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每個家庭的小寶貝全部都聚到一起,沒有了爸爸媽媽、沒有了家人的陪伴和照顧,會發生什麼?
最近看了一部綜藝節目:《小孩的神秘生活》,它邀請了很多素人家庭的孩子到一所幼兒園,通過隱藏攝像頭,觀察和記錄這些3-5歲孩子們的行為和內心。
原本以為就是一群小孩子嘛!
在家裡什麼樣子、脾氣性格都清楚的很,有什麼好觀察的呢?
沒想到,當走進孩子們的世界,那些袒露的心聲、我們不以為意的行為,甚至那些被我們長期忽視的本性,讓我又驚訝又慚愧。
尤其是看到那些內向的、「不合群」的、甚至受排擠的孩子,我們做父母的到底該怎麼辦?
孩子的世界看似簡單,其實也沒那麼簡單,父母給予的愛,還要包含看到孩子行為背後的問題。
我的孩子為什麼不受歡迎?
不受歡迎的孩子有三種,一種是「內向」的孩子,一種是「沒有同理心」的孩子,還有一種是「欺負人」的孩子。
先說第一種,「內向」的孩子。
片中一個名叫許家潤的男孩,他是個性格內向、慢熱的孩子。
他進教室比較晚,其他的孩子都已經一起玩的很嗨了,他先是看了一下,猶豫了一會,最終還是走到那群孩子們中間,但剛坐到小板凳上,就遭到「當頭棒喝」。
「這有人了!有人了!你快出去!出去!」
佳潤被這樣連吼了四五聲,突然不知道該怎麼應對了,只好灰溜溜坐到一邊。
不一會,那群小朋友又玩在一起,只剩佳潤在一邊,他一個人走出了教室,眼淚終於止不住了,哭著說:「我想找我姥姥了」。
後來老師們對孩子採訪時,問到喜不喜歡許家潤?
孩子們都回答:「不喜歡。」
還有一個孩子說:「他老是哭鼻子」。
戶外遊戲時,小朋友們一起玩起了轉盤遊戲,但大家不想讓許家潤參與進來。
轉盤轉的很快,一下就把許家潤甩出去,重重摔在草地上,看的讓人心疼……
心理學老師分析佳潤的性格屬於抑制自我型,也就是說,跟小朋友們玩的時候,他的性格會顯得不太合群。
後來了解到佳潤是姥姥帶大的,平時跟小朋友們一起玩的比較少,有可能導致他的性格有些過於內向,顯得與大家格格不入。
但其實,佳潤一直都嚮往著和小夥伴們一起玩,只是不知道該如何去做。
在其他方面,佳潤也是個勇敢的孩子,遊戲環節,老師在裝滿彩球的水缸裡放了幾條章魚,誰能從中拿到名牌才能得到禮物。
孩子們都非常害怕,不敢上前。
這時候,只有佳潤一個人鼓起勇氣走上前去,咬緊牙關把手伸進水缸裡,拿到了名牌,幫大家完美地完成了任務。
孩子們都激動的不得了,原本是一副受氣包的形象,瞬間就變成了高大全的人物。
在一次的採訪中,大家對佳潤的印象都有了改變:
不喜歡愛哭鼻子的小孩,但「許家潤」很勇敢,願意和他做朋友。
這一細節的變化正是因為許家潤站在為其他小朋友考慮的角度上,幫助了大家,大家自然會對他親近很多。
再來說第二種,「沒有同理心」的孩子。
互換禮物環節,孩子們挑選自己喜歡的禮物,並找到最好的朋友交換禮物。
如果能舉過頭頂三分鐘,就能為對方贏得禮物。
於子爍的同伴王樂頔沒有堅持住,禮物掉下來被老師沒收了,於子爍非常難受,哭了起來。
採訪的時候兩個孩子都不願意原諒對方,於子爍覺得是王樂頔把自己的禮物弄丟了,王樂頔覺得於子爍的禮物太沉了。
孩子們之間嬉戲打鬧,做遊戲,失敗是太常見的事。
如果有一方過於嬌氣,就會破壞孩子們社交的「潛規則」,既然「玩不起」,以後就不想跟你玩了。
心理學家解釋說,有些孩子很難交到朋友,很關鍵的原因在於同理心比較弱。
同理心就是設身處地地理解他人的情緒和情感,說白了,就是學會換位思考。
能設身處地感受到別人的難處,在普遍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世界裡,其實是一種更難能可貴的品質。
孩子的世界裡,其實也是有一定社交規則的。
如果想讓自己的孩子能更受歡迎,有一個好人緣,就需要我們做爸媽的平時注重對孩子「同理心」的培養,教會孩子學會關懷身邊圈子之外的人。
我們有什麼負面情緒的時候,也不妨跟孩子們坦誠地講出來,一起來嘗試找尋解決問題的辦法,一起去排除負面情緒。
這樣的孩子,相處起來也會非常舒服,也更容易交到朋友。
最後說第三種,「欺負人」的孩子。
從小學拳擊的嶽昊一出場就非常強勢。
他喜歡大聲說話,跟別人吵,經常會說:「小心我揍你」。
一次知識問答遊戲,隊友程夏果因為嶽昊不聽勸答錯了題,在他耳邊念叨了幾句,就被嶽昊奮力推開,還大嚷:
「你衝我喊什麼?」
比拼結束,最終輸給了劉季桐隊。
看到劉季桐拿到獎牌後非要搶過來看,還不由分說對劉季桐拳打腳踢。
心理學老師說:
嶽昊的這個行為,可以用挫折攻擊理論來解釋。
一個人的既定目標受到阻礙、無法達成時,就會產生一種受挫心理,繼而引發攻擊行為。
特別當一個孩子語言表達能力不夠、情緒管理受限時,就更容易用肢體的方式去解決問題。
但孩子們的可塑性都很強,只要引導正確,孩子們就能很快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嶽昊就在意識到自己的過分後,主動去和對方說了「對不起」。
像嶽昊這種性格很強勢的孩子,如果不經意的行為冒犯到別人,家長們就應該及時制止,及時告訴孩子他的行為會給別人帶來什麼樣的麻煩。
從而讓孩子知道為什麼這麼做是不對的,也要鼓勵孩子學會用語言交流的方式主動化解矛盾。
讓孩子知道原來心平氣和地把話說開,也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孩子也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同理心」。
歡迎的孩子,都具備一個特質
我們再來看看受歡迎的孩子是怎樣的?
那些很有「人緣」的孩子們往往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很暖心。
即:同理心很強。
遊戲中,杜程一諾的任務是邀請一個朋友跟自己一起喝下一杯苦瓜汁。
小朋友們都不喜歡苦的東西,之前喝過的孩子們都縮著脖子,閉著眼睛,覺得難喝極了。
王美心接到一諾的邀請,勇敢地去了,捏著鼻子喝掉了自己的半杯。
但是一諾還是不敢喝,大哭起來,說:「苦的東西,媽媽都不讓我喝,要是喝苦的又要感冒了。」
老師問誰願意代替一諾喝,白曼可先是猶豫,後來勇敢地舉起手,主動過去幫一諾喝了她的那半杯苦瓜汁。
後來問她為什麼會幫一諾喝,曼可說:「因為一諾哭了」。
心理學老師也很驚訝: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還是自我為中心的。
但是曼可內心有非常強烈的同理心,能感受到一諾的難受。
表面上看起來是白曼可在向他人伸出橄欖枝,
但同時她也在幫助自己實現自我價值,在認知自我的過程中有了更生動的體驗。
保護糖果機的遊戲中,規則是不能打開它。
結果小姑娘昂米諾對裡面的糖果特別著迷,終於按捺不住打開了它。
結果糖果噴湧而出,撒了一地。
這個場景讓昂米諾突然不知所措,也是被嚇著了,大哭起來。
當隊友回來的時候,昂米諾一直哭著說對不起。
可讓我震驚的是,隊友並沒有責怪昂米諾,而是說:「不是因為你,是因為咱們」。
還重複了好幾遍!
天吶,這哪是孩子具備的情緒管理能力?真的被震驚到了。
採訪的時候老師問王昱堯怪昂米諾嗎?
他說:「怪咱們大家,因為昂米諾年紀小,要保護女生,她已經說對不起好幾次了。」
後來王昱堯帶著三個小朋友一起撿起糖果,共同承擔。
在一次蒙眼遊戲時,還是昂米諾,她在蒙上眼睛之後找不到方向,七扭八歪地東遊西逛。
後面指揮的王昱堯很生氣,大聲嚷她,昂米諾被嚇哭了。
王昱堯突然感覺是不是自己做的不對,馬上跑過去安慰昂米諾:
「你怎麼啦?別哭啦,是我不好。」
然後幫她找到正確的位置。
後來成功後,兩個人抱在一起,王昱堯為昂米諾擦眼淚,不停地安慰她。
採訪時,王昱堯說他們配合的很好,還跟昂米諾解釋:「我是以為你聽不見,所以才大聲喊的。」
其實,同理心就在於放低姿態。
當自己能力超過他人的時候,能夠體會到對方的能力和限度,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這樣的孩子當然更受歡迎呀!
後來採訪到王昱堯的家人,媽媽說家裡人如果在打掃衛生,或者是在收拾碗筷,他都會主動跑過來幫忙。
4歲的孩子,做到這些真不容易。
這一切也源於父母的陪伴,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親母親都沒有缺席,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讓孩子覺得自己的生活充滿愛。
但在生活中,父母也嘗試著讓孩子獨立去做一些事情,讓孩子學會自己決定,這樣在面對社交的時候,他的自信會更強。
寫在最後
社交能力,對於孩子來說是一種剛需。
作為父母,我們只有給予關愛,及時糾錯,讓孩子在關愛中形成與陌生世界接觸的自信,在糾錯中學會用「同理心」去理解他人,這樣,孩子才會有一個健全的人格。
孩子的個性是沒有好壞的,只要因勢利導,任何孩子都可以發光發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