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自由主義在全球蔓延導致的後果在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中暴露無遺。作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重要流派的積累的社會結構學派(Social Structure of Accumulation,簡稱SSA),對新自由主義理論及其指導下的經濟發展模式進行了深刻反思。近期,SSA的代表人物大衛·科茲出版了新著《新自由主義的興衰》,對新自由主義的內涵、興起、付諸實踐後造成的後果以及今後的發展趨勢進行了系統分析,對於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發展和中國經濟改革的實踐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一、新自由主義與結構性危機
理論界普遍認為,新自由主義由理論轉變為國家政策的歷史背景是20世紀70年代的滯脹危機。為何凱恩斯主義被新自由主義取代?滯脹危機在凱恩斯主義向新自由主義的轉變過程中扮演了什麼角色?基於SSA理論體系,科茲在這些問題上提出了與其他學者不同的見解。
1、新自由主義是什麼
佩裡·安德森將新自由主義視為崇拜市場萬能的、迄今最為成功的意識形態,福山則將其視為「新保守主義」意識形態。還有學者認為新自由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新階段,更多學者將其定義為一種特定經濟理論範式或政策框架,如強調經濟政策穩定性的貨幣主義及其相關理論,或私有化、市場化、自由化政策。基於積累的社會結構理論,科茲將其拓展為資本主義特定的制度模式,包含與之相聯繫的主導思想,其中最根本性的制度變革發生在全球經濟、政府在經濟中的地位、勞資關係及公司部門等四個方面。
科茲認為,新自由主義理論無法解釋這一時期經濟、政治的重大變化,只是為這些變化提供辯護。如無視市場失靈而一味主張市場化、宣揚市場萬能等等,因此其理論難免存在自相矛盾之處。科茲對新自由主義辯護性本質的認識與馬克思對庸俗經濟學的批判類似,它們都將某一特定製度視作永恆的、不變的,而非從歷史發展的視角辯證認識。
2、新自由主義為何興起:調節資本主義的結構性危機
理論界關於新自由主義興起原因主要有三種解釋。第一種是新自由主義理論的解釋。該理論認為,國家對經濟的幹預不僅限制了個人自由,還影響了經濟績效。因此,當民眾意識到數十年來國家主義造成的危害,自由市場思想和制度就重新出現。第二種「金融主導理論」的解釋,這種理論認為,作為調節資本主義期間大企業的附屬部門,金融部門於20世紀70年代危機後佔據主導,導致調節資本主義向新自由主義轉變。第三種解釋是「技術決定論」,這種理論在傳統馬克思主義社會變革理論基礎上嘗試從技術變革角度給出解釋,認為新技術特別是信息與通訊技術,瓦解了集中化生產和決策制定的基礎,同時降低了由市場關係協調的分散化生產體系的成本,從而使以自由市場經濟為主旨的新自由主義興起。
科茲認為,新自由主義理論的解釋歪曲了二戰後資本主義增長的黃金時期正是在國家主義下取得的成績這樣一個事實;「金融主導理論」忽視了新自由主義是得到了非金融資本家的支持才得以發展的事實;而新技術通過收集大量信息降低中央決策的成本,有可能形成一個更加集中的經濟,更富效率且對未預見的事件反應更靈活。
根據SSA理論,調節資本主義和新自由主義資本主義屬於兩種不同的社會積累結構,並提出用結構性危機這樣一個系統性概念來解釋不同社會積累結構之間的轉換。結構性危機,就是除非進行重大制度性重構否則就無法解決的危機。科茲認為,資本主義歷史上每個連貫的制度結構,即每個SSA,均以推動利潤獲取和穩定的資本積累過程為核心。經過十年或數十年,每個SSA都會從推動利潤獲取和資本積累的結構轉變為其障礙,並進入結構性危機時期。危機時期將持續直至新的SSA構建完成。
因此,作為不同社會積累結構間轉換的過渡階段,結構性危機持續時間或久或短,最終必然會產生一種新的社會積累結構。從歷史上看,凱恩斯主義從自由主義的結構性危機中興起,但逐漸演變為經濟穩定、利潤獲取和經濟增長的障礙,最終在滯脹危機即其自身導致的結構性危機中衰落。解決滯脹危機的制度變化主要發生在勞資關係調整、放鬆對資本在全球流動的限制、市場原則滲透到社會經濟各方面等,而這些制度調整的結果就是產生了一套新的制度體系、另一個新的社會積累結構,即新自由主義制度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