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與傷寒——焦慮抑鬱,了解「心理傷寒」的調治方法

2020-10-20 答摩健康

本 期 導 讀

當年油麻菜和郭川(在國內航海界非常有名)被選為國內媒體船員,參加沃爾沃全球帆船大賽,這個大賽相當於是航海界的馬拉松,要走十幾個國家,歷程七八個月,非常艱苦。


船上除了郭川和油麻菜,其他都是國際頂尖高手。所以他們面臨了兩大挑戰,第一個是語言上的挑戰,第二,對他們的能力是一大挑戰。每天在這種極端情況下生存,這種壓力會慢慢讓人產生一種情緒,就是我們今天探討到的,焦慮


9500多萬中國人的痛


2019年2月,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黃悅勤教授等在《柳葉刀·精神病學》在線發表研究文章,對中國精神衛生調查(CMHS)的患病率數據進行了報告,這是中國首次全國性精神障礙流行病學調查。


調查顯示,抑鬱症的終生患病率(在一生當中得過抑鬱症的患者所佔總人口比率)為6.8%,12個月患病率(12個月內得過抑鬱症的患者所佔總人口比率)為3.6%。


照此計算,超過9500萬中國人一生當中得過抑鬱症。


上述報告對患者群體的調查分析還顯示,中國女性抑鬱症患病率為4.2%,明顯高於男性(3.0%);


50-64歲年齡段人群抑鬱症患病率最高,為4.1%;


農村人群抑鬱症患病率為3.7%,略高於城市人群(3.4%)。


目前,中國各省份的抑鬱症負擔和流行病學趨勢仍不清楚。



中國疾控中心周脈耕等人通過分析全球疾病負擔2017年數據發現,中國的抑鬱症已從1990年的全因殘疾調整生命年(DALYs,從發病到死亡所損失的全部健康壽命年)的第15位上升到2017年的第10位。


從1990年到2017年,每10萬人的全年齡抑鬱症患病率從3224.6(95%置信區間)上升到3990.5(95%置信區間),也就是說,現在每10萬個中國人中,相比27年前,又多了700多個抑鬱症患者。


從年齡來看,5至54歲人口的患病率在下降,但55歲以上人口的患病率卻在上升。


綜合來看,目前,70-74歲的女性是我國抑鬱症患病率最高的群體,有預測顯示到2020年抑鬱將成為全球老年人群第二大致殘原因。



抑鬱症的危害


抑鬱發作臨床以心境低落、思維遲緩、認知功能損害、意志活動減退和軀體症狀為主。


01.心境低落是患者的核心症狀。


主要表現為顯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抑鬱悲觀。患者大多數時候憂心忡忡、鬱鬱寡歡、愁眉苦臉、長籲短嘆,部分患者可伴有焦慮、激越症狀。


典型病例抑鬱心境具有晨重夜輕節律改變的特點,即情緒低落在早晨較為嚴重,而傍晚時可有所減輕。


02.思維遲緩患者思維聯想速度緩慢,反應遲鈍,思路閉塞。


臨床上可見主動言語減少,語速明顯減慢,聲音低沉,對答困難,嚴重者交流無法順利進行。


03.認知功能損害主要表現為近事記憶力下降,注意力障礙,警覺性增高,抽象思維能力差,學習困難,語言流暢性差,空間知覺、眼手協調及思維靈活性等能力減退。


認知功能損害導致患者社會功能障礙,而且影響患者遠期預後。

04.意志活動減退患者意志活動呈顯著持久抑制。表現為行為緩慢,生活被動、疏懶,不想做事,不願和周圍人接觸交往。


常閉門獨居、疏遠親友、迴避社交。嚴重時連吃、喝、個人衛生都不顧,甚至發展為不語、不動、不食,可達木僵狀態。


嚴重的患者常伴有消極自殺的觀念或行為。


05.軀體症狀主要有睡眠障礙、乏力、食慾減退、體重下降、便秘、身體任何部位的疼痛、性慾減退、陽痿、閉經等。


軀體不適的主訴可涉及各臟器,自主神經功能失調的症狀也較常見。睡眠障礙以入睡困難最為多見,而以早醒最具有特徵性。


中醫如何理解、治療抑鬱

什麼是焦慮?


《內經》上講什麼叫慮?慮就是因思而遠慕。


慕是羨慕的慕,遠是遠方的遠,因思而遠慕謂之慮。


也就是說你會把從現在開始到未來的一切的壓力都突然之間放到當下的自己的身上。



郭川是一個完美主義者,油麻菜也是個完美主義者,只不過,油麻菜在航行到瑞典的時候,因為家裡出了一點事,父親身體不好,他就臨時退出了,剩下的郭川一個人在比賽。


當帆船比賽進行到印度的時候,郭川開始出現了焦慮。


焦慮患者,基本症狀都是一樣:睡不著覺。


開始是睡不好,不踏實,慢慢地,就不睡覺了,那個狀態基本就靠近抑鬱的狀態了。帆船比賽進行到新加坡的時候,郭川已經體力嚴重透支,於是打算退出比賽。


從新加坡到青島的時候,郭川回家休息了幾天,期間他遇到了一位老中醫,這老中醫,從一個髒兮兮的包裡面拿出了幾個黑乎乎的藥丸給他吃。



當時郭川和油麻菜私下裡還合計,說這藥丸有沒有效?能不能治好我的問題,因為郭川之前都看過西醫,西醫大夫給他開了一個月抗焦慮的藥,叫百憂解,但是情況越來越嚴重。

老中醫給他開的這個藥丸吃了以後,第二天就睡得特別踏實。


這個藥丸叫六味地黃丸,這個藥是中醫很有名的藥。


宋代有位名醫,叫做錢乙,寫了一本書叫《小兒藥證直訣》。


他就用六味地黃丸來調製小兒的一種病,叫五遲、五軟。


現在有些發育緩慢的兒童,說話慢,中醫稱之為五遲,或者五軟。實際上從機理上來分析,就是補肝腎陰的。


焦慮的人,像郭川這種情況,老睡不著覺,再加上極限的體力挑戰,腎精慢慢會不足,六味地黃丸可以補充。


油麻菜就說,他當時覺得特別驚訝,這個就是他最初要開始記錄中醫的一個發心,也是一個緣起。



臨床上我也幫助很多朋友調製焦慮。


焦慮,實質也是思慮過重,完美主義,都想把這件事情做得極致的好。有一位朋友,在國內知名地產公司任高管,被明確診斷為重度焦慮,中度抑鬱。


整宿睡不著覺,經常半夜會突然變得很暴躁,他有幾次想從樓上跳下去,他太擔心這種狀態傷害到家人。


後來,我專門過去了一個多月,幫他針灸,同時用一些中藥,中藥也是用六味地黃丸來進行加減的,只不過把它變成了湯藥。


咱們說說六味地黃丸是哪六味藥,最主要的一味藥叫地黃,熟地黃或者生地黃都可以,其主要功能就是補腎精,中醫也稱之為補腎水。


第二味,山茱萸,山茱萸是會把人的元氣收起來,有收藏補充之效。


第三味,山藥,山藥補脾的陰經和腎的陰經都很有用處。


第四味,牡丹皮,牡丹皮必須得加進來,它主要是幫助解決心的問題,心主血脈,血脈裡面無形的火,實際上就是我們思慮產生的叫神火。


思慮過度,人的狀態就像電阻絲,燒得特別紅,越燒越紅,直到啪的一聲燒斷了,結果是什麼?整間房子都黑暗了下來了。


這個狀態就如很多抑鬱症患者描述的,他感覺世界是黑暗的,牡丹皮的作用就在於把中血裡產生的無形之火拿掉。


還有兩味藥,一個是澤瀉,一個是茯苓,可以幫助促進消化系統,中醫叫做祛痰溼,利水化溼的作用。



這六味藥合在一起服用,加上家人的關心和朋友的幫助,這個時候一定要多跟家人溝通,跟朋友交流,這個環節也很重要。


另外,我建議他多吃一種食物,深海三文魚,對補腎精幫助很大。


焦慮的人在不斷地消耗自己,睡不著覺,不收藏,腎精消耗得越來越嚴重,此刻需要趕緊把腎精補上去。


另外,給他又加了一項,增加運動,散步、遊泳,這樣的治療方案對這位朋友來說效果比較好。


基本上常見的焦慮主要表現就是腎不收藏,晚上不睡覺,其實不是不想睡,根本睡不著,壓力太大。


我想這個故事充分提醒我們一點,人生什麼叫做真正的修行?就如孟子所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進入焦慮狀態的朋友,未嘗不知,此刻他們正在經歷一場修行?


相關焦點

  • 憶忘老師丨說說傷寒與溫病,仲景的不傳要方
    這是有原因的,除了概念上的誤會,傷寒論文本的訛誤,以及被刪的某些內容,結合歷史文獻,我們可以看到,認為傷寒論無溫病,是典型的誤解。溫病又叫做熱病。《脈經》「熱病陰陽交」篇,正文中第一句開頭又作「溫病」,可見熱病與溫病同義。
  • 漫談傷寒與溫病
    熱病是傷寒與溫病的總稱。傷寒是寒邪致病,溫病是熱邪致病,二者雖然不同,但都可引致發熱,故統稱為熱病。在對熱病的探討方面,中醫歷來有傷寒學派和溫病學派之分。傷寒學派抓住了熱病的寒因、傷陽等特點,注重辛溫解表、急救回陽諸法;溫病學派抓住了熱病的熱因、耗陰等特點,注重辛涼解表、滋陰降火諸法。
  • 2.跟著倪海廈老師每天學習傷寒論|中風,傷寒,溫病,風溫
    二「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大家看這第二條,太陽病,第一個我們看:「脈浮,項強惡寒」,現在呢有「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太陽病呢,我們有中風有傷寒,什麼叫中風?中風的主要的症狀呢,病人只要有汗出有發熱有惡風,惡風就是風吹到他很怕,很難過,不喜歡風吹,那你如果跟你男朋友或跟你女朋友兩個人正在濃情蜜意的時候,風吹過來,對不對?
  • 《「傷寒懸解」讀書筆記》連載002:傷寒溫病,各不同氣.
    所以我理解「傷寒溫病,各不同氣」的時候,這裡的「傷寒」指的就是《傷寒雜病論》的書名「傷寒」,具體到最細緻的就是「傷寒,中風」兩種情況,這裡的「溫病」值得就是「溫病,熱病」兩種情況,因為這兩種病實際上機理是一樣的,《素問》裡說「熱病,即溫病之發於夏月者」。 要點(2)   冬傷於寒,春必病溫。
  • 四百多本中醫內經、傷寒、金匱、難經、溫病五類中醫古籍資料合集
    >│ │ 《傷寒論條辨》明·方有執編著.pdf│ │ 《傷寒論研究》與《臨證演講錄》.pdf│ │ 《傷寒論研究》與《臨證演講錄》惲鐵樵.pdf│ │ 中醫外感三部六經說——《傷寒論》醫理探源.pdf│ │ 傷寒 金匱 溫病經典速覽(劉公望).pdf│ │ 傷寒·溫病·瘟疫證治會通訣要(武明欽).pdf│ │ 傷寒三字經(張志剛).pdf│ │
  • 狹義傷寒太陽表證與溫病衛分證淺談
    狹義傷寒太陽表證與溫病衛分證淺談 狹義傷寒有中風,中寒之分,風寒之邪侵人由表而入,表為太陽,太陽本寒標陽,中寒則同氣相求,寒邪由表而侵入,如傷寒論第1條、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如傷寒論第3條、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
  • 《傷寒雜病論》用戶說明書(讀傷寒前必看的說明書)
    一、為什麼要學「傷寒雜病論」山東中醫藥大學李心機教授說過;學習「傷寒論」就是為了學會和掌握三種方法:1.是學會和掌握讀懂「傷寒論」的方法。2.是學習張仲景診病、辨證、立法、用藥的思路和方法。3.是通過學習「傷寒論」,薰陶、孕育自身的中醫學所蘊藏的中國傳統文化固有的思維方法。我覺得很有道理,三者是互相關聯的。
  • 漫談《傷寒論》
    從古至今,《傷寒論》在中醫學中都佔有絕對重要地位,時下中醫被大致分為學院派、民間傳統派,但無論哪一派別,都尤其重視傷寒論的學習,可謂不學傷寒論,不足以稱中醫!傷寒論有宋本(現已遺失),桂林古本,長沙古本,涪陵本,白雲閣本,後幾本流於民間的內容都類似。
  • 【古籍】傷寒瘟疫條辨
    卷一系總論諸項,其中「溫病與傷寒根源辨」、「溫病與傷寒治法辨」、「溫病是雜氣非六氣辨」等篇,尤為辨的精細。卷二為辨證,對瘟疫傷寒見證之異詳加辨析。卷四、卷五中收錄正方181首,附方32首,其精華所在為以升降散為首的治溫15方。卷六記載190種本草藥物。
  • 傷寒大禮:傷寒辨證直解
    ,此篇最獨、最精、最透傷寒和溫病,這篇文章講得最全"傷寒"為萬病之源,傷寒方治療雜症應用指南萬病皆傷寒,傷寒思維你必須掌握[精]傷寒臨床總結(重點是裡面的方與證思維)經方:中醫的靈魂十世遺風:經方的故事(10集全文)[精]十世家傳都沒有患者,我依然選擇開中醫診所
  • 圖說傷寒論
    13.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太陽傷寒證35.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四、大青龍湯證與小青龍湯證大青龍湯證38.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39.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
  • 倪海廈老師人紀系列——如何學習傷寒論?
    目前我使用的漢唐系列就是來自經方,有的是完全依照傷寒與金匱的處方內容所製作,有的是基礎方來自這裡,所增加的藥物是因為時代的變遷與人們體質的改變而來的,無論如何改變,皆不出經方範疇,尤其處方中有許多自然毒藥,必須由醫師來處方才可以,同時為了預防病人誤解煮藥方法,因此做成丸劑來控制劑量,人紀班的學生將來也必然可以因時因地的替病人做出加減的經方,以求符合於當時的病情發展,所以將來治病時就會使用通用的方劑與個人的方劑二種來治病
  • 劉渡舟:怎樣學習《傷寒論》
    對於怎樣學好《傷寒論》,古今醫學家介紹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儘管他們處在不同的社會歷史環境,學習《傷寒論》的深度、廣度與要求不同,倡導的學習方法也不盡一致,但在一些基本方面還是差不多的,下面作簡要介紹。1.首先要熟讀原文,在熟悉原文的基礎上重點掌握方證學習《傷寒論》,主要是學習它的辨證論治規律與方法,而這些規律與方法,均貫穿於原文之中。
  • 從傷寒論發現的食物密碼:生薑、大棗、蔥白真的適合你吃嗎?
    但其實認真說起來,生薑的作用非常廣泛,在《傷寒論》中經常可以看到它的身影。《千金翼方》這樣描述生薑「味辛,微溫。主傷寒頭痛鼻塞,咳逆上氣,止嘔吐。久服去臭氣,通神明。」《千金翼方》:「大棗味甘辛熱滑無毒。主心腹邪氣,安中養脾氣,助十二經,平胃氣,通九竅,補津液,身中不足。大驚,四肢重。可和百藥,補中益氣,強志,除煩悶。療心下懸驚,治腸澼。生棗味辛多食令人熱渴,氣脹。苦寒熱羸瘦者,彌不可多食傷人。」「安中養脾氣」「平胃氣」「補津液」「補中益氣」等描述都肯定了大棗補益的作用,可用於虛證。
  • 卷九 傷寒方上
    其傷於四時之氣,皆能為病,而以傷寒為毒者,以其最為殺癘之氣也,中而即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其寒毒藏於肌骨中,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暑病熱極,重於溫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溫病熱病者,皆由冬時觸冒寒冷之所致,非時行之氣也。凡時行者,是春時應暖而反大寒,夏時應熱而反大冷,秋時應涼而反大熱,冬時應寒而反大溫,此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病無長少多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也。
  • 3.跟著倪海廈老師每天學習傷寒論|風溫,太陽病,桂枝湯
    很簡單,他原來是傷寒,這個病人呢,傷了寒了,結果呢,我們大家這個,在自己恢復的過程中間,有的傷寒他自己會恢復的,在自己恢復的過程中間發溫病。是一種混合的現象,會看到風溫的現象,我碰過。那,大家要了解它呢,就是以後你如果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你就要想到張仲景講的這個第八條,我們要如何保持津液?當然後面都有處方,現在還沒有介紹到處方。九: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發於「陽」者七日愈,發於「陰」者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
  • 原原本本學《傷寒論》,這些要點不可不知
    我們講解時認為「傷寒一日」,這裡的一日、二日,只是一個概指,不是說就是明確的第一天、第二天。「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這裡的「靜」是什麼意思呢?《說文解字》曰:「靜者,審也。」審是什麼意思?就是仔細的意思,非常清楚的意思。杜甫在《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裡有一句詩叫「丈人請靜聽」。他說,老丈人,你聽我仔細地給你娓娓道來。
  • 學《傷寒論》必備的童子功
    學習《傷寒論》的知友都知道已故的北京中醫藥大學的劉渡舟教授,劉老是五版教材《傷寒論講義》的副主編,我們來看看他是怎樣讓徒弟單志華先生學習傷寒論的:先生對我要求嚴格,「背功」是最基本的,用先生的話講:我的學生就得講究「背」,什麼叫學問?肚子裡得有幾本書。
  • 【經方縱橫】傷寒雜病溫病一體論(上)
    傷寒、金匱和溫病的歷史走向和大體位置可以簡單圖示如下( 見圖1) 。要充分認識這件事,必須了解和熟悉關於出血熱的現代知識,這是前提。從具體疾病的角度來思考《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來探討傷寒病的問題,看似另類,不入主流,所以幾乎很少有人會花費精力思考這樣的問題。但是,歷史上發生的臨床問題並不抽象,疾病原本是個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存在,只是由於年代久遠而顯得非常模糊,好在現存的相關文字記載,在一定的程度上還能折射出當年發生的事實。
  • 從孫思邈晚年集傷寒說起
    學習心得:由此知,本論熱病包含其中,至於傷寒所指,不明,是否熱病的代名詞,不可知(今夫熱病者,皆傷寒,是《內經》之論,傷寒有五,是《難經》之論,兩者皆是醫經學派;仲景乃神農學派傳人,研究藥物治病之術,理論用八綱、六經,自然有別於醫經學派)。要知仲景書為諸病立法,本論廣湯液而成,不只為熱病立論,今日我們用仲景方,通治諸多疾病,就是最好的證明。如僅以熱病論之,則狹其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