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背景
自20 世紀90 年代初推行市場化改革以來,中國足球,特別是中國男子足球一直是國內競技體育領域議論的焦點。2001 年,由博拉·米盧蒂諾維奇帶領的中國男子足球隊首次闖入世界盃,創造了中國男子足球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輝煌。然而自此之後,中國男子足球在國際大賽上一直無所建樹,可謂曇花一現。
近些年隨著中超聯賽的開展,國內足球的觀賞水平在不斷地提高,但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是:雖出現了一批優秀的本土球員,但各俱樂部球隊的有效生存仍多依靠外籍球員。具體到聯賽中,多支球隊被坊間戲稱為採用了「703」陣形,即利用3 名外籍球員進攻得分,本土球員專職防守。雖為戲言,但這一現象從側面暴露了在高激烈對抗環境中,本土優秀中前場球員的對抗能力存在不足與缺失。
優秀中前場球員對抗能力不足問題的解決涉及到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即本土青少年球員對抗能力的訓練與培養。就目前國內已發表的相關研究來看,這一問題的探究多以體育管理、體育政治、體育社會、運動訓練等體育學科的理論為研究視角,以體制、競賽、訓練方法等為切入點,探討了青少年球員對抗能力的提升與發展。然而跨學科,特別是融合教育科學領域成熟理論的應用性研究並不多見。
事實上,足球對抗能力作為人類競技體育過程中思維、行為的綜合體,離不開人類主體對信息的加工與認知,因此對抗能力的提升不僅是結果導向的,過程和細節的處理更為重要。有鑑於此,本文將結合筆者作為球員與教練員的雙重經歷,不同於以往單純從競賽、訓練的角度去探究對抗能力的提升,而是以訓練實踐中的經驗並融合教育科學領域中的認知負荷理論,就目前國內青少年球員在對抗過程中的信息加工與認知問題進行思考,以期解釋青少年球員在對抗過程中的認知規律及產生的相關現象,從而為本土青少年球員的訓練與培養拋磚引玉。
2 研究對象與方法
2.1 研究對象
基於認知負荷理論,對青少年足球對抗能力的培養進行研究。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獻資料法 利用CNKI、WANFANGDATA、CQVIP 三大資料庫,檢索有關認知負荷理論的綜述類及實證研究,並對所搜研究進行梳理。
2.2.2 專家訪談法 專家訪談分為兩部分:(1)對青少年足球對抗能力提升的相關訪談,訪談了江蘇省4 名執教經驗豐富的A 級足球教練員;(2)對認知負荷理論相關議題的訪談,主要訪談了3 名高校從事教育科學研究的教授專家。
2.2.3 邏輯分析法 在對文獻資料及專家訪談內容進行梳理的基礎上,結合筆者球員及教練員的雙重經歷,以經驗融合認知負荷的相關理論,探討競賽訓練過程中青少年足球對抗能力的培養問題。
3 結果與分析
3.1 認知負荷理論的相關概念
認知負荷理論(cognitive load theory),最初由澳大利亞心理學家J.Sweller(1988)所提出。由於該理論所含內容眾多,本文僅對與本次研究相關的概念進行介紹。(1)工作記憶與長時記憶:從功能與性質上來看,人類的工作記憶主要用來對信息進行加工與處理,信息的主要來源則是長時記憶;與長時記憶幾乎無限的容量所顯著不同的是,工作記憶的容量是有限的;認知負荷理論認為個體在從事複雜任務時,如果工作記憶同時提取長時記憶中的多個信息單元,將有可能出現工作記憶超載的問題。(2)控制加工與自動加工:這一組概念涉及工作記憶對長時記憶中信息加工的過程,前者對信息的加工方式表現為有意識的序列性加工,速度較慢,需要佔用注意資源;後者對信息則是一個快速、自動的並行加工過程,可不經意識的控制而發生,較少佔用注意資源。(3)圖式:長時記憶中的諸多信息單元,如以相互結構的方式關聯在一起,將會組成一個整體,這便是圖式;圖式以整體的方式將多個信息單元進入工作記憶,可以有效減低工作記憶的負荷。
3.2 對抗過程中認知負荷的來源
對青少年足球對抗過程中認知負荷的來源進行探討前,首先需要對影響青少年球員對抗能力的因素作出一個梳理。傳統訓練理論認為,足球運動員的對抗能力主要由其身體素質(爆發力、速度、靈敏、協調、耐力等)以及技戰術水平(傳、接、控、帶、射、意識等)所構成。這裡除了「意識」因素被歸類為思維指標外,其餘多為身體指標。然而對於意識的確切定義卻難以達成統一。筆者通過結合認知負荷理論,認為足球運動員的球場意識是指球員在對球場信息進行獲取的基礎上,合理運用自身身體素質、技戰術水平,為自身和同伴創造有利機會的能力。意識不僅與基本身體素質及技戰術水平相融合,同時作為人類的高級思維,又具有統領各身體指標的特點。有效意識的運用以及球場行為的決策與選擇,首先需要對球場信息進行獲取——即對信息進行加工與認知,且這種加工與認知必須是以圖式的方式高度自動化完成的。
就訓練和競賽實踐而言,對抗過程特別是進攻環節中,足球運動員所需獲取的信息包括:(1)外部信息:自身所處的球場位置;對方防守隊員的站位、跑動、數量(相對與絕對信息);本方支援與進攻球員的站位、跑動、數量(相對與絕對信息);來球的空間、線路及速度等。(2)內部信息:自身的體力、技術特點;心理、情緒狀態等。(3)關聯信息(包含幹擾信息):教練員、隊友、觀眾等。這些信息不僅需要球場上的球員在瞬間進行認知與加工,還需要迅速做出進一步的行為與決策,複雜程度由此可見。因此,當青少年球員的工作記憶無法負荷如此諸多的信息時,便會如同電腦中央處理器及內存通道資源不足時的情況——出現工作記憶超載、行為決策被拖延和降低,進而伴隨競賽過程中的失誤發生。
3.3 對抗過程中認知負荷的處理
筆者通過對教育科學領域中的相關研究進行梳理,結合足球訓練實踐,提出降低青少年足球運動員對抗過程中的認知負荷、提升對抗能力中的意識水平,可以從以下步驟進行嘗試。
3.3.1 部分—整體訓練法與整體—部分訓練法的結合運用 對於青少年足球運動員,在訓練過程中針對對抗情境常用的訓練方法是先將各個要素進行單獨分解,再進行整合訓練。以背身接球轉身為例,部分—整體訓練法的操作程序一般為:練習傳球—增加練習幾種轉身技術—增加防守隊員消極防守—防守隊員轉變積極防守—增加積極防守隊員的數量。這一方法的優勢在於培養初學者,分解和循序漸進的練習方式可以在對前一信息逐步實現自動加工的基礎上,增加加工信息元素的數量,以讓工作記憶有一個適應過程,從而降低工作記憶的認知負荷。事實上對於培養初學者,還可以結合與部分—整體訓練法相反的方法,即整體—部分訓練法。同樣以背身接球轉身為例,可以先通過將球員帶入實戰,即防守隊員積極防守,使學生對對抗情境初步形成整體印象,之後在對諸如接球轉身時的觀察、技術動作的採用等環節逐一「降級分解」,由繁入簡,讓球員在結合實戰的基礎上逐步理解每一環節運用的作用和原因。
3.3.2 圖式的建立及自動化 在對對抗情境及其環節的認知具有了一定基礎後,便需要對分散的信息建立起圖式,並使對圖式加工的過程達到高度自動化的程度。認知負荷理論的相關研究認為,所有的控制加工過程都可達到自動化的程度,而前提便是大量且充分地練習。對於青少年足球運動員對抗情境中圖式的建立,必須從練習的數量與質量兩個方面共同入手。需要指出的是,數量並不簡單地理解為次數,而質量也不僅包含練習的強度與密度等。由於足球場上對抗情境的多變,因此練習數量不僅指單一對抗情境的練習次數要充分,且模擬不同對抗情境的總數也要充分。而質量則要求練習時的情境必須貼近或與實戰等同,只有在真實的情境中才能建立起真實的圖式,而以跑套路等模擬為練習的傳統練習手段,僅可作為部分—整體或整體—部分練習法的環節針對初學者予以實施,且不可對擁有一定基礎的球員充作主流練習。
3.3.3 心理因素的調節 在圖式的自動化水平到達一定程度後,需要教練員及運動員共同對競賽過程中的心理因素進行調節與控制。特別是自信心、賽前的情緒狀態以及失敗後的應對這些關鍵的心理因素,有必要在平時的競賽訓練中作為一項技能予以掌握。不然,即使在認知負荷降低的基礎上通過場上意識有效地提升了對抗能力,在足球競賽過程中也會出現失誤與失敗,不良的心態將會嚴重削弱競賽過程中對抗能力的正常發揮。對於心理因素調節的具體做法:(1)需要教練員及運動員加強平時比賽生活中的溝通;(2)教練員需要根據運動員的心理特質,分別對不同的運動員量身定製心理運動處方;(3)對於運動員自身而言,在感知到競賽、訓練過程中產生的一些心理變化,應及時主動地向教練員尋求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