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很囉嗦啊」!
「你怎麼這麼不體貼」!
「你怎麼還是不懂事啊」!
你想不明白?你也很疑惑,這一切的抱怨從何而來?明明付出的是自己啊?
為孩子從早忙到晚,叮囑一切,忙好一切,得到的是抱怨。
為愛人辛苦照顧,做好後盾,努力理解他的一切,得到的是指責。
為家庭和父母,你努力相處,和諧的對待,拋棄自己的感受,得到的是不被重視和關愛。
一切好像都不對,卻又是如此的順其自然,每個人都覺得沒有什麼,只有你陷入了矛盾和痛苦。
解決不了的困惑,和撲面而來的要求,你無能無力,得不到理解和關心,你崩潰了。
然後呢……
大家都開始覺得你出問題了,你要改變,你要反思,你自己也覺得是不是真的是這樣?
每個人都是這樣,每個女人都是這樣,繼而社會的認知也是這樣,難道這樣是對的?你反駁卻無話可說。
你決定,再也不要這樣,你要改變,可改變什麼呢,改變誰呢?怎麼改變呢?
你深深地理解也深深地明白,每個人都是如此的辛苦,每個人有各自的無奈。
同樣,每個人也有他自己的思想和認知,你說服不了別人,你的話語也打動不了別人。
你可以理解別人,但為什麼他們不能理解你呢?為什麼不能在你需要理解和幫助的時候伸出援手呢?
你把這種想法告訴身邊的人,大家都說,就是這樣的,習慣就好了。
你明白理解和真正的交流是非常罕見的,而落實到行動又是如此來艱難。
終於,你不想再這麼下去,你決定尋找答案和解決這一切。
琳琅滿目的書籍令你眼花繚亂,你感覺無從下手,於是胡亂翻看起來。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你開始有點理解和明白一些道理和方法。
1.自己是解決自己問題的專家。
當出現問題和憂慮,可以向別人傾訴,但要防止過分抱怨,也可以禱告。
但真正能改善和解決問題的鑰匙卻一直在自己手中,因為外界許多問題在於自己的投射。
也許別人有別人的問題沒有察覺到,但我們進步和學習卻是讓自己越來越好。
2.感受自己的感受,接受自己的情緒。
當我們出現問題的時候,最先提醒我們的一定是我們的感受和情緒。
難過、傷心、憤怒、高興、焦慮、憂慮、生氣等等,每一種情緒都有它的意義。
情緒就是一種感受的表現形式,有時我們不想有壞情緒,卻一味地壓制和爆發。
所以當我們出現情緒的時候,要平靜地對待,這個時候只需要靜靜地感受,然後告訴自己。
「你很生氣是嗎」?你很難過對嗎?你的眼淚告訴我你真的非常難過!
你的難過就像烏雲,它來了,你會怎麼和它相處,比如你會躺下來,想像一陣風把它吹散,等等。
情緒來了會走,我們只需要靜靜地感受自己身體的變化和體會就好,不用條件反射做下一步反應。
3.思考自己感受和情緒背後的需求。
當我們情緒來的時候告訴我們一些事,這個時候可以問問自己,我生氣是因為什麼呢?
是因為什麼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例如,朋友沒有送你禮物你很生氣,你生氣因為禮物嗎?
深層次的追溯一下,也許是你感受到不被重視,感受到對方不愛你,所以你生氣。
你生氣所以會條件反射做出一些動作,如指責別人,或者冷漠別人,或者報復等等。
所以我們應該先體會感受,然後了解自己是想得到重視和關愛。
4.調整和學習控制自己的情緒。
這個時候當我們產生感受的時候,一般會條件反射做出反應,往往在有情緒的時候做出來的事情是最傷感情的。
但想要控制情緒總是很難,其實控制情緒只需要先簡單地做三次深呼吸,讓後換一個想法。
改變自己的認知,如孩子不好好吃飯的時候,我們馬上就會很生氣,繼而會訓斥孩子。
但首先想發火的時候,做個深呼吸,想想生氣是放了什麼想法,也許是孩子挑食玩什麼的。
這個時候換個想法,比如孩子還不餓,或者真的不是自己愛吃的,或者是不是不舒服等等。
試著想下,我們在吃飯的時候不也想玩個手機或者不喜歡的肯定不想吃,這樣就能理解也就不會感覺生氣,也許還會很關心和心疼孩子。
所以洞悉情理,就不輕易發怒!
5.感受別人的情緒和背後的需求
而別人有情緒的時候我們也用同樣的方法平靜自己,讓後想一想他為什麼這麼生氣呢?
他有什麼需求呢?站在他的位置一定很渴望得到理解和安慰吧。
所以可以理解一下他的感受,他會很感激,孩子也是一樣,身邊都是要求他的人,誰能體會他的感受呢?
6.運用非暴力方式溝通和交流。
知道他的感受和需求,也知道你的感受和需求,我們只需要平靜地說出來就好。
但這也是最難的,我們要學會練習,例如,我們說我感覺很難過,我希望你可以擁抱我陪我一會。
而不要說,你每次都這樣,你又要怎麼樣了。所以這樣只會與我們所需要的越來越遠。
7.學習和練習愛與感恩。
最重要的一定不要停止學習和學會練習,方法和表達愛都需要練習,任何方法只要多練習就會變得簡單,成為一種習慣,而習慣決定人生。
如果什麼都不想學習,那學會感恩吧,每一滴水,每一口空氣都需要感激,每一個人都值得感激,想讓別人怎麼對待我們,我們就怎樣對待別人。
希望能對每一個人有所啟發,因為幸福和喜悅的鑰匙在你手中!
感恩讀我文章的每一個你,讓我有繼續創作的力量,儘管不完美,卻一直在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