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食物過敏症越來越常見,發病率越來越高,以往只有有過敏體質的人會發病,現在誰都可能是患者,尤其是嬰幼兒,在這樣的情況下,你對食物過敏的認識又是否足夠呢?
疑問1:食物過敏越來越多是環境變化導致的?
過敏症都有遺傳性,也就是說,父母、祖父母有過敏症的,子女也很可能患病,有明顯的家族聚集現象。研究顯示:人類基因裡有10%的遺傳標誌與過敏性疾病有關,它們在所有被確診的過敏症中發揮了至少25%的作用,令免疫系統對某種物質特別敏感而發生過敏反應。
然而,近幾十年來,嬰兒食物過敏病例上升超過5%,成人也上升了1%~2%,有嚴重過敏反應的人的數量一直在穩步增長,單是遺傳的作用並不能解釋這個現象。
除了基因這個罪魁禍首,過敏症的另一個發病因素是環境,例如,全球氣候變暖,延長了植物生長和授粉的時間,進而增加了哮喘等過敏症的發作機率。而人類食品的多樣化,越來越多的食物材質和種類被發明和發現,尤其是人工食品,令那些本來不存在過敏原的人也遇到了合適的抗原。
有些嬰兒甚至對母乳也會過敏,父母以為奶水或家庭環境的衛生條件不夠好,其實,正常母乳每毫升可含3萬個細菌,母乳成分引起嬰兒過敏非常罕見,母乳反而給嬰兒提供益生菌和益生元。之所以過敏,原因可能在於母親孕期攝入某些物質,令胎兒致敏了;也可能與預防接種增多有關。可以說,嬰兒對食物過敏是人類對環境變化不適應的表現。
另外,精神心理因素看似與過敏症毫無關係,實質也是「幫兇」。例如,父母誇大了過敏對孩子造成的影響,因焦慮過度而過度治療;恐懼藥物,放大藥物的副作用,不按醫囑服藥;患病的時候只會抱怨、痛苦、擔心,焦慮的心態會導致過敏症遷延不愈或反覆。
疑問2:自己能不能診斷食物過敏症?
很多人以為食物過敏很容易診斷:如果有過幾次過敏的經歷,都是因為吃過某種食物才出現的,那麼就是對該種食物過敏了。
其實,要準確診斷食物過敏是比較困難的,因為人的食物品種繁多,一個普通城市居民一天接觸的食物可達30~50種,很多屬於綜合性食物。目前臨床用的方法,是將食物浸在液體中稀釋,然後取少量在皮膚上劃痕或皮內注射,過敏會引起皮膚紅斑。可惜的是,即使皮試的可靠率也只有20%~30%,尤其是起病比較緩慢的病人可靠率更差,這或許是因為過敏原是消化的中間產物,而不是食物本身,也可能是烹調過程中令食物的抗原性發生了變化。
因此,要準確診斷,最好由自己觀察並記錄發病規律,且不能將一次結果或一種試驗作為診斷依據,還須進行綜合分析和探討。例如,過敏、食物中毒、胃腸型感冒都有可能導致孩子服用牛奶後出現腹瀉甚至便血,但如果每次喝牛奶都腹瀉,就比較有可能是過敏惹的禍。對成人來說,則有可能是乳糖不耐受,而不是過敏。
簡單的自我診斷方法是:自己或家屬詳細記載每餐吃入的食物、飲料、藥物等,三餐以外的食物也要記錄,記下發生不適時的症狀,以及其他過敏因素,包括是否花粉多的季節、情緒是否緊張等,連續登記2~3周,根據記錄分析同一症狀與同一食物之間的關係,72小時之內的都應列在考慮範圍內。例如,每次吃雞蛋後第二天都出現頭痛,則應懷疑雞蛋;若有時為12小時,有時為3天,就應該與雞蛋無關。
找出可疑食物後,還需進一步確認。原則是在非致敏食物中加入懷疑過敏的食物,觀察是否會激發症狀。首先在飲食中完全免去可疑及最容易致敏的食物,在沒有過敏症狀的前提下,將可疑食物分別逐一加入到飲食中,每次一種,食用3天,如不出現症狀,即可保留食用;如出現症狀,則是過敏食物。
疑問3:食物過敏能否隨年齡增加而好轉?
兒童發生食物過敏的機率是成人的十倍多,隨著孩子的成長,人體生理功能逐漸健全,腸道的屏障能夠阻擋過敏原的侵入。
不過,有的人長大後可能不再對牛奶、雞蛋、小麥和大豆製品等過敏,但對花生、堅果、魚蝦貝類的過敏卻可終生存在,也有的孩子長大後會患上新的過敏症。
雖然成人發生食物過敏相對較少,藥物過敏卻比較常見,最容易被人忽視的是以前用過的藥品、經常使用的藥品也可能會產生過敏反應。因為有些藥品雖然是同樣的名字,但是廠家不同、同一廠家所生產藥物的批次不同,藥物內所含雜質不同,都可能成為引發過敏的誘因。
中藥過敏也非常常見,甚至易引起嚴重過敏反應,發生休克、剝脫性皮炎等。近年來報導較多的有穿心蓮、大青葉、板藍根等中成藥,其過敏表現以蕁麻疹和固定藥疹最常見。
更值得注意的是,藥物過敏不只發生在用藥當時,如一些藥物可能在幾個月,甚至若干年後才發生以皮疹為主要表現的過敏反應,常見於治療糖尿病、甲亢或痛風的藥物,痢特靈引起的過敏反應不少就發生在用藥後20餘天。
疑問4:脫敏治療是否可行?
如果確診了食物過敏症怎麼辦呢?畢竟美食當前,很多人都挖空心思想徹底徵服它。
日常所用的抗過敏藥,主要用來降低身體的過敏反應,大多數時候都很管用,但屬於治標不治本。有傳言食用蜂蜜能緩解過敏症狀,事實上並沒有明確證據,是以訛傳訛。倒是通過中藥調理自身體質有可能治癒過敏症。
很多患者對脫敏療法很感興趣。臨床上,嚴重外傷須注射破傷風抗毒素,若皮試陽性者,則採用小劑量分批註射的方法防止過敏症狀出現。同樣道理,只要量小到不發生過敏反應,就能鍛鍊機體耐受性,進而脫敏。對於營養價值較高而又常需食用的食品,可採用類似脫敏療法,但量的把握十分要緊,因為能使人過敏的量小到讓人難以置信,千分之一克的花生、幾克蝦肉也足以讓對此過敏的人承受不了。正確方式是,例如對雞蛋過敏,要將一個蛋稀釋至1000~10000倍,食其一份,如無症狀發生,則逐日增加食量,如此經過數周或數月,有些人耐受程度可以達到正常人的食用量,但仍不可大量食用,以免復發。但是反應嚴重的人這樣做可能很危險,一定要慎重。
其實,從飲食中完全免去致敏食物是最好的。一段長時間後,如3~4年,可以試食,有些人可能就不出現過敏症狀了,因為體內原有的抗體逐漸降解。所以避免法也可以看作是一種脫敏的方法。
通過烹調加工破壞過敏原,常可以防止過敏的發生,一些瓜果引起的過敏,如桃、李、番茄等,可以將其煮沸,食用熟食;如對牛奶過敏者,可試用羊乳、馬乳、煉乳、奶粉、豆乳或豆漿等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