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問媽媽,除了吃喝,最擔心孩子在幼兒園的哪方面?相信很多媽媽會說,孩子的社交問題。
「我們孩子太內向,總怕他被欺負,咋辦?」
「班裡有愛打人的孩子,咋辦?」
「孩子靦腆,不會交朋友,沒人和他玩,被「排擠」,咋辦?」
特別能理解媽媽們的擔憂,尤其是家有內向、靦腆的孩子,媽媽們會更擔心孩子受欺負、受委屈、被排擠,不能融入集體等。
但是,強勢、霸道、攻擊性強的孩子,在幼兒園的社交中,就更佔優勢嗎?不一定。
在《小孩的神秘生活》兒童觀察節目中,節目組用固定攝像頭,記錄了孩子在幼兒園的真實生活狀態,為家長們揭開了孩子在幼兒園社交的「神秘面紗」。
我們可以看到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孩子,在幼兒園這個「小江湖」中,是如何交朋友的。
其中,有兩個小朋友非常典型,完全是兩種截然相反的狀態。
有一個叫做昊昊的小朋友,學過拳擊,身強體壯,性格也非常強勢,支配慾強,喜歡用武力解決問題。
在遊戲中,昊昊表現的非常自我,面對別人善意的勸告,他會表現的不耐煩,進而動手推小朋友。
非常強勢,看到自己喜歡的玩具,直接從別人手裡搶,完全不在乎別人的感受。
在昊昊的世界裡,武力和拳頭可以徵服一切,也是解決問題唯一的辦法。
面對昊昊的粗暴、無禮,很多小朋友都說他像小霸王,不喜歡和他玩,因為他總是打人,都害怕他。
昊昊這種表面看起來不吃虧的行為,實際上卻讓小朋友遠離他,而他卻成為小朋友「排擠」的對象。
孩子雖小,但是他們都願意和溫和、禮貌的孩子做朋友,這是人「趨善避惡」的本能,靠「暴力」是無法維持友誼的。
另一個小朋友叫許家潤,他就是我們擔心的那種孩子,斯文、靦腆、不太會溝通、從不敢和別人發生爭執。
節目中,由於許家潤進教室晚了,找不到座位,好不容易找一個空位,屁股剛落下,就聽到另外的孩子喊道:「這個座位有人!出去!」
許家潤愣了很久,不知如何是好。大家在一起玩,也唯獨他一個人待在角落裡,無聊、無奈、尷尬,看得讓人心疼。最後,他竟然委屈地哭了出來,直言要找姥姥。
這一哭,更沒人喜歡和他玩了,社交一度陷入了窘境,無奈,許家潤只能一個人玩,放棄了集體生活。
後來,採訪其他小朋友的時候,孩子們都會說,他只會哭,我們不喜歡和他玩。
由於缺少和同齡人交往的經驗和機會,被家長過度的「圈養」,使得許家潤缺少和小朋友溝通的技巧,即便性格溫順、有禮,但在社交中顯得略有些「笨拙」,無法完成和小朋友的「破冰」,也成為了孩子們「排擠」的對象。
看到這裡,很多家長開始焦慮了,這些孩子在幼兒園該咋辦,就交不到朋友了嗎?
我們繼續往下看,在接下來的遊戲環節,「格格不入」的許家潤還是不太會溝通,但是表現的非常勇敢,他用行動,讓很多小朋友得到了逆襲的機會,孩子們非常開心。
那一刻,許家潤成了他們心中的英雄,就這樣小朋友們接納了他,而許家潤也終於跨出了社交的第一步。
而那個愛揮拳頭的昊昊,也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向小朋友們道了歉,就這樣,孩子們很快又玩到了一起。
看吧,孩子的世界真的很寬容,也很單純,他們有自己相處的模式,也有他們和解的方式,有時候只需要一個遊戲、一句道歉……
反而是我們家長,面對孩子的「社交恐懼」,是否有些過於焦慮呢?如果家長對於孩子社交特別擔憂,孩子會得到3個錯誤的信息:
一、焦慮是一種不被允許、不被接納的情緒。
二、社交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我可能做不好,孩子更加沒有自信。
三、社交比什麼都重要,增加孩子的無力感。
而這些想法,會讓孩子陷入更加的焦慮中。所以,輕鬆的心態,對孩子至關重要!給孩子時間,讓孩子找到機會,慢慢的融入到集體中,慢慢去習慣。
家長什麼也不需要做嗎?當然也不是,3個方面給予孩子幫助和支持:
一、多去營造社交環境,讓孩子去體驗成功社交的喜悅感。
二、尊重孩子內心的發展規律,耐心地等待孩子,讓孩子找到自己的舒適區,慢慢的去適應。
三、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長或喜好,可以讓孩子藉助外在的工具、玩具等建立社交關係。比如,有的孩子喜歡看書,可以讓孩子帶些圖書和小朋友一起看;有的孩子喜歡搭積木,可以讓孩子帶一些積木到幼兒園,以此來號召朋友,尋找趣味相投的朋友。
四、家長教會孩子一些社交禮儀和規則,如何處理一些突發事件,如何正確保護自己的方法。
給孩子足夠的愛和陪伴,即便孩子出現短暫的社交恐懼,也會因為有爸爸媽媽的愛,而變得強大,適當地放手,讓孩子得到社交鍛鍊的機會,體驗到社交的快樂。
對孩子的社交而言,自然而然是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