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溪:一條綠色發展的「金銀溪」

2020-12-19 中國經濟時報

編者按

由中國行業報協會主辦的「2018中央及行業媒體走基層——走近最美的家鄉河」採訪活動近日啟動。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隨團深入採訪報導「最美家鄉河」所在地貫徹落實河長制、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的豐碩經驗,以及給當地經濟社會和人民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挖掘和發現河流的自然之美、生態之美、文化之美、發展之美,生動展現水利在支撐經濟發展、推動鄉村振興、實現脫貧攻堅中的重要作用。

走近最美家鄉河(1)——永安溪

本報記者 趙海娟

「永安溪一定要保護好,只有溪水清清,錢才能流淌而來。」浙江省仙居縣尚仁善居民宿老闆陳江峰向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達了志願保護永安溪的淳樸初衷。對於生活在永安溪畔的居民,這條溪不僅是滋養他們的母親河,更是讓他們生活更美好的「金銀溪」。

5月初,由中國行業報協會主辦,水利部宣傳教育中心和中國水利報社共同承辦的「2018中央及行業媒體走基層——走近最美的家鄉河」採訪活動在浙江仙居縣永安溪畔正式啟動。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隨團走入這條位於「仙人居住地」的最美家鄉河——永安溪。

治水護水成就最美家鄉河

「隔波晴色亂浮煙,千樹桃花映碧川。」千百年來,文人墨客筆下的永安溪如詩如畫。浙江仙居因水而美,全長141公裡的永安溪橫貫全境,沿線匯集了38條清澈的溪流,就像一張葉脈,滋養著2000平方公裡的仙鄉大地。

永安溪是目前我國華東地區保留最完好的原生態河道。永安溪的水,碧澈如藍,地表水多為Ⅰ類水;永安溪的林,堆蔭疊翠,2.5萬多畝天然灘林,是華東地區面積最大最美的灘林;永安溪的山,峰奇谷幽,詩仙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中,魂牽夢繞的天姥山就在仙居。

永安溪保存著完美的河流形態和清澈的一江春水,而這要歸功於仙居人對「母親河」的呵護有加。本報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仙居百姓歷來對水有著深厚的感情,也十分重視治水。南宋時期,羊、汲二公耗盡家財修築湯歸古堰,潤澤萬畝良田,被傳為佳話。本世紀初,仙居縣政府為了防治永安溪水患,舉全縣之力建設下岸水庫,為此還賣掉縣府大院,至今歷時16年,仙居縣成為全國唯一沒有辦公樓而租地辦公的縣政府。下岸水庫的建成,徹底困住了洪水猛獸,沿溪自然生態得以穩定演替,永安溪才真正成為了造福百姓的柔美之溪。

「愛水重治水,近年來,我們嚴控汙染源頭,絕不讓一滴汙水流入永安溪。」據浙江省仙居縣委書記林虹介紹,仙居率先在全國縣一級實施「全域農村人畜分離」改革,拆除了村居內房前屋後的豬圈、牛欄,在村外集中建生態養殖小區,有效杜絕了農村養殖汙水直排入河。投資11億元,保護最美的灘林溼地,全流域禁止採砂,大力推進永安溪生態修復。全面推進城區醫化企業的搬遷改造,推動醫化企業產品從原料藥、中間體向生物製劑轉變,減少汙水排放和環境汙染。

通過「五水共治」(治汙水、防洪水、排澇水、保供水、抓節水),全民參與治水,仙居縣成功創建了省級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連續兩年獲得浙江治水最高獎「大禹鼎」。

治水的同時,護水也是確保永安溪「一江碧水向東流」的重要舉措。

「為了更好地保護永安溪,我們在全國率先實施『全域河長制』,從2012年起,當時還是縣長的我,擔任了永安溪總河長。」林虹介紹說,縣四套班子成員帶頭履職,屬地和責任部門定期巡河,實現監管網格化、巡查常態化,通過「河長」「警長」「群眾舉報」等,實現全民監管,還在永安溪流域安裝視頻監控,加強技術防控,確保及時發現、解決問題。相關經驗做法於2014年和2016年相繼向全省和全國推廣。

此外,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仙居治水還凝聚了全民力量,持續發展「河小二」「巾幗勸導團」等志願者隊伍。「我們是護河志願者,不僅撿垃圾,還要巡河,監督沿河流域存在的汙染問題。」被稱為「河小二」的仙居縣城東企業服務隊隊長吳福明告訴本報記者,從2011年起,他們就成立了由私營企業家和個體戶組成的護河隊,目前已發展到了400多人,這是一個護河公益組織,不定期自願組隊巡河。目前,在永安溪畔有2000多名志願者常年巡河、護河,形成了全民治水的良好局面,真正以「河長制」推動實現了「河長治」。

記者在仙居採訪過程中,聽到最多的心聲就是「永安溪是我們的母親河,我們有義務保護她」。仙居人通過治水、護水讓永安溪水清岸綠、魚歡流暢,「最美家鄉河」的稱號實至名歸。

仙境之河變身「金銀溪」

「這家民宿我投資了500多萬元,經過這兩年的經營,已經基本回本。」陳江峰告訴本報記者,他原來是一家上市公司的高管,後來辭職回到家鄉仙居開起了民宿。他之所以選擇這裡,不僅是看中了這裡山美水美,更因為這裡良好的經營環境和巨大的旅遊市場潛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提出「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仙居人把綠水青山作為可持續發展的最大本錢,在發展中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化為生動實踐。如今,永安溪這條仙居歷史上的「黃金水道」,再次成為一條「金銀溪」。

而仙居綠道與這條「金銀溪」緊緊依偎,共同成為仙居的綠色經濟發展之脈。永安溪綠道總規劃492公裡,投資1.75億元。依託現有道路改造,極力避免對耕地、林地和原生態環境造成破壞。這條葉脈狀的綠道網向著河流、小溪、山坡、樹林、田野延伸,將散落在沿線的山水田園、灘林溪流、古村古鎮等優質旅遊資源盡數串聯,成為仙居旅遊景區的綜合導航圖。目前,永安溪綠道已成為免費開放的國家4A級景區,被譽為「中國最美綠道」,獲得「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數據顯示,永安溪綠道直接壯大了當地旅遊業,拉動綠道沿線乃至整個縣城的經濟增長,為沿線村提供直接就業崗位1000多個、間接就業崗位2000多個,實現農民人均增收1800餘元,其中村集體經濟增長速度比非沿線村高53.6%。

「我們以水興村,著力打造『粉牆黛瓦,綠樹紅花,小橋流水人家』的美麗鄉村,許多村莊成為3A級景區,我們有31個村入選了國家級傳統古村落。」據林虹介紹,仙居依託永安溪的山水,打造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構建了生態健體休閒帶、地域文化體驗帶、美麗田園風光帶等,打響了「四季花海」品牌,民宿經濟迅猛發展。永安溪沿線鄉鎮紛紛以溪流、水庫、灘林等資源為載體,鼓勵沿線農村整合農村果園、田塘、林木和村道,發展休閒觀光農業、水上運動、快樂鄉村、農家樂等旅遊休閒項目,帶動農民就業和增收。

據了解,隨著鄉村旅遊的不斷升溫,到永安溪休閒旅遊的外地遊客越來越多,僅自駕遊的人數就近千萬。目前,仙居縣共有農家樂(民宿)經營戶412戶,房間數3572個,床位數6903張,餐位數2.21萬個, 2018年被列為浙江省農家樂重點縣。同時全縣招商引資也取得了空前的成績,2014年至2016年共有69個回歸引資項目在仙居落戶,引資達到了54.3億元。這一連串的數字,有力地證明永安溪已成為仙居經濟發展重要的增長點。

永安溪為仙居人帶來了財富,帶來了幸福生活。仙居人也正在以實際行動回報母親河。人水和諧,成就了這條最美家鄉河。

相關焦點

  • 最美家鄉河 | 人水相融永安溪
    想不到,在全國最發達的華東地區,還保留著一條如此完好的原生態河道——浙江仙居縣永安溪。說她原生態,並非她沒有開發、無人問津。永安溪幹流全長141公裡,橫貫全縣,匯集38條清澈支流,像「葉脈」般滋養著2000平方公裡的仙鄉大地。歷史上,她曾是一條「黃金水道」,上至仙居腹地,下入靈江與海運相接。一座繁盛水埠皤灘集鎮在永安溪畔迅速崛起,成為著名的「食鹽要塞」。
  • 仙居:打造人水和諧的綠色發展新境界
    仙居,正堅定不移地朝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道路,依託永安溪打造經濟強、體制活、環境優、城鄉美、百姓富的美麗中國樣板區,打造綠色發展新境界,建設繁榮幸福的中國山水畫城市。  如今,永安溪的水更清了,岸更綠了,景更美了。現在的永安溪,楊柳依依,水光瀲灩,遠山如黛,白鷺嬉戲飛舞,碧水繞城而過。保護母親河永安溪,也成為仙居人民的共識。  永安溪已成為仙居經濟發展重要的增長點  「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
  • 恩施市金銀溪(甘溪段、芭蕉河段)治理工程竣工環境保護驗收意見公示
    2019年12月28日,我單位組織召開了恩施市金銀溪(甘溪段、芭蕉河段)治理工程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現場檢查會,驗收工作組由我單位工作人員、芭蕉侗族鄉水利站工作負責人及湖北固業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技術人員組成。驗收工作組現場檢查了工程建設情況、生態保護措施及汙染防治措施落實情況。
  • 依託發展林下經濟闖出一條綠色發展的「特色路」
    其種植面積也由原先的零星種植髮展為10萬畝,樺南林業局一舉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紫蘇之鄉」——全國最大的紫蘇種植基地。贏得突出成效後,樺南林業局並未止步,持續改革進取,深挖紫蘇資源潛能,延伸產業鏈條,推進特色農產品從「原字號」向「深加工」轉型,把「農頭工尾」作為發展農業經濟的重要路徑,突出抓好紫蘇深加工,精心打造高質量發展新龍頭,與東北農業大學、老鼎豐食品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農盛園食品有限公司,投資1,583萬元建設了年生產能力2,000噸的紫蘇油生產線,精心打造產品研發、精深加工、銷售、進出口於一體的綜合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 仙綠之旅 把仙居的綠色裝進眼裡!
    先後被評為2018中國園區創新力百強、2017年中國產業園區成長力百強、浙江省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浙江省農業高科技園區、浙臺農業合作示範基地、「兩美」浙江綠色發展示範單位,入選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園區、首批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創建名單,成為全國首個通過4A級景區景觀資源評審的臺灣農民創業園、省級山海協作生態旅遊文化產業園。
  • 「江西省發展綠色金融 推動綠色經濟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在南昌召開
    剛剛閉幕的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十四五」時期要強化綠色發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發展綠色金融,支持綠色技術創新,推進清潔生產,發展環保產業,推進重點行業和重要領域綠色化改造,進一步明確了綠色金融的頂層設計和發展路徑。 楊震表示,江西省是我國中部地區的重要省份,也是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
  • 綠色金融發展相對緩慢的思考
    編者按   當前,綠色金融是新經濟增長關注的中心領域。綠色經濟發展模式也給我國金融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國綠色金融的發展仍然相對緩慢,如何更有效地推行綠色金融成為市場熱議和關注的問題。
  • 推動綠色發展丨綠色發展的洪雅經驗
    「四川省洪雅縣在全省率先單獨設立生態文明建設促進辦公室,探索實行綠色GDP考核,為山區縣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樣板。」2018年12月15日,在中國生態文明論壇南寧年會上,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如此評價。
  • 綠色發展與脫貧攻堅的內在關聯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成功地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脫貧攻堅道路,取得了輝煌的減貧成就。一方面,我國提前10年完成了聯合國的減貧目標,兌現了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的莊嚴承諾,在中國大地上書寫了人類減貧史上的「中國奇蹟」。
  • 中國綠色能源發展基金在京成立
    本報訊 記者溫雅莉報導 10月30日,我國首個綠色能源類公益基金——中國綠色能源發展基金在北京成立。作為中國綠色能源發展基金品牌行動的「綠色發展大講堂」,也將定期在京舉辦。        陳述賢說,加快綠色能源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已成為我國「十二五」期間實現節能減排目標的重要任務,也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必然要求。啟動綠色能源發展基金意義重大,為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支持綠色能源開發和生態建設又開闢了一條新通道。全國綠化委員會和國家林業局將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國綠化基金會的工作,促進其發展壯大。
  • 沂水縣泉莊鎮:主打綠色發展牌
    在高起點規劃的基礎上,在5公裡的旅遊路兩側栽植柳樹、金葉榆、黃金槐、金葉女貞、紅葉碧桃等彩化樹種、柿子、桃樹、榆樹等本土樹種和地被草花共計30餘萬株,建設一條「三季有花、四季出彩」的精品沿河路。對馬蓮河全段25公裡進行了清淤清理工作,安裝各類奇石1.2萬噸,打造生態駁岸,並在奇石上篆刻不同字體的「泉」字,體現泉莊歷史文化韻味,打造全域美景。
  • 蕪湖市灣沚區推進綠色發展
    蕪湖市灣沚區推進綠色發展——水清景美產業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廢棄地膜和塑料垃圾,也能成為環保託盤?在安徽蕪湖市灣沚區,這已形成一項規模產業。「我們生產的新型環保託盤,年銷售額1000多萬元。」蕪湖亞太通用託盤包裝有限公司負責人夏則榮說。  託盤產業的轉型是灣沚區綠色發展的縮影。
  • 西寧:把綠色發展作為成長坐標
    持續推進高質量發展之路,在發展理念、城市風貌、產業路徑等領域取得了許多突破性進展和標誌性成果,一批綠色發展關鍵指標顯著提升,探索出了一條在生態脆弱欠發達地區整體實現綠色發展的新路。  理念:在綠色發展中深入人心  「我們準備用8年時間建設一個巨大的城市『生態綠芯』,這就是總面積32.6萬畝的西寧西堡生態森林公園項目。」西寧市市長張曉容說,這個項目直接體現了「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在西寧的深入人心。
  • 綠色巨龍 舞動世界東方——黨的十八大以來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述評
    綠色巨龍 舞動世界東方——黨的十八大以來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述評 原標題:   新華社北京9月19日電 題:綠色巨龍 舞動世界東方——黨的十八大以來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述評
  • 堅持綠色發展 促進鄉村振興
    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綠色發展是鄉村振興的必然選擇。作為全國首批生態建設與保護示範區和全市鄉村振興綜合試驗示範區,重慶市南川區將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努力走出一條具有鮮明綠色導向的鄉村全面振興之路。以田園美鑄就生活美。千百年來,鄉村都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根基和社會文明進步的本源。推動鄉村生態振興,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題中之義。
  • 綠色通道,一條延續生命的通道
    綠色通道,一條延續生命的通道 2020-12-16 16: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不毛之地蝶變綠色家園——石漠化地區雲南西疇縣的綠色發展之路
    這句寫在雲南文山州西疇縣興街鄉東升村委會江龍村小組院牆上的順口溜,正是江龍村民們脫貧致富的秘訣,也是石漠化地區西疇縣綠色發展之路的通俗表達。20世紀60至80年代,西疇縣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全縣森林覆蓋率僅為25%,石漠化面積佔全縣國土面積的71.6%,是全國石漠化程度深重的地區之一。
  • 探索走出一條大湖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
    探索走出一條大湖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 —— 六論學習貫徹市委七屆九次全會精神「要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上闖出新路子,在建設秀美富饒的大湖經濟區上走在前列,為譜寫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湖南新篇章作出常德貢獻。」
  • 農業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平頂山模式」
    2017年12月,平頂山市被農業部(現農業農村部)、國家發改委、科技部、財政部等八部委確定為第一批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區(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這座開放、包容、務實、創新的城市,正以昂揚的姿態、嶄新的面貌,奮力開拓農業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新道路,努力為全省乃至全國農業發展提供「平頂山模式」。
  • 建設美麗宜興 推進綠色發展
    廣大海內外朋友走進宜興、了解宜興,投資宜興、紮根宜興,感受生態美景、體驗陶瓷魅力、分享發展成果,共同開創更加美好的明天。宜興作為「長三角地區獨具特色的生態福地、綠色品牌」,也「植」入無數人心中。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近年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快車道,宜興園林綠化建設也走上一條高質量發展的快速路,「山巒層林盡染、平原藍綠交融、城鄉鳥語花香」的美麗畫卷正緩緩鋪開。近日,陶都路與站前大道交叉口綠化景觀工程正有序推進建設,綠化工人們正加緊植綠。新植的梅花、玉蘭等綠意盎然,煥發出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