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這樣一則令人心痛的新聞,母親說「兒子小輝已經18歲了,但自己無法和兒子溝通,就是玩遊戲,甚至有時候一個月都不下床,在床上不洗臉不刷牙什麼都不幹,就一天到晚睡在床上。」母親很憤怒的說出了對兒子的各種無奈,旁邊的丈夫也說對兒子束手無策。
「就在幾十平米的地方待著,一年都是這樣從不出去,無論我們怎麼說,兒子就是愛答不理,甚至兒子的一舉一動都不會讓我們知道,我們只希望兒子能夠做個正常人。」
「他本身學習還不錯,從初一到初三這期間給他的飯錢和零花錢全都上網吧了,之前根本不知道,是鄰居告訴我們,兒子每天都從學校出來不好好學習的消息,這才知道他沉迷遊戲,在中考的時候就落榜了,上高中還是這樣,最後非要退學,回來就是這樣。「為何夫妻倆都管不了自己的兒子呢?
據這位母親描述小輝童年的記憶裡根本沒有父母這兩人,13年沒有見過孩子一面,和兒子是一點感情基礎也沒有,見到13歲的兒子時覺得就是一個陌生人,為何會當初送過來呢,是因為爺爺奶奶管不了了,現在夫妻倆很是愧疚,十幾年沒把孩子帶在身邊,說到此時的小輝情緒有些激動:「我就是想打遊戲,我打遊戲能打好,我做什麼事也應該能做好。」
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
孩子心裡最大的渴望就是與爸媽連接的歸屬感,那是超越了一切事物的渴望,那麼,孩子是透過什麼方式與父母連接的呢?就是做和父母相同的事,因為透過做相同的事,孩子可以感覺「我們是一起的」,這就是歸屬感的需求。
在缺少父母關愛的情況下成長,孩子們的性格會出現很大的問題:
一、任性、倔強、自私、冷漠,憂鬱多疑,講狠鬥惡,缺乏熱情和愛心,缺乏同情心,逆反心理重,常有違規、違紀、違法現象。
二、性格孤僻,不太與人交往,多以自我為中心,很少考慮他人,合作意識差,合作能力低。
三、不講文明、禮貌、衛生,進取心、上進心較差,集體榮譽感不強,道德品行較差。
四、學習成績低下、家庭作業普遍完成較差,學習缺乏自覺性和刻苦鑽研精神,缺乏主動性、積極性。
五、由於家庭沒有稱職監護人或根本無監護人,學校、家庭無法溝通,學生厭學情緒日趨嚴重,直接造成學生成績不斷下降,產生流失和輟學現象。
溫馨提示
點津心理中心提示大家,一定要注意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父母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主角,家長要給予他們充足的關愛與呵護。即便離開孩子實屬身不由己,也要不定期和孩子聯繫,了解他們內心的情感變化。孩子感受到了父母暖如陽光的愛意,內心才能開出鮮豔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