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不能學習美國的自由主義教育理念?

2020-12-12 慨文軒

美國的教育理念和中國有非常大的區別,從而導致兩國之間的教育方式也是差異巨大。美國奉行的是自由主義的教育理念,而中國則是傳承了我們民族幾千年奉行的「家國天下」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的不同,最終則體現在教育方式上的差別。美國的自由主義教育理念,倡導的是思想自由、方式自由以及行為自由。

體現在教學方式上來看,美國教師在課堂上以及教科書上,人文類科目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可能唯一的標準答案就是自由, 思維是發散性的,每個學生都被培養出「每個人都是上帝」的思維模式,所以在美國很難有一種集體思維。

在課堂教學時,也絕難看到中國課堂上那種排排坐安靜肅穆聽講的場面,老師看起來更像一個主持人或者演員,學生更像是德雲社劇場裡快樂互動的觀眾,老師講自己的,學生怎麼學,願不願意接受自己的觀點完全取決於學生自己。

考試對美國公立中小學生來說,是沒有太大的壓力和約束力的,而教育主管部門為了儘量減少因為考試成績給學生帶來壓力,也是儘量減低考試難度,而且考試成績不是中國的百分制,而是採取A、B、C、D等檔次以減少成績對比。

當然了,一般的私立學校貴族學校大多是富裕家庭子女就讀,這樣的學校與公立學校相比,簡直是兩個世界,出於將來社會競爭的需求,要求更為嚴格,學習內容更有深度,課堂紀律也更為嚴肅。

美國這樣的教育方式,對中華文化圈的中、日、韓等東亞裔學生來說更容易考出好成績。儘管美國大學採取了非常嚴重傾向黑人和拉丁族裔學生錄取的政策,但美國名牌大學華裔學生的錄取率往往名列前茅。

而中國的教育理念是「家國天下」,中國明代萬曆三十二年,著名大儒顧憲成在無錫重修始建於北宋年間的東林書院時,題寫了一副著名的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就是闡明了中國「家國天下」的教育理念,學生要從「家」這個細微之處著眼,關心國事、天下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契合了《禮記·大學》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要求。

所以,中國孩子從小被教育要遵守紀律、刻苦學習,熱愛祖國,建設祖國等理念。

要說那種教育模式更好,對於中小學學生本人來說,他們可能更喜歡美國的自由化教育模式,因為很輕鬆,很自由,沒有考試和競爭的壓力,在學校老師也基本上不會批評學生,總是充滿讚揚。

而中國的孩子往往對繁重的家庭作業和嚴格的考試所苦惱,因為他們從幼兒園就開始了競爭,而初中生和高中生面臨的中高考,更是會決定一個學生一生的命運。

那麼到底哪種教育模式更能夠早就人才呢?其實,這個問題是沒有絕對標準答案的,就美國來說,完全自由主義的教育方式基本上僅限於公立學校,也就是給窮人上的學校,在美國的私立學校中,自由主義也是受限制的,往往學費也是昂貴,學生的「自由」就相對更少,在學費昂貴的貴族學校,美國學生享受的「自由」可能還不如中國學生。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在美國社會已經形成比較凝固的社會階層,富人孩子從小都是上私立學校的,他們需要負擔昂貴的學費,而且從小他們就知道自己將來會延續父輩的階層和道路,他們會自覺嚴格培訓自己符合將來的社會階層的要求。

相對的窮人家的孩子,則可以在公立學校享受精彩紛呈的自由教育,因為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將來還是會延續父輩的貧窮。對他們中很多人來說,學校生活可能只是完成法律規定的「義務教育」。

所以,如果簡單的定義美國教育方式是「自由主義」並不完全準確,因為,對一些將來註定要管理國家、領導國家的「精英孩子」而言,他們接受的教育並不自由。

相對來說,中國的教育模式也存在「改良主義」的影響,我們現在一直倡導「素質教育」,但是,到底什麼是「素質」,什麼是「素質教育」,相信絕大多數人也說不清楚。但社會上有一個流行的定義方式,就是中國傳統教育方式之外的一些東西,尤其是西方化的一些東西被定義為「素質」,只要學習這些東西就可以被稱為「素質教育」。比如,參與社會活動,接受藝術(美術、音樂)教育,參與體育團體、學生社團,在中國的高考中已經把一些這樣的因素加入到評價標準中了,比如很多大學會招收藝術生、體育生或其它特長生,比如前德雲社相聲演員李寅飛考取清華大學就是憑藉相聲特長加60分錄取的。

中美兩種教育模式最量化的分界在大學錄取的「高考」上,美國大學錄取除了看考核分數外,還增加了許多非成績性指標,比如參與社會活動,比如會幾種樂器,參加過什麼演出活動,加入過什麼社團等。在網上曝光的中國中學生到尼泊爾參加自費義工活動,這些中國學生要支付昂貴的費用,到條件艱苦的尼泊爾做 「義工」,其實僅僅是因為參加這些活動會得到相關團體頒發的「義工證明」,將來考美國大學時會得到相應的加成。

中國的高考模式雖然殘酷,但目前來看依然是非常公平公正和高效率的取材模式。過多的非考核性指標,只會造成教育的不公平。在中國的高考模式下,寒門仍然比較容易出貴子,中國社會的縱向流動性仍然是遠高於美國社會的。

中國的教育模式更能培養學生的大局觀和集體意識,對社會的長久穩定和發展作用顯著。而美國的自由主義教育,則更強調個人發展,他們可能更容易出現發明家和資本家,但很難形成穩定的社會意識共識和家國觀念。

當然了,很難說那種方式更好,只能說更符合各自的國情。中國的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不能照搬美國的自由主義教育理念,適當的參考改良是可以的。我們的「家國天下」教育是中國人基因裡的東西,即便是美國華裔,也沒有抹除這種基因。讓孩子們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中國崛起而讀書,是「家國天下」的直接體現,目前仍然是大多數中國家長的心願。

從教育改革三十多年來看,我們目前的教育方式是符合中國國情和傳統文化的,中國人集體意識的培養需要這樣的教育來完成,雖然西方國家常常以此來指責中國教育,但這正是我們成功的地方,不必在意別人的聲音。

幾十年前的口頭禪「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最近很少人說了,其實是反映出最近這些年我們理工科學生在就業上的劣勢地位,理工科相對於文科來說,學習更艱苦,但將來就業時卻不敵文法、經濟、金融類學生,這種倒掛現象亟需糾正,只要我們想要繼續實現高質量發展,那麼我們就需要堅持重視理工科的基礎教育和就業待遇。

相關焦點

  • 美國自由主義,無濟於事? 田力
    -田力一、寬容的悖論:文化多元主義的挑戰如果要用一個詞來概括美國的政治理念,或許首先進入人們腦海的就是自由主義。然而,自由主義在美國究竟意味著什麼?但是,美國義務教育法要求所有公民十六歲之前必須接受教育。阿米什人尤德由於拒絕送其子女進入高中而被威斯康星州起訴。最後,聯邦最高法院根據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中的宗教自由活動條款,判決阿米什人享有義務教育的豁免權。支持這一判決的人自然認為,這是文化多元主義的勝利:作為宗教少數群體的阿米什人的信仰自由得到了國家的尊重。
  • 王今朝:美國要退回到舊自由主義,中國要根除自由主義
    福山一方面說「中國模式是非西方模式中最成功的一個」,「我們不要忘了中國悠久的權力集中的歷史,這一傳統在日、韓等一些鄰國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另一方面又說「這種模式無法被亞洲以外的國家複製借鑑,例如在拉丁美洲,這種強大政府的傳統並不存在。」這就更是無視歷史了。資本主義模式首先在歐洲的荷蘭興起,後來被英國複製;再通過英國被法國、德國複製;再通過法國等國被美國複製;再通過美國被日本複製。
  • 毀掉美國年輕人有多簡單?讓他相信自由主義教育,接受快樂教育
    國內總有人吹捧自由主義教育,相信快樂教育,說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應該享受愛與自由,孩子都是天使般的種子,他們應該擁有不同教育的目的,不是讓他們整齊劃一的成長,而是要讓他們自然的生長,並總是以此抨擊國內教育。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 學習毛澤東同志《反對自由主義》
    三、整風學習:《反對自由主義》發揮的重要歷史作用 毛澤東同志的文章發表後產生了什麼作用?正像作者寫作的初衷和目的那樣,文章在全黨的黨性教育中,尤其是在延安整風運動以及後來全黨的理論學習中都發揮了思想引領作用。這篇文章在黨的歷史上、在黨的文獻中,有著重要地位和影響。
  • 美國教育比中國先進,原因是教育理念不同
    美國的孩子也像中國這樣,吃苦嗎?答案是肯定的。雖然美國的教育制度和中國的教育制度不太一樣。而且美國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但是在吃苦這一方面要想成功是必備的素質。我們先來看一下美國學生的學習方法。美國專家來中國交流在美國,私立學校會更受歡迎。公立學校咋是平民的子弟在讀書。公立學校管理相比較而言是寬鬆的,也不太注重關注孩子的成績,教師認真的把課程完成就可以了。
  • 史蒂芬·鮑爾 埃米利亞諾·格裡馬爾迪 | 新自由主義教育與新自由主義課堂
    以美國加州一所「知識就是力量」計劃(KIPP)中的特許學校為案例,聚焦於教學軟體和混合式學習管理系統(BLMS)在這所學校的運用,以此勾畫出一個以學習化為名的權力布署系統。考慮到市場和學校設計仍在不斷發展,領導層的理念是,任何不適合的內容都可以在第二年更改。(MSDF報告)  在這裡,我們可以注意到「教育要素」公司的介入(https://www.edelements.com,這是一家核心價值觀為「相互投資以支持增長和發展,慶祝成功,永不停止學習」的公司),特別是公司創始人安東尼·金的參與。
  • 馬克·裡拉:美國大學怎樣勒死了自由主義
    自由主義身份認同意識的每個進步都標誌著有效的自由主義政治意識的退步。很多校園政治應該受到譴責。在20世紀60年代之前,在自由主義和進步政治中的積極分子很大程度上來自工人或者農村,往往是在地方政治俱樂部或者在車間工廠形成的。而今天的積極分子和領袖幾乎完全都在學院和大學裡,主要是自由主義的專業領域,如法律、新聞和教育的成員。
  • 法治是自由主義社會的專利?中國就不配有?
    例如, 為什麼美國國內的訴訟量如此之大?如果法律是預先制定,並按照一致性和可預見性來公正執行的,訴訟量應該是更少而不是更多——因為訴訟雙方總有一方會輸,沒有人會去打一個明知自己會輸的官司。然而,美國卻是世界上訴訟量最大的國家,如果法治能夠帶來可預見性,為什麼這麼多人去打他們認為能贏的官司,最後卻輸了?或者更準確地說,為何如此多的當事人把法律用作工具來施加經濟壓力?
  • 新自由主義之後還是新自由主義?
    [④]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之後,「大而不能倒(too big to fail)」的金融機構飽受政府和輿論指責,公眾紛紛呼籲縮減大銀行規模,進行拆分和實現多元化。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據媒體報導,危機過去不到6年之時,美國銀行業已變得比以往更為集中,「大而不能倒」銀行的規模不僅沒有縮減,反而變得更大。
  • 「虎媽戰歌」嘯動美國教育理念
    美國的家庭管教現在已「失之偏頗」,對孩子的「縱容」使他們無法應對日常壓力。與移民學生或上幾輩美國人相比,現在的美國孩子被過於嬌慣。孩子們在這種成長環境下認為自己有選擇、玩耍等「權利」,但不知道為自己的未來負責任。教育投資家安東尼·阿爾菲迪指出,遵守紀律、保持專注、高標準、不自滿等傳統理念永遠都不應過時。這些優點在早期拓荒者和歐洲移民身上都能看到,也正是這些特質使美國成為世界強國。
  • 美國新自由主義興衰的權力邏輯
    事實上,新自由主義對於政府權力,既有限制的一面,更有操弄利用的一面。以美國為例,沒有政府權力的支持,新自由主義根本無法迅速興起和實現全球擴張;新自由主義的橫行,又反過來侵蝕了美國民主政治的基礎,導致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並不斷削弱其國家治理能力,與此同時新自由主義也開始走向衰落。可見,新自由主義興衰有著其內在的權力邏輯。
  • 寒竹:川普將推動新自由主義回潮——美國政治走向前瞻之三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寒竹】 還在競選期間,中國學界就有人根據川普的一些競選言論提出新自由主義可能會到此終結,這個判斷過於武斷和片面。這個誤判如果不得到澄清,將會導致中國對美國未來四年或八年的政治走向做出錯誤判斷。 斷言新自由主義在川普上臺之後會終結的人不少,西方有,中國也有。
  • 美國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的終結
    這次危機是美國新自由主義經濟體制破產所帶來的惡果。從這一點來說,它是一段歷史的終結。  兩種泡沫支撐增長  隨著上世紀80年代凱恩斯經濟學的退潮,以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米爾頓·弗裡德曼為首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開始興起。世界政治舞臺上誕生了美國的裡根政府和英國的柴契爾政府。
  • 論經濟自由主義的意義與局限
    康德主張建立「合法的憲法,在法律範圍之內確保每個人的自由,讓每個人都能以他自己認為最好的方式來追求幸福,同時,他不能侵犯其他人的合法自由和權利」。①洪堡則主張個人的充分發展不僅需要自由,也需要多樣化的環境。經濟自由主義的共同特點在於:第一,信奉自由市場機制的優越性。經濟自由主義者無一例外地相信自由市場經濟機制的優越性,認為它是自發形成的、最自然、最合理、最和諧的經濟秩序。
  • 關鍵詞 | 自由主義女權
    古典自由主義認為國家只能確保人人都有進入市場的權力,至於在市場上能不能勝出,這是個人的事。福利自由主義者卻認為,人在進入市場之前才幹不同、經濟基礎不同、運氣也不同。有時,這些差異如此的顯著,以至於處於劣勢的人必須藉助國家的協助才能與他人公平競爭。於是福利自由主義者要求國家提供法律援助、助學金、廉租房、醫療保障、養老金等等來避免不公平。
  • 新自由主義治理性視角下的全球化教育改革運動
    [4]205-227這種政治功能使新自由主義躍升為國際思維,由於這種思維著重競爭與效能,市場邏輯便重新定義國家角色,新的任務不再是社會正義,而是國際競爭力,國際競爭力話語將教育功能融入社會經濟發展任務之中,因為學校是培育人才的主要機構,人力水平便影響到自身的國際競爭力,如此,國際競爭力話語便能驅動許多政府進行教育改革。
  • 美國當下最前沿的教育理念:Tinkering,修補式學習
    派網絡致力於藉助網際網路,通過科學和藝術活動,探索全新的教育方法。後來,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研究的深入,加入進來的博物館、教育機構越來越多,「派網絡」 也變成了 「派研究所」 —— PIE Institute。眾多機構,包括美國教育部、美國國家科學基金、美國博物館和圖書館服務學會、英特爾基金等等,都是這個項目的資助者。
  • 英式「自由主義」適合中國嗎?英國階層固化嚴重嗎?比之中國如何...
    」適合中國嗎?就英國來說,自由主義曾經是他的旗幟,不過這也有古典自由主義和新自由主義之分,前者希望搞小政府,個人自由自在的發財,這在本身力量佔據優勢的情況下是可以的,因為世界其他國家玩不過你,搞這種自由自在肯定是強者勝,得利更多,不過後來情況變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時候美國德國日本都崛起了,這時候英國還搞古典自由主義,倡導自由放任那一套,導致國家力量被重視關稅保護國家提出產業革命的後進國家超越了,所以後來出現了新自由主義
  • 高和榮:如何看待西方新自由主義
    近代以來,一些西方國家在承襲古希臘以來自由主義理念的基礎上,把亞當·斯密的古典自由主義改造成新自由主義並作為政治意識形態,進而成為這些國家對外推行全球私有化與自由化的重要支撐,試圖把整個世界納入由他們控制的全球體系,值得我們警惕。
  • 自由主義如何看到了「底層」?
    畢竟,自己心裡先有問題,「帶著問題尋找答案」,本來即是正確的學習態度。中國人引進西方自由主義思想的過程,充分展現了這個模式。早從康、梁,中經胡適、儲安平,二十世紀末的取經者重視哈耶克而忽視羅爾斯,更可以看出中國知識人取用西方自由主義思想時的自有取捨,反映了其時代特色,並且從他們的取捨中,可以窺見一代又一代知識人本身的問題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