界一夜成名。
在產業未來發展之路上,江津區打出「綠」色牌。
利用農業科學技術以及物聯網技術,江津區對花椒地進行測土配方施肥,實現花椒缺啥精準補啥;同時,結合蝗蟲板、殺蟲燈等物理防蟲技術,進行病蟲害的綠色防治;配套增施餅肥等有機肥,保證花椒的綠色種植,同時編制了花椒種植的技術規程,指導農戶科學種植;此外,將花椒枝杆變廢為寶轉化多種經濟產物。
變廢為寶上,花椒枝杆是花椒種植生產過程中最重要,也是數量最大的副產物,年產出花椒鮮枝杆約30萬噸,江津區通過專業合作社+公司+農戶的合作模式,將花椒枝杆變成了工藝品、有機肥、食用菌培養基、生物質燃料和活性炭等,將廢棄的花椒枝變成了金元寶。
此外,江津區正與西南大學藥學院開展青花椒枝葉生物鹼類成分提取純化及中試工藝研究和花椒鎮痛、抗炎活性成分與作用機制等研究,力爭將花椒及副產物進行充分應用,產生最大化的經濟、社會效益。
綠色防治上,結合蝗蟲板、殺蟲燈等物理防蟲技術,進行病蟲害的綠色防治。江津區利用先進的科技,減少農藥等化學物質後天對花椒品質的損害。
綠色發展上,江津區將花椒枝杆轉變為有機物肥料,一方面解決了花椒種植最大的副產物,另一方面讓枝杆經過多重工序轉化為有機肥料重返土地;此外還增加了椒農們的經濟收入。
不僅如此,在綠色環保方面還配套增施餅肥等有機肥料,用有機肥替代化學化肥,也成為了江津花椒的一大亮點。「施用有機肥,不僅養分高,在花椒產量、花椒品質等方面還得到了提升;而且還一勞永逸,有機肥它改良了土壤、保護了生態環境、綠化了藍天碧水,在我們的生活起居中做出了不小的貢獻。」羅中田講到。
在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之路上,「小花椒」撬動了「綠色大產業」,椒農們誰都不曾想到,之前的「撂荒地」如今成了「聚寶盆」;椒農們種植中的點滴「小事」卻迎來環保、綠色、可持續發展等驕傲、亮眼的「大成績」。
江津還被稱作「中國富硒之城」。代表江津富硒產業的富硒糧油、富硒蔬菜、富硒花椒、富硒茶葉、富硒禽畜、富硒水產、富硒水果、富硒中藥材等八大農產品及江津富硒餐飲美食也是逐漸響徹全國。
據了解,江津依託綠色富硒產業,發揮富硒富氧優勢,沿江、沿河、沿山、沿路打造鄉村旅遊示範點、示範片等相關產業鏈。
在綠色農業可持續發展之路的基礎之上,再引入「富硒+」多個產業鏈,為江津的「綠色經濟」發展再添一筆。如今,江津左擁綠色經濟發展「花椒路」,右抱綠色經濟發展「富硒路」,大力推進綠色農業與文化、旅遊融合,助力鄉村振興,徹底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
上遊新聞重慶商報記者 鄭三波 實習生 彭晨 柏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