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由南粵女聲與南方新聞網聯合打造的《悅聽》欄目。今天,與您分享的文章是《孩子到了青春期,不妨換個角度來相處》。
點擊此處即可收聽主播朗讀音頻
很多父母都有一個同感:孩子到了青春期,自己跟他們的溝通變得越來越少,不是自己不想交流,而是孩子變得心不在焉、用三言兩語搪塞,每天的親子對話剛剛開了頭兒就卡殼。
不少家長困惑,孩子什麼都不跟自己說,想知道他們心裡到底想什麼,難!孩子為什麼會疏遠父母?家長怎樣做,才能與孩子找到共同的話題?
其實,父母和青春期的孩子溝通不暢,是不少家庭的常態。多數父母最關注的是孩子的健康和學習,平時與之談論最多的也莫過於此。然而,孩子結束了一天的課程回到家,最想的是放鬆。家長和孩子關注的內容不一樣、感興趣的事不同、談論的話題不一致,雙方的思路不在同一個「頻道」上,雞同鴨講,自然就失去了對話的契機。久而久之,孩子對與父母交流越來越厭倦,最終「無話可說」。
網絡上流行一種說法:「不是我冷,是我媽覺得我冷。」它呈現出的恰是一些家庭真實的生活狀態。如果家長堅持自己的慣性思維,沒有認真聽取孩子的想法,不考慮孩子內心的感受,凡事以一副「我要我覺得,不要你覺得」「我這樣做都是為了你好」的態度和孩子溝通,他們就很難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了解、理解和認同孩子;孩子也會因此反感父母的話,不理不睬。
親子之間雙向的、以相互尊重為前提的溝通,是打開孩子心扉的捷徑,讓他們有話願意對父母講。否則,如果家長總是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結果只能是孩子一次次放棄與父母的交流。
中學生的學習壓力比較大,不少孩子回到家也不大願意談起學習,甚至牴觸爸媽跟他們說功課、說考試,問分數、問排名,唯恐躲之不及。但如果父母換一個思路換一種方式關心孩子,孩子也會換一種態度。
站在孩子的角度
在親子關係中,父母需要轉變觀念,了解新媒體、關注新事物,與時俱進,學習一些流行的網絡語言,跟上孩子的表達節奏;同時,換位思考,以同理心感悟孩子的心理需求、回應孩子的言談話語。
當孩子訴說他在學校和同學發生的不愉快,家長需要先設身處地站在孩子的角度體會一下他的傷心、鬱悶、生氣或者憤怒的情緒,傾聽、認可他的感受,安慰他,一起分析如何解決同學之間的小摩擦。讓孩子覺得自己是被理解、被尊重的,父母的話能給自己減壓或是對自己有幫助的。總之,父母的這番表達,表明他們的思路和孩子的在同一個頻道上的,孩子才能有交流的欲望。
接納孩子的興趣
細心觀察孩子課業之餘喜歡做什麼,接納、尊重孩子的愛好,抽時間體驗一下他感興趣的這些事,即便是自己不擅長的也試著去了解,搞明白為什麼會吸引孩子。
父母與青春期的孩子能愉快對話,離不開他們感興趣的內容。可以由孩子主導話題,大人跟著孩子的興趣點走,即便是大人不感興趣的話題,也不給孩子潑冷水,不去說煞風景的話。你會發現,順著孩子的心意,你們之間的交流就變得自然而然,可說的、能聊的其實並不少。
保持充電的熱情
共讀一本書、共看一部電影電視劇,亦或者是孩子常用的APP或經常瀏覽的網站等,都是拉近親子關係、增加對話內容的一條重要捷徑。比如孩子讀《小王子》《三體》《明朝那些事兒》,看《流浪地球》《小歡喜》,為了跟上孩子的節奏,大人也需要趕緊補課,和孩子聊聊其中的情節、各自喜歡的角色,講講其中的小段子,說說自己的感受……
家長也可以把自己讀的好書推薦給孩子,孩子有興趣,讀後一起分享閱讀心得,反之,父母也不強求。共同欣賞一部作品,雙方能比較容易地產生共鳴,找到共同的話題,打通與孩子交流的通道。
孩子最開心的是感到自己被關注、被愛,而且是以他接受的方式。青春期孩子有時侯獲得的信息比我們快、比我們多,想法也更豐富,他們並不缺少談資。
所以,比聊什麼更重要的問題是怎麼聊,抱著平和積極的心態,多肯定、認可孩子,激發其表達的欲望,了解他們的想法,引導他們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家長一定會走出親子之間「無語」的尷尬境地。
圖片來源:包圖網
文字來源:中國婦女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