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茶為媒助推鄉村振興戰略

2020-12-22 東方財富網

2019年潮州嶺頭單叢「宋凰杯」質量評比大賽暨全民飲茶日活動日前在饒平縣青嵐地質公園開幕,活動以茶為媒,致力打響嶺頭單叢茶品牌,提高全縣茶葉競爭力,推動饒平茶產業高質量發展。

縣委副書記、縣長陳躍慶,縣政協主席詹松輝,副縣長黃立慧和市、縣有關單位領導參加活動。

陳躍慶代表縣委、縣政府對活動的成功舉辦表示熱烈祝賀,他指出,近年來,茶產業已成為饒平具有農村區域經濟特色的優勢產業,全縣茶產業的整體影響力和效益得到了顯著提升,示範帶動潮州乃至粵東地區茶產業的發展,先後獲評「全國重點產茶縣」「全國無公害農產品(茶葉)生產示範基地縣」等稱號。他要求各級各部門要狠抓嶺頭單叢茶品牌建設,高標準建設茶葉基地,推行標準化生產和無公害生產,全面提升茶葉質量,塑造嶺頭單叢茶良好形象,做大做強嶺頭單叢茶品牌。要以創建省級現代農業(茶葉)產業園為契機,加快傳統茶產業向現代化茶產業轉變,大力培育和扶持茶葉龍頭企業和茶葉專業合作社,逐步推動全縣茶產業走上專業化、規模化的發展路子。要加快坪溪茶區旅遊發展規劃,突出「茶文化旅遊」主題,開發涉茶旅遊景點,提升嶺頭單叢茶文化影響力和旅遊形象品質,示範帶動全縣茶產業和旅遊業融合發展。

活動中,品茶現場名茶匯聚,茶香四溢,眾多遊客和茶文化愛好者前來看比賽,品好茶。

活動期間還開展了嶺頭單叢茶質量評比大賽。在綠島山莊的評比現場,15位評委從茶的外形、滋味、湯色、香氣等方面對65個茶樣進行綜合評定,評選出特等金獎1名,金獎5名,銀獎12名,優質獎22名。

副縣長黃立慧及縣農業農村局、縣科協等單位領導為獲獎者頒獎。

據了解,本次活動由縣農業農村局、縣茶葉行業協會等單位聯合舉辦,為期兩天,旨在進一步打響嶺頭單叢茶品牌,提高嶺頭單叢茶知名度和美譽度,推動饒平茶產業高質量發展,促進產業增效、農民增收致富,助推鄉村振興戰略,

據嶺頭單叢茶質量評比大賽組委會負責人林少華介紹:這次饒平縣茶葉協會在綠島山莊舉行2019潮州嶺頭單叢「宋凰杯」質量評比大賽暨全民飲茶日活動,旨在讓廣大茶農認識到品質是茶葉的生命,通過大賽,從茶葉評審的五個因素,覺得今年饒平評審的嶺頭單叢茶從質量上有較明顯的提高,廣大茶農都有信心將嶺頭單叢茶做得更好,立足饒平,走向世界。

(文章來源:潮州日報)

相關焦點

  • 文化引領 鄉村旅遊提質增效助推鄉村振興
    中國網訊 今年以來,泉州市文旅局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鄉村振興戰略的工作部署,以文化引領、品質提升為抓手,健全「文化振興、項目帶動、培育精品、完善配套」的建設機制,大力推進鄉村旅遊高質量發展,優化鄉村旅遊供給,助推鄉村振興。
  • 四川師範大學創建鄉村振興學院 助推鄉村人才振興
    馮慶 四川在線記者 李寰四川師範大學發揮學校智力人才優勢和師範教育特色,圍繞定點幫扶縣域發展短板,堅持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等,健全「1+3+6」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工作體系,助推脫貧攻堅由「輸血」向「造血」轉換,為理塘縣和普格縣順利脫貧「摘帽」、
  • 關於生態環保助推鄉村振興的思考與建議
    【摘要】本文在準確把握當前生態環保助推鄉村振興新形勢的基礎上,對生態環保助推鄉村振興面臨的主要問題進 行分析,並從角色定位、工作目標、工作重心、工作方法以及政策制度等方面釐清了生態環境保護助推鄉村振興的 轉變思路,提出了相關政策建議。
  • 「田園新野」理念助推鄉村振興
    「田園新野」理念助推鄉村振興 2020-06-25 02: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農業博覽會」助推鄉村振興?
    「農業博覽會」助推
  • 助推鄉村振興文旅融合 這個雕塑藝術百村展激發民眾...
    本次展覽持續到7月20日,「肥女」雕塑與荔枝將形成絕佳組合,用甜蜜和幸福浸潤人們的生活,為鄉村產業發展營造藝術文化氛圍,激發市民積極的出遊意願。  增城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蘇豔華局長表示,許鴻飛優秀系列雕塑作品在為期13天的展覽中,延展美麗鄉村內涵,以藝術助推鄉村振興,推動增城全域旅遊發展。增城區以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北部生態文化旅遊合作區為契機,依託良好生態資源優勢,加大品牌旅遊企業招商力度,完善觀光遊覽產品體系,著力推動旅遊產業提檔升級,促進全域旅遊發展。
  • 助推鄉村振興戰略落地生根——新時代廣東鄉村振興理論與實務研討會在梯面紅山村順利召開
    理論研討環節,廣東省委農辦調研員楊葉飛在致辭和演講中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廣東推進區域城鄉協調發展,回應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重要舉措。提出有必要從鄉村振興戰略切入,對準廣東非均衡發展的癥結,縮小廣東城鄉差距,推動廣東發展更上一個新臺階。
  • 凝聚非公力量 丨增城區工商聯引導非公經濟助推鄉村振興
    ,貫徹落實市委十一屆八次全會精神,提振廣州市非公有制企業發展信心,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激發老城市新活力,實現「四個出新出彩」,9月20日,由中共廣州市委統戰部、市委鄉村振興辦、市工商聯聯合主辦,在從化區召開了廣州市非公經濟助推鄉村振興現場會。
  • 農商銀行「智慧信用門牌」助推鄉村振興
    農商銀行「智慧信用門牌」助推鄉村振興 來源:金融時報-中國金融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yhao發布日期:2019-11-23 14:18
  • 宜城凝聚鄉賢力量 助推鄉村振興
    荊楚網客戶端—荊楚網消息(通訊員 李勤)12月20日,在宜城市南營辦事處南洲村村幹部的帶領下,該村鄉賢們集中參觀了村莊經濟社會發展現狀,聽取了鄉村振興特別是鄉村建設行動思路,大家紛紛暢所欲言,為家鄉建設建言獻策。「在外這麼多年,始終牽掛著家鄉,建設家鄉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 鄉村振興戰略內涵解析
    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就明確提出了「堅定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等「七大戰略」,並將鄉村振興戰略放在了「七大戰略」之中間位置,將鄉村振興上升到了戰略高度,足見鄉村振興戰略充滿了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和時代性。這一戰略全方位描繪了一幅富裕、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鄉村新圖景。
  •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行動方案
    二、目標任務按照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 會、分兩個階段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戰略安排,實施 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任務是:到202*年,鄉村振興取得重 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按 照「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要求,不搞一刀 切,不搞形式主義,久久為功,紮實推進。四、主要建設內容(一)實施產業轉型升級行動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
  • 「三峽茶旅小鎮」:農文旅融合助推鄉村振興
    李重慶 攝中新網宜昌8月9日電 (郭曉瑩 袁浩淳 向清華)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鄧村鄉「三峽茶旅小鎮」首開區9日建成開業。該項目是三峽壩(庫)區農文旅融合鄉村振興示範項目,建成後將形成三峽地區集戶外探索、田園體驗、森林康養於一體的旅遊度假消費集群。「三峽茶旅小鎮」首開區建成開業。
  • 組織振興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根本保障
    組織振興是鄉村振興的保障條件,我旗通過健全穩定脫貧長效機制、強化脫貧攻堅責任落實、發展壯大嘎查集體經濟,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等工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組織振興工作提供根本保障。強化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工作的有效銜接
  • 鄉村振興戰略的偉大意義
    十九大報告強調「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而鄉村振興戰略正是破解我國「三農」問題的金鑰匙,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指明了方向。本卷第九個專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全面闡述了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的戰略部署。
  • 田間地頭沐春風 路橋農商銀行助力鄉村振興戰略
    他的無窮動力,來自他的「新身份」——今年3月,他剛剛被任命為該區路橋街道新路村主任助理,同批任命的共有15位同志。新身份,帶來新變化。勁頭更足了。走在新路村,應建良總是步履匆匆。雖說身為「老客戶經理」,他對這裡的一草一木早已熟悉,但身份轉換後,應建良對新路村多了一層難以言說的親切感,他常常掛在嘴邊的是「這是我的村!」
  • 鄉村振興戰略如何破題
    便成為雲縣農業農村發展的「時代之問」,也成為他們馬不停蹄地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原動力。 一、把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序銜接,在思想認識上破題 面對這個「時代之問」,縣委、縣政府認真學習領會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精神,結合實際調研思考、形成共識,首先從思想認識上來破題。
  • 鄉村振興戰略的時代意義
    [摘 要] 黨的十九大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國家戰略提到黨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上來,並對具體的振興鄉村行動明確了目標任務,提出了具體工作要求。中國過去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國,中國社會是一個鄉土社會,中國文化的本質是鄉土文化,故而,振興鄉村顯得尤為重要。
  • 觀點|與鄉村振興結合的區域公用品牌建設意義更大
    作為農業品牌化抓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在助推農業品牌建設、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引領產業高質量發展等方面,發揮著巨大作用。農本諮詢以為,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將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結合進鄉村振興工作意義更大。品牌建設目標更明確作為新時期三農工作的總抓手,農業農村工作都要服從並服務於鄉村振興這一戰略目標,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也不例外。
  • 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關係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局性、歷史性任務,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市委七屆十二次全會提出:促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推進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在此基礎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統籌好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各個方面,讓農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們要引導更多資本、技術、人才向農業農村流動,加大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建設,提升「糧果畜菜」品牌效應,培育發展百萬元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加快構建特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