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急診室醫生親筆日記:這是美國真實的畫面。|百家故事

2020-12-12 視覺志

本篇文章收錄於百家號精品欄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

圖片來源 網絡

作者|不一

4月28日,美國新冠病毒確證病例超100萬。

一個光看著就令人驚心的數字。

還記得川普宣稱:「美國阻斷了病毒,病毒不會來到美國,等天氣熱一點,或許就在四月份病毒會一下子消失的。」

信誓旦旦的保證,到今天疫情肆虐,不過才過去兩個多月。

在這期間,美國究竟經歷了什麼?

一位叫Helen Ouyang的紐約急症室醫生,用日記記錄下來了自己真實看到的,經歷的一切。

去急症室的路上,Helen 用創口貼保護臉上被壓出的傷口

3月2日

紐約新冠病毒感染病例 :1

讀新聞的時候,看到紐約有個病人因新冠病毒住院,我開始擔心紐約未來會面對什麼。

3月2日,義大利倫巴第已經成為疫情重災區。

一位倫巴第的醫生告訴Helen:因為呼吸機和病床的緊缺,他們不得不優先考慮那些生存機會更高的人,然而這樣的提議卻遭到嚴厲的譴責和批評,認為他在扮演上帝。

「大多數批評來自倫巴第以外,疫情並不嚴峻的地區,他們完全生活在另一個世界中,所以根本無法理解我們此刻經歷著什麼。」

3月13日,義大利倫巴第大區城市貝加莫一份報紙上的訃告欄,長達10頁

那個時候,多數地區,不管是美國,甚至義大利其他地方對疫情都還不以為意。

3月2日川普競選團隊的高級官員公開發聲,表示:「病毒對普通美國民眾風險極低。」

有兩位流行病學專家後來通過模型分析:如果美國在3月2日就採取了行動的話,死亡率或將減少90%;哪怕能在3月9日能採取行動的話,死亡率也或將減少60%

但沒有如果。

Helen 接下來的日記,記錄下了紐約的醫院是如何被病毒「吞沒」的。

3月15日

紐約新冠病毒感染病例 :729

一位80多歲的男子因為發燒、咳嗽和腹瀉被送到醫院,他可能是我遇到的第一位新冠病毒患者,但我並不能肯定,因為測試結果需要等待24小時。距離這場疫情的全面大爆發可能還有幾周的時間,但我們已經在努力節約口罩、防護服和防護面罩。

前幾天,新冠病毒仿佛還只是紙上的新聞,如今威脅已是近在咫尺。

疫情在美國的爆發已經成為現實,如何分配醫療資源,包括呼吸機和病床,如何保護自己不被病毒感染,也成為了Helen 和同事必須思考的問題。

然而卻還是有人不當回事。

3月15日,一位美國男子發帖質疑新冠病毒是一場陰謀:「如果你怕得病,那就不要出門。你不能阻止我們過我們想要的生活。這種瘋狂行為得停下來。」

在發帖一個月後,4月15日,男子因新冠肺炎去世。

因為疫情原因,美國佛羅裡達州一家迪士尼主題樂園宣布在3月15日暫停營業,結果閉園當天的「告別」派對上,無數遊客前來觀看煙花表演,這操作?????

3月22日

紐約新冠病毒感染病例 :10356

美國新冠病毒感染病例:32717

僅僅過了一周,整個世界好像都變了。就在上周,我們所有人還都保持著樂觀的態度,認為我們不必面對義大利的選擇(優先考慮生存機率高的人)。早些時候我加入了幾個醫生的群,有人說:紐約有三家醫院已經沒有呼吸機可用了,一家醫院一天之內13名新冠患者去世,因為停屍房已經滿了,不得不用冷藏卡車來安置屍體。而由於呼吸機緊缺,我們開始嘗試讓兩名患者同時使用一臺呼吸機,我真的不敢相信我們竟然走到了這一步,但還是有越來越多的病人湧到走廊。

Helen 和同事很害怕卻又總是聽到相同的一句話:你知道那天來的那個病人嗎?他回來了......

這意味著那些本來可以在家隔離的人,病情變得惡化,不得不回來進行插管治療。

「那些患者前幾天看起來看不錯,可能突然就惡化,然後變成了重症」;

「護理人員說:他們一天會遇到300例病人,送到醫院就已經去世。」

圖片來源:小央視頻

因為病人的增加,Helen 有時候一天要工作12小時,但最大的壓力不是超時加班,而是防護資源嚴重短缺,他們沒辦法得到應該有的保護。

我們沒有足夠的消毒紙巾,口罩,防護服.....有醫生不得不在沒有面罩保護的情況下給兩名患者插管,另一位同事正在想辦法,和其他人合作進行3D列印面罩。醫院領導和市衛生部門發來的電子郵件告訴我們要節約使用N95口罩,一個醫生助手不得不用烤箱烘烤對口罩消毒,我們不能立刻扔掉一次性口罩,脫掉一次性防護服,除非它們變得非常非常髒。我已經看到越來越多的醫生住進了醫院,有些住進了ICU,有些被插管。一位60歲以上的同事告訴我:如果她不幸感染,她會去那些病例較少的地方,希望醫生在治療她的時候,不要思考她的年齡。我看著我身邊那個重複使用過的口罩,它似乎還沒有弄髒,我將它又帶到了臉上。

另一位紐約醫生所在的醫院,醫護人員的感染人數甚至超過了住院的新冠病人,但醫生卻不被允許大多數醫生戴口罩。因為口罩嚴重缺乏,要供給更危險的科室去使用。

一直到4月份,紐約醫院仍然有護士不得不穿垃圾袋製作的防護服。

圖片來源:澎湃新聞

3月24日

紐約新冠病毒感染病例 :14905

美國新冠病毒感染病例:50206

在這周的會議上,一位同事宣布:不久,我將不再給80歲以上的患者插管,將呼吸機留給30多歲更年輕的人。聽起來很無情,但如果疫情人數不斷增加,這便是不得不做出的決定。

3月26日

紐約新冠病毒感染病例 :37258

美國新冠病毒感染病例:超8萬

我休息了兩天,在返回醫院的前一天晚上,一位同事告訴我:一位49歲的患者在急症室外等待床位的時候死了,什麼時候死的?死之前說了什麼?沒有人知道。在上班的路上,我從廣播聽到,紐約市另一家醫院的一名48歲護士死於新冠病毒。而我們醫院的麻醉醫師也用上了呼吸機。當我走進醫院的大門,那個曾經熟悉的急症室竟變得如此陌生。到處是插著呼吸機的患者,來自不同年齡段,急症室裡很安靜,家人和朋友早就不允許進入,大多數病人也病得無法說話,偶爾的咳嗽聲也被口罩遮住了,只有氧氣罐嘶嘶的聲音。上班幾個小時後,一個護士來找我,眼淚不停地流,經歷了前幾天,她已經崩潰了,我很想抱抱她,但是我不能。又過了不久,有人過來問我:「醫生,可以帶病人去太平間嗎?」我和另一個值班的醫生看著對方:太平間?誰死了?那是一個正在等待床位的患者,在等待的過程中已經去世,但我們都還沒發現。這樣的事情一直在發生.......

紐約一名臨時搬屍工後來透露,因為運屍袋短缺,有時候不得不用床單裹屍體,一車會裝上百具遺體。

短短幾天之間,Helen所在的急症室,就仿佛成為了義大利倫巴第的醫院。每一個來測試的患者,結果都是陽性,偶爾出現一兩個陰性還會覺得驚訝。

防護設備依然緊缺,但:「即使我們沒有充分的防護設備,也要與患者接觸,只要我們沒有出現症狀,我們就要工作。」

不過這些真實發生的事情,好像對川普無法造成什麼觸動。

3月26日,川普接受採訪時,表示不信紐約州需要上萬臺呼吸機,呼吸機也是很貴的,並在當天新聞發布會中,1分鐘喊9次要求國人復工,讓美國復工。

圖片來源:小央視頻

我看到一個和我差不多年紀的病人被插管,一位同事發簡訊告訴我:她的室友也已經插管了。新冠病毒可以感染任何年齡的人群。我不敢去想自己是否感染,會不會死亡,否則我無法繼續自己的工作。晚上回家,我看著鏡子裡的自己,眼睛裡滿是血絲,臉上是被口罩壓出來深深的痕跡,我只想倒在床上睡過去,但還是強迫自己洗了個澡。重新打開手機,我收到了義大利一位護士的簡訊:「我們太累了,很累卻睡不著覺」,「我覺得我真的需要去看心理醫生。」

不停地接受病人,無法休息;看著身邊的人倒下,自己卻無能為力;時刻擔心自己被感染........

疫情還沒結束,疫情帶來的心理創傷卻已經出現。

4月,紐約一名急診科主任參加抗擊新冠病毒疫情多日後選擇自殺,在和父親最後一次對話中,這名醫生告訴父親:不斷看著患者死亡實在太痛苦。

3月28日

紐約新冠病毒感染病例 :超5萬

美國新冠病毒感染病例:超12萬

今天上班的時候,一位通宵插管的病人醒來後,就想要拔掉管子,因為精神錯亂,還把輸液管抽出來,痰、血液和汗水瞬間在屋子裡飛濺。我穿上防護設備去幫忙,穿上真的好熱啊,我立刻就開始流汗。我和同事幫她重新插了呼吸管和輸液管。一個小時過去後,我已經感覺到頭暈,但現在我還不能摘下口罩,也不能喝水。上班六小時後,我第一次去洗手間,在沒有通風的浴室裡,我靜靜站了一分鐘,深深呼吸著並不新鮮的空氣,這成為了難得幸福的時光。

疫情依舊在肆虐,死亡的人數每天都在增加。

還記得川普此前說得那句話嗎?

「死亡人數在10萬到20萬之間,那我們就已經算做得不錯了。」

10萬——20萬,死亡仿佛成為了一個冷冰冰的數字。

然而每一個死亡都會在Helen和同事的心上烙下一道傷,但他們等不到傷癒合就必須立刻投入到戰場。

「一位同事告訴我:她不得不推開屍體,為旁邊的新病人插上呼吸機。」

「你好嗎?」一位義大利醫生發信心給我,「我們聽說你那裡太糟糕了。」「是的。」「一定要堅強。我正在努力讓自己變得堅強,但我能夠感受到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 —— ICU已經住滿了人,急症室裡到處都是人,這一切糟糕的仿佛沒有盡頭。

3月30日

紐約新冠病毒感染病例 :超6.6萬

美國新冠病毒感染病例:超16萬

確診後過了近一個月,第一例在紐約住院的患者終於出院了。但與此同時,有很多人已經死亡,甚至很多人都沒有被計算在死亡人數內 —— 因為他們死的時候,還沒被確診。還是有很多人在急症室等待病床,從他們身邊走過的時候,我不敢和他們有任何眼神上的交流,我覺得很羞愧,做了15年的醫生,這一次除了為他們帶上氧氣面罩,我什麼都做不到。

在急症室裡,Helen 遇到一個說話很溫和的爺爺,一直笑著告訴她:不用擔心,自己很好,只是有點累。

然而第二天這個爺爺的情況就開始惡化,爺爺在此前就決定不上呼吸機,Helen 本想多陪一陪這個孤獨卻慈祥的老人,但不斷湧入的患者卻讓她分身乏術。

那一天的輪班結束,太累了的Helen 沒有和爺爺說再見,當天晚些時候,爺爺去世了。

我一直在聽到人說「拐點」,幾周後就到了。可是我已經不能忍受這個詞了,拐點到底什麼時候來?我們怎麼知道它什麼時候到達?如果病例減少,之後又增加了怎麼辦?不過現在的我,很少去想「拐點」,我要想的是如何度過下一個小時,想那麼遠幹嘛呢。3月底,我收到了義大利醫生朋友的簡訊,他們說終於看到了一些曙光 —— 新冠患者的數量似乎正在減少。從世界各地朋友那裡接收到的消息,是讓我堅持下去的理由。雖然現在很糟糕,但總有一天會結束的,只是,那一天到底什麼時候會到來呢?

從置身事外,到噩夢重演,不過短短一個月的時間。

而就在當天,美國一大批人還無視紐約「社交距離」的規定,圍觀美軍最大醫療船「舒適」號靠岸。

圖片來源:燃新聞

4月1日

紐約新冠病毒感染病例 :超8萬

美國新冠病毒感染病例:超20萬

昨天一個50多歲的婦女走進急症室,在做心電圖的時候,突然就失去了意識。那天晚些時候,我收到了一位60多歲的同事發的簡訊,她說:「我感覺世界正在走向終結.....你搶救的那個人比我小六歲。」今天到達急症室時,我找到了那個被搶救婦女的電子病例,希望告訴同事:這個病人一切都好,我們也都會沒事的。然而打開病例的時候,電腦提醒我:「您正在輸入已故患者的病例,您確定還要繼續嗎?」她沒有挺過來。

4月5日

紐約新冠病毒感染病例 :超12萬

美國新冠病毒感染病例:超30萬

在急症室,我碰到兩個被新冠病毒感染的同事,他們已經痊癒,又重新投入到工作中。在推特上看到新澤西州一位70多歲的醫生也已經痊癒,他是美國第一批因新冠病毒感染住院的醫生之一。我們都怕他挺不過去,但他出院的時候精神如此的好。我從沒有見過他,但看到視頻裡他精力充沛的時候,我立刻就哭了,來回看了4次視頻,並把它發給其他人。「他能挺過去,我們也一定能挺過去。」

Helen 的日記停在了4月5日,經歷了太多的她,在那一天的日記裡,寫下了希望,也記錄下來了自己最重要的感觸。

作為一名醫生,我從未覺得自己像現在這樣沒用。但我還是能做一件事,這也是經歷了這麼多天之後我認為最重要的事:就是要做一個人,為這些病人和他們的家人。把情緒割裂在外,麻木一點,有助於應對變化和壓力,但我需要作為人,保持人性才能繼續工作。我們深陷在這場災難中,我們必須感受現在所發生的一切 ,記住現在所發生的一切才能在這場災難中倖存下來 —— 即使這讓每一刻都變得更加難以忍受。

而今天,Helen 和同事依然在拼命搶救病人。

只是一批人依然在拼了命的拖後腿。

回顧50場疫情簡報會上川普大約26萬字:大約有600次是自我表揚,超過110次是將應對措施的不足歸咎於他人。作為總統,前不久川普又提出用「光熱療法」和注射消毒劑治療新冠肺炎,美國已經出現消毒劑致死事件。

疫情仍在肆虐,各州人民反「居家令」遊行卻如火如荼的進行,此前他們遊行要求炒掉傳染病專家福奇,當地時間4月25日,大批抗議者衝上街頭,又要求政府逮捕比爾·蓋茨,因為認為新冠是比爾·蓋茨的陰謀;

哪怕確診病例已經突破100萬,卻絲毫不影響美國加州人民成群結隊聚集到沙灘曬太陽.......

還記得3月30日,川普出席白宮記者會,再次強調:「 保持冷靜,病毒會消失的,你也知道它會消失的,我們會取得最後的勝利。 」

4月28日,川普回應美國確診病例超百萬,表示:「病例最終會降到零」。

……

我們知道病毒總有一天會消失,病例最終會降到零,但美國還要付出多麼慘痛的代價,Helen 和她的同行們還要經歷多少糟糕的事情, 才能迎來最後的勝利,我們誰也不知道。

相關焦點

  • 抗疫前線的紐約醫生:「所有急診室一樣亂,去急診已無意義」
    近日,美國紐約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迅速,截至當地時間3月31日,單單紐約市便有4.1萬人確診感染新冠病毒,然而,由於醫療資源不足,只有8500人入院接受治療,與此同時已有1096人因病身亡。紐約現在是美國新冠肺炎疫情的「震中」,在紐約州全州範圍內,截至當地時間3月31日中午,共有75795人新冠病毒檢測結果呈陽性,佔到全美確診病例總數的40%以上,值得注意的是,這近7.6萬人中有約1200人是紐約市的警務人員。 由於疫情暴發,該市的中央公園和港口已被改造為臨時醫院。一位不具名的紐約市政府官員就此表示,紐約市已經向聯邦政府申請了第二個救災用太平間。
  • 紐約急診室醫生稱口罩短缺
    紐約目前是美國新冠疫情的重災區,當地醫院經受了巨大考驗,同時面臨醫療物資的短缺。美國媒體28日紛紛描述了一線醫務工作人員的現狀。彭博社28日報導,紐約一家醫院急診室的醫生馬尼·格魯伯(Marney Gruber)不知道自己是否能睡著。這位36歲的醫生輪流在紐約市的四家醫院工作,周四早晨結束了她的通宵夜班。從醫院回家的路上,她腦子裡一直在想是否有足夠的重症監護病床,如何將一名病人轉到另一家醫院,這家醫院是否有呼吸機,等等。
  • 紐約在哭泣,破6W+,911被打爆,急診室或抽籤決定救誰
    美國新冠肺炎疫情大爆發,紐約市的911緊急醫療救助系統面臨沉重壓力。近日,一名美國醫生實拍疫情下紐約醫院的真實情況。她表示:一切都糟糕透了,而視頻內容觸目驚心!
  • 《急診室故事》裡的「話外音」
    ■醫者仁心78個遠程遙控固定攝像頭拍攝,24小時全天候跟蹤、記錄……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的急診室,前不久幾近「原汁原味」地被「挪進」了東方衛視的《急診室故事》,成為全國首檔大型急救紀實真人秀。在《急診室故事》中,每集都有「急診醫生說」的欄目環節。
  • 《急診室故事》本周收官 醫生「都是為你好」
    《急診室故事》本周收官  搜狐娛樂訊 東方衛視大型急救紀實真人秀節目《急診室故事》,本周五22:00將播出最後一集「都是為你好」。  手術室屢次突發意外,失控家屬與醫生爆發激烈爭吵  58歲的郭建榮因急性心肌梗塞被送進了六院搶救室,醫生診斷完病情立即啟動了醫院的綠色通道,準備做支架植入手術,儘快打通堵塞的血管。剛進手術室,病人就面色蒼白呼之不應,醫生判斷這是惡性的心律失常室顫,立刻進行了電擊除顫搶救,而電擊帶來的疼痛使郭建榮發出陣陣慘叫。
  • 滬六院挖掘《急診室故事》延伸效應 "網紅"醫生進社區科普
    《急診室故事》兩季播出結束,它的科普效應在延續:本劇意外捧紅的「網紅」醫生們走進社區做科普,老百姓愛聽;來自上海部分社區的問卷調查顯示,八成受訪者認為,這部醫學紀實真人秀在相當程度上緩和了醫患關係。  「這給了我們很大啟發。
  • 竇婉茹•紐約疫情日記 | 美國,你的瓦雷利亞鋼劍呢? | 4.4
    《紐約時間》很幸運地找到這樣一位寫日記的作者。縱然疫情陰影籠罩,我們還期待更多的幸運,期待更多的人加入到記憶這座城市的行動中來。你也寫日記嗎?邀請你。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這些人中的每個人都需要呼吸機。」 白思豪說:「下周將更加艱難。」這條新聞還沒完:「令人擔憂的是,紐約疫情尚未到達峰值,預計未來7-30天將面臨更大挑戰。紐約醫院的急診室平均每晚有350位新冠患者,這些患者沒有呼吸機就意味著面臨死亡。」
  • 這才是中國最真實的抗疫日記 |《查醫生援鄂日記》英文版開啟全球...
    這才是中國最真實的抗疫日記 |《查醫生援鄂日記》英文版開啟全球預售 2020-07-03 03: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他把性侵349名兒童寫進日記,道貌岸然30年無人發現丨百家故事
    本篇文章收錄於百家號精品欄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想像一下,還是一個孩子的你無助的躺在手術臺上,因為手術緊張害怕,十分不安。你這樣想像著,等待麻醉起效、意識逐漸恍惚,直到完全昏迷過去……父母告訴你,做完手術之後,一切都會好起來。
  • 方方老師,您知道日記有幾種寫法嗎?
    今天在網上看到一篇國外醫生寫的疫情日記。由自媒體人英國報姐轉載。日記作者是Helen Ouyang,紐約哥倫比亞大學Irvin醫療中心的一位急症室醫生,處於抗擊新冠的最前線。在業餘時間,她也是一位作家,在很多媒體上都有撰文。現摘抄一部分貼在本文。
  • 《急診室故事》熱播 博納新星李佳璇演護士獲贊
    李佳璇    搜狐娛樂訊 近日,由王茜、張鈞、王挺、劉德凱、李佳璇等藝人主演的電視劇《急診室故事》已經在天津、四川兩大衛視熱播,該劇由主要講述醫療一線的真實情況、醫生的生活情感狀態,故事非常貼近生活,開播僅兩天就得到了觀眾的認可。
  • 紐約抗疫日記:悲慘世界
    紐約的華人醫生 Dr.Lee 如是說。 本文為《知識分子》連載的紐約抗疫日記系列第四篇(3月19日-3月21日)。前三篇分別為:1. 兵臨城下(3月10日-3月12日) ; 2. 自我隔離(3月13日-3月15日);3. 現在是妹妹救姐姐,待會兒……(3月16日-3月18日)。 撰文 | Dr.
  • 全球戰疫文藝作品專輯(9)|謝炯:紐約疫情日記③
    我想,這個博士,敢情怕我們歧視他夫人,所以先自己歧視了,這也未免太小看我們的鑑別力和智商,無形中反而貶低歧視了我們。早晨,喝了兩杯牛奶。有人讀了我的日記留言,讓我不要用吹風高溫吹口罩,說這樣破壞口罩的靜電效應。聽了他們的建議,我不再吹風,而是把用過的口罩曬在太陽底下,七八個口罩輪流用。
  • 急診室「雙俠」,冰火兩重天都是醫者仁心
    急診室裡每天上演著不同的故事經常會有許多生死攸關的時刻今天的急診室故事裡有這樣兩位醫生病人說他們一個像火一個像冰而且一位醫生治療時的蛙跳正骨絕技讓人「不明覺厲」大家先來感受一下01這位用丁氏蛙跳正骨絕技驚豔全場的醫生丁志祥從事手法復位立竿見影骨頭接好了給病人當場一個巨大的驚喜丁醫生認為很多骨傷是可以不開刀的而丁志祥醫生說只要看到病人開心他就開心了病人們都喜歡丁醫生因為他很少說不
  • 急診室醫生和培訓師,哪個更重要?
    這讓我誤以為他們是專職從事急救培訓的。課程中老師分享到一些在急診室發生的案例,我才發現原來他們是急診室的醫生和護士。我不禁想,給我們培訓的這一周,在急診室裡應該能幫助到很多病患吧。值不值得呢?課間我提出了這個問題。老師說:「今天接受急救培訓的一共是六十人。如果這六十人都能記住我介紹的所有情況,遇見需要急救患者的時候能幫上忙,也能很好地發揮救人的作用。
  • 婦產科醫生的病患故事:年輕舞女郎的血淚辛酸史|百家故事
    文/南極企鵝導讀:農村女孩兼職跳舞,月薪數萬,遇騙子賣房還債造人唾棄|百家故事無論故事多麼讓人心痛,還好它只是一個故事,所以無論是真實的事件,還是虛擬的故事,我都希望通過故事的題材去呈現,因為現實觸目驚心,故事遙遠且溫馨。
  • 豆瓣8分以上的美國醫療劇,看完就知道咱們跟人家的差距有多大了
    而很多美國的醫療劇因為更真實、劇情緊湊、節奏緊張、尺度大,獲得了中國的網友喜歡。今天小七就給大家盤點美國8分以上的醫療劇,喜歡醫療劇的朋友有福利啦:1994年至2009年:《急診室的故事》共15季《急診室的故事》可能是最早流傳至中國的美劇,講述了在美國芝加哥的一所公立醫院中急診室的故事
  • 紐約抗疫日記:兵臨城下
    據英國《衛報》報導,截至3月18日,在美國本土確診的新冠肺炎患者7698人,其中紐約州達2495人,是排名第二的華盛頓州的2倍還多。紐約市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則為1871例,死亡人數11人。3月7日和3月12日,紐約州和紐約市先後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在紐約,居住著超過57萬華裔,紐約的疫情備受關注。從今天開始,《知識分子》將陸續推出紐約抗疫日記,方便華人讀者了解這座城市的情況。作者Dr.
  • 紐約疫情日記:病毒敵不過人間善意
    這是3月17、18、19日作者在美國紐約疫情下的記敘日記,提到了美國紐約和其他地區的疫情情況、國家涉及民眾的政策、當下美國人和華人的近況等。通過作者的視角,我們一起來看看疫情下的美國。
  • 真實的抗疫日常,折射不平凡的抗疫精神 《查醫生援鄂日記》英文版...
    記者從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獲悉,《查醫生援鄂日記》英文版已在全球著名網絡書店——亞馬遜開啟全球預售。這是全世界第一本由一線醫生撰寫的抗疫日記,對於各國讀者了解中國抗疫經驗和抗疫精神具有獨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