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足球對抗能力的培養——基於認知負荷理論

2020-12-13 粉紅色大理

1 研究背景

自20 世紀90 年代初推行市場化改革以來,中國足球,特別是中國男子足球一直是國內競技體育領域議論的焦點。2001 年,由博拉·米盧蒂諾維奇帶領的中國男子足球隊首次闖入世界盃,創造了中國男子足球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輝煌。然而自此之後,中國男子足球在國際大賽上一直無所建樹,可謂曇花一現。

近些年隨著中超聯賽的開展,國內足球的觀賞水平在不斷地提高,但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是:雖出現了一批優秀的本土球員,但各俱樂部球隊的有效生存仍多依靠外籍球員。具體到聯賽中,多支球隊被坊間戲稱為採用了「703」陣形,即利用3 名外籍球員進攻得分,本土球員專職防守。雖為戲言,但這一現象從側面暴露了在高激烈對抗環境中,本土優秀中前場球員的對抗能力存在不足與缺失。

優秀中前場球員對抗能力不足問題的解決涉及到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即本土青少年球員對抗能力的訓練與培養。就目前國內已發表的相關研究來看,這一問題的探究多以體育管理、體育政治、體育社會、運動訓練等體育學科的理論為研究視角,以體制、競賽、訓練方法等為切入點,探討了青少年球員對抗能力的提升與發展。然而跨學科,特別是融合教育科學領域成熟理論的應用性研究並不多見。

事實上,足球對抗能力作為人類競技體育過程中思維、行為的綜合體,離不開人類主體對信息的加工與認知,因此對抗能力的提升不僅是結果導向的,過程和細節的處理更為重要。有鑑於此,本文將結合筆者作為球員與教練員的雙重經歷,不同於以往單純從競賽、訓練的角度去探究對抗能力的提升,而是以訓練實踐中的經驗並融合教育科學領域中的認知負荷理論,就目前國內青少年球員在對抗過程中的信息加工與認知問題進行思考,以期解釋青少年球員在對抗過程中的認知規律及產生的相關現象,從而為本土青少年球員的訓練與培養拋磚引玉。

2 研究對象與方法

2.1 研究對象

基於認知負荷理論,對青少年足球對抗能力的培養進行研究。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獻資料法 利用CNKI、WANFANGDATA、CQVIP 三大資料庫,檢索有關認知負荷理論的綜述類及實證研究,並對所搜研究進行梳理。

2.2.2 專家訪談法 專家訪談分為兩部分:(1)對青少年足球對抗能力提升的相關訪談,訪談了江蘇省4 名執教經驗豐富的A 級足球教練員;(2)對認知負荷理論相關議題的訪談,主要訪談了3 名高校從事教育科學研究的教授專家。

2.2.3 邏輯分析法 在對文獻資料及專家訪談內容進行梳理的基礎上,結合筆者球員及教練員的雙重經歷,以經驗融合認知負荷的相關理論,探討競賽訓練過程中青少年足球對抗能力的培養問題。

3 結果與分析

3.1 認知負荷理論的相關概念

認知負荷理論(cognitive load theory),最初由澳大利亞心理學家J.Sweller(1988)所提出。由於該理論所含內容眾多,本文僅對與本次研究相關的概念進行介紹。(1)工作記憶與長時記憶:從功能與性質上來看,人類的工作記憶主要用來對信息進行加工與處理,信息的主要來源則是長時記憶;與長時記憶幾乎無限的容量所顯著不同的是,工作記憶的容量是有限的;認知負荷理論認為個體在從事複雜任務時,如果工作記憶同時提取長時記憶中的多個信息單元,將有可能出現工作記憶超載的問題。(2)控制加工與自動加工:這一組概念涉及工作記憶對長時記憶中信息加工的過程,前者對信息的加工方式表現為有意識的序列性加工,速度較慢,需要佔用注意資源;後者對信息則是一個快速、自動的並行加工過程,可不經意識的控制而發生,較少佔用注意資源。(3)圖式:長時記憶中的諸多信息單元,如以相互結構的方式關聯在一起,將會組成一個整體,這便是圖式;圖式以整體的方式將多個信息單元進入工作記憶,可以有效減低工作記憶的負荷。

3.2 對抗過程中認知負荷的來源

對青少年足球對抗過程中認知負荷的來源進行探討前,首先需要對影響青少年球員對抗能力的因素作出一個梳理。傳統訓練理論認為,足球運動員的對抗能力主要由其身體素質(爆發力、速度、靈敏、協調、耐力等)以及技戰術水平(傳、接、控、帶、射、意識等)所構成。這裡除了「意識」因素被歸類為思維指標外,其餘多為身體指標。然而對於意識的確切定義卻難以達成統一。筆者通過結合認知負荷理論,認為足球運動員的球場意識是指球員在對球場信息進行獲取的基礎上,合理運用自身身體素質、技戰術水平,為自身和同伴創造有利機會的能力。意識不僅與基本身體素質及技戰術水平相融合,同時作為人類的高級思維,又具有統領各身體指標的特點。有效意識的運用以及球場行為的決策與選擇,首先需要對球場信息進行獲取——即對信息進行加工與認知,且這種加工與認知必須是以圖式的方式高度自動化完成的。

就訓練和競賽實踐而言,對抗過程特別是進攻環節中,足球運動員所需獲取的信息包括:(1)外部信息:自身所處的球場位置;對方防守隊員的站位、跑動、數量(相對與絕對信息);本方支援與進攻球員的站位、跑動、數量(相對與絕對信息);來球的空間、線路及速度等。(2)內部信息:自身的體力、技術特點;心理、情緒狀態等。(3)關聯信息(包含幹擾信息):教練員、隊友、觀眾等。這些信息不僅需要球場上的球員在瞬間進行認知與加工,還需要迅速做出進一步的行為與決策,複雜程度由此可見。因此,當青少年球員的工作記憶無法負荷如此諸多的信息時,便會如同電腦中央處理器及內存通道資源不足時的情況——出現工作記憶超載、行為決策被拖延和降低,進而伴隨競賽過程中的失誤發生。

3.3 對抗過程中認知負荷的處理

筆者通過對教育科學領域中的相關研究進行梳理,結合足球訓練實踐,提出降低青少年足球運動員對抗過程中的認知負荷、提升對抗能力中的意識水平,可以從以下步驟進行嘗試。

3.3.1 部分—整體訓練法與整體—部分訓練法的結合運用 對於青少年足球運動員,在訓練過程中針對對抗情境常用的訓練方法是先將各個要素進行單獨分解,再進行整合訓練。以背身接球轉身為例,部分—整體訓練法的操作程序一般為:練習傳球—增加練習幾種轉身技術—增加防守隊員消極防守—防守隊員轉變積極防守—增加積極防守隊員的數量。這一方法的優勢在於培養初學者,分解和循序漸進的練習方式可以在對前一信息逐步實現自動加工的基礎上,增加加工信息元素的數量,以讓工作記憶有一個適應過程,從而降低工作記憶的認知負荷。事實上對於培養初學者,還可以結合與部分—整體訓練法相反的方法,即整體—部分訓練法。同樣以背身接球轉身為例,可以先通過將球員帶入實戰,即防守隊員積極防守,使學生對對抗情境初步形成整體印象,之後在對諸如接球轉身時的觀察、技術動作的採用等環節逐一「降級分解」,由繁入簡,讓球員在結合實戰的基礎上逐步理解每一環節運用的作用和原因。

3.3.2 圖式的建立及自動化 在對對抗情境及其環節的認知具有了一定基礎後,便需要對分散的信息建立起圖式,並使對圖式加工的過程達到高度自動化的程度。認知負荷理論的相關研究認為,所有的控制加工過程都可達到自動化的程度,而前提便是大量且充分地練習。對於青少年足球運動員對抗情境中圖式的建立,必須從練習的數量與質量兩個方面共同入手。需要指出的是,數量並不簡單地理解為次數,而質量也不僅包含練習的強度與密度等。由於足球場上對抗情境的多變,因此練習數量不僅指單一對抗情境的練習次數要充分,且模擬不同對抗情境的總數也要充分。而質量則要求練習時的情境必須貼近或與實戰等同,只有在真實的情境中才能建立起真實的圖式,而以跑套路等模擬為練習的傳統練習手段,僅可作為部分—整體或整體—部分練習法的環節針對初學者予以實施,且不可對擁有一定基礎的球員充作主流練習。

3.3.3 心理因素的調節 在圖式的自動化水平到達一定程度後,需要教練員及運動員共同對競賽過程中的心理因素進行調節與控制。特別是自信心、賽前的情緒狀態以及失敗後的應對這些關鍵的心理因素,有必要在平時的競賽訓練中作為一項技能予以掌握。不然,即使在認知負荷降低的基礎上通過場上意識有效地提升了對抗能力,在足球競賽過程中也會出現失誤與失敗,不良的心態將會嚴重削弱競賽過程中對抗能力的正常發揮。對於心理因素調節的具體做法:(1)需要教練員及運動員加強平時比賽生活中的溝通;(2)教練員需要根據運動員的心理特質,分別對不同的運動員量身定製心理運動處方;(3)對於運動員自身而言,在感知到競賽、訓練過程中產生的一些心理變化,應及時主動地向教練員尋求諮詢。

相關焦點

  • 基於認知負荷理論的問題式教學探究
    摘 要:問題式教學有利於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被廣泛應用於教學實踐中。認知負荷理論為問題式教學的有效實施提供了新的理論指導。在分析認知負荷理論的核心觀點與問題式教學特點的基礎上,構建了基於認知負荷理論的問題式教學模式。
  • 基於認知負荷理論設計慕課
    本文認為,要想設計出教學效果更好的在線學習(包括慕課)材料,就需要用到基於人類認知架構(humancognitive architecture) 的認知負荷理論(cognitive load theory)(Sweller,2012;Sweller,Ayres & Kalyuga,2011)。
  • 認知負荷理論
    ——【美】杜威認知負荷理論是由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的認知心理學家約翰·斯威勒(John Sweller)於1988年首先提出來的,它以Miller等人早期的研究為基礎。認知負荷理論自被提出以來,得到了世界各地研究者的諸多研究。人類的認知結構認知負荷理論假設人類的認知結構由工作記憶和長時記憶組成。
  • 認知負荷理論與教學設計
    基於事實和證據的教育研究,具有客觀性、量化性、有定論和可檢驗的特點,能夠為教育決策和教育發展提供重要的證據支撐。在實踐研究板塊,我們將推出系列專題,介紹當前教育實踐研究的重要成果。認知負荷理論於1980年代作為一種教學設計理論被提出。在提出該理論之前,我們對工作記憶、長期記憶及二者之間的關係已經非常了解。但認知理論對教學設計的影響有限,教學中絲毫沒有用到工作記憶和長期記憶的特點。
  • 《認知負荷理論》的鼻祖之作
    最重要的是,人類認知體系結構可以用來形成我們在其他方面會有相當大的困難構思的教學過程。構成人類認知體系結構的框架結構為研究人員和專業教育者的教學設計提供了必要的先決條件。這些結構使我們能夠理解教學設計問題。此外,我們可以使用我們的人類認知體系結構的知識來設計教學理論。一種這樣的理論是認知負荷理論,其被明確地開發為基於我們對人類認知體系結構的知識的教學設計理論。
  • 智能教育時代認知負荷理論發展、應用與展望——「第十一屆國際認知負荷理論大會」綜述
    認知負荷理論作為一種基於人類認知結構的教學設計理論,其核心是工作記憶的有限性,只有將認知負荷控制在工作記憶所能承載的範圍之內,有效學習才能發生。在技術和學習理論的共同推動下,認知負荷理論歷經多媒體學習認知理論、多媒體學習認知-情感理論、多媒體學習認知-情感整合理論等發展階段,主要關注從認知過程和情感過程兩個方面進行了理論拓展。
  • Young理論 | 認知負荷理論
    認知負荷理論認為應有效利用認知資源,通過降低內在認知負荷、外在認知負荷和增加相關認知負荷的方式來提高學習效果,並且總的認知負荷不能超過學習者個體能承受的認知負荷範圍除此之外,基於認知負荷理論還有如下幾個教學設計原則:01 自由目標效應當學習目標不太明確或者有多個學習目標時,學習者自行確定目標有助於學習和遷移。如果呈現的問題伴隨明確的終點目標,會導致學習者解決問題時把幾個條件同時置於工作記憶中,從而加重工作記憶負荷。
  • 什麼是認知負荷?心理負荷?
    這個結構由反映任務與學習者特徵之間交互的原因維度和反映心理負荷、心理努力和績效等可測性概念的評估維度所組成。認知負荷中鑑定的任務特徵為任務形式、任務複雜度、多媒體的使用、時間壓力及教學步驟。相關的學習者特徵由專業知識水平、年齡、空間能力組成。心理負荷是認知負荷中源於任務和主體特徵交互的方面,它由我們當前關於任務的知識和主體特徵來決定,它是預期的認知空間需求指標,被看作是認知負荷的先驗估計。
  • 認知負荷理論,讓我醍醐灌頂、茅塞頓開(附修改前後的教學設計)——北京周麗娟
    然而,經過王珏老師的研究,找到了一個「最具教學指導性」的認知心理學理論——認知負荷理論。認知負荷理論,可以簡單表達為下面這張圖!詳情可參見我兩年寫的一篇文章:《"認知負荷理論"圖解(1)》。下面,就請看北京的周麗娟老師,在學習我的《基於學習科學的高效教與學方法》課程後,寫的學習心得(被評為優秀作業),看看這個理論對教學的改進有多麼巨大!
  • 從認知負荷理論看界面設計,讓產品更加簡單易上手
    認知負荷理論給出了一些建議。一. 什麼是認知負荷理論?首先需要了解認知負荷的定義。認知負荷是指針對某一特定認知任務,記憶系統對其進行加工和保持信息過程中所承受的負荷總量。而認知負荷理論就是通過合理的設計,讓信息接受者能利用有限的認知資源達成最佳信息獲取效果的理論。認知負荷的來源有三個,內容的性質(難度,數量等),用戶的已有經驗(比如相對於老年人來說年輕人對於一款新手遊更容易上手),內容的呈現方式。
  • 多媒體教學的主要問題及改進措施——基於認知理論的分析
    然而在具體操作中,經常會出現各種形式及內容方面的問題,粗製濫造現象並不少見,如課件內容過於簡單,只是基本文字信息和圖片的堆砌;課件排版設計隨意,重點不突出;課件知識容量過多,未考慮學生接受能力;教師下載網上課件不加修改直接進行授課,無視學生的現有基礎等。
  • 教學技術:講課應注意「認知負荷」
    講授帶有鮮明的認知主義的教學主張。認知主義認為學習者透過認知過程,把各種資料加以儲存及組織,形成大腦中的知識結構。認知負荷理論(cognition load theory,簡稱CLT)是由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的認知心理學家約翰·斯威勒(John Sweller)於1988年首先提出來的。
  • 智慧學習環境中的認知負荷問題
    在這種新型學習環境下,如何合理配置媒體資源和「善用」技術工具、有效設計教學策略、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習者的認知加工和學習效果、促進高級教學目標的實現是許多教育者和研究者共同關注的問題。工作記憶主要負責獲取和暫時保存當前情境中的信息,通過與長時記憶中的信息進行關聯,從而獲得對任務的整體理解(Baddeley,2010;趙鑫等,2010)。但是工作記憶的容量有限,當學習環境中的目標信息過於豐富或呈現方式不當時,就容易導致學習者的工作記憶容量超載,影響學習者的認知加工。
  • 人機互動中的一個重要問題:認知負荷測量
    認知負荷的間接測量   在認知負荷理論的早期,認知負荷不是直接測量的。基於檢驗問題解決和學習之間的關係的實驗結果假設,幾種技術用於間接評估認知負荷。   計算模型提供的間接證據限制了它們作為認知負荷的指標的使用。然而,在認知負荷理論框架內,計算模型是第一次嘗試提供一定程度的獨立證據,認知負荷是教學設計中的一個重要因素。他們是認知負荷理論起源的一個重要因素。
  • 非認知能力激發成長正能量
    非認知能力在青少年時期更具可塑造性從生命歷程來看,青少年對於來自家庭、學校等外界幹預具有很強的敏感性,青少年時期與非認知能力的發展密切相關。進化心理學理論認為,人的智商水平在10歲左右已基本定型,但是成就動機、自律和責任感等一些重要的非認知能力則在青少年時期更具可塑造性。
  • 分析「兒童認知理論」,培養孩子的多元思考能力
    心理學上把這個階段稱之為「前預算階段」,將孩子存在的這種現象稱之為「兒童的認知發展」理論。換句話來說,兒童之所以不能對於複雜的信息進行處理,建立多角度的思考方式,不是因為兒童沒有足夠多的知識和認識能力,而是這個階段的兒童本身的身體發育特質所導致的。儘管「兒童認知發展理論」發展至今已經發展到腦神經領域並被不斷補充,但是皮亞傑的核心觀點依然是該理論的框架。
  • 助力青少年足球發展 2020親子足球嘉年華正式發布
    由上海市體育發展基金會主辦、眾辰足球俱樂部承辦、澤競體育協辦的青少年足球公益成長計劃——2020年親子嘉年華系列活動於12月6日在澤競北岸球場進行了發布儀式,並邀請20組家庭參與了當天的活動。    足球親子嘉年華系列活動在上海市體育發展基金會的資助和指導下,在社會各界的關心和幫助下,已經成為一項受家長和青少年兒童青睞的品牌親子活動,每年不低於50場次,分布在上海11個行政區的22個社區街道和16所中小學、幼兒園
  • 孩子做數學總錯,「認知負荷」有問題
    關於粗心的一個解釋——認知負荷理論讓人對「粗心」有了新的認識。認知負荷跟大腦的運算能力密切相關,而人類大腦的運算能力是非常有限的。比如,科學家老早就得出結論,我們的短期記憶只能維持15—30秒,而我們能記住的僅僅是7件左右不相關的事物,超出這個範圍,我們的腦子就會不夠用。那麼,怎麼降低一個人的認知負荷呢?
  • 緩解醫護人員的認知負荷
    點擊查看 護士們在每8小時的輪班中需要完成超過100位患者的護理工作,這帶來了嚴重的認知負荷。認知負荷被定義為在執行單一或複雜任務時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它源自多個因素的交互作用,包括任務的需求、執行時的環境、以及執行者的技能、行為和觀念。
  • 用認知負荷理論提升教學效果——《英語大寫字母的用法》網絡研討實錄(滄州楊老師)
    因為,認知心理學的「認知負荷理論」中指出:人的短時記憶能力只有4~5個組塊(早先認為有5~9個)。因此,9個互相獨立的知識點,是難以被學習者大腦有效加工的!可是,如果一定要記住這9種情況的話,能有什麼辦法呢?辦法就是:分組!或者叫「分門別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