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天氣轉涼,晝夜溫差加大,最是小孩容易生病的時候,許多做父母的也跟著緊張,孩子稍有不適就往醫院跑。現代快報《發現》周刊記者從南京市兒童醫院獲悉,最近到醫院看肚子疼的小孩尤其多。
小孩肚子疼,究竟是哪裡疼?對於大多數小孩來說,怕是一時半會說不清。這可急壞了當爹當媽的,於是急急忙忙跑到醫院,醫生診斷後,對症下藥。可奇怪的是,有的小傢伙,在家疼得愁眉苦臉,可是只要見到醫生,肚子馬上就不疼了。這是怎麼一回事?
現代快報記者 戎丹妍
不想上學、不想吃飯、不想寫作業……
都會「肚子疼」
在南京市兒童醫院消化科主任金玉為現代快報《發現》周刊記者詳細介紹了有關小孩(主要是學齡前兒童)腹痛的學問。
金玉告訴記者,喊肚子痛的小孩裡,有百分之七八十都是假痛,她給記者講了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說有一位年輕媽媽,滿臉愁容地帶著三四歲的寶貝兒子來看病,因為她兒子最近一段時間老是喊肚子疼,而且是每天早上剛起床就會喊肚子痛,問他哪裡痛,他又說不清,就會喊「媽媽,我肚子疼」,弄得這位媽媽六神無主,所以這天兒子又喊肚子痛時就趕緊帶著孩子來看病。
可是等到了醫院,看到醫生,小男孩又說肚子不痛了,醫生做了各項檢查後,也沒有哪裡不對勁。後來醫生了解到小男孩剛上幼兒園,還不太適應上學的生活,每次帶他去上學都不情不願。所以醫生猜測,小男孩是因為不想上學,又不敢直接說,所以就編了個肚子痛的謊話。
金玉說:「現在的小孩都非常聰明,他們知道大人的軟肋在哪裡,知道只要自己哪裡一不舒服,大人就緊張得要命,所以他們就拿這一點來做文章。不想上學,就說『我肚子痛』;不想吃飯,也說『我肚子痛』;不想幹什麼,都說『我肚子痛』,弄得家長都不知道他們是真痛還是假痛。」
金玉告訴記者,「小孩是真痛還是假痛,往往是能夠看出來的,真痛的小孩,會有手心出汗、心跳加快、雙手抱著肚子趴著沒法動等症狀。而假裝痛的小孩,往往沒有這些現象,雖然可能有抱著肚子的舉動,但還能不時用眼睛偷瞄你,那絕對就是裝的。」
心理壓力大導致神經失調
也會導致腹痛
不過,記者的一位朋友說,她的女兒最近也常說自己肚子痛,特別是吃飯的時候,常常抱著肚子說疼,小臉刷白,樣子看起來十分可憐。她一向不愛吃飯,如果繼續強迫她吃,她還會嘔吐。於是,大人只好放棄讓她增肥的夢想。小傢伙只要一離開飯桌,肚子很快就不疼了,活蹦亂跳的,小臉也變得光彩照人。
金玉說,這種情況也是有的,但一般在幼兒當中很少見,往往在大小孩或成人中才會出現。小女孩不想違拗大人的意願,但又不想吃飯,在她的焦慮之下,肚子真的疼了。
曾經有一位高中生到她這兒來看過這種病,這位高中生上高三,學習成績很好,但因為快要高考,壓力大,就出現嘔吐、腹痛、不想吃飯等症狀。檢查後發現他沒有什麼大問題,主要是心理問題導致的。
心理原因導致的腹痛大多屬於神經失調,因為人體的神經系統十分複雜,相互之間又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調節人體腹部的神經就和很多神經有關聯,比如有的人偏頭痛,也會有腹痛的現象,醫學上稱之為腹型偏頭痛。
由心理因素導致的疼痛也是這個道理,因為壓力大,神經緊張,從而導致神經系統紊亂,也可能導致腹痛發生。這種腹痛可以歸為功能性腹痛一類,又叫再發性腹痛。腹痛的症狀是痙攣性或絞痛性的,大多發生在臍周,每次發作不超過1-3小時,並且可自行緩解;發作的時間往往在早上剛起床或下午3-4點時比較多見,常在空腹或進餐時突然加重。
金玉說,再發性腹痛與植物神經失調,內臟感覺高度敏感,胃腸動力功能失調,心理因素如突然受打擊、焦慮、憂鬱症、學校恐怖症等有關。這種腹痛一般不需要用藥,隨著壓力等因素的消退,往往自然而然就好了。
最常出現的情況是:小孩吃撐了,腸痙攣
除了上面兩種肚子疼,金玉提醒家長還要注意區分小孩出現的其他肚子痛,其中最要注意的就是各種非急性的小兒腹痛。
金玉說,小孩肚子痛,急性的腹痛往往都比較明顯,比如急性胃腸炎、急性闌尾炎、腸梗阻等,疼起來都非常厲害,往往伴有發燒、嘔吐、出血等症狀,看到這種症狀,家長肯定會及時送醫。
還有一些肚子痛,往往症狀不太明顯,有時疼一會就好了,然後過一段時間又痛了,這樣的肚子痛家長一定要隨時留意觀察。
出現這樣的情況,大多數時候可能是腸痙攣導致,可能是吃多了或消化不良引起,導致腸胃積氣、痙攣,一般不需要特別處理,只要排了氣就好了。遇到這樣的情況,家長應該注意正常飲食,不要一味地給小孩多吃。很多家長就怕自己的小孩吃得少,逼小孩多吃,反而容易導致孩子厭食。
還有一種可能是得了腸蛔蟲症,金玉說,現在的衛生條件好了,基本很少出現這種疾病,但是也不排除例外,就在前一段時間,他們還遇到一個小孩肚子痛,後來一拍片子,發現肚子裡滿是蛔蟲。小孩肚子裡有蟲,往往症狀不太明顯,僅有肚子痛、磨牙等表現,嚴重者就會出現食欲不振、噁心、腹瀉、便秘等現象,從而導致營養不良,所以家長一定要留意觀察。
衛生條件太好導致免疫力下降
從而引起過敏疾病
除此之外,金玉特別指出,現在小兒腹痛還出現了一種新症狀,就是嗜酸性細胞胃腸炎,這種疾病也會出現食欲不振、腹痛、腹瀉等症狀,嚴重者會出現便血、噁心、嘔吐的情況。
這種疾病過去一般只有大人才會有,但如今在嬰幼兒身上也會出現,特別是6個月以下的嬰兒最常見,他們診治過的最小的病人才1個多月。這種疾病與過敏有關,往往是奶粉過敏引起的,只要換一下抗過敏的奶粉喝,病症就會消失。
因為這種疾病是近些年才出現的,很多家長帶孩子到處看醫生也找不出病因,只當是普通的食欲不振治療,等到嬰兒出現便血、營養不良時,家長才發現問題的嚴重性。此時嬰兒已經出現胃腸潰瘍症狀,因此才會便血,這種疾病往往需要通過做胃鏡才能看出來,但很多家長不願意給嬰兒做胃鏡,從而延誤病情。
金玉說,這種疾病在嬰幼兒身上越來越多見的原因,跟現在的衛生條件太好有關,好多家長太愛乾淨,反而使嬰兒失去了抵抗力,其免疫系統得不到刺激和發育,所以出現了過敏現象,在過去是很少出現這樣的病例的。
此外,小孩腹痛還可能是泌尿繫結石導致。很多家長以為小孩不會得結石病,往往會忽略這一方面疾病,而小孩有結石的症狀也往往看不出來,只會說肚子痛,嚴重才會出現尿血等現象。所以家長也要留意這一現象。
不過金玉醫生也說,小孩腹痛病因中,也有30%以上是找不出病因的,還需要進一步的醫學觀察。
小兒腹痛
常見病因及症狀
急性
急性胃腸炎:起病急,腹痛、噁心、嘔吐、食物不振、甚至嘔血、黑便,嚴重時出現脫水、電解質紊亂。
急性闌尾炎、繼發性腹膜炎:先腹痛、後發熱。
急性腸繫膜淋巴結炎:先發熱、後腹痛。
腸梗阻:陣發性腹痛,伴隨頻繁嘔吐、腹脹、肛門停止排便、排氣。
胃腸穿孔、急性壞死性腸炎、急性胰腺炎、卵巢囊腫扭轉:急性腹痛伴中毒性休克。
非急性
功能性消化不良:上腹痛脹、早飽、食欲不振、噁心、嘔吐等。
過敏性紫癜:腹痛、血尿。
泌尿繫結石:主要是腎、尿道結石。血尿、腰腹疼痛、嘔吐、生長發育受限。
消化性潰瘍:周期性上腹疼痛呈反覆周期性發作,乃為此種潰瘍的特徵之一,中上腹疼痛發作可持續幾天、幾周或更長,較長時間才可緩解。此外可能有唾液分泌增多、燒心、反胃、反酸、噯氣、噁心、嘔吐、出血等症狀。
腸蛔蟲病:以反覆發作的臍周痛較常見,有時伴食欲不振、噁心、嘔吐、腹瀉、便秘、精神不安、煩躁、磨牙、瘙癢、驚厥等。部分患者可出現過敏反應,如血管神經性水腫、頑固性蕁麻疹等。
再發性腹痛:疼痛是痙攣性或絞痛性的,多在臍周。可每日、每周、每月發作,或數月發作一次,每次發作不超過1-3小時,可自行緩解。發作以晨起、下午3-4點時比較多見,常於空腹或進餐時突然加重。與植物神經失調,內臟感覺高度敏感,胃腸動力功能失調,心理因素如突然受打擊、焦慮、憂鬱症、學校恐怖症等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