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老師們的專業內涵和技術又更上一層了,我很欣慰!
這周大家如往常一樣,在討論孩子的訓練方案環節時,「如何幫助家長改善自身的感統狀態」成了討論的主題。
01
真正的感統老師是家長
我們發現:當孩子一天一天成長進步的同時, 部分家長的體能和感統能力無法持續有力支撐孩子的感統訓練, 甚至隨著身體的「無力」而心理跟著鬆懈。
眼前,孩子還在成長著,甚至比以前用更快的腳步在成長。
但是,如果在孩子的神經網絡尚未鞏固(十二歲前均需持續保持定量的鍛鍊,不管在家裡,在學校或持續上感統課)前, 就把孩子身體的活動內容大幅轉換成偏靜態的學習活動,那麼孩子的身體感統能力將應付不來越來越複雜的環境信息,而導致自行發展出不當的應變方法,可能是價值觀扭曲,可能是脾氣變暴躁,可能是健康下降,也可能是更強烈的自我彌補行為,變得更好動。
記得之前我的一位初中老師給我來信問一件事。
她說:「臻惠,妳好!感統訓練影響層面很大,功德無量,好好做,你是有福報的人。有一生,小學時被老師發現有感覺統合問題,家長帶去治療。大概半年,治療師說可以了,所以沒再去。上了國中,看到這個學生明顯很少與同學、老師說話,回答問題常常只是點頭或搖頭;沒朋友,不會出去找同學或運動;生氣時會揍哥哥出氣、說謊(哥哥比較優秀);日常生活動作慢、常出錯。家長無奈又生氣, 幾乎要放棄他, 治療師認為是臨界點的同學, 長大自然會好。現在他暑假要上高中了, 你認為家長要怎麼幫助孩子?他很難與人接觸,要帶他去運動都很困難,父母整天生氣,如何是好?我該如何幫忙?因是同事的孩子,如果可以, 請速回信,謝謝!祝福你!」
我告訴林老師:「請家長穩住自己的情緒,提高自己的耐心和愛,畢竟孩子今日的狀態是家庭環境造成,而父母是環境的主要因素,孩子是無辜。當年治療後,很可惜大家沒有做些鞏固髓鞘、強化新網絡的活動,堅持到十二歲。加上可能家人給孩子的壓力(不理解、不夠包容)也不小,所以治療後沒有形成神經網絡主動完善的良性循環。」
類似的例子很多,但是許多家長在孩子長大後出現令人更擔心的問題,找到醫生,而醫生也說需要帶孩子做感統訓練時,家長並沒有體悟到,其實就是小時候感統訓練沒持續到十二歲造成的結果,還理直氣壯地跟醫生說: 「我們做過感統訓練了!」
我們強調的感統訓練做到十二歲, 並不是指需要讓孩子一直上感統課上到十二歲, 而是在家長學會感統觀念和感統訓練技巧之後, 能在家利用時間延續孩子的感統訓練一直到十二歲。
這也是我一直強調的,惠心千愛智慧感統測評師的價值是指導家長, 真正的感統老師是家長!
02
從個人行為模式和反應看感統的影響
昨天因為討論得比較激烈,當大家在相互分析對方對家長的指導方案優缺點時,觸覺偏遲鈍的老師,因為一時無法想到被認同的方案,先急哭了;
觸覺偏敏感的老師,因為擔心如果沒有好的方案來幫助家長,自己將會面臨為孩子著急,對家長無力改變卻又要遭家長質疑的壓力,急得生氣地拍桌子了;
同樣偏敏感的老師就開始陷入負向思維的緊張,偏遲鈍的老師則有些莫名其妙地想著:需要這麼激動嗎?
還好,我能看懂!給敏感的人換個思考的角度,替遲鈍的人說出說不出來的話, 討論暫告一段落。
從老師的行為模式和反應,我們都看到感統是如何影響一個人的一輩子。
觸覺敏感的人通常忍受不了別人的愚笨,面對壓力時會格外緊張,容易習慣性地閃避壓力,只是閃避的方式因人而異。
觸覺遲鈍的人通常是走一步看一步,當下很專注,但是想不到很遠的地方,有些人熱情得有點傻氣,有些人冷漠地對外界不大有感覺。
因為這樣,遲鈍的人感受不到敏感的人的壓力,敏感的人理解不了遲鈍的人的簡單。這樣的影響不論是正向或負向,對我們各方面的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都會起到一定的作用。
如果自身心不開(要靠理解感統的影響和自己的意志力和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等才能打開自己的心,穩定自己的心),那就脫離不了心為身所困、所苦、所逼的辛苦,而且將會不斷循環地出現這樣的困難 , 循環地陷入這樣的煎熬。
03
身體先有承擔,心理才會有承擔
前天晚上,我在給幼兒園老師們上課的時候,特別找了一個最壯實的老師和最瘦弱的老師,讓他們站到前面來。
我先不說要讓大家看什麼,只說要讓大家看看他倆的不同。
老師們觀察了一會兒,紛紛地說:粗壯的老師氣質穩定、面帶微笑、腰杆挺直、神情自若、精神十足。瘦弱的老師肩膀內縮、有點彎腰、面部緊張、身體不斷搖晃、很不自信。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肌肉是儲存能量的地方,當遇到困難或累人的事情時,身體能扛過去的,心理就不大受影響;當身體扛不過去的,壓力就會直接往心裡去,所以有人會鬱悶在心,有人會往外發洩。
而肌肉張力受觸覺和前庭覺控制。不太長肌肉的孩子通常是觸覺敏感、前庭衝動或內腔觸覺通路不足;有肌肉,但是仍然沒有太大承擔能力的人,通常是前庭和觸覺的基礎發展都不足,僅僅是身體痴長而已。
說到這裡,大家應該就懂為什麼我們自身或身邊的人面臨相同的處境,且具備同樣的生活背景時,每個人的身體和心理狀態會不同,這是因為成長過程中沒有好好利用感統訓練開發身體。
所以,當孩子剛開始做感統訓練時,家長因為愛,因為緊張孩子的未來,所以能夠勉強自己做好孩子的支撐,但當孩子的情況不再讓自己那麼擔心時,就會因為自身的感統狀態而影響對孩子的持續支撐力度,前期是因為心的力量操作整個身體,後期是因為身的不能影響了心的運作。
但是,感統發展對孩子的人生影響如何重大和深遠,大家都已經知道。
我們千萬不能因為自身狀況的局限而「自我安慰」地故意不看見事實,不去想後果。
我們要做的是如何提升自己的狀態,如何找到協助的資源,千萬不要放棄孩子!
所以,為了孩子,請好好照顧自己,鍛鍊自己,跟著孩子一起學習、成長,這會是一件很開心,很幸福的事。
不要因為自身的體力不足,掉入「指揮孩子成長」的錯誤習慣之中,想辦法陪著孩子成長的同時,為自己&34;,這是我衷心的期許。(文/王臻惠)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