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自由主義與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2020-12-13 中國社會科學網
新自由主義與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2018年08月15日 08:1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靜 孫立冰

字號

內容摘要:危機由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蔓延到發展中國家,從金融領域延伸到實體部門,造成數以萬計的金融機構、房地產公司和製造業企業破產關門,數以億計的失業者流落街頭衣食無依。造成這場危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虛擬經濟的過度膨脹、政府金融監管部門的失職、資本過度積累造成的消費不足等。但追根溯源,新自由主義在全球範圍內的長期泛濫,應是造成這場危機的罪魁禍首。

關鍵詞:新自由主義;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作者簡介:

  2008年,西方爆發了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破壞程度最嚴重、影響範圍最廣泛、持續時間最長的全球性經濟危機。危機由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蔓延到發展中國家,從金融領域延伸到實體部門,造成數以萬計的金融機構、房地產公司和製造業企業破產關門,數以億計的失業者流落街頭衣食無依。造成這場危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虛擬經濟的過度膨脹、政府金融監管部門的失職、資本過度積累造成的消費不足等。但追根溯源,新自由主義在全球範圍內的長期泛濫,應是造成這場危機的罪魁禍首。

  新自由主義的前世今生

  以米塞斯、哈耶克為代表的新自由主義產生於20世紀20—30年代,二戰後由於各國信奉凱恩斯主義而遭到冷落,20世紀60年代開始崛起,並於滯脹危機後成為資本主義國家的主流經濟學。新自由主義也稱新保守主義,它基於個人理性主義和自由放任邏輯,主張資源配置完全市場化、公有財產私有化、社會福利個人化和全球經濟自由化,反對政府對資源配置和經濟活動的任何幹預,反對凱恩斯主義時期的高福利政策,反對任何形式的金融監管和勞資合作,等等。其實質就是主張回歸18世紀末的自由主義,即自由放任的經濟學說。然而就理論產生的歷史條件和背景來說,產生於18世紀末以亞當·斯密為代表的自由主義思潮,當時具有進步意義。為了反抗封建貴族勢力的特權和重商主義的獨佔,其代表新興的生產力,推動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建立。

  然而,300多年後的今天,資本主義所推動的生產力越來越朝著社會化、國際化和全球化的方向發展,與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佔有的矛盾不斷深化。而新自由主義卻反其道而行,加深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引發了接連不斷的經濟危機、政治危機、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

  在二戰後的廢墟上,資本主義國家普遍採用凱恩斯主義政策,將部分私人資本收歸國家所有,加強政府對經濟的幹預,社會福利通過勞資合作取得了進展。在當時社會主義陣營的外部壓力下,這些調整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產力社會化發展的方向,以及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興起的國際工人運動的要求,出現了戰後資本主義發展短暫的「黃金時期」。但是,凱恩斯主義不可能解決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一旦西歐和日本經濟的戰後重建完成,其歷史局限性便以滯脹方式充分暴露。於是就有了新自由主義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盛行不衰,直至2008年危機爆發。

  新自由主義的全球治理加劇經濟不穩定性

  30多年的世界經濟發展事實證明,凡是實施了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的國家,幾乎都發生了經濟蕭條,甚至是嚴重的經濟衰退。

  第一,加劇財富和收入分配的兩極分化。新自由主義通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國有資本的私有化、對富豪和企業削減稅收,以及對政府社會福利支出和工會的打壓等措施,削弱工人階級力量,造成大量社會財富流入少數資本家手中,使社會貧富分化日益嚴重。20世紀70—90年代,佔美國人口0.1%的最富者的收入增長了4倍,佔0.01%的最富者的收入增長了7倍,而一般的美國家庭收入卻無明顯增加。最富有的0.01%人口(約30萬人)的收入相當於最窮的50%人口(約1.5億人)的總收入。巨大的貧富差距造成了資本積累和貧困積累的同時增長,堆積如山的商品無人購買和消費,工人階級根本無法依靠工資來維持生計,他們不得不靠抵押房屋等進行借貸生活。據統計,從1990年到2000年,美國家庭負債與可支配收入比從87.2%迅速提高到107.89%;到了2006年,這個比例已經達到了工資收入無法承受的程度,到期的債務更是無法償還。這種沒有實際收入支撐的畸形的消費經濟,最終引發了次貸危機。

作者簡介

姓名:張靜 孫立冰 工作單位:河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吉林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中心

相關焦點

  • 應對資本主義危機要超越新自由主義和凱恩斯主義
    100多年過去了,資本主義經濟仍然需要通過一次次經濟危機這種強制平衡來延續,危機的根源即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仍然沒有改變,改變的不過是它的表現形式。當新自由主義在全球肆意橫行、有人高呼社會主義「歷史終結」的時候,嬗變為國際壟斷資本的經濟範式和政治綱領的新自由主義和凱恩斯主義藥方,並沒有給世界經濟帶來繁榮,卻帶來了全球性的經濟動蕩,世界貧富分化的矛盾更加尖銳,地區差距、國家差距、民族差距和階級差距變得更大。
  • 新自由主義並不「新」
    新自由主義作為一種社會思潮,萌芽於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20世紀初的風雲變幻,導致資本主義嚴重的危機,特別是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沉重地打擊了以自由放任和自由競爭為特徵的古典自由主義經濟學,主張把資本主義,市場體制與一定程度的國家幹預相結合的凱恩斯主義取而代之。
  • 美國新自由主義興衰的權力邏輯
    一、 因權而興  政府權力在新自由主義興起中扮演著關鍵性角色。1980年裡根上臺,標誌著新自由主義在美國的興起。此後,在政府權力支持下,新自由主義逐步取代了凱恩斯主義的主導地位,成為美國主流經濟學。美國也相應由管制資本主義進入到新自由資本主義階段。
  • 新自由主義之後還是新自由主義?
    在2008年全球金融-經濟危機爆發將近10周年之際,是有必要來重新審視這場足以匹敵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的危機的後果及其所包含的意義了,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展望可能的未來。一、2008年危機以來新自由主義聲名狼藉眾所周知,2008年危機及其後的衍生性危機已經普遍被認為是世界各國,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30多年來推行新自由主義路線所產生的惡果。
  • 吳易風:西方經濟學中的新自由主義
    這樣,「新古典經濟學」斷言,完全競爭的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經濟能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自行達到充分就業的均衡。在經濟政策方面,「新古典經濟學」主張自由放任和國家不幹預經濟。這種經濟自由主義的實質是美化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經濟制度,否認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矛盾,特別是否認資本主義發生生產過剩經濟危機和存在失業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具有明顯的辯護性質。
  • 人民日報:認清西方新自由主義的實質
    新自由主義幾乎反對任何形式的政府干預,把西方發達國家在多次經濟危機教訓下採取的宏觀調控和社會福利政策(例如由政府向民眾提供的失業救濟、醫療保險、教育補助等)通通看做是對私有制和個人自由的侵犯,希望恢復19世紀那種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這鮮明地體現了這一學派的資產階級保守派的政治立場。
  • 新自由主義的衰落與社會主義的未來
    美國的新自由主義與社會主義現狀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新自由主義受到英國柴契爾政府和美國裡根政府的追捧,逐漸取代凱恩斯主義成為西方經濟學的主流。30多年來,新自由主義盛行於英美等發達國家,成為美國歷任執政者所推崇的經濟範式與政治綱領。
  • 危機背景下國家幹預主義和新自由主義的論爭
    第二階段從20世紀70年代西方國家發生滯漲危機到本世紀第一次國際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爆發前為止。在這一階段,新自由主義思潮廣為泛濫,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和經濟政策在不少國家佔據上風。第三階段開始於新世紀第一次國際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的爆發。這次危機源於美國,很快發展成為世界性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
  • 高和榮:如何看待西方新自由主義
    堅守這些秉性的自由主義就成了資本主義社會得以運行和發展的理論基礎。 可以說,資本是資本主義的靈魂,資本尤其是金融資本主導著整個資本主義社會的政治、經濟與社會建設。表面上看,資本主義的發展似乎與新自由主義沒有關係。其實,要想把資本作為資本主義社會的「普照光」就必須尋求與這種精神相一致的政治經濟理論。
  • 作為意識形態的新自由主義:起源、實質與影響
    對於繆斯爾和鮑爾來說,米塞斯提出的新自由主義與古典自由主義相去甚遠,新自由主義是為「流動資本」或金融資本時代而設計的新學說,而米塞斯是這一學說「忠實的僕人」,他的目的就是為了證明資本集中、國家服從市場以及公開的資本主義社會管控制度的正當性。對於米塞斯的新自由主義,繆斯爾寫道,以「無情的激進主義為特徵,它(新自由主義)試圖通過單一的準則來理解社會的一切現象」。
  • 重商主義、自由主義、凱恩斯主義、新自由主義
    看了解析做錯的同學基本沒什麼問題了,但是彩芳覺得有必要拓展一下,順便簡單講了「重商主義」、「自由主義」、「凱恩斯主義」、「新自由主義」,以為他們學習了必修二,對這幾個詞還有有一定的基礎認知的,但是打臉了!同學們迷茫和慌張(他們是多恐懼彩芳?!!)的表情一片。
  • 新自由主義的興衰——大衛·科茲對新自由主義的批判
    還有學者認為新自由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新階段,更多學者將其定義為一種特定經濟理論範式或政策框架,如強調經濟政策穩定性的貨幣主義及其相關理論,或私有化、市場化、自由化政策。基於積累的社會結構理論,科茲將其拓展為資本主義特定的制度模式,包含與之相聯繫的主導思想,其中最根本性的制度變革發生在全球經濟、政府在經濟中的地位、勞資關係及公司部門等四個方面。
  • 學者:西方自由主義的流變、實質與危害
    這樣自由主義就發展為涵蓋政治、經濟、價值觀、社會等多個領域的思想總匯,作為理論基礎深刻影響著西方社會理論和國家政治實踐。 進入20世紀後,伴隨資本主義社會矛盾的激化,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出現,特別是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發生,自由主義在應對矛盾和危機的方法上出現兩種流派,一種是新自由主義學派,一種是凱恩斯學派。
  • 第二波女性主義是新自由主義的共謀嗎?
    第二波女性主義運動須放在自1930年代以降最嚴重的經濟危機之歷史脈絡來檢視——資本主義發生了重大轉變:國家管控式的資本主義式微,新自由主義式的資本主義萌生。女性主義的社會轉型能量被引導至「以差異為前提」的政治想像——當新自由主義奮起反撲社會保障制度時,女性解放運動把關注移到了文化政治的範疇。
  • 論經濟自由主義的意義與局限
    薩伊對古典經濟自由主義的最大貢獻,就是其被經濟學界冠以「薩伊定律」之稱的關於自由市場機制有效論的觀點。該觀點也被認為是對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原理的具體闡釋。「薩伊定律」的含義在於,否認普遍的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鼓吹自由競爭資本主義的優越性。
  • 高度警惕新自由主義
    而新自由主義在凱恩斯主義後重拾的「自由」,正是資本主義國家以經濟打包政治,繼而為其意識形態服務的「自由」。在經濟上,新自由主義是發展中國家通向災難的理論推手。西方國家到處推行新自由主義的動機,並不在於幫助他國發展經濟,而是「圈地掠奪」本性的國際延伸,是「利益至上」思維的世界複製,更是在「本國優先」前提下國內危機矛盾的全球轉嫁。在政治上,新自由主義是推進世界資本主義化的策略手段。
  • 經濟危機、羅斯福新政和戰後資本主義新變 析真題講考點 高考預測
    (一) 高考考點一覽1.(2019全國卷Ⅲ 35)考查20世紀7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的「滯漲」現象。2.( 2018年全國卷Ⅲ 34)考查1929-1933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影響。(二)高考考點概述近五年來,對於經濟危機的爆發、羅斯福新政、戰後資本主義的新變化都有所涉及,但考查不夠頻繁,考查的角度是經濟危機的影響,羅斯福新政的內容,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帶來的滯漲現象的出現等。
  • 宇宙的主宰:哈耶克、弗裡德曼和新自由主義誕生
    在通常被稱為「資本主義黃金時代」的時期,政府、資本和勞動者達成了令人不安的共識,即放任市場自由運行會破壞社會。國家要減少不平等現象,提供基本服務,通過綜合運用貨幣和財政手段,消除資本主義的膨脹-崩潰周期(boom-bust cycle)。
  • 全球化與地方化︱新自由主義全球化與福利國家體制困境
    這一過程就是最近四十年來資本主義生產從福特製向後福特製轉型,資本積累方式發生深刻變化。席捲全球的新自由主義浪潮帶來了生產方式的重組以及建立在此基礎上的僱傭關係和勞動者權益保障的新挑戰。面對這一迥異於傳統的新風險,當我們探討如何創新既有福利模式以使之更能適應當前這一變化的議題時,一個不可避免的話題是對西方福利國家經驗的審視與借鑑。
  • 新自由主義的經濟「成績單」
    如今30多年過去了,新自由主義付諸實踐的效果究竟如何,它交出了一份怎樣的經濟「成績單」?弄清這個問題,對我們進一步認識新自由主義的本質和危害,具有重要的警醒意義。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在拉美一些國家爆發債務危機之際,美國迫使阿根廷等國接受以新自由主義為基礎的「貝克計劃」;此後,美國政府及其主導下的國際金融機構還更多地利用貸款的附加條件,強制拉美國家進行新自由主義經濟改革。80年代末90年代初發生劇變後,原蘇東地區一些國家在美國的支持下紛紛重用以蓋達爾為代表的新自由主義者,全面執行「休克療法」等新自由主義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