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這麼討厭辦公室?-虎嗅網

2020-12-12 虎嗅APP


格子間使人壓抑,開放間使人焦慮,到底什麼樣的辦公環境你才滿意?


在廣大白領心中,理想的工作場所應該是什麼樣?


絕大多數上班族,都不會認為自己上班的地方值得推薦:模糊晝夜的日光燈照明,兩塊隔板圍成的狹小工位,一片死寂中傳來的敲擊鍵盤和操作飲水機的聲音……



在這種地方上班的員工,看到谷歌式的開放式辦公室,總是難免心嚮往之:那裡不但有咖啡廳、瑜伽室等公共空間,而且還「顛覆了傳統的上班模式」,員工不用整天呆在侷促、封閉的格子間裡,可以自主選擇喜歡的工位。






然而,在親身經歷開放式辦公的員工中,這種工作環境卻毀譽參半,歐美社交網站上,不時能看到谷歌、臉書、eBay 等公司員工的血淚控訴,內容包括缺乏隱私、溝通不暢、同事外放重金屬音樂等。



為什麼我們這麼討厭辦公室?有沒有一種辦公室,能讓我們真的感到滿足?


老大哥可能在看著你


開放式辦公如此讓人不適,根本原因可能在於,它從一開始就不是為了讓人舒服的。


現代辦公室起源於 20 世紀初,隨著現代金融、出版等新興產業的崛起,數量巨大的勞動力進入文職工作領域。


從一開始,辦公室的設計理念便與流水線工廠相差不遠,都遵循當時流行的「泰勒主義」理念,源於美國管理學的創始人弗裡德裡克·泰勒,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為最高目標,將企業員工視為生產線上的螺絲釘。




泰勒主義指導下的辦公室,最突出的特徵就是全方位的開放與監視:廣闊的大開間,內部是整齊劃一的座椅,桌面上不許有遮擋物,管理者在高處的玻璃辦公室中,可以隨時監視員工的辦公情況,大家卻不能確定他何時在監視自己,從而有效制止了磨洋工、開小差的行為。



這種教師後門小窗戶式的監工方法,最大限度地突出了秩序與等級,不但空間設計上完全不同於今天常見的格子間,其以監控為中心的理念,也與今天流行的開放式辦公相差甚遠。



真正與它相似的,是一種經典的監獄設計——1791 年,英國哲學家傑裡米·邊沁提出了「圓形監獄」的設想,由高塔和環形囚室組成,監視者在高塔上可以便利地觀察到囚室中罪犯的一舉一動,囚犯卻無法得知自己是否被觀察。




按照邊沁的設想,這樣的監獄「不必使用國家一分錢」,只需很少的管理人員,就能實現有效管理。


泰勒主義辦公室風行美國的時代,恰逢 30 年代的美國經濟大蕭條,求職市場極為低迷,普通職員寧願降薪也要保住工作,像流水線工人一樣在老大哥的監視下工作,當然也不在話下。




正是為了拯救這些在完美監獄裡上班的早期白領工人,設計師們開發出了讓今天的城市白領壓抑難耐、甚至不惜逃離北上廣的格子間。


「100% 有效率的工作」


50 至 60 年代,人文關懷逐漸興起,建築設計理念從「以流程為依據」逐漸轉向「以僱員的需求為依據」。



正是在新理念的推動下,建築設計師羅伯特·普羅普斯特和他的夥伴們開發出了跨時代的革命設計「行動辦公室 2.0」,成為了最早的格子間設計。



顧名思義,普羅普斯特的設計並非一帆風順。他最初的產品——「行動辦公室1.0」——以鼓勵員工自由行動而聞名。根據普羅普斯特的設想,員工不應該各自呆在一個地方悶頭工作,要盡各種辦法提高彼此之間的交互。



這種注重員工體驗的「行動辦公室」,當時廣受輿論和設計界好評,除了獲頒重量級的設計獎項,還得到《星期六晚報》的盛讚:「小心!行動辦公室來了,美國白領很快要實現 100% 有效率的工作了!」



不幸的是,因為售價高昂,且恰逢電腦辦公逐漸普及,辦公設備從打字機變為電腦,員工行動的需要大大縮小,「行動辦公室」在市場上銷量極低。


開發修訂版產品時,普羅普斯特吸取了教訓,開始考慮僱主們、尤其是高管的需求,同時也融入了他對辦公室工作的新認識:人在有邊界的空間中更有生產力。


因此,普羅普斯特想到了使用隔板來垂直劃分空間,既確定了工位的所有者,提高了員工的隱私,又不妨礙觀看或參與周圍活動。



這種格子間兼顧了員工和老闆的需要,上市後大受歡迎,銷量明顯優於「行動辦公室 1.0」,並風靡世界,90 年代成為市值高達 4 億美元的大生意,今天更是人們心目中「寫字樓」的標準形態。


除了提高效率,格子間還能塑造平等的企業文化,如 Intel 堅持全體成員都在同樣大小的格子間裡工作,即使董事長和高管也沒有獨立辦公室,以此象徵「平等」的企業文化。



不過,剛剛逃離了圓形監獄辦公室的美國白領,對新的辦公室設計並不特別感冒。


最直接的原因是,後來流行的格子間,與普羅普斯特的設計略有不同。




在「行動辦公室 2.0」中,隔板具有高度的靈活性,允許僱主根據需要更改工作環境。而今天的格子間則拋棄了所謂的靈活性,幾乎所有辦公室的工位隔板都採用 90 度的固定夾角,以便在更小的空間裡塞進更多的員工。




為了節約房租成本,格子間原本的設計面積也大大縮水,以至於有人調侃說,美國郊區房子的面積越來越奢侈,可能是受了格子間面積縮水的刺激。



時至今日,白領的格子間面積還在不斷縮水,根據國際設施管理協會的數據,1994 年,白領平均每人擁有 90 平方英尺 的辦公空間,到 2010 年, 這一數據已縮減到 75 平方英尺 。


半數美國人相信,他們家裡的廁所都要比自己在單位的格子間要大,而他們坐擁郊區大 House 住宅,卻要把大部分時間都花在小隔間裡。


推倒這堵牆


格子間變得面積小、標準化程度高以後,其「泰勒主義」色彩也變得越來越重,像一個個單人牢房一樣,成了效果極佳的「管理單元」。


這樣的工作環境,對白領上班族的身心健康並不有利:


80 至 90 年代,西方發達國家集中出現大量「高樓綜合症」患者,症狀表現為疲乏、頭暈、頭痛、呼吸不暢、氣喘胸悶、咽幹喉疼、眼乾、鼻塞、流涕、流眼淚,甚至一度導致熟練辦公技術員工的用工短缺。



雖然現在看來,高樓綜合症很有可能和裝修產生的有害氣體或黴菌有關,不過,在完全隔離自然界的水泥森林中,辦公室白領完全感受不到季節、天氣和時間的變化,生理和心理健康都難免受到影響。


除此之外,格子間明顯優於圓形監獄的「隱私感」,在很多人看來可能也只是幻覺。在格子間辦公室裡,員工們被迫以極不舒服的社交尺度聚集在一起,一米多的矮牆僅僅阻斷視覺上的聯繫,卻不能阻隔聲音的傳播。


為了尊重這種表面的隱私,員工們甚至會給相鄰隔間的同事發微信、郵件詢問簡單的問題,不但效率和創造力都大打折扣,甚至令人懷疑自己已經瘋了。



未曾經歷過泰勒主義辦公室的新一代白領,在格子間的隔離和規訓下,難免心生幻想:沒有隔板的世界是什麼樣的呢?


正如前文所述,以谷歌為首的開放式辦公潮流,給員工的體驗並不美好——與效率至上的泰勒主義不同,當代設計師的初衷,是希望開放空間能促進員工間的協作和溝通。然而,因為隱私蕩然無存,部分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大為削弱,大家的交流溝通也流於表面。


那麼,什麼樣的辦公室才能真正讓員工覺得滿意,甚至有「在這種地方上班我願意天天通宵」的巔峰體驗?


答案是,你是否有這種感受,可能跟辦公室的設計無關:根據新近的研究,員工對辦公空間的滿意度,主要取決於他們是否覺得空間與自我形象匹配。


對企業更認可的員工,會感受到更強的「地方依戀」,在他們眼中,開放空間的特徵是靈活、舒適、協同,而認同感較差的員工只會覺得嘈雜和吵鬧。



所以,無論格子間還是開放式的辦公室,最重要的是,找到一個你真正認同的公司,相信你為它付出的每一滴汗水都是值得的。



相關焦點

  • "辦公室討厭鬼"漫畫走紅 總結辦公室討厭行為(圖)
    "辦公室討厭鬼"漫畫走紅 總結辦公室討厭行為(圖) 2015-05-05 10:44:20最近,一組「辦公室的討厭鬼」系列漫畫在網上走紅,引起很多人的共鳴,這些「討厭」行為包括:在辦公室吃味重的東西,噴刺鼻的香水,打電話大聲,抽菸以及脫鞋等等。昨日,呼和浩特晚報記者採訪不少市民發現,在我們身邊令人「討厭」的辦公室行為並不鮮見。  在這組漫畫中,總結了數條辦公室討厭行為,比如在辦公室吃重口味食物、噴刺鼻香水、抽菸以及脫鞋等行為一一列舉,這一類事物統稱「討厭的氣味」。
  • 看到他的第一眼我就討厭他丨為什麼我們會無緣無故討厭一個人?
    為什麼我們會無緣無故討厭一個人?前幾天,朋友圓圓和我吐槽「我討厭死我們副總了,長這麼大從沒有這麼討厭過一個人」。我的八卦小雷達自動豎起,趕忙追問。為什麼我們會無緣無故討厭一個人?為什麼我們會無緣無故討厭一個人?
  • 人人都討厭開放式辦公室,為什麼它依舊存在?
    這裡只有一個問題:員工討厭開放式辦公室。這樣的工作場所布局噪聲比較大,會讓人分心,而且可能讓人沒有隱私。一位47歲的平面設計師表示:「開放式辦公室使感官超負荷,讓我幾乎無法正常工作。」他已經在開放式環境中工作了20多年,「我有次甚至不得不因此辭掉工作。」只要這種設計還存在,就會有學者對其作用進行研究。
  • 為什麼我們討厭工作
    5為什麼想到要寫這個話題,作為一個剛剛出社會的95後,大學剛畢業,資歷淺,開始的熱情和抱負,現在更多也是這份焦慮,其實有時候我真的並不是討厭我的工作,我只是討厭上班,為什麼,知道我看到了這段話選擇在於我們自己,又沒人攔著你辭職,但是你敢嗎?有的人會選擇裸辭,可是並不和所有人在裸辭後都是滿意,通常時候,壓力感和吃力感還是席捲而來,只是在從公司全身而出的那一刻,對,那一刻,靈魂和肉體都得到了解脫。過了那一刻,你就不在是灑脫的王者,而是要思考生活來源的百姓。
  • 為什麼我們討厭指甲刮黑板的聲音?
    心理學知識,百科,心靈探索公眾號:「 心理學網 」xinlinet老實說,我僅僅看見這個題目就全身起雞皮疙瘩了,我甚至不敢去想像指甲刮過黑板的情景!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神經科學學報》發表報告說,指甲刮黑板或玻璃的音頻與尖叫聲和新生兒的哭聲均處於2000赫茲至5000赫茲之間。新生兒的哭聲往往讓父母無所適從,很可能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生成的古老生存本能,以確保新生兒不被忽視。
  • 討厭老闆,就這麼「搞」他
    今天,我們來聊聊「討厭老闆,就這麼『搞』他」。我們為什麼要聊這個話題呢?因為在子桓私塾,我們經常聽到很多學員說:「我們覺得我們的領導不好」,「討厭這個老闆」等等。至於原因,也各不相同。01討厭的老闆比如,有的員工,覺得這個老闆的私心很重,只在乎自己而不在乎員工,所以他就很討厭老闆;有的呢,覺得老闆是在針對自己,所以不喜歡他;有的呢,是因為老闆根本不關注他,他也不喜歡老闆;有的呢,因為覺得這個老闆的
  • 心理學:為什麼你會討厭一個人
    為什麼我們會討厭某些人,今天想和大家探討這個有意思的心理現象。,他們可能會對我們產生一定程度的傷害,或者威脅,所以天然就會有討厭的情緒,可以說是一種本能的反應。心理學發現每個人都有一種來自自我控制的安全感,這種自我安全感是我們內心安定的根源。一旦有些人行為我們無論忍受的時候,我們內在的安全感被觸動了,也會引發我們的討厭情緒與不安感。另外內在控制感的缺失會刻意的製造敵人。比如辦公室來了新同事,某些人特別優秀或者自帶光芒,我們也會感覺內心的不安,總是會感覺到自身的地位有一種潛在威脅,這種威脅會無端讓我們對他人引發討厭。
  • 海綿寶寶:終於知道為什麼章魚哥這麼討厭蟹老闆,我們都錯怪了他
    我們都知道海綿寶寶是非常天真幼稚,單純可愛,在這部動漫中可以說顯得是非常孩子氣,但是不一定代表海綿寶寶完全是傻的,他可能只是以自己樂觀積極的心態來面對生活和工作,因此在我們眼中,海綿寶寶永遠帶來的是快樂,這或許也是這部動漫給我們極力塑造的一個角色。
  • 為什麼外國人這麼討厭「周五」?
    雖然大家都這樣喜歡周五,可是對於一部分外國人來說周五卻不是一個讓人開心的日子,他們討厭「Friday」,這一部分的人就是信仰基督教的外國人。因為在聖經的記載中,基督教的救世主耶穌就是在Friday這一天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如果周五這一天還恰好趕上13號,那麼就是不幸中的不幸。
  • 為什麼貓這麼討厭水?這些因素影響著它
    那到底貓咪為什麼這麼討厭水呢?原來是這些因素影響著它!05負面經歷如果貓咪第一次洗澡,有過寒冷、水溫過熱,或是嗆到了水的經歷,都會讓貓咪對洗澡非常討厭。
  • 生活中,到底為什麼我們會如此討厭一個人
    我為什麼會如此強烈的表現?我討厭一個人,看似是對方的問題,可根源會不會出在我身上呢?作為一名二級心理諮詢師證的擁有者,我想分析一下的自己的心態,也是了解自己讓自己獲得解脫的一個途徑。過於敏感?我承認我很敏感,眼裡容不得沙子。
  • 辦公室最讓人討厭的6件事,佔一個同事都對你有看法
    在辦公室,做一些事情的時候是非常令人討厭的,可能自己覺得非常的舒服,但是在別人看來並不是這樣的,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辦公室裡最讓人討厭的這【1】在辦公室吃味重的食物有些人會選擇在辦公室吃一些味重的食物,可能我們有時候會沒時間吃早餐,就會選擇買一些早餐到辦公室去吃,如果你購買的早餐是一些包子或者是油條之類的,它們是沒有太多味道的,但是如果你選擇購買的是韭菜味的東西,辦公室裡就會充滿這個味道。有的人還會在辦公室吃臭豆腐,所以千萬不要在辦公室吃味重的食物,這樣會讓人非常的討厭你。
  • 為什麼王一博越來越令人「討厭」?
    王一博,是近兩年娛樂圈升起的當紅偶像明星,可以說是現在一線頂級流量的代表人物,然而,很多人提起王一博,第一反應是這個明星令人「討厭」!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王一博這麼令人討厭」呢?你一個僅僅22歲的人憑什麼這麼優秀?!給不給我們活路了?!條條大路通羅馬,條條你王一博都在就算了,你還條條都領先?!!因為他讓人嫉妒,嫉妒他還那麼年輕,他才22歲,正好是普通人大學生剛畢業走出社會的年紀。而在這個年齡,他已經超出了我們很多很多。
  • 春節焦慮症:為什麼我們越來越討厭過年了?
    長大後,卻越來越討厭這樣尷尬的狂歡。等待我們的不再是輕鬆歡樂的節日氣氛,而是無止盡的瑣碎雜事和現實考驗。 01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患上了春節焦慮症對于越來越多的人來說,春節已經變得不再那麼重要,親戚之間的攀比,父母的面子問題,都是一座座沉重的大山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 春節回家最怕最討厭的事情,莫過於被安排相親、被催婚逼婚了。這可能也是現在過年談得最多的話題。
  • 春節焦慮症:為什麼我們越來越討厭過年了?
    長大後,卻越來越討厭這樣尷尬的狂歡。等待我們的不再是輕鬆歡樂的節日氣氛,而是無止盡的瑣碎雜事和現實考驗。01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患上了春節焦慮症?春節臨近,在網上可以頻繁看到「春節焦慮」這幾個字。還有相當一部分人群開始恐懼春節,甚至有人稱此為「春節恐懼症」。
  • 「謝謝你,我們的辦公室.」
    院團委面試結束,在收到了部門見面會的信息後,懷著些許緊張,我們走進了八棟三樓,走進了師兄師姐們常說的「我們的辦公室」。也許,在高中畢業過來的我們,一直只聽說過有老師辦公室,卻第一次聽說學生也有辦公室。走進八棟三樓,在這裡我們認識了部門裡面的其他小夥伴,知道了原來學生辦公室,學生辦公室也可以這麼「高大上」。見面會,是我們與辦公室的第一次邂逅。
  • 知乎《謝娜為什麼這麼討厭》近2W的回答,網友:謝娜懂?
    謝娜作為湖南臺的女主持中的一姐,應該代表著湖南臺最高水準的主持水平,但是可惜的是多年如一日的隨性主持風格,一再讓觀眾對她失望,甚至有網友在知乎開啟了一個《謝娜為什麼這麼招人討厭》的話題,截止目前,已經有19550個回答,更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這將近2W的回答中,很少有重複的回答。
  • 為什麼你可以在咖啡店集中注意力,但在開放辦公室卻做不到?
    之前我們說過,員工對開放式辦公環境最大的不滿就是噪音,人人都討厭的噪音。但新的研究表明,使我們分心的可能不是聲音本身,而是發出這些聲音的人!在辦公室的交談中,我們很可能會無意識地「偷聽」到與我們相關的談話,從而打斷思路,但如果只是「無意義的噪音」,我們就不會被吸引到談話中,並且這種「背景音」會有助於我們完成創造性任務,創造性工作最理想工作環境不是完全的沉默,而是有一點背景噪音。這就是為什麼你可以在嘈雜的咖啡店裡好好地集中精力,但幾乎無法集中在嘈雜的辦公室裡。
  • 為什麼錢鍾書這麼討厭鄰居林徽因?頻繁找她麻煩,楊絳都攔不住?
    世人也常說「遠親不如近鄰」,優秀的人總會相互吸引,民國時期社會局勢雖然頗為動蕩,但也因此湧現了一批英雄豪傑,在文壇更是顯現一大批才子才女,郭沫若與魯迅曾在報紙上有過罵戰,事實上,比鄰而居的錢鍾書與林徽因也生有嫌隙,兩人都是文學界大佬又是鄰居,為什麼不能和平相處呢?
  • 《被討厭的勇氣》:我們為什麼要進行人生課題的分離
    《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是基於阿德勒心理學,以哲人與青年對話的方式帶給我們對勇氣的思考。阿德勒心理學提出的人生課題分離,對於我們面對生活中的人際關係,能減少很多的煩惱。直面人生的課題,勇敢的做自己,即使被別人討厭,也能擁有繼續前行的勇氣。這就是被討厭的勇氣。因為人生不是為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要記住的是,我們是為完成自己的人生課題而活。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