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星哥
最近經常有畢業生或者想換工作的人加星哥微信,諮詢某個行業或者公司怎麼樣,星哥什麼時候變成了職業生涯顧問了?
Anyway,按照以往的習慣,同一個問題被問得多了,就會寫一篇文章作為回應。以後再有類似問題,直接把這篇文章甩給他。
言歸正傳,今天不聊行業的選擇,只談「為什麼勸你一定要去大公司工作」。
在大公司見識啥什麼是最好的
由於缺乏乙醛脫氫酶,一喝酒就過敏,一向對酒不感冒,紅酒也一樣。之前覺得可能自己品味太差,對那些紅酒都不感冒。但是有一次,同事Arthur從摩洛哥出差回來,那位代理商老爺爺送了他幾瓶紅酒,Arthur帶了一瓶到辦公室。禮節性的喝了一杯以後,發現味道還不錯,連著喝了一杯又一杯,到最後居然喝了半瓶。略顯尷尬之餘,才發現之前對紅酒不感冒是因為沒有喝到對的酒。
見識過好東西,才知道什麼東西不好。
公司也一樣。公司能做大,必然有他的可取之處,營銷、研發、戰略、流程、精益管理、執行力等等,大公司一定在某些方面有過人之處。你去那裡待著,見見什麼是最好的。
一個簡單的思路是,不管你想做什麼工作,一定要想盡辦法進入這個領域最好的公司,並且是這個公司最核心的部門。
我的老東家杭州艾康也不算太大的企業,當年在杭州艾康的時候,也不覺得公司有多好,出來以後才發現比起那些IVD同行們,艾康的管理好太多了。比如艾康有幾百個產品,上千個BOM,在艾康那幾年沒聽說過產品標籤貼錯的事情,但是後面發現產品標籤貼錯在其他IVD公司並不稀奇,其中有營收過10億的上市公司,也有營收過億和幾千萬的中小企業。標籤的正確與否,後面體現的是公司的一整套管理流程。
比如你要戰略轉型,要大肆併購整合,跟誰學習,當然是跟最優秀的併購整合專家學習,那麼誰是業內最優秀的併購整合大師,非丹納赫莫屬。人家已經把戰略轉型和併購整合這種事情,從漁獵文化變成了農耕文化。雖然你肯定學不會,總要有個標杆,知道差距在哪裡。分子診斷龍頭企業賽沛二十年如一日持續虧損,丹納赫2016年併購以後,2019年賽沛就盈利了,換成其他公司去併購你試試看,九成把握是賽沛虧的更多。
大公司的經歷是一生的光環
這個其實是借鑑了通用電氣傳奇CEO 傑克 韋爾奇的觀點。看起來有點抽象,舉個慄子,辦公室斜對面小姑娘負責行政和對外事務,來公司之前是空姐,每次跟合作方男同胞吃飯聊天,我總是會不經意的提及她的空姐經歷,反響良好……
這個空乘的經歷,對她而言,就是一身的光環。
具體到公司,來聊聊星哥心目中最具光環的公司:通用電氣和丹納赫。
要不然也不會在通用電氣被踢出道瓊工業指數,士氣低落的時候連夜寫文力挺。
參考《你哥(GE)還是你哥,你哥會回來的》
原因不在於GE公司有多牛,公司吹牛誰不會,我們相信眼見為實。
業內一直流傳「GE高管滿天下」,很遺憾星哥並不認識前任和現任的GE高管,只是聽說而已。但是在和諸多業內朋友的交流中發現,很多人是在GE呆過的。比如以下人士(排名不分先後):
行業大V醫療人咖啡公眾號的創始人刀哥;
來福賽恩斯公眾號的創始人來福君(可惜很少更新了,你看和懶人競爭多容易);
超級服務攻略公眾號的創始人蛙哥,為售後工程師帶鹽;
職場肖談公眾號創始人肖總(筆名就這個);
貌似GE的人挺喜歡開公眾號寫東西.
已經移居德國,有趣優秀的首帥姐;
從GE管培轉去國企做投資,再轉丹納赫的Ivy,折騰不止;
從花旗到GE,再創立FA公司的Max;
從國企到GE,再到強生,再創立一家優秀IVD企業的李總;
從保險公司到GE,再跳丹納赫,然後轉行知名投資機構的Sean;
從PKI到GE生物製藥,再到丹納赫的劉總。
或許他們並不一定覺得哥家的歲月在他們身上留下的烙印,在這幫朋友身上似乎能看到一些共同的特質:專業,進取,意氣奮發,不甘平庸。
招人當招哥家男,娶妻當選哥家女。
在大公司裡人人都是螺絲釘,缺了誰都照樣轉。可奇怪的就是GE出來的螺絲釘,上到CEO下到基層員工,出去能獨當一面,特別好使。這個就特別值得琢磨了。同為一線外企,其他巨頭的人才產出率似乎比哥家要稍低一點。
至於說丹納赫更不用提了,我們公眾號裡有太多相關文章,讀者自己搜索。GE的衰落是不爭的事實,能否再度崛起還有待時日,從丹納赫的前任CEO Larry Culp成為GE的掌門人,你就知道哪家公司是當下最靚的仔。
通用電氣背景下的Larry Culp
如果聽到哪位大俠曾經在GE和丹納赫待過,星哥一定是另眼相看,這就是光環效應。
大公司的經歷利於構建事業關係網
星哥碩士學的是生物方向,畢業以後誤入歧途,愧對導師,之前的師弟都已經是學校的副教授了。回頭看,當時沒有在生物方向深耕,浪費了很多資源,等於是從零開始,構建個人的關係網絡。
一般人在的關係網絡,無外乎親戚,老朋友,老同學(校友),老同事,老鄉。其中親戚和老鄉你是被動接受的,沒辦法。個人可以選擇的是朋友,同學和同事。
一流名校為什麼爭奪那麼激烈,有一個原因是一流名校是寒門子弟和權貴子弟一生中最可能產生交集的地方,基本沒有其他機會。名校的事情有空再談,本篇主要聊大公司。
大公司裡面部門多,人多,招聘標準又比較高,基數大了以後,人才肯定不少。銷售、市場、研發、工藝、生產、質量、售後、註冊,有方方面面的人才。去過小公司,包括老闆就十來個人,平日工作中遇到人才的概率就大大下降了。
同在一個公司,你和這些人才很容易能建立起聯繫。
這個時候,大家會互相觀察和判斷,這個人的能力和人品怎麼樣,是否專業,是否靠譜?你在觀察別人的時候,別人也在觀察你。當機會來臨或者遇到問題的時候,你會去找誰?
比如說最近3家pre IPO公司的老闆問星哥有沒有國際營銷總監的人選推薦,星哥就推薦了兩位老同事,兩位都已經順利拿到了offer。儘管這兩位老同事,我們已經好幾年沒有聯繫,但是機會來的時候,自然能想起來。就算你們在老東家沒有交集,但是搭上線很容易,找個靠譜的中間人(老同事),溝通起來會很順暢。
不管你打算創業、升職、跳槽,大公司老同事的關係網絡都是你不可多得的資源。
說了大公司的好處,也談談大公司的劣勢。
大公司人人都是螺絲釘
大公司的工作劃分的太細了,很難看到全貌。除非你是金剛不壞之身,一直能夠往上升。時間一長,就不是十年的工作經驗,而是一年的工作經驗做了十年,這是很可怕的事情。一位業內朋友在某大公司工作多年,最近被勸退了。我問他有沒有plan B,他有點茫然,這就有點問題了。
在大公司裡,99%的人都是過客,這是一個好的加油站,但是真的不是大部分人的歸宿。
錯把大公司的平臺當做自身能力
某位市值千億公司的銷售總監說過一句話:「離開MD,你就是一條狗。」 每當取得那麼一點點小成績的時候,我就會想起這位銷售總監的「金玉良言」,督促自己繼續前行。這句不太友好的話,說的卻是事實。公司的成功,其實大部分時候是老闆的成功,和普通員工關係並不大。眾多醫療器械公司登陸A股,翻一翻各家招股書的股權結構,大致能了解老闆對手下中高層員工的態度如何。
最後,一定會有人吐槽說大公司不一定好,也有很多優秀的小公司云云,想抬槓的,我們下次專門寫文再聊。
作者:星哥
今年新增一些業務,針對IVD行業經理級以上職位,有想挪地方的朋友歡迎掃碼加星哥微信交流,也為防止失聯。
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醫業觀察立場無關。文章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歡迎聯繫小編。 @今日話題
喜歡就點個讚和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