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次直播,有個學生問:
我是應屆畢業生,今年遇到疫情,找工作受到很大影響。想聽聽您寶貴的建議,您覺得是應屆畢業生,應該去創業公司呢,還是大企業呢?
我一聽,這不是偽問題嗎?
為什麼叫偽問題呢?這個問題的潛臺詞是,有一家創業公司要你,有一家大公司要你,可以做選擇。
我想的是:你有沒有真正理解什麼是就業難?
如果是連找工作都有問題,首先考慮的不應該是如何找工作嗎?
你想去哪個城市,這個城市給你多少薪水,讓你生存下來,可以接受。
你希望工作是什麼行業,什麼崗位,你有沒有競爭力?
要搞清楚你能勝任的崗位,想辦法去搶,而不是糾結去大公司還是小公司。
01
作為普通的應屆畢業生,在選擇工作前,一定要問清楚自己這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你要去哪裡?
很多人發展之所以走得不順利,其實跟他做的空間選擇有關係,未來要發展好,實際上是個概率事件。
回到老家有可能發展得很好,到一個大城市也有可能發展得很好。
但是從概率上來講,到一個高速成長的大城市,快速成長的可能性,會遠遠大於發展相對比較慢的小地方。
所以要想將來就業好。首先要選擇最有發展的地區,比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或者一些準一線城市,武漢、西安、重慶、成都。
第二個問題:你學到了什麼?
如果你學的是發射火箭,那你到酒泉、西昌火箭發射中心,大有用武之地,去到一個用不上這些技能和專業的地方,就會覺得懷才不遇。
所以找工作,要問一下你到底學了什麼?很多人讀大學,甚至第一份第二份工作,其實並沒有學到什麼,只是在混日子。
混日子的人,做就業選擇時,是沒有辦法靠本事脫穎而出的,找任何一個工作都會遇到大量競爭者,然後只能拼價格,工資就會越來越低,勞動時間越來越長,越來越缺乏競爭力,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所以大家在讀書和剛剛上班一兩年,一定要努力學習一門可以為自己加分的技能,把自己的能力提上去,讓自己在任何一個地方都能夠憑藉自己的本事脫穎而出。
要記住,如果一個人到了30歲,還總是說成長,還總是說崛起,而不是在談怎麼樣創造結果,創造價值,創造對這個社會的貢獻,這是很可悲的。
第三個問題:市場的變化如何?
什麼叫市場的變化?如果現在經濟發展很快,每家企業都在擴張,都想招人,企業招不到人才,就會用更好的薪酬待遇留人,但是如果遇到經濟收縮期,就會遇到一個問題:
老闆都不想開工,不想招人了,社會上創造的崗位就會變少。
所以真實的市場需求變化會影響找工作的難度。
但是一定要理解,現在到底這一個買方市場還是賣方市場,那你要合理的調整你的預期,預期對了你就可以想辦法去應對,預期不對的話,你就會覺得,怎麼會變得這麼難呢。
我這兩天在網上還看到一個人發微博:
我們這群後浪,年輕人就不被你們這些資本家剝削,我絕不加班,我絕不多付出,我就只做我該做的事情,我讓你們每個人都像我一樣,這樣老闆就發現所有的員工都不是那麼容易被欺負的,我們就可以安安心心的每天享受朝九晚五的工作,每個周末都有雙休。
大家不都挺開心的嘛,他說的有道理。但實際上很多工作都需要加班,都需要額外付出。
這是實際現狀,對待現狀的態度,應該是接受它、影響它、改變它,讓它往好方向走,如果你自己覺得你對工作現狀不滿意,完全可以跳槽。
02
回到最初的問題上,假如你有能力面臨選擇的情況下,我的建議是:
把投入職場的時間作為投資,認真評估可以獲得怎樣的回報。
大公司在招聘時往往更看重學歷背景,小公司更看重實際能力。
大公司因為已經有比較成熟的HR系統,他們會對畢業生的表現進行評估,和某些院校形成穩定的招募關係。大公司對學歷的看重,有點像是買家的回購——之前買著感覺這個牌子不錯,繼續支持。小公司在搶奪名校人才沒有大公司有優勢,所以會更關注花同樣的薪酬如何招到更能幹的人。
如果你不是名校背景,也不代表一定會被大公司拒之門外。只有極少數的行業(如投行、諮詢)是一定要求第一學歷的。一個能證明自己的實力求職者,更容易被接納。著名博主惡魔奶爸就是三本畢業,但是並不妨礙他進入500強擔任高管。
大公司為崗位定價,小公司為能力定價。
大公司的薪酬制度相對固化,每個崗位具體負責什麼內容也是提前規劃好的。所以他們要找的是qualified的人,如果你很優秀但是不匹配這個崗位,也是不需要的。如果你overqualified,他們也不會給你開出更高的工資,甚至根本不會錄用你。
根據科斯定律,在不考慮交易成本的情況下,每個商品(人才也是一種商品)最後會流動到出價最高的人那裡。與其錄用一個不能久留的人,不如錄用一個真正適合這個崗位的人。
小公司對崗位的定位則不會那麼明確,往往一個人要幹好幾個人的活。
如果你的能力能夠勝任好幾個崗位,他們是很歡迎的,最常採用的策略是:僱一個人幹三個人的活,給兩個人的工資。在小公司,能夠創造業績是第一位的。
大公司是正規軍訓練,小公司是多面手戰役。
你想接受規範的企業管理,觀察完善的OA流轉、HR制度運作、培訓體系是怎樣的,就應該去大公司。即使開始做的事情比較重複,但是會有機會受到科班訓練、合作的平臺也比較高大上。
在中國,中小企業的平均生存時間只有3年,後天很美好,但是大部分企業都死在明天晚上。選擇了小公司,也就選擇了驚心動魄的叢林之戰——來不及一項一項慢慢訓練了,活下來再說!跟小公司一起野蠻生長的人,在談判、銷售、執行上往往更有狠勁。
如果你從事的行業是傳統行業,那麼一定已經有一些領先的巨頭,世界500強就是一張很好的榜單。他們能夠在幾十上百年的商戰中生存下來,必然有其優勢,可以優先選擇。
如果你想大展拳腳的是新興行業,那麼必然公司規模不會太大——雨後春筍般冒出來,等到潮水退去看誰能活下來,這時可以選擇小公司。因為越早入行,自己積攢的經驗越多,即使公司死了,自己也可以繼續在行業裡生存。
大公司看制度管理,小公司看老闆人品。
當我們想了解一個大公司時,我們更多會去查找它的企業文化、部門設置、崗位職責。大公司也會做一些匹配度測試,保證招到的人是三觀契合的。
但是當選擇一個小公司的時候,你可能更關注的是行業空間(新興行業的公司不可能很大),更關注老闆的人品——是否願意帶新人?是否給機會發揮?
公司的好壞不取決於大小,取決於你的職業規劃、性格特質和技術特長。
還想說,人不是一輩子都在一個公司裡呆著的,那種在一個公司工作一輩子的時代已經結束了。未來的職業,一定是流動的。
要抓住當前最好的機會,並周期性復盤,看看自己是否遇到瓶頸,如何破局。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