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綠色發展 促進鄉村振興

2020-12-20 中國經濟網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綠色發展是鄉村振興的必然選擇。作為全國首批生態建設與保護示範區和全市鄉村振興綜合試驗示範區,重慶市南川區將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努力走出一條具有鮮明綠色導向的鄉村全面振興之路。

以田園美鑄就生活美。千百年來,鄉村都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根基和社會文明進步的本源。推動鄉村生態振興,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題中之義。要牢固樹立綠色發展政績觀,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讓鄉村綠起來、美起來、富起來,成為人人嚮往的幸福家園。近年來,南川區堅持實施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措施,突出抓好農村面源汙染治理,持續護綠增綠,涵養綠水青山,全域森林覆蓋率達到55%;積極構建「政府主導、村民參與」的人居環境整治模式,獲評全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效明顯激勵縣;廣泛開展綠色家庭、最美庭院等綠色生活創建活動,開設「綠色銀行」,建立綠色行為積分兌換機制,引導形成崇尚綠色生活的文明新風尚。

以生態興推動產業興。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是產業振興。良好生態環境是農村的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廣袤的鄉村就是巨大的綠色寶庫。要正確處理好保護與發展的關係,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充分挖掘鄉村生態價值,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讓土地長出「金元寶」、生態變成「搖錢樹」、鄉村成為「聚寶盆」。近年來,南川區充分發揮空氣富氧、土壤富硒、水源富鍶優勢,著力培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生態經濟體系,提高經濟發展「含綠量」。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建設100萬畝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持續擴大中藥材、古樹茶、方竹筍和南川米「3+1」特色產業品牌效應,培育壯大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集群,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通過生態產業化實現鄉村自然資本增值;發揮「十二金釵大觀園」鄉村旅遊品牌示範引領作用,打造多條鄉村旅遊精品線路,推動鄉村旅遊發展。目前,全區民宿、農家樂數量超過500家,今年1月至11月,鄉村旅遊接待遊客1321萬人次,農民吃上了「生態飯」「旅遊飯」。

以科技強支撐農業強。科技創新是鄉村振興的第一動力。當前,我國農業發展已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但農業農村科技供給水平還不能滿足農業現代化發展需求。要全面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推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引導農業向綠色、優質、特色和品牌化方向發展。近年來,南川區堅持一手抓科技創新、一手抓推廣服務,促進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出臺「激勵科技創新8條」等政策措施,依託星創天地、專家大院、科研院所、企業等科技平臺開展研發和技術帶動,推動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建成國家茶葉產業標準化示範區,攻克方竹筍保鮮加工等關鍵技術,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提高到60%;創新「網際網路+綠色農業」模式,利用物聯網技術打造智慧農業科技園,持續壯大農村電商,開展直播帶貨,讓好生態變出好產品、好產品賣出好價錢;選派科技特派員常態化開展農技隨訪,推廣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打通了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落地轉化的「最後一公裡」。

以政策好帶動農村好。鄉村振興是一項長期、複雜的系統工程。要完善綠色發展政策和制度體系,充分發揮政策的引領作用和制度管根本、管長遠的作用,使農業農村發展更有保障、更可持續。近年來,南川區聚焦「人、地、錢」等關鍵要素,堅持問題導向,著力探索制定具有創新性、牽引性的政策機制,以改革精神解難題、破瓶頸,激起鄉村振興「一池活水」;健全綠色投入機制,堅持政府主導、多元投入、利益共享、責任共擔,發揮涉農政策資金的引導作用和槓桿效應,集中投向綠色產業發展、生態保護與修復、人居環境整治等領域,有效解決了「錢從哪裡來」的問題;通過配股分紅、就近務工、配套服務等多種渠道,建立綠色產業與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探索「吸引人才到鄉村創業10條」、民宿點徵供地等政策,暢通城鄉要素自由流動通道,引導城市資金、技術、信息、人才等上山下鄉,激活沉睡的鄉村資源;打破體制壁壘,從民營企業、社會組織等多元選派一批優秀人才擔任鄉村振興示範村「第一書記」,讓鄉村成為幹事創業的大舞臺。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丁中平系中共重慶市南川區委書記)

來源:經濟日報

相關焦點

  • 中農康源與保定市順平縣籤約「綠色發展鄉村振興順平樣板」項目
    這是順平縣繼今年6月11日與中國農業大學籤約「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綠色技術應用「合作項目以來又一重要舉措,這標誌著順平縣綠色發展鄉村振興的藍圖又進一步,也是京津冀區域又一校企政合作項目。2021年將全面推動鄉村振興。一年來,中國農業大學在順平縣做了大量調研、諮詢及培訓工作,以綠色發展觀推進農業綠色技術在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工作上應用,並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實驗工作。
  • 綦江:促進鄉村產業振興實施意見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國發〔2019〕12號)、《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實施意見》(渝府發
  • 推動城鎮化與鄉村振興協同發展
    原標題:推動城鎮化與鄉村振興協同發展 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城鎮和鄉村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城鎮的發展離不開鄉村繁榮的支撐,鄉村的振興也離不開城鎮的有力輻射和帶動。《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出「堅持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雙輪驅動」的要求,正意在於此。
  • 瀋陽市遼中區以鄉村振興促進區域全面發展——
    連三灣村是遼中區通過發展特色產業,帶動村民富起來的生動縮影。近年來,遼中區充分依託本地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發展多樣性特色產業,推動優勢農產品產業化、規模化、品牌化,並大力推進電商平臺建設,拓展農產品銷售渠道,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走出一條以鄉村振興促進區域全面發展之路。
  • 中央黨校教授龔維斌: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的成功案例
    中新網福建新聞11月2日電(林玲)「發端於武平縣的農村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經驗,生動詮釋了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觀,也是一個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的成功案例。」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與生態文明教研部主任龔維斌在日前召開的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暨第二屆生態福建高端論壇上表示,武平林改經驗表明,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不僅是必要,而且是可行的。
  • 福清市海口鎮: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因此,要走農業現代化道路,創新農村社會治理,深化農村各項改革,努力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目標,必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讓城鄉發展有機聯繫、相互促進,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 我國擬立法促進鄉村振興
    本次會議首次審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草案)》,擬作出一系列規定,為加快推進鄉村振興提供法治保障。  草案分為十一章,依次為總則、產業發展、人才支撐、文化傳承、生態保護、組織建設、城鄉融合、扶持措施、監督檢查、法律責任、附則,共七十六條。
  • 海南日報數字報-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激活鄉村振興內生活力
    3月8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河南代表團審議時,進一步明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總方針、總要求和制度保障,強調要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好「三農」工作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統籌謀劃和推進。  我省代表委員們紛紛表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抓重點、補短板、強基礎」,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 中國擬立鄉村振興促進法 立法保障五大振興
    中新社北京6月18日電 (梁曉輝 黃鈺欽 李京澤)鄉村振興促進法草案18日首次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作為促進法,該法擬通過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和政策措施,促進鄉村全面振興和城鄉融合發展,立法保障五大振興。
  • 推進大生態戰略行動 促進綠色經濟發展
    2014年《貴州省生態文明促進條例》正式實施,成為全國第一部省級層面生態文明地方法規,目前貴州省人大常委會出臺涉及生態環境保護的法規已有70餘部。  作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試驗區、貴州聚焦建設長珠上遊綠色屏障示範區、西部地區綠色發展示範區、生態脫貧攻堅示範區、生態文明法治建設示範區、打造生態文明國際交流合作的五大示範區。
  • 推動綠色發展與鄉村振興相得益彰(現場評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白龍溝村的變化,彰顯出綠色生態的可貴,充分說明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謀發展得不償失,只有算對生態帳、環保帳,才能謀得大發展。發展換路子,首先要思想換路子。2020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陝西考察時指出:「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經濟財富。」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解決汙染問題的根本之策。
  • 小劉村:「紅色+綠色」 描繪鄉村振興新藍圖
    賈家口鎮小劉村堅持「旗幟鮮明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工作思路,築牢紅色陣地,發展綠色產業,描繪出「紅色引領、綠色崛起」新藍圖,邁出鄉村振興堅實步伐
  • 食葉草助力鄉村振興發展
    象徵著鄉村振興已經提升到國家戰略發展日程,是政治格局和經濟格局歷史性的創新規劃,是城鄉一體化經濟向符合國情的基礎經濟發展轉型,是國家「十四五」規劃啟航的嶄新徵程。新時代的時機到了,更適應鄉村振興的惠民、利民政策將送到人民當中。
  • 五大振興推動美麗鄉村發展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近年來,四川宜賓南溪區堅持將創建全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先進區作為美麗新南溪建設的重要抓手,聚力五大振興,全域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宜居鄉村建設、鄉風文明善治、農村生活水平提升等各項工作,加快構建「一帶、兩核、四線、多點」的鄉村振興格局。
  • 以鄉村振興生動實踐 助力東麗高質量發展新徵程
    天津北方網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統籌謀劃,科學推進。要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緊緊圍繞發展現代農業,圍繞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構建鄉村產業體系,實現產業興旺,把產業發展落到促進農民增收上來,全力以赴消除農村貧困,推動鄉村生活富裕。
  • 鄉村振興齊魯論壇2020丨構建新發展格局,鄉村振興這樣著力
    「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將會帶來一系列顛覆性變化,新冠肺炎疫情也帶來了新變數,這些自然會對鄉村振興產生深刻影響。」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研究員葉興慶分析,因此,要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找到鄉村振興著力點。他認為,從內循環看,要促進農產品進城,著力加強以冷鏈為核心的農產品物流設施建設。
  • 發展鄉村旅遊 夯實鄉村振興基礎
    近年來,潛山市大力發展和推廣鄉村旅遊,以鄉村旅遊帶動鄉村設施、生態文明等各項建設,走出了一條現實有效的鄉村旅遊發展路徑,夯實鄉村振興戰略基礎。潘鋪農莊鋤草換季 餘文革/攝龍頭景區引領,促進全域發展。「江淮第一山」天柱山,通過實施基礎建設提升工程,以龍頭景區帶動周邊旅遊資源開發,A級景區由2015年12家發展到17家,農家樂由102家發展到315家,爭創省旅遊鄉鎮9個、省旅遊示範村21個、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2個,形成4條鄉村旅遊示範帶,成功以景點旅遊帶動全域旅遊。
  • 鄉村振興促進法草案首次提請審議 強化法治保障 實現五大振興
    鄉村振興促進法草案18日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初次審議。作為促進法,該法通過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和政策措施,促進鄉村全面振興和城鄉融合發展。草案分為十一章,依次為總則、產業發展、人才支撐、文化傳承、生態保護、組織建設、城鄉融合、扶持措施、監督檢查、法律責任、附則,共七十六條。受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委託,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主任委員陳錫文在作草案說明時表示,實現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是鄉村全面振興的核心內涵和主要抓手。
  • 江蘇大力發展綠色蔬菜產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本報記者 梁瀟 通訊員 陳甜甜 李巖報導綠色蔬菜產業是江蘇省鄉村振興十項重點工程明確要培育的八個千億元級優勢特色農業產業之一。《中國產經新聞》記者獲悉,綠色蔬菜產業發展規劃制訂實施以來,江蘇各地加快推進落實,廣泛建設載體平臺、示範推廣綠色技術、培育優質綠色品牌,創新實踐了一批聯結小農戶、提升標準化、推進產業化的產業發展模式,取得初步成效。
  • 羅田外婆橋生態農莊:發展綠色生態產業 促進鄉村全面振興
    羅田外婆橋生態農莊圍繞產業規模化、品牌化、市場化的發展目標,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帶動群眾增收致富,打造綠色生態產業發展示範園,促進鄉村全面振興。雖然已是立秋時節,但氣溫仍然居高不下,陽光灼人。農莊採取「公司+村集體+基地+農戶」模式,通過村企共建、土地流轉等方式統籌利用農村閒置土地資源,引導成立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實行抱團種植,規模化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壯大集體經濟,最終實現企業興旺發展和村強民富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