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用戶體驗」計劃?面對記者的疑問,某信息通信基地作戰處副處長鄭歡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身處網際網路時代,大家幾乎都經歷過這樣一個細節:第一次打開一部新手機,後臺程序會自動詢問是否加入「用戶體驗」計劃。
手機的「用戶體驗」計劃是通過收集用戶在使用產品過程中的體驗感受,進一步完善設計和服務,提升競爭力的過程。借鑑這一資訊時代的新概念,這個基地推動實施「用戶體驗」計劃,正是為了緊貼部隊通信保障任務,梳理保障難題、及時響應需求,竭盡全力為部隊各項建設提供高質量信息通信服務。
「概念之變」實質是「觀念之變」
「我們的戰鬥,在戰爭來臨之前就已經打響!」
隆冬時節,凌晨兩點,呼嘯的北風颳在臉上生疼,距離一次聯勤保障實兵演習打響還有不到10個小時。
讓參演部隊意外的是,某信息通信基地工程師高冠洋不請自來,出現在了演訓場上。
「我們是來上門服務的!」剛剛完成了十幾個小時的通信排障檢修,高冠洋哈著「白氣」鑽進帳篷,凍得通紅的手上捧著一份《通信服務意見採集卡》……
看著參演部隊官兵們打下的「高分」,高冠洋「感覺心裡暖洋洋的」。
「這是一張『打分表』。每次通信保障,我們都會讓部隊官兵來打分。」仔細研究,記者發現:針對部隊通信業務,表格細化了語音、網絡、視頻等多個類別,每個類別緊跟著不同的評價標準,最後還附有意見建議欄。
「以前最讓人頭疼的就是通信。」剛剛打完分數的瀋陽聯勤保障中心某部參謀李鐸告訴記者,編制體制調整後,部隊常態化組織全要素演練,然而由於指揮關係複雜、保障行動多樣、區域跨度加大,沒有專業的通信技術力量支撐,要確保指揮通信順暢不是件容易的事。
「說實話,一旦遇到通信故障,咱們就得想方設法向專業通信技術部隊求助。沒想到現在不等我們『求援』,人家主動靠上來。」李鐸說。
談起這張沒有文件規定、沒有上級要求,純屬「自選動作」的「打分表」,高冠洋坦言是源於觀念之變。
「以前是保障,現在是服務。」高冠洋告訴記者,為了確保部隊演習通信暢通,他們還派出技術力量先後5次主動與導演部溝通需求,對接制定保障方案,「只要是我們能做到的、保障用戶需要的,就一定竭盡全力滿足。」
「服務是保障的另一種表述,不僅反映了保障的工作屬性,更體現了網際網路時代的思維方式。」該基地領導說,「作為新的編制體制下通信部隊的第一代建設者,我們幹得怎麼樣,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通信兵未來的樣子。」
組建之初,面對職責不清、關係不順、任務不明的現實情況,基地常委帶隊分赴軍委機關、戰區、軍種、院校等29個大單位走訪調研,靠上去對接需求、聽取意見,提出「竭力服務」的理念,明確了「信息通信服務質量要有革命性變化,用戶體驗要有大幅度提升」的目標要求,在保障部隊中展開「用戶體驗」改善計劃,制定出新型作戰力量建設「路線圖」。
觀念一變天地寬,創新服務無止境。
去年11月中旬,空軍某部接到緊急演訓任務,急需4條指定方向通信信道,當即聯繫該基地所屬某旅。接到保障用戶需求後,旅作訓科科長李聰犯了難:如果按照以前的工作程序需上報各級機關批准,需要較長時間,勢必會影響任務的展開。
「是按部就班走程序,還是打破常規保打贏?」李聰啟動「點對點」快速響應機制,邊制定方案邊向上級報告,協調軍地多方力量,第一時間確定保障方案,確保了部隊演訓任務的順利展開。
以往的「痛點」,現在成了「亮點」
「叮……」幾分鐘不到,一份大文件的下載進度條就滿格了。
「這才是真正上了信息高速公路!」陸軍第82集團軍某炮兵旅文書張強正在利用強軍網下載資料,「找到了5G時代到來的感覺」。
在張強所在營區,以前網速較慢,讓大家苦不堪言。需要下載大文件,他只能等到夜深人靜的時候,有時候網絡不穩定還容易中斷,「只能從頭再來」。
帶來這一變化的,是一批「特殊客人」的到來。
「走出去找服務,送上門做保障。」去年夏天,按照基地工作安排,基地某部連長周俊帶著業務骨幹,對20多個保障單位逐個走訪調研、了解需求。
「網速不快、質量不高、業務不通。」了解到部隊官兵的「痛點」,周俊立即向上級報告,協調帶寬擴容,並安排技術骨幹上門進行業務調試,一周後就實現了網絡大提速。
跨前一步保障,精準服務部隊。為了提高服務質量,該基地指導所屬部隊為每一家用戶建立「檔案」,量身定製保障方案,明確了「服務什麼、怎麼服務」等問題,確保服務不再「跟著感覺走」,而是有的放矢。
「以往的痛點,現在成了亮點!」在西部戰區某演訓場,31家駐訓單位紛紛感慨。
由於此地沒有布設軍用光纜網,以往駐訓演習,需要各部隊自己協調通信運營商租用信道,協調跨度大、辦理周期長,給參訓部隊帶來很大不便。
基地所屬某旅得知這一情況後,旅領導親自帶隊,逐一走訪調研,了解通信需求,組建專業保障分隊,主動承擔起通信保障任務。
類似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由以往的營區訓練轉向演習場,這是衛勤保障力量走向未來戰場的必經之路。但專業信息通信裝備少,機動通信保障能力弱,制約著信息化建設的水平提升。」面對困境,解放軍總醫院向該基地某旅提出機動通信保障需求。
「部隊需要什麼就提供什麼,打仗需要什麼就保障什麼。」該旅立即抽調伴隨保障模塊力量,組織戰場環境勘查,對接制定保障計劃,在城市、山區等複雜地形下,實現了全程音視頻穩定通聯。
「一場演習,讓我們也經歷了『能力突圍』。」帶隊保障的作戰參謀華珂告訴記者,他們對接戰場需求,對準矛盾問題,主動參與部隊的實戰化訓練,作用發揮更加明顯。
「服務部隊不能坐等上門,要讓部隊少跑腿、少犯難。」前不久,北部戰區某部剛剛移防到位,基地就主動上門,摸清保障需求、對接保障計劃、破解保障難題,讓移防的部隊踏入新營區就能融入指揮鏈。
服務的時、度、效跟上了戰場的節奏
一次重大演習剛剛開始,部隊指揮員就給基地某通信保障分隊出了「難題」:緊貼實戰要求,縮減通信保障人員。
「以往執行重大保障任務都是在人員、裝備上做『加法』,確保萬無一失。現在突然要求做『減法』,任務能不能順利完成?」
「服務要緊跟戰場的節奏。」談起這一變化,該基地領導又舉了一個例子:
近日,在基地的通信力量整合中,一個基礎設施完備、保障用戶多的通信臺站被裁減,而一個基礎建設陳舊、保障用戶較少的通信臺站卻被加強。
看似出人意料,其實順理成章:後者保障用戶大都是作戰指揮用戶,戰時支撐作用更加重要。
「誰的戰時作用更大就優先保障誰;誰離戰場越近就優先加強誰。」這是在該基地剛剛下發的《戰備值勤工作規定》中明文要求的。記者了解到,這個基地有類似這樣的戰備值勤規範近30部,涵蓋戰備值勤的業務規程、考評標準等內容。
「作為一支新型作戰力量,要想充分釋放新體制活力,就要在制度規範層面完成新質戰鬥力的頂層設計。」該基地領導介紹說,部隊調整改革後,沿用的一些制度規範種類繁多、內容過時,僅傳輸業務涉及的制度規範就多達十幾種;同時,改革後部隊列裝許多新設備、開展很多新業務,戰備值勤卻缺乏相應規範。
制度規範的時、度、效,跟不上部隊轉型發展的新要求,成為制約練兵備戰的「瓶頸」問題。為此,這個基地成立制度規範修訂小組,成員既有業務專家也有一線骨幹,各專業各領域均有官兵參與。同時,他們向基地全體官兵廣泛徵集優化改進意見。歷經反覆論證的制度規範出臺後,他們大膽用、嚴格評,在實踐運用中面向戰場滾動升級。
「現在執行保障任務都以分隊形式前出,而在《戰備值勤工作規定》中關於戰備等級轉換的內容缺少營以下分隊的規定。」近日,基地某旅工程師付金國的意見得到制度規範修訂小組的關注。修訂小組專門邀請付金國對此問題進行專項研究,最終採納了他的意見。
「拿來就能用,照著能做好。」通信機房內,四級軍士長楊洋對照上級下發的《通信網系業務規程》處理保障用戶的故障申告,時間相比以往縮短了一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