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自由主義弊端顯露多國學者建議西方尋求「替代品」

2020-12-13 海疆在線

自唐納·川普參與美國大選,特別是成功當選總統以來,一些歐美評論人士和學者提出,川普的「崛起」與新自由主義盛行有關。在美國語言學家、哲學家諾姆·喬姆斯基看來,川普獲得民心源於新自由主義時代的社會崩潰和民眾的恐懼感;波蘭社會學家齊格蒙·鮑曼認為,新自由主義為川普鋪就了道路;加拿大作家、社會活動家娜歐米·克萊因說,「民主黨人對新自由主義的擁護為川普贏得了競選」。究竟何為「新自由主義」?它是如何興起、流行於西方社會,進而擴大影響的?本報記者就相關問題採訪了外國學者。

以「學術」方式傳播

美國波士頓大學戰略研究教授、管理學教授桑德拉·沃多克向記者介紹,新自由主義可溯源至推崇經濟自由放任和個人自由、反對政府介入經濟的古典自由主義,但古典自由主義後來分離出了不同派別。社會自由主義支持發展市場經濟、拓展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但認為應通過國家直接幹預來解決貧困、不平等、醫療、教育等問題,新自由主義則堅持政府的唯一合法功能就是消除阻礙市場自由的壁壘。1938年「新自由主義」一詞誕生時,其內涵近似於社會自由主義,而現今所說的新自由主義是由奧地利經濟學家弗裡德裡希·哈耶克等人「發揚光大」的。

1944年,哈耶克在其著作《通往奴役之路》中提出,政府通過計劃經濟操控經濟決策將導致暴政,而「一項維護個人自由的政策是唯一真正進步的政策,在今天,這一指導原則依然是正確的,就像在19世紀時那樣」。1947年,哈耶克在瑞士朝聖山附近組織召開會議,目的是將具有相似觀點的知識分子聚集起來,討論當時世界危機的根源、政府的作用、重建法治以使個人自由和私人權利不受侵犯等問題。國際性學術團體「朝聖山學社」由此成立,其成員通過智庫就職、高校任教、發表學術成果和演講等方式在各國宣傳新自由主義學說。

由英美「推銷」到多國

關注環境與政治議題的英國作家喬治·蒙博曾發文談到,儘管朝聖山學社得到了一些富人的資助,但在初期只是學術界的邊緣派。二戰後,西方國家大多推行凱恩斯主義,認為政府干預經濟是有必要的,應通過稅收和貨幣政策來緩解經濟衰退;大部分國家致力於實現充分就業、減貧,設置高額累進稅率,拓展公共服務和社會安全網。然而,20世紀70年代後西方經濟陷入滯脹,凱恩斯主義開始失靈,新自由主義得以進入主流,並被美國吉米·卡特政府和英國詹姆斯·卡拉漢政府採納,尤其是其貨幣政策。

美國隆納·雷根和英國柴契爾夫人上臺後,進一步實行新自由主義政策:為富人大規模減稅、打壓工會、放寬管制、私有化、公共服務外包和競爭。沃多克說,新自由主義自此正式成為歐美國家的主導性敘事,它之所以影響巨大、流傳甚廣,一方面是由於朝聖山學社在創建和壯大過程中吸收了不少學術精英,其中包括9位諾貝爾獎得主、若干成功商人和知名記者,還有一些成員在政界擔任要職;另一方面是由於其宣揚的個人主義、限制政府權力等理念與美國新自由主義最積極推動者的傳統價值取向相合,容易喚起人們的認同感。

新自由主義不僅在英美蓬勃發展,還被「推銷」至世界其他地區。20世紀50—70年代,在美國國務院推出的一個國際經濟發展項目框架下,一批智利學生來到美國芝加哥大學學習,他們的導師正是米爾頓·弗裡德曼。這些被稱為「芝加哥弟子」的留學生畢業後大多數回到智利,並為政府提供了經濟改革方案,包括貿易自由化、國有企業私有化、放開金融業管制等一系列舉措。改革從70年代持續至90年代,其間智利經濟一度快速增長,被國際金融機構和西方主流輿論鼓吹為「智利奇蹟」,但也出現了貧富分化嚴重、失業率上升、實際工資下降等問題。智利案例還促進了旨在向拉美和東歐國家推廣新自由主義宏觀經濟政策的「華盛頓共識」的實施,但已有許多研究顯示,「華盛頓共識」給這些國家帶來了諸多不良經濟和政治後果。

 西方經濟學理論框架落後

沃多克表示,現今世界面臨的諸多挑戰,如全球金融危機、政治極端主義與民粹主義愈演愈烈、收入和財富差距擴大、消費主義橫行、氣候變化、生態破壞均可尋根至新自由主義的「興盛」。在新自由主義的主宰下,社會趨於全盤商業化,以金錢和物質財富增長為首要目標,一味崇尚競爭和效率,這種市場邏輯自然容不下共同福祉與尊嚴、公平與平等、對大自然和所有生靈的尊重等追求。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政治學教授溫迪·布朗認為,在新自由主義思維體系內一切都被「經濟化」,人只是市場主體、人力資本,每一類活動都是一個市場,每個實體(個人、機構、國家)都以企業模式運作,都要遵從市場原則及度量標準,所有市場主體必須持續提高自己當前和未來的價值,以吸引投資者。新自由主義導致經濟的兩極分化、金融資本控制政治事務、公共物品私有化及使用壁壘,還對文化、制度、思想造成深刻傷害,「自由」的概念與存在意義上的自由或政治參與脫節,縮減為不受政府管控和制約的市場自由,「平等」則片面化為平等享有在一個獎勵贏者、懲罰輸者的世界裡競爭的權利,民主的語境從政治轉向商業。

蒙博提到,新自由主義泛濫還反映了西方經濟學理論框架缺少更新和進步。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體現了古典自由主義的缺陷,促生了凱恩斯主義;70年代凱恩斯主義失效,新自由主義登上舞臺;而今,新自由主義已充分暴露了弊端,卻似乎沒有更好的「替代品」。

沃多克表示,西方國家的當務之急是建立新的經濟和社會敘事,宗旨是增進人類福祉和尊嚴,推進協調、可持續發展;應重視創造集體價值,承認市場的作用但不將它作為唯一重要的事物;尋求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效率與公平、合作與競爭、私人部門與公共部門之間的平衡,強調企業的社會責任而不是只顧「股東利益最大化」。和新自由主義一樣,新敘事的形成和傳播也需要各界共同努力,現在已有一些大學、非政府組織、國際組織、媒體開始了這方面的嘗試。

相關焦點

  • 高和榮:如何看待西方新自由主義
    堅守這些秉性的自由主義就成了資本主義社會得以運行和發展的理論基礎。 可以說,資本是資本主義的靈魂,資本尤其是金融資本主導著整個資本主義社會的政治、經濟與社會建設。表面上看,資本主義的發展似乎與新自由主義沒有關係。其實,要想把資本作為資本主義社會的「普照光」就必須尋求與這種精神相一致的政治經濟理論。
  • 吳易風:西方經濟學中的新自由主義
    這場危機給西方國家帶來了嚴重的經濟倒退。據報導,按照英國《經濟學家》周刊設立的衡量標準,在這次受危機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中,英國倒退了8年,美國倒退了10年,希臘倒退了12年多,愛爾蘭、義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倒退了7年或更多。這場系統性危機在西方國家造成了幾千萬人的失業大軍和極高的青年失業率,使全世界飢餓人口超過9億。
  • 國外左翼學者對新自由主義的批判
    哈耶克和弗裡德曼在整合既有自由主義理念基礎上,擎起了新自由主義旗幟。美國學者瓊斯在研究哈耶克、弗裡德曼與新自由主義誕生之間關係時,明確提出:「新自由主義政治是跨越大西洋的,但是其核心卻只是一個經濟主張,即對新凱恩斯主義的貨幣主義的批判和對自由市場的推崇。與這個經濟主張聯繫在一起的,並且對新自由主義的政治成功是有極其重要意義的,是對所謂的『縱容的社會』的拒斥。」
  • 學者:西方自由主義的流變、實質與危害
    這樣自由主義就發展為涵蓋政治、經濟、價值觀、社會等多個領域的思想總匯,作為理論基礎深刻影響著西方社會理論和國家政治實踐。 進入20世紀後,伴隨資本主義社會矛盾的激化,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出現,特別是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發生,自由主義在應對矛盾和危機的方法上出現兩種流派,一種是新自由主義學派,一種是凱恩斯學派。
  • 人民日報:認清西方新自由主義的實質
    一、新自由主義的興起及其主要內容  新自由主義起源於上世紀30年代,但由於其保守的立場及其不合時宜的極端政策主張,在相當時期裡不為學界和社會所接受,一直處於邊緣地位。直至上世紀60年代後期,西方國家出現經濟增長停滯和通貨膨脹並存的「滯脹」局面,戰後一直處於主流地位的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政策失效。
  • 寒竹:川普將推動新自由主義回潮——美國政治走向前瞻之三
    對於西方學者來說,持有這種觀點很正常。因為西方左派知識分子並不否定資本主義制度本身,所以,他們只能把西方現有的資本主義弊端全都歸咎於新自由主義,而不會責怪資本主義本身。所以,西方左派對新自由主義的批評暗含一個結論,這就是只要西方資本主義社會拋棄了荒謬的新自由主義,就有可能帶來持久的繁榮。
  • 評論:西方民主制度弊端頻現 應聽取不同意見
    評論:西方民主制度弊端頻現 應聽取不同意見 2014-07-24 09:52:29,近期,歐洲學者納耶夫·艾爾—羅德漢撰文,認為西方國家不但從來沒有認真反思自己的民主,反而在不斷的擴張中不斷暴露出新的深刻弊端。
  • 新自由主義的興衰——大衛·科茲對新自由主義的批判
    新自由主義在全球蔓延導致的後果在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中暴露無遺。作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重要流派的積累的社會結構學派(Social Structure of Accumulation,簡稱SSA),對新自由主義理論及其指導下的經濟發展模式進行了深刻反思。
  • 新自由主義之後還是新自由主義?
    反對新自由主義的聲音從其誕生之日起就伴隨左右,但是在本次危機後無疑達到了一個頂點。不僅作為資本主義發展模式的新自由主義成為眾矢之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也遭到了極為嚴厲的批判和質疑,而且在西方課堂上多次遭到學生抵制,其中包括有名的2011年哈佛大學曼昆經濟學罷課事件。
  • 新自由主義的經濟「成績單」
    如今30多年過去了,新自由主義付諸實踐的效果究竟如何,它交出了一份怎樣的經濟「成績單」?弄清這個問題,對我們進一步認識新自由主義的本質和危害,具有重要的警醒意義。進入90年代後,隨著「華盛頓共識」的出籠,新自由主義的理論體系趨於完備成型,具體轉化為以自由化、私有化、市場化為核心和標誌的政策綱領。此後,在一些西方國家和國際組織的推動下,新自由主義迅速向拉美、原蘇東社會主義國家和亞非發展中國家蔓延開來。
  • 女性主義對新自由主義的批判與反思
    女性主義學者如何看「新自由主義」女性主義學者麗莎·杜根(Lisa Duggan) 認為,新自由主義並非一套定義明確的思想和理論,它在不同國家的呈現,是全球、本土和國族勢力在各自時空背景下,發展出的一套新自由主義版圖,其最終指向財富和權力向上分配以及對南方國家資源的榨取。
  • 西方反思資本主義制度弊端 將尋找「救贖」途徑
    全球金融危機引發西方學界反思潮  對資本主義發展新階段及其特點的認識  自1825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第一次經濟危機後,西方就有人開始思考資本主義制度與經濟危機之間的內在邏輯了。2008年爆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呈現出的新特徵,引發了西方學者對資本主義是否已經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並具備不同以往的特點這一問題的深入思考。
  • 從《資本主義十講》看西方學者對當代資本主義的反思與批判
    那麼,2008年以來的國際金融危機證明了新自由主義的失敗,之後西方資本主義是否還能夠重新回到二戰結束至1980年代的「有調節的資本主義」呢?於松的回答也是乾脆的:「更是不可能。」因為在於松看來,當代資本主義的合法性正在喪失。與人類所面臨的巨大挑戰相比,資本主義的效率原則今天看來已經過於狹隘,甚至是不合理的。事實上,西方資本主義已經沒有未來。
  • 重商主義、自由主義、凱恩斯主義、新自由主義
    16、17世紀,英、法、荷等國紛紛建立了一批特權貿易公司,如英國建立了西印度公司和東印度公司,分別負責對美洲和亞非的各項事務。特權貿易公司的建立(  )A.是自由主義經濟思想的產物         B.使歐洲在中歐貿易中處於出超C.加快了列強殖民擴張的進程         D.造成生產和資本走向高度集中有同學錯選了A,這道題的解析如下:【答案】C【解析】17世紀正是西方國家早期殖民擴張時期,壟斷性貿易公司的成立,便利了西方國家對外殖民擴張,故選C項;貿易公司經過王室批准
  • [摘編]吳易風:高度重視西方新自由主義在中國的影響
    [摘編]吳易風:高度重視西方新自由主義在中國的影響 2014年11月27日 14:59 來源:光明網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吳易風指出,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力圖通過多種途徑用他們的經濟理論和經濟政策主張來影響中國改革
  • 西方新自由主義失敗 中國該警惕什麼?【5】
    五、應高度重視西方新自由主義在中國的影響 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力圖通過多種途徑用他們的經濟理論和經濟政策主張來影響中國改革。同時,我國也有一些經濟學家試圖從西方新自由主義中尋找經濟改革的理論依據和政策措施。這樣,西方新自由主義便逐漸在我國產生影響。
  • 西方左右翼學者話語權嚴重失衡
    從學術界來看,西方左右翼學者的話語權嚴重失衡,一些偏頗的思想輿論缺乏有效制衡,是一個重要原因。  右翼學者要麼視而不見,要麼知而不語  始於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是「西方之亂」的導火索。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許多西方國家經濟增長乏力,社會不公現象加劇。
  • 凱恩斯主義還是新自由主義
    加拿大多倫多20國集團峰會落下帷幕,各國元首打道回府。評論這樣一個毫無結果的會議,令人感到味同嚼蠟。  當前西方國家採取一種新的應對經濟危機政策——通過向發展中國家施加壓力,迫使發展中國家改變自己的貿易政策和匯率政策,從而分擔西方國家經濟危機所產生的損失。
  • 尹伊文:西方自由主義的深層理論陷阱
    僅僅兩個多月,疫情如此快速蔓延,使世界震驚、焦慮、掙扎,思索……新冠疫情挑戰著人類的健康,也挑戰著人類的社會制度和觀念理論。在這場挑戰中,自由主義首當其衝,從自由主義的社會制度,到支撐自由主義的深層理論,都受到了挑戰。
  • 王今朝:美國要退回到舊自由主義,中國要根除自由主義
    兩篇文章看似有爭論,但其實有一個基本的共同點,那就是它們雖然都贊成否定新自由主義,但又都贊成舊自由主義。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歐美的學者都發現,新自由主義太自由了,給予了壟斷資產階級太多自由了。我懷疑,《觀點報》之所以刊登對福山的訪談,背後是資本的運作,是國際壟斷資本在為選擇一塊後退陣地進行輿論鋪墊。這意味著它們希望繼續延續自由主義對中國的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