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巴林草原的中國電影大師——恩和森

2020-12-20 風瞬

他是內蒙古電影事業的奠基人,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位蒙古族電影演員;

他主演了我國第一部少數民族題材影片以及我國第一部中外合拍民族影片;

他參與籌建了內蒙古自治區第一個民族電影製片廠,導演了內蒙古電影製片廠第一部影片;

他就是執著民族文化事業,藝術造詣受人稱道的蒙古族電影表演藝術家——恩和森。

1925年,一個男嬰誕生在內蒙古遼闊的巴林草原(巴林右旗幸福之路蘇木)一個清貧的小官僚家裡,父母賦予他一個充滿無限愛意的名字——恩和森。在蒙語裡,這是安康的意思,也是蒙古族民族英雄的名字。從此,在這片沃土上,藍天,白雲,雄鷹,駿馬,與他相伴,蒙古族男子漢所特有的血性也在他心裡恣意生長。

恩和森19歲時進入陸軍興安學校預科,在那裡,他受到了進步思想的影響。他積極參加八一葛根廟抗日武裝起義,與同學們共同成立了內蒙古革命青年同盟,即後來的新民主主義青年團。

1949年,恩和森在人民解放軍騎兵二師宣傳隊時

著名音樂家莫爾吉胡在回憶恩和森時說道:「我認識他的時候,他穿著一身蒙古袍子,騎著一匹黑色的走馬,非常威風地騎著過來了。」從一個普通的蒙古族青年,成為一名革命戰士,這是他踏上革命徵途的第一步。在這裡,恩和森有了初次舞臺實踐。

恩和森後到內蒙古文工團騎兵二十宣傳隊工作,他那時候就在演戲方面特別有天賦。他在部隊邊打仗,邊排練,邊演出。在光輝的革命歲月裡,恩和森和戰友們揮刀策馬,浴血奮戰,英勇殺敵。透過遼瀋戰役的瀰漫硝煙,他們迎來了新中國第一縷曙光。

內蒙古文藝工作團

建國初期,新成立的東北電影製片廠正在籌劃拍攝新中國第一部反映少數民族生活的影片,導演幹學偉為尋找男主演頗費周折。說到這,幹學偉回憶起恩和森來報導時的場景:「在我跟前一立正,敬個禮,我一看,一個軍人,哎,怎麼回事。他說,導演,我是恩和森,領導讓我來找你。」就這樣,24歲的恩和森以他鮮明的民族氣質和個性特徵,以真實、自然、樸實無華的表演,成功地主演了中國第一部少數民族題材的影片。電影開始名叫《內蒙春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非常重視這部影片,毛主席親自將影片改名為《內蒙人民的勝利》並書寫了片名。

東北電影製片廠

《內蒙人民的勝利》可以說是一部劃時代的作品,恩和森是內蒙古第一個在全國出名的電影藝術家,是新中國電影的奠基人之一。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王曉棠回憶說:「第一代的恩和森,確實是不簡單。因為受到周總理表揚的民族演員也不是很多。」

根據周總理的指示,恩和森正式調到了中央電影局東北電影製片廠演員科,隨即,恩和森參加了第二部影片《人民戰士》的拍攝。一天,日內瓦會議的放映廳內座無虛席,來自世界各國的外長和國際影迷們正充滿好奇地觀看來自新中國的影片。這一天放映的正是由恩和森主演的《草原上的人們》。從這一刻開始,新中國電影不僅贏得了廣泛的聲譽,還在世界範圍內傳播開來。影片主題歌《敖包相會》更成為膾炙人口的經典。恩和森參演的這部影片榮獲1949——1955年度中國文化部優秀影片獎。恩和森本人也不負眾望,獲得了個人表演獎並當選為全國電影藝術先進工作者。這部影片還參加了在捷克斯洛伐克舉行的第六屆國際電影節。

《草原上的人們》劇照

1954年,恩和森被調到北京電影演員劇團,從此,他和北影結下了不解之緣。從1949年到1955年的短短五年之中,恩和森連續拍攝了五部新中國具有代表性的影片,他扮演過善良的老人,剽悍的騎手,英勇的青年戰士,這些鮮活的人物形象為20世紀50年代繁星似錦的中國電影熒幕增添了奇異的光彩。

北影演員葛存壯評價說:「在我們新中國電影的那個階段,他應該說是作出了很大很大的貢獻。」為了滿足對藝術更高的追求,恩和森考入北京電影學院表演專修班,開始深造,師從蘇聯電影專家系統學習電影表演理論,是北京電影學院第一批學員。

1955年電影學院表演專修班全體學員、老師及校領導合影

此時的北京電影學院表演專修班裡,可謂人才濟濟。恩和森的同學當中,不乏中國電影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最寶貴的是,周總理去觀看了他們的畢業典禮。「周總理來看了,看了三次,看完了接觸我們,同時也就問了恩和森,『恩和森同志,你是蒙族演員啊,你拍了很多電影,很好啊,將來蒙族電影的發展要靠你們這些人吶。』」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于洋回憶到。周總理的叮囑不僅讓恩和森深受鼓舞,也讓他的民族情懷得到前所未有的激蕩。

周總理觀看演出,並與演員們合影

1958年,內蒙古自治區開始籌建電影製片廠,這給了恩和森極大的鼓舞。在樸素而執著的藝術追求和民族精神的感召下,他毅然放棄了首都優越的生活條件和創作環境,主動提出申請,堅決要回到內蒙古,投身於摯愛的、剛剛起步的民族電影事業之中。恩和森女兒卓瑪說:「父親把自己的全部都交給了電影事業,根本顧不了家,顧不了我。」面對剛剛組建、條件簡陋的製片廠,他沒有馬上繼續順風順水的影星之路,而是主動擔當起了導演的重任。他要竭盡全力,為這個剛剛成立的製片廠在電影屆爭取一席之地。

內蒙古電影製片廠舊址

成立了電影廠之後拍的第一部影片是戲曲片《走西口》和《賣碗》。雖然是二人臺的戲曲片,但是拍得特別生動。當時沒有攝影棚,攝影機和照明器材都很簡陋。在這種情況下,恩和森領著全攝製組,克服困難,把這個電影拍下來了。

與長春電影製片廠合拍的第一部故事片《草原晨曲》,讓觀眾知道了內蒙古電影製片廠,也記住了電影及其同名主題曲《草原晨曲》。在這部影片中,恩和森親自出馬,飾演了男主角呼和,這是他在這個時期創作的又一部經典影片,也是他個人電影藝術創作的一座裡程碑。

《草原晨曲》劇照

1952年,恩和森曾應上海電影製片廠的邀請,在影片《金銀灘》中扮演了男主角——藏族牧民尕布龍。1955年,恩和森的身影又出現在四川藏族地區的草地上。他在長春電影製片廠的新片《猛河的黎明》中飾演一個配角——藏族老人阿倉貢。1960年,在藝術上日趨成熟的恩和森,同時參加了兩部影片的拍攝。而與以往戲路截然不同的是,在《崑崙鐵騎》中,他第一次飾演反面角色,扮演片中的國民黨殘匪劉司令。1961年,恩和森剛剛參加完第三次全國文代會,便應長春電影製片廠之邀,參加了故事片《冰山上的來客》的拍攝。36歲的恩和森與著名導演趙心水再次合作,開始了這部中國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的創作。

《金銀灘》劇照

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白德彰說:「他騎馬從來不正騎,像一般的演員,這種動作都出不來的,因為這是生活。」正如白德彰導演所說,恩和森最愛的是騎馬,很多影片裡都有他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騎術鏡頭,凡是見過他在馬上瀟灑、自在地馳騁的人,都印象深刻。

「他騎馬特別漂亮。」

「一騎上馬,那種傲氣,那種自豪的蒙古青年的形象。他平時生活當中也是這樣子。」

「特帥氣,那叫姑娘們不愛他才叫怪了呢。」

「不是技術,是瀟灑,那種鬆弛,在馬上可以說是馬人一體呀」

……

關於恩和森騎馬的正面評價,可謂數不勝數。

正當人們期待著才華橫溢的恩和森在新的領域裡創作更多的藝術成就的時候,他卻再次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了。因為趕上了文化大革命,恩和森經歷了人們難以想像的痛苦。

中間為恩和森

儘管經歷了多次浩劫,恩和森在自己的「知天命」之年,還是以深厚的藝術造詣和豐富的生活積累迎來了藝術生命的第二個黃金時期。在此後的幾年裡,恩和森連續參加了《沙漠的春天》《戰地黃花》《薩裡瑪珂》《蒙根花》《阿麗瑪》等影片的拍攝,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性格迥異、生動感人的熒幕形象。

此外,在義大利和中國等多國電影工作者拍攝巨片《馬可·波羅》時,根據劇情,馬可·波羅在來大都之前,首先要遇到一位豪爽、好客的蒙古部落酋長貝克拓,這是片中的重場戲,恩和森毫無懸念地被慧眼識珠的導演選中。

恩和森與著名作家阿·敖德斯爾

1984年,恩和森參加趙心水導演的影片《戈壁殘月》。1985年,恩和森在歷史巨片《成吉思汗》中扮演克烈部落的王汗,他惟妙惟肖地展現了王汗貪婪好色、暴烈乖戾而又優柔寡斷的複雜性格,展示了他爐火純青的表演藝術。

恩和森是一位嚴肅的藝術家,角色無論大小、主次,他總是認真對待,一絲不苟,賦予每個角色以生動的形象和鮮明的性格特徵。在提到恩和森時,著名表演藝術家斯琴高娃說:「那個年齡段的時候能夠遇到恩和森老師,那樣一種認知,那樣一種鼓勵,好像很多爹媽都做不到的。我小的時候就覺得,他是那麼高大,特神聖的感覺,我覺得他應該是為藝術而生的。」

恩和森的內心始終充滿著藝術激情,他將這種激情注入了每一個角色的創造之中,形成了熱情灑脫、濃墨重彩、大氣磅礴的表演風格。可以說,電影銀幕上每一個成功的藝術形象背後都凝聚著他畢生的心血。

恩和森在藝術創作上極其嚴肅,經常與大家為電影表演藝術各抒己見,博採眾長。在攝影機前和舞臺上,探索了大半生的恩和森,執著地走在漫長的藝術之路上。草原生活的積澱,民族乳汁的哺育,起伏跌宕的經歷,身心煎熬的磨難,賦予了他閃爍著藝術之光的生命魂魄。

恩和森與家人合影

生活中的恩和森熱情、赤誠,他以友善感染著周圍的人,老老少少都親切地稱他為恩大哥。

「恩老師真是對我們關愛有加,不管是從生活上還是工作上、事業上,都給了我們很多的關心和幫助。」

「他是內蒙演員裡邊非常用功、人品也為大家所尊敬的一位演員。」

「很坦誠,很直率,沒個心眼的這麼一個人。」

「是個非常有剛性的男人,忠於國家,剛直不阿。對朋友可以兩肋插刀,愛憎分明。」

「恩和森大哥,他是非常忠厚、實在、熱情的一個人。」

「他這個人願意幫助別人」

……

恩和森(右三)與朋友合影

熱情、實在、樂於助人,成了大家對恩和森的一致評價。著名馬頭琴大師齊·寶力高回憶起恩和森,動情地說道:「基本上他穿過的、留下的衣服我都一直穿到結婚,我要是缺什麼,他就給我什麼。」

恩和森為電影事業奉獻了自己的一生,最後,他咬著牙堅持著把民族電影走向國際合作的會議開完,會議結束後,他倒下了。飽受病痛折磨的恩和森,自知來日無多,他思緒萬千,心潮難平。除了親生女兒,恩和森最惦念的仍然是他為之奮鬥了一生的藝術事業,惦念著那些朝夕相處的同事、戰友。1989年,恩和森離開了人世,他用自己的方式,以四十年的電影生涯,抒發了民族的豪情,描繪了多彩的傳奇人生,在人們的心中,留下了永恆的印記。

恩和森,天邊那個剽悍的身影,他是草原的赤子,民族的驕傲,塞外的巨星。他從電影裡走來,生命巍峨的形象,無論在哪裡綻放,都會英明灑滿,貯留歷史銘心的風華。

相關焦點

  • 成吉思汗的開國將領中,官至萬戶,是巴林草原的有哪幾位?
    在內蒙古大草原上,有一片草原叫巴林草原。這裡人傑地靈,因出產巴林石而天下聞名,有「世界雞血在中國,中國雞血在巴林」之說。相傳,成吉思汗曾用巴林石碗喝過酒,並讚美巴林石是「天賜之石」。傳說巴林草原是哈撒兒的封地。
  • 巴林右旗美食圖鑑
    然而在巴林右旗,卻有幾樣不常見的食材,和沒聽過的菜餚。它們外表樸實卻味道鮮美,大部分是只能在當地才能品嘗到的。下面就跟隨我們一起來到巴林右旗,打開這份美食圖鑑,看一看你沒吃過的佳餚們。EoW中國網生活頻道_品味中國生活酸甜大黃羹EoW中國網生活頻道_品味中國生活 大黃是多種蓼科大黃屬的多年生植物的合稱,也是中藥材的名稱。我們常在藥店見到它,卻不知道它也能做成美食。其實早在十八世紀六、七十年代,大黃由中國和俄國傳入歐洲,成為了食用植物。
  • 巴林右旗:氣象助力內蒙古烏蘭牧騎藝術節盛大開幕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時豔軍 鹹立仁 郭宏學報導 「7月17至18日,巴林右旗麻斯他拉草原以晴好為主,對開幕式有利,但氣溫維持較高,請參會人員注意防暑降溫,相關單位做好高溫天氣的防禦工作。」在「藝術節」組委會辦公室的《氣象服務專報》如是提到。
  • 雲集與內蒙巴林右旗、巴林牧業籤約,地道羊肉牧場直送
    10月12日,雲集和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巴林右旗羊肉產業基地的戰略合作啟動會在巴林右旗舉行。雲集創始人兼CEO肖尚略、巴林右旗旗長王建軍、巴林牧業總經理宋新剛以及巴林右旗招商局、電商局、農牧局等相關部門領導,企業家代表和雲集會員代表等共同見證該活動。
  • 在海灣小富國巴林看「中國機遇」
    小夥子來自山西,有點靦腆,是頭一回做生意。記者問:「第一次做生意就跑到這麼遠的地方,很了不起啊。」他解釋說,是在朋友推薦下一塊過來的。問到生意情況,小夥子說:「還可以,許多沙特人也開車過來買東西。」在龍城經營著兩家皮包檔口的盛女士要老練得多。她來自上海,在杜拜的龍城也有檔口。「生意挺好,當地人對中國人很友好,剛開業時,客人到店裡經常熱情地打招呼:『歡迎到巴林來。』」
  • 借燈取影 戲若人生—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之巴林左旗皮影戲
    作為一種根植於沃土的藝術形式,巴林左旗皮影正日益散發出草原文化的獨特魅力。小朋友體驗非物質文化 遺產巴林左旗皮影戲走進草原皮影戲在巴林左旗,真正意義上的皮影傳承人並不算多,47歲的李國華是其中比較年輕的一位,今年剛被評為第六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也是目前唯一一位巴林左旗皮影戲國家級傳承人。
  • 內蒙古巴林右旗烏蘭牧騎赴臺交流演出好評如潮
    內蒙古巴林右旗烏蘭牧騎赴臺交流演出好評如潮 2016年08月31日 13:20:00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8月31日呼和浩特訊 日前,赤峰市巴林右旗烏蘭牧騎28名演職人員赴臺參加「成吉思汗大祭典禮」活動,在新北市、苗慄縣、嘉義市巡迴演出3場,並與當地文化團體互動交流。
  • 內蒙古:10部民族電影講述草原文化 - 聚焦內蒙--中國廣播網
    改革開放以來,內蒙古民族電影無論從數量上還是從質量上都取得了長足進步,創作出很多高質量的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在國內外屢屢斬獲大獎,在中國電影史冊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昨日,第7屆中國·內蒙古草原文化節民族電影展映活動拉開大幕。在為期5天的展映活動中,10部具有代表性的民族電影會讓觀眾大飽眼福。
  • 伊朗電影大師阿斯哈·法哈蒂點讚中國 羨慕中國電影深刻文化根基
    近十年來,伊朗電影以深刻剖析社會意義、針砭時弊,揭示社會現實中的種種怪相而被國際社會廣泛認可,更被電影業內奉為現實主義電影的標杆。在第七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的7位特別推薦人中,就有來自伊朗的社會派電影大師阿斯哈·法哈蒂,為本屆電影節的17部入圍影片進行推介。
  • 紀念逝去的大師:布仁巴雅爾 ┃ 用歌聲守護草原
    大師已逝,世界少了色彩和韻律。但他們「刻苦鑽研、嚴謹治學、淡泊名利的品質,及不受環境所擾、不為世俗所動、不被利益所誘的高尚德行。」仍將陪伴我們繼續躬身前行。育人喻世,馨藝達觀,一紙卜告,一生結束。目送大師們消逝的背影,讓我們再次深深俯首鞠躬:願逝者安息,經典永恆。願大師千古,精神永存!
  • 「聚焦」|巴林右旗安達自行車騎行俱樂部到沙布臺嘎查開展主題環保...
    巴林草原,植被系統豐富多樣,世世代代哺育著千千萬萬個巴林兒女,但是近年來,北美植物黃花刺茄,又名刺萼龍葵,在巴林草原各處猖獗,破壞本地植被系統,危害當地人畜。黃花刺茄為茄科屬一年生草本植物,為有毒雜草。
  • 住進赤峰地標建築,自駕草原新開始
    內蒙古的赤峰,總會作為從北京自駕去草原的一個中轉站,從北京出發,開車僅僅4個半小時,從承德到赤峰一路草原牧場,400多公裡,最後剛好回到城市,休息一下,再繼續出發,一路向西,深入內蒙古更遼闊的草原。從機場出來,驅車20分鐘左右,便看到由貝聿銘大師的團隊設計的瑞享玉龍國賓館。迎面看來,正四方形的樓體,佇立在路口,走到正門,說這個樓是個正四方形,太不精準了,正方形的後邊才是整個建築的精華之處,那就是貝聿銘系建築最經典的,與巴黎羅浮宮的入口處同款的玻璃金字塔。
  • 巴林草原石房子千古之謎?沉重的石板怎樣搭上去的?用途是什麼?
    巴林草原遼祖陵裡有一座石房子,用幾塊碩大沉重的石板拼合而成,千百年來矗立在那裡,吸引了後來人的目光……這石板是怎樣運來的?這石頭房子是用來做什麼的?
  • 【巴林王儲作為志願者參與中國新冠疫苗臨床試驗】9月16日,巴林...
    2020-09-17 18:52:31來源:FX168 【巴林王儲作為志願者參與中國新冠疫苗臨床試驗】9月16日,巴林王國王儲、第一副總理、巴林國防軍副總司令薩勒曼·本·哈馬德·阿勒哈利法親王接受了中國新冠疫苗臨床(Ⅲ期)試驗。
  • 北影廠老電影,主演是年輕時的宋曉英、張國民,和「潘冬子」
    祝新運、恩和森等聯合主演。值得一提的是,本片導演於藍在五六十年代已經主演過《林家鋪子》(水華導演)、《烈火中永生》(與趙丹主演)等家喻戶曉的電影作品,這些電影角色中尤以《烈火中永生》的江姐最廣為人知。電影同那段時期宋曉英主演的另一部作品《丫丫》(長春電影製片廠,孫羽導演)亦有許多相似之處,從某種角度看,都是以女性角色為核心展開的抗爭故事。
  • 中國新冠滅活疫苗在巴林獲批上市!
    中國新冠滅活疫苗在巴林獲批上市!) 【又添一國!中國新冠滅活疫苗在巴林獲批上市!】
  • 巴林批准中國國藥集團新冠疫苗註冊上市
    巴林批准中國國藥集團新冠疫苗註冊上市  新華社利雅得12月13日電(記者塗一帆)麥納麥消息:巴林國家衛生監督管理局13日宣布,正式批准中國國藥集團研發的新冠滅活疫苗在巴林註冊上市。
  • 騰格爾|來自草原的鷹
    談到中國流行音樂領域的元老級人物,不得不提起騰格爾。騰格爾 - 天堂.mp305:12來自人民藝術家雜誌除了這首《天堂》,騰格爾的代表作還有《蒙古人》《母親》《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馬蘭花》等等,在他的歌裡,草原、母親和家是三個永恆的主題。
  • 電影《大草原》打造「一帶一路」斯琴高娃主演
    6月27日,獻禮內蒙古自治區成立七十周年的音樂電影《大草原》在京殺青,雲南滇紅集團與中毓文化傳媒舉行電影殺青暨聯合出品籤約儀式,共同打造面向「一帶一路」。
  • 1974、1975、1976年去巴林左旗下鄉的朋友們 巴林左旗政協派人來沈...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974、1975、1976年,一批來自瀋陽的年輕人響應國家的號召,奔赴當時的昭烏達盟巴林左旗,在那裡奉獻著自己的青春和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