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作為一名心理諮詢師,大家是不是也遇到過這樣的情況:接到好幾個預約心理諮詢的電話,但並不是預約諮詢,而是為了幫助別人。當被問到對方是否有諮詢意願時,回答都是「沒有」,而打進電話的人,幾乎都提出,希望我們心理諮詢師扮演朋友的角色,並主動聯繫需要諮詢的人,而且不要告訴對方我們是誰,用旁敲側擊的方式來引導。最後還問,繳500元的諮詢費,能保障效果嗎?當然,很多時候一聽到收費就掛電話,或要求免費並表示有很多免費的諮詢,為什麼你們要收費?
是啊,心理諮詢師為什麼要收費?
今天,我們邀請到了莊尼心理的負責人,資深心理諮詢師李春建老師,就心理諮詢的一個突出的關於資費的問題給我們做一個科普。
記者:ZNTV記者
受訪人:李春建
做了這麼多年的心理普及工作,特別通過這次疫情,有機會讓大眾了解到心理諮詢,並積極嘗試體驗心理諮詢,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但我們發現多數人,對心理諮詢還是有誤解:認為心理諮詢就是聊聊天、就是勸勸人、就是立竿見影地解決問題、就是父母的同盟、子女的代言人、朋友請來的救兵等等。
然而心理諮詢師並不是這些角色的統稱,因為心理諮詢很難通過這些方式,更沒有辦法給誰保證,且具有 「聊到病除」的神醫功效。當然,有些治療方法可以快速地緩解某些症狀,然而,要想解決症狀背後的心理問題,就需要一個過程,而且有可能是一個緩慢的過程。
心理諮詢是一個很專業的工作,如果問到它的作用,可以用我們的專業用語講就是「助人自助」。
什麼是 「助人自助」,首先需要求助者有主動尋求幫助的動機,這個很重要。不是誰認為誰需要幫助,而是當事人自己覺得需要幫助。其次在諮詢中能積極配合,願意探索自己,敢於面對痛苦,並願意嘗試不同。我們常說諮詢師是來訪者的鏡子,也就是說,來訪者可以通過諮詢師的專業呈現,看到自己、了解自己、最終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
諮詢師不是老師、不是家長、不是朋友、不是權威……,諮詢師就是一個能夠幫助解決心理問題的專業人士。
通常我們對初次來諮詢的來訪者,都會花一點時間介紹心理諮詢是什麼,儘量讓來訪者明白心理諮詢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會強調諮訪關係的邊界等,目的就是要讓來訪者對心理諮詢有一個全面、清晰的理解,同時也為後續的諮詢打好基礎。
想必大家都知道心理諮詢的費用比較高。那它為什麼這麼高呢?先來看看要想成為一名心理諮詢師需要哪些付出。
專業心理治療師需要長期的學習,至少5—6年,不能再少了!當今中國的大部分的心理諮詢師,都是通過考取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資格認證,也就是持證上崗的。
但除了考一個證書以外,還需要參加多種諮詢理論和實操的培訓、案例督導、個人體驗等來滿足職業要求,而且就像醫生,諮詢師也需要不斷地學習,而這些培訓、學習,都需要大量的經濟成本、時間成本、和身體成本的付出,並且要一直伴隨職業生涯。真的是活到老學到老的行業。
談到收費標準,考慮到來訪者的接受能力,每個地區有每個地區適應的標準價格,但由於網際網路線上諮詢的日益發展,這個標準差會越來越小。但就諮詢師水平的不同,行業本身也有一定的約定俗成的標準價格:一般實習心理諮詢師在300元以下,有經驗(5年左右)的諮詢師約500—600元,資深些的(10年左右)諮詢師約700—800元。也有很多專家級別的,因名氣和諮詢對象的經濟能力,從幾千到上萬的也有。而你能負擔得起哪一類的費用,你就可以做哪一類的諮詢,與到醫院看病,是一個道理。
首先,免費使諮訪雙方都心存芥蒂,免費的諮詢師多數是練手,而來訪者多數認為自己的問題不值得花錢解決,這勢必影響了諮訪關係,一方心裡沒底、一方不求質量,(當然那些公益諮詢不包括在內)這樣對雙方都是不利的。更何況在諮詢時諮詢師需要對來訪者說的每句話都要認真傾聽,對每個肢體語言都要盡收眼底,全神貫注約一個小時的過程,是一個很大的消耗。所以業內建議,每周諮詢工作數量不能超過16個小時,否則可能導致職業枯竭(過度消耗所帶來的情緒問題、機械化、失去工作耐心和深度等等)。
當然,諮詢師的生活也要靠收入來保障,如果諮詢師的收入只夠餬口,那就沒有辦法提升自己,也就沒辦法提供更好的諮詢。
當看到以上諮詢師的工作要求以及收入的分配時,只想尋找免費的朋友,是否還會埋怨心理諮詢免費太少呢?
為什麼不能有免費心理諮詢呢?電話中經常會聽到這句話,針對這句話大概有這樣的幾種解釋:
第一,求助者沒有很迫切的要解決的問題,當然,對於諮詢的配合度也會打個問號?
第二,對這種花費覺得不值的人,並不都是因經濟緊張,比如會對美食、名牌的付出義無反顧,但他們不知道,心理也缺關注,也缺營養、也需要照顧。
第三,對於勞動權益和服務的尊重缺乏認識,也成就了任性的求助者。
其實,免費的諮詢是一種消耗。因為免費,對諮詢質量的要求也會降低,所以諮詢倫理可能被放在一邊,諮詢行業的聲譽也被影響。諮詢收費絕對不是形式,它是有著更深一層的意義。即便新手諮詢師也要收費,一方面是對來訪者負責,另一方面是對自己尊重。
心理諮詢不同於和朋友或家人的交流。它有很多規範和要求,如避免雙重諮詢關係。諮詢師需要足夠的中立,個人立場和情感也要在有利於諮詢關係的前提下表達。所以,諮詢師無法為熟人提供心理諮詢服務,更不能去扮演什麼角色來達到旁敲側擊的支持來訪者,諮詢關係以外的關係是被禁止的。(裡面有個職業操守的問題,在這裡暫不做解釋)按照國際慣例:心理諮詢服務結束2年後,諮詢關係才可變成朋友關係。
心理諮詢服務不同於普通的商品,而是如同教育、醫療,它是基本的生活配置。如果把它變成單純的商品,就失去了職業操守和專業規範,就會出現錯誤治療、亂收費、諮詢關係混亂、諮詢師專業不足等問題。心理諮詢需要更多的社會科普,讓更多的人對這個領域有正確認知。
排版:Ellen
編輯:Ellen
責編:李春建
版權聲明
本文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