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眼金睛
丟東西無數,只有想不到的,沒有丟不了的;數學永遠拿不到滿分,丟分點不是看錯題就是數錯數……孩子為什麼會粗心?大人通常會把所有「不該犯的錯誤」籠統地歸納為「粗心」,並且推理為「如果你認真點就不會犯這個錯誤了」。然而真的如此嗎?
關於粗心的一個解釋——認知負荷理論讓人對「粗心」有了新的認識。認知負荷跟大腦的運算能力密切相關,而人類大腦的運算能力是非常有限的。比如,科學家老早就得出結論,我們的短期記憶只能維持15—30秒,而我們能記住的僅僅是7件左右不相關的事物,超出這個範圍,我們的腦子就會不夠用。
那麼,怎麼降低一個人的認知負荷呢?換句話說,怎麼給你的大腦減負,讓它輕鬆運算呢?科學家測試中發現,動用長期記憶可以大大降低大腦運算的負擔。怎麼才能把短期記憶變成長期記憶呢?腦神經學家是這樣用兩三句話來解釋和猜想的:
大腦的海馬體主要工作就是負責短期記憶,空間定位等;阿茲海默症也就是海馬體出現問題。海馬體白天記錄新情況新信息,等你晚上睡覺的時候,默默工作,進行記憶整合,假以時日,最終給你大腦留下終身烙印。
現在請你心算一下17x14=?你的第一反應可能是先把7和4相乘得到28……在這個過程中你的認知負荷明顯加重,而這也恰恰是孩子在做數學題的時候經常體會到的過程。跟你所不同的是,孩子的大腦還在發育中,自然會有更多的局限性。
做一道數學題需要佔用太多大腦的運算能力,讓孩子沒有多餘的腦力再去考慮小數點點對沒有,單位是不是一致,有沒有抄錯數字,是不是少算了一個解。
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心理學家(對,沒看錯,得了經濟學獎的心理學家)DanKahneman在那本很厚的《快思考慢思考》書中,也對大腦思考和工作時動用的兩個系統(兩種模式)進行了如下區分:
系統1快的,自動的,常用的,情感相關的,無意識的。比如:確認聲音的來源、完成這句短語「戰爭與……」、算出2+2=?、讀出廣告牌上的一句話、在空曠的路上開車。
系統2慢的,需要付出努力的,不常用的,邏輯的,計算的,有意識的。比如:尋找人群中說話聲音最大的那個人、從記憶中尋找某個熟悉的聲音、用比平常走路更快的速度快走、數出一句話裡面有多少個字母A、在一個很窄的空間停車、判斷兩臺洗衣機的性價比、判斷一個人說話的邏輯是否成立。
對比一下這兩個系統,成年人用系統1可以完成的思考過程,孩子卻可能需要動用系統2。相比成年人,孩子更容易出現認知負荷過載的情況也就不奇怪了。
簡單的指責孩子「不認真」是不公平的。要知道,好多時候,因為「粗心」的孩子也難受。拎著孩子的耳朵告訴他/她,「你要細心些」,不會讓他們更細心。良好品格的培養,都需要在具體的行動中實現,在實踐中尋找具體方法。
「粗心」對於孩子來說再正常不過。幫助孩子儘量減少粗心犯錯的機會也不僅僅是為了有個好成績。建立一個良好的學習和思考習慣,學會用不同的方法去檢驗自己的答案,這些都可以讓孩子受益終身。
源自公眾號「成長合作社」(ID:TrulyJustK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