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教育理念和中國有非常大的區別,從而導致兩國之間的教育方式也是差異巨大。美國奉行的是自由主義的教育理念,而中國則是傳承了我們民族幾千年奉行的「家國天下」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的不同,最終則體現在教育方式上的差別。美國的自由主義教育理念,倡導的是思想自由、方式自由以及行為自由。
體現在教學方式上來看,美國教師在課堂上以及教科書上,人文類科目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可能唯一的標準答案就是自由, 思維是發散性的,每個學生都被培養出「每個人都是上帝」的思維模式,所以在美國很難有一種集體思維。
在課堂教學時,也絕難看到中國課堂上那種排排坐安靜肅穆聽講的場面,老師看起來更像一個主持人或者演員,學生更像是德雲社劇場裡快樂互動的觀眾,老師講自己的,學生怎麼學,願不願意接受自己的觀點完全取決於學生自己。
考試對美國公立中小學生來說,是沒有太大的壓力和約束力的,而教育主管部門為了儘量減少因為考試成績給學生帶來壓力,也是儘量減低考試難度,而且考試成績不是中國的百分制,而是採取A、B、C、D等檔次以減少成績對比。
當然了,一般的私立學校貴族學校大多是富裕家庭子女就讀,這樣的學校與公立學校相比,簡直是兩個世界,出於將來社會競爭的需求,要求更為嚴格,學習內容更有深度,課堂紀律也更為嚴肅。
美國這樣的教育方式,對中華文化圈的中、日、韓等東亞裔學生來說更容易考出好成績。儘管美國大學採取了非常嚴重傾向黑人和拉丁族裔學生錄取的政策,但美國名牌大學華裔學生的錄取率往往名列前茅。
而中國的教育理念是「家國天下」,中國明代萬曆三十二年,著名大儒顧憲成在無錫重修始建於北宋年間的東林書院時,題寫了一副著名的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就是闡明了中國「家國天下」的教育理念,學生要從「家」這個細微之處著眼,關心國事、天下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契合了《禮記·大學》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要求。
所以,中國孩子從小被教育要遵守紀律、刻苦學習,熱愛祖國,建設祖國等理念。
要說那種教育模式更好,對於中小學學生本人來說,他們可能更喜歡美國的自由化教育模式,因為很輕鬆,很自由,沒有考試和競爭的壓力,在學校老師也基本上不會批評學生,總是充滿讚揚。
而中國的孩子往往對繁重的家庭作業和嚴格的考試所苦惱,因為他們從幼兒園就開始了競爭,而初中生和高中生面臨的中高考,更是會決定一個學生一生的命運。
那麼到底哪種教育模式更能夠早就人才呢?其實,這個問題是沒有絕對標準答案的,就美國來說,完全自由主義的教育方式基本上僅限於公立學校,也就是給窮人上的學校,在美國的私立學校中,自由主義也是受限制的,往往學費也是昂貴,學生的「自由」就相對更少,在學費昂貴的貴族學校,美國學生享受的「自由」可能還不如中國學生。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在美國社會已經形成比較凝固的社會階層,富人孩子從小都是上私立學校的,他們需要負擔昂貴的學費,而且從小他們就知道自己將來會延續父輩的階層和道路,他們會自覺嚴格培訓自己符合將來的社會階層的要求。
相對的窮人家的孩子,則可以在公立學校享受精彩紛呈的自由教育,因為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將來還是會延續父輩的貧窮。對他們中很多人來說,學校生活可能只是完成法律規定的「義務教育」。
所以,如果簡單的定義美國教育方式是「自由主義」並不完全準確,因為,對一些將來註定要管理國家、領導國家的「精英孩子」而言,他們接受的教育並不自由。
相對來說,中國的教育模式也存在「改良主義」的影響,我們現在一直倡導「素質教育」,但是,到底什麼是「素質」,什麼是「素質教育」,相信絕大多數人也說不清楚。但社會上有一個流行的定義方式,就是中國傳統教育方式之外的一些東西,尤其是西方化的一些東西被定義為「素質」,只要學習這些東西就可以被稱為「素質教育」。比如,參與社會活動,接受藝術(美術、音樂)教育,參與體育團體、學生社團,在中國的高考中已經把一些這樣的因素加入到評價標準中了,比如很多大學會招收藝術生、體育生或其它特長生,比如前德雲社相聲演員李寅飛考取清華大學就是憑藉相聲特長加60分錄取的。
中美兩種教育模式最量化的分界在大學錄取的「高考」上,美國大學錄取除了看考核分數外,還增加了許多非成績性指標,比如參與社會活動,比如會幾種樂器,參加過什麼演出活動,加入過什麼社團等。在網上曝光的中國中學生到尼泊爾參加自費義工活動,這些中國學生要支付昂貴的費用,到條件艱苦的尼泊爾做 「義工」,其實僅僅是因為參加這些活動會得到相關團體頒發的「義工證明」,將來考美國大學時會得到相應的加成。
中國的高考模式雖然殘酷,但目前來看依然是非常公平公正和高效率的取材模式。過多的非考核性指標,只會造成教育的不公平。在中國的高考模式下,寒門仍然比較容易出貴子,中國社會的縱向流動性仍然是遠高於美國社會的。
中國的教育模式更能培養學生的大局觀和集體意識,對社會的長久穩定和發展作用顯著。而美國的自由主義教育,則更強調個人發展,他們可能更容易出現發明家和資本家,但很難形成穩定的社會意識共識和家國觀念。
當然了,很難說那種方式更好,只能說更符合各自的國情。中國的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不能照搬美國的自由主義教育理念,適當的參考改良是可以的。我們的「家國天下」教育是中國人基因裡的東西,即便是美國華裔,也沒有抹除這種基因。讓孩子們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中國崛起而讀書,是「家國天下」的直接體現,目前仍然是大多數中國家長的心願。
從教育改革三十多年來看,我們目前的教育方式是符合中國國情和傳統文化的,中國人集體意識的培養需要這樣的教育來完成,雖然西方國家常常以此來指責中國教育,但這正是我們成功的地方,不必在意別人的聲音。
幾十年前的口頭禪「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最近很少人說了,其實是反映出最近這些年我們理工科學生在就業上的劣勢地位,理工科相對於文科來說,學習更艱苦,但將來就業時卻不敵文法、經濟、金融類學生,這種倒掛現象亟需糾正,只要我們想要繼續實現高質量發展,那麼我們就需要堅持重視理工科的基礎教育和就業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