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綠色發展是鄉村振興的必然選擇。作為全國首批生態建設與保護示範區和全市鄉村振興綜合試驗示範區,重慶市南川區將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努力走出一條具有鮮明綠色導向的鄉村全面振興之路。
以田園美鑄就生活美。千百年來,鄉村都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根基和社會文明進步的本源。推動鄉村生態振興,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題中之義。要牢固樹立綠色發展政績觀,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讓鄉村綠起來、美起來、富起來,成為人人嚮往的幸福家園。近年來,南川區堅持實施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措施,突出抓好農村面源汙染治理,持續護綠增綠,涵養綠水青山,全域森林覆蓋率達到55%;積極構建「政府主導、村民參與」的人居環境整治模式,獲評全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效明顯激勵縣;廣泛開展綠色家庭、最美庭院等綠色生活創建活動,開設「綠色銀行」,建立綠色行為積分兌換機制,引導形成崇尚綠色生活的文明新風尚。
以生態興推動產業興。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是產業振興。良好生態環境是農村的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廣袤的鄉村就是巨大的綠色寶庫。要正確處理好保護與發展的關係,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充分挖掘鄉村生態價值,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讓土地長出「金元寶」、生態變成「搖錢樹」、鄉村成為「聚寶盆」。近年來,南川區充分發揮空氣富氧、土壤富硒、水源富鍶優勢,著力培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生態經濟體系,提高經濟發展「含綠量」。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建設100萬畝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持續擴大中藥材、古樹茶、方竹筍和南川米「3+1」特色產業品牌效應,培育壯大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集群,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通過生態產業化實現鄉村自然資本增值;發揮「十二金釵大觀園」鄉村旅遊品牌示範引領作用,打造多條鄉村旅遊精品線路,推動鄉村旅遊發展。目前,全區民宿、農家樂數量超過500家,今年1月至11月,鄉村旅遊接待遊客1321萬人次,農民吃上了「生態飯」「旅遊飯」。
以科技強支撐農業強。科技創新是鄉村振興的第一動力。當前,我國農業發展已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但農業農村科技供給水平還不能滿足農業現代化發展需求。要全面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推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引導農業向綠色、優質、特色和品牌化方向發展。近年來,南川區堅持一手抓科技創新、一手抓推廣服務,促進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出臺「激勵科技創新8條」等政策措施,依託星創天地、專家大院、科研院所、企業等科技平臺開展研發和技術帶動,推動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建成國家茶葉產業標準化示範區,攻克方竹筍保鮮加工等關鍵技術,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提高到60%;創新「網際網路+綠色農業」模式,利用物聯網技術打造智慧農業科技園,持續壯大農村電商,開展直播帶貨,讓好生態變出好產品、好產品賣出好價錢;選派科技特派員常態化開展農技隨訪,推廣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打通了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落地轉化的「最後一公裡」。
以政策好帶動農村好。鄉村振興是一項長期、複雜的系統工程。要完善綠色發展政策和制度體系,充分發揮政策的引領作用和制度管根本、管長遠的作用,使農業農村發展更有保障、更可持續。近年來,南川區聚焦「人、地、錢」等關鍵要素,堅持問題導向,著力探索制定具有創新性、牽引性的政策機制,以改革精神解難題、破瓶頸,激起鄉村振興「一池活水」;健全綠色投入機制,堅持政府主導、多元投入、利益共享、責任共擔,發揮涉農政策資金的引導作用和槓桿效應,集中投向綠色產業發展、生態保護與修復、人居環境整治等領域,有效解決了「錢從哪裡來」的問題;通過配股分紅、就近務工、配套服務等多種渠道,建立綠色產業與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探索「吸引人才到鄉村創業10條」、民宿點徵供地等政策,暢通城鄉要素自由流動通道,引導城市資金、技術、信息、人才等上山下鄉,激活沉睡的鄉村資源;打破體制壁壘,從民營企業、社會組織等多元選派一批優秀人才擔任鄉村振興示範村「第一書記」,讓鄉村成為幹事創業的大舞臺。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丁中平系中共重慶市南川區委書記)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