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新自由主義興衰的權力邏輯

2020-12-13 中國社會科學網
美國新自由主義興衰的權力邏輯

2017年08月10日 08:20 來源:《紅旗文稿》  作者:王學軍 程恩富

字號

內容摘要:由於新自由主義一貫主張「小政府、大市場」,因而常常給人們造成新自由主義單純主張限制政府權力,以及新自由主義是在學術自由討論後才佔上風的錯覺。

關鍵詞:自由主義;美國;權力邏輯;權力;凱恩斯

作者簡介:

  由於新自由主義一貫主張「小政府、大市場」,因而常常給人們造成新自由主義單純主張限制政府權力,以及新自由主義是在學術自由討論後才佔上風的錯覺。這是當前中外理論界必須辨清的一個重要問題。事實上,新自由主義對於政府權力,既有限制的一面,更有操弄利用的一面。以美國為例,沒有政府權力的支持,新自由主義根本無法迅速興起和實現全球擴張;新自由主義的橫行,又反過來侵蝕了美國民主政治的基礎,導致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並不斷削弱其國家治理能力,與此同時新自由主義也開始走向衰落。可見,新自由主義興衰有著其內在的權力邏輯。

  一、 因權而興

  政府權力在新自由主義興起中扮演著關鍵性角色。1980年裡根上臺,標誌著新自由主義在美國的興起。此後,在政府權力支持下,新自由主義逐步取代了凱恩斯主義的主導地位,成為美國主流經濟學。美國也相應由管制資本主義進入到新自由資本主義階段。

  新自由主義的由來及其基本主張。二戰前後,西方國家逐漸形成了以倫敦學派、貨幣學派、產權學派等為代表的一批新經濟學流派。這些經濟學流派雖然在具體內容上各不相同,但都繼承了傳統自由主義思想。它們從維護資本主義立場出發,頑固堅持資本主義私有制和市場經濟,反對社會主義與凱恩斯主義,因而人們將它們統稱為新自由主義或新保守主義。私有化、唯市場化和唯自由化是新自由主義的基本主張。在新自由主義看來,市場是實現資源配置的最優選擇,雖然有時也會失靈,但市場具有自我糾正功能,所以只要放任市場調節,即可避免資本主義各種經濟危機;政府並非解決問題的辦法,而是問題本身,作為「必要之惡」的政府,對經濟幹預只應保持在最低限度。

  新自由主義興起的歷史契機。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新自由主義在理論形態上就已逐漸成熟,但因與在美國處於主導地位的凱恩斯主義意見相左,新自由主義長期處於非主流地位。上世紀70年代中葉,美歐等西方國家爆發了嚴重的經濟危機。經濟危機爆發後,美國政府依舊實行凱恩斯主義政策,希望通過積極財政政策、擴大有效需求來實現經濟復甦。但結果卻是,不僅沒有解決經濟停滯問題,過量增發的貨幣反而又引發了嚴重的通貨膨脹。經濟滯脹使得凱恩斯主義陷入失靈的尷尬境地。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裡根贏得了1980年美國總統大選。他是繼柴契爾夫人贏得英國大選之後,又一位在西方大國贏得大選的新自由主義支持者。隨著裡根上臺執政,美英新自由主義得以從理論走向實踐,並發展為一種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的新自由資本主義模式。

  新自由主義獲得美國政府權力支持的根本原因。新自由主義能夠贏得美國政府權力的支持絕非偶然,而是有著深刻的社會歷史原因的。一方面,壟斷資本對以新自由主義取代凱恩斯主義之心早已有之。凱恩斯主義與新自由主義雖然在本質上都代表著資產階級的根本利益,但兩者在具體政策取向上存在著明顯差異。凱恩斯主義主張加強資本管制和增加社會福利,這無疑損害了壟斷資產階級的直接利益。此外,在凱恩斯主義指導下,美國戰後公共事業得到長足發展,積累了大量的公共財富。壟斷資本對此可謂垂涎已久。要對這部分公共財富實施私有化,也同樣需要先去除凱恩斯主義障礙。另一方面,此時美國壟斷資本已經積累了足夠經濟政治實力。兩次世界大戰使得歐美壟斷資本元氣大傷。戰後蓬勃發展的世界社會主義運動,更使得壟斷資產階級陷入了無限恐慌。為了避免爆發蘇俄和中國式社會主義革命,壟斷資產階級不得不向勞工階級做出妥協和讓步。這正是戰後凱恩斯主義在美國能夠長期處於主導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隨著戰後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美國壟斷資產階級的實力得到極大增強,而社會福利制度的改善,使得國內階級矛盾有所緩和,因而在壟斷資本看來,此時用新自由主義替代凱恩斯主義不但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行性。

分享到: 0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張賽)

相關焦點

  • 新自由主義的興衰——大衛·科茲對新自由主義的批判
    新自由主義在全球蔓延導致的後果在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中暴露無遺。作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重要流派的積累的社會結構學派(Social Structure of Accumulation,簡稱SSA),對新自由主義理論及其指導下的經濟發展模式進行了深刻反思。
  • 什麼是批判新自由主義的……合理邏輯與多種語境
    實際上,瓊斯在書中雖然沒有直接解釋這個書名的含義,但是他在導論的開頭部分就說本書要細緻描述新自由主義是如何主宰了英、美的政治生活(第2頁),然後在結論部分的第一句話是:「新自由主義改變了英國、美國及至全球的政治生態。」(404頁)因此,書名所強調的應該是主宰時勢之意,也符合全書一再論述的新自由主義如何最終掌控大局的思想。
  • 新自由主義之後還是新自由主義?
    毋庸置疑,上世紀末開始加速的全球化進程當前正遭遇勢頭不小的反向運動,然而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也尚未足以證明新自由主義挫敗。首先,自由貿易並非新自由主義的核心命題,新自由主義關注的核心是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是這一關係中自由市場的優先和主導地位,國家間的自由貿易只是前者邏輯的一定延伸。
  • 國外左翼學者對新自由主義的批判
    首先,從學術凝聚力形成角度來看,在這個時期,哈耶克作為使徒溝通了大西洋世界兩個學派之間的聯繫,「當芝加哥大學出版社於1945年在美國出版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並邀請哈耶克到美國巡迴演講時,哈耶克才與芝加哥大學的人逐漸密切互動起來」(11)。哈耶克和弗裡德曼在整合既有自由主義理念基礎上,擎起了新自由主義旗幟。
  • 王今朝:美國要退回到舊自由主義,中國要根除自由主義
    福山一方面說「中國模式是非西方模式中最成功的一個」,「我們不要忘了中國悠久的權力集中的歷史,這一傳統在日、韓等一些鄰國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另一方面又說「這種模式無法被亞洲以外的國家複製借鑑,例如在拉丁美洲,這種強大政府的傳統並不存在。」這就更是無視歷史了。資本主義模式首先在歐洲的荷蘭興起,後來被英國複製;再通過英國被法國、德國複製;再通過法國等國被美國複製;再通過美國被日本複製。
  • 史蒂芬·鮑爾 埃米利亞諾·格裡馬爾迪 | 新自由主義教育與新自由主義課堂
    以美國加州一所「知識就是力量」計劃(KIPP)中的特許學校為案例,聚焦於教學軟體和混合式學習管理系統(BLMS)在這所學校的運用,以此勾畫出一個以學習化為名的權力布署系統。通過追蹤構成這一權力系統的特定聯繫、結節、開合與錨定,展示了構成這一權力系統的各種因素間的聚合與交織,人(包括政策企業家、教師、校長、動畫師、編碼師、軟體設計師和數據分析人員)與機器、軟體、知識、機構、改革、倫理、設計、活動、金錢和(真實或構造的)情感的互動與共生,共同構建起一系列新自由主義時刻。在這一權力布署的每一橫截面,都可以看到造就教育政策和治理網絡的新型參與者和新型參與關係。
  • [美]大衛·哈維 ‖ 新自由主義簡史(一)
    美國指派的臨時管理當局的一位成員激烈批評這種強行實施「自由市場原教旨主義」的做法,稱之為「置歷史於不顧的錯誤邏輯」。②雖然布雷默的法規由佔領國強行實施或許是不合法的,然而,若通過一個「主權自治」(sovereign)政府批准,這些法令則可以變成合法的。由美國指派的過渡政府在2004年6月末接管伊拉克並宣告「自治」。但這個政府所有的權力僅僅是批淮既有的法律。
  • 寒竹:川普將推動新自由主義回潮——美國政治走向前瞻之三
    但所有預測新自由主義在美國將死亡的論斷,有一個共同的想像前提和推理邏輯。持這種觀點的人把新自由主義看成是美國社會從裡根時代一直持續到現在的主要經濟政策。這個推論的邏輯是,既然美國過去三十幾年的國家政策都是被新自由主義所主導,那麼,放言要顛覆美國過去治國方略的川普當然要顛覆新自由主義。其實,這個推理是有問題的,是把資本主義這個概念跟新自由主義這個概念混為一談。
  • 高和榮:如何看待西方新自由主義
    依據新自由主義所構建的經濟體系必然會逐步把整個社會引向「勝者通贏」及「精英特質」的代際傳遞中,使得整個社會在自由的名義下淪為資本與市場的奴隸。在一些西方國家,社會底層民眾因為資本小、競爭力弱而不得不受制於精英階層的安排,資本日益滲透到國家的政界、商界及軍界等一切權力部門中,他們設法為新自由主義學說的傳播與實踐提供一切便利,努力形成以資本為紐帶的精英階層並展開對普通大眾的全面控制。
  • 美國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的終結
    這次危機是美國新自由主義經濟體制破產所帶來的惡果。從這一點來說,它是一段歷史的終結。  兩種泡沫支撐增長  隨著上世紀80年代凱恩斯經濟學的退潮,以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米爾頓·弗裡德曼為首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開始興起。世界政治舞臺上誕生了美國的裡根政府和英國的柴契爾政府。
  • 新自由主義治理性視角下的全球化教育改革運動
    由此而言,效能是全球化教育改革運動的催化劑,市場邏輯是構成社會新思維的媒介,這促使許多政府運用效能、國際競爭力、創新性集體智慧與社會前景等話語,來塑造社會大眾的自我知識,從而獲得大眾對這些話語的主動認可甚至支持。這種社會治療學是統治藝術的實踐,因為它引導他們如何思考與如何行動,這是新自由主義治理性的明顯特徵。
  • 新自由主義與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但追根溯源,新自由主義在全球範圍內的長期泛濫,應是造成這場危機的罪魁禍首。 關鍵詞:新自由主義;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作者簡介:   2008年,西方爆發了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破壞程度最嚴重、影響範圍最廣泛、持續時間最長的全球性經濟危機。
  • 另一個世界是可能的——法國左翼對新自由主義的批判性研究
    一、法國左翼對新自由主義的理解縱觀新自由主義的發展之路,不難發現,不論是資本壟斷邏輯,還是政治霸權控制,抑或是意識形態滲透,新自由主義全球擴張的本質目的都在於建立全球統一共識。[6]新自由主義的「經濟場」以一個所謂的「連貫的」「不矛盾的」資本主義全球化生產體系為推論前設,但現實中並非如此。當今資本主義的生產體系仍受制於資本主義國家間的權力等級的劃分,正如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米歇爾·於松(Michel Husson)所指出的,資本主義世界一直根據政治、軍事權力關係構建體系。[7]只不過發展到金融壟斷階段的新自由主義的權力形式,更側重資本權力的較量。
  • 作為意識形態的新自由主義:起源、實質與影響
    福柯認為,也許區分古典自由主義和新自由主義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前者強調一種虛構的平等交換,而後者認為原則在於自由競爭,也即擁抱壟斷權力和巨大的不平等,而非平等交換。福柯認為,隨著公共社保等社會福利的消亡,國家的社會再生產角色被金融化的新自由主義所取代。在新自由主義體系中,「個人通過對其可支配資產的操作來規避風險」,這避免了個人在不受國家的保護時成為大企業的獵物。
  • 新自由主義弊端顯露多國學者建議西方尋求「替代品」
    自唐納·川普參與美國大選,特別是成功當選總統以來,一些歐美評論人士和學者提出,川普的「崛起」與新自由主義盛行有關。在美國語言學家、哲學家諾姆·喬姆斯基看來,川普獲得民心源於新自由主義時代的社會崩潰和民眾的恐懼感;波蘭社會學家齊格蒙·鮑曼認為,新自由主義為川普鋪就了道路;加拿大作家、社會活動家娜歐米·克萊因說,「民主黨人對新自由主義的擁護為川普贏得了競選」。
  • 人民日報:認清西方新自由主義的實質
    在美國政府和國際金融機構的推動下形成了所謂「華盛頓共識」,將新自由主義的理論主張具體化為體現國際壟斷資本集團利益的政策綱領,將新自由主義理論和政策在全球推廣。  二、新自由主義的理論困境  雖然新自由主義有著非常複雜的數學模型的包裝並在全球泛濫,究其理論本源卻存在重大缺陷或硬傷。
  • 大國興衰:戰略抉擇決定政治結局
    2.美國的改革。相比中國的問題,1960—1970年代美國經歷了一場典型的政治危機,即越戰和民權運動誘發的長達10年的平等主義、甚至民粹主義的新社會運動,構成了對「民主的統治能力」的嚴峻挑戰,相伴隨的則是福利主義、石油危機誘發的經濟滯脹。如何解決這種以政治危機為主的危機?其採用的辦法也是經濟方面的,即推行新自由主義,其中代表性符號就是裡根主義和柴契爾主義。
  • 福柯是怎麼把新自由主義理解得如此錯誤的?
    對於那些試圖讓福柯成為一個敵視新自由主義的思想家的人,事情也是如此。福柯對新自由主義的分析有何貢獻?丹尼爾·薩莫拉:他的分析非常引人注目,因為它代表了將新自由主義作為一種集體思想進行密切研究的第一次嘗試(之一)——研究將新自由主義聯合起來的事物,以及它內部共存的巨大差異。
  • 「新自由主義」重塑美利堅,卻埋下次貸隱患,竟是裡根惹的禍?
    自此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美國的金融機構都只能分業經營,商業銀行業務、證券業務、保險業務分屬不同銀行辦理,因此美國投資銀行一度幾從金融領域消失。二次大戰後,幾乎所有的西方國家都不同程度地限制上層富裕階級的經濟權力,工人收入水平有了較大程度的提高。
  • 新自由主義的經濟「成績單」
    進入90年代後,隨著「華盛頓共識」的出籠,新自由主義的理論體系趨於完備成型,具體轉化為以自由化、私有化、市場化為核心和標誌的政策綱領。此後,在一些西方國家和國際組織的推動下,新自由主義迅速向拉美、原蘇東社會主義國家和亞非發展中國家蔓延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