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被評讓中國文獻進入膠片時代:以攝影存留文獻

2020-12-13 中國新聞網

  小引:圖書館大火與公藏文獻

  2015年2月1日,俄羅斯莫斯科,社會科學資訊機構在當地時間星期五晚間發生大火。火情持續17小時,導致俄羅斯第二大圖書館——社會科學資訊機構的圖書館約15%藏書被毀。

  眾所周知,公立圖書館文獻是國家文獻收藏的主體,是一國文脈所系;從文化傳承與歷史記錄的角度來看,實乃國脈所系。這些公藏文獻,首先要恆溫恆溼地保存,以預防其自身腐朽殘損,還要做好防蟲、防火、防水、防盜等外力損害,以及應對各種突如其來、防不勝防的不可控外力損害,如戰爭、地質災害。但說一千道一萬,能夠避免上述種種損害的,尤其是類似火災這種慘重損害的,只能是儘快實現文獻數據化儲存與管理,讓公藏文獻藉助膠片、電子、網絡,成為永世流傳的「公器」和永不磨滅的「數位化共享」資源。

  居延漢簡與縮微膠片

  早在80餘年前,中國文獻的複本製作就遇到過一次巨大難題,人工抄寫的原始方法已不能滿足需求。而胡適提議採取攝影方式存留複本,他也因此成為讓中國古代文獻進入膠片時代的第一人,實可稱之為中國古籍數位化的開創者之一。

  1930年4月20日至5月8日,同年12月27日至1931年1月25日,西北科學考察團在額濟納河流域進行了大規模考古發掘,發現了著名的「居延漢簡」,總計達萬餘枚。居延漢簡均是距今2000年的文獻瑰寶,不但在中國是空前絕後的考古大發現,在國際學術界、考古界也是轟動全球的世紀大發現。但這些古代木質簡牘文書相當脆弱,稍有不慎,出土之後的氧化與潮溼都會讓其字跡迅速淡化乃至剝落。1931年5月底,當這萬餘枚漢簡運到北平,收藏於北平圖書館之際,不但引發了國內社會各界乃至國際學術界的高度關注,也曾引起過圖書館內部關於如何保管、收藏與整理這批瑰寶文獻的種種爭議。

  1933年7月,時任北大文學院院長的胡適,成為北平圖書館委員會的委員長,他授意傅斯年等人與上海商務印書館接洽漢簡的攝影與出版工作。在資金、人員、經驗皆有不足的情況下,又逢時局動蕩、日軍侵略迫近,漢簡攝影工作進展艱難。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為防戰火毀損與日軍劫掠,這批漢簡被秘密運往香港。經胡適等四處協商、籌措資金,幾經周折,最終還是拍攝了719片分色及紅外玻璃片。這批照片中,存留有9000餘枚漢簡影像,算是為這批瑰寶文獻首次建立了圖片資料庫。

  在此之後不久,胡適在千頭萬緒、公務繁忙的駐美大使任期之內,為確保居延漢簡安全,經與美國國會圖書館磋商與洽談,又將居延漢簡再次從香港秘密轉運至美國保存。他在致友人的信中稱,「使漢簡全部得整理攝影,留一副本在人間」,再「使此萬餘古簡得至新洲『延其壽命』,此皆足為適減其罪愆」。

  首創北圖善本圖像資料庫

  不僅對漢簡如此珍重,胡適還特別關注包括北平圖書館在內的國內善本紙質文獻的攝影錄副工作。因此,他也堪稱是將中國圖書館帶入圖像資料庫時代的第一人。

  抗戰期間,胡適設法將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藏書轉運至美國保存,並力主攝影錄副。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藏書上承清內閣大庫、翰林院、國子監南學和南北藏書家的藏書精華,具有重要的文物和文獻價值。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淪陷,華北危急,為使國寶免遭戰火毀損,原國立北平圖書館將甲庫善本妥善轉移至上海租界保存。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日軍時常進入上海租界搜查劫掠,這批善本的命運也變得岌岌可危。在此危急關頭,胡適與美國政府斡旋,將這批存滬善本寄存於美國國會圖書館。1965年,這批珍貴善本終於被轉運至臺灣,暫存臺北「中央圖書館」。其後,這批書又轉移至臺北故宮博物院暫存。

  關於這批國寶善本的攝影錄副工作,胡適曾在1953年3月8日致楊聯升的信中提到,「1942年由我做主,請國會館縮照北平館善本書甲庫全部,計善本書2800部,共250萬頁,照成1070rells。後來各大學借印全套microfilm,只需六七千元。當時所費只有四萬多元,現在聽說,這筆款子已完全收回了。」

  這是11年後胡適的憶述,數據仍如此準確,可見其印象之深刻。當然,從中還可以看到,胡適對紙質文獻數據化的成本核算及社會效益是頗為樂觀的。的確,藉助於縮微膠片的成像,就將那些深鎖高閣的秘寶以極低廉的成本代價,化身千萬,成為天下公器;孤本不孤,得以世界共享。2014年,中國國家圖書館正是以此套縮微膠片為基礎,影印出版了《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即使採用上下雙欄影印的方式印製,全書也共達1000冊之多,足見當年圖像資料庫工程之浩大可觀。

  前賢夙願,今人道遠

  撫今追昔,從20世紀30年代至50年代,以胡適為代表的中國知識分子一直在建言與切盼著中國古籍數位化工程的全面實施,一直在期待著中國古籍文獻能通過縮微膠片所承載的圖像副本化身千萬,永世流傳而令全球共享。如今,當我們在電子技術條件下,輕鬆地在萬卷浩瀚書海中徜徉,與國寶級文獻「親密接觸」,此刻回首往事,胡適們的夙願已成現實。

  毋庸多言,從胡適建言與開創中國古籍圖像資料庫以來,80年歲月匆匆過去,縮微膠片時代已為電子網絡時代所升級替代,各國文獻數位化工程也早已日新月異、進步神速。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國的古籍數位化工程,將成為全球文獻數位化資源中無可替代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各國了解中國歷史、接觸中國文化的進程也將因之提速升級。

相關焦點

  • 席雲舒:胡適英文文獻的挖掘與整理
    翻譯中的重點和難點,我想大概主要有三點,一是古文獻的還原,二是民間文獻的還原,三是人名和專有名詞的翻譯。剛才提到的《先秦名學史》裡面專有名詞的還原只是一個方面。胡適的很多英文論著都涉及大量的古文獻和外國文獻,絕大部分都是帶引號的直接引文,古文獻涉及中國思想史、文學史、佛教史等諸多方面。
  • 膠片攝影——並不遙遠的記憶
    膠片攝影,對大多數人來說已經是一個歷史名詞。在數碼攝影技術崛起之前,膠片攝影曾經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無數珍貴的瞬間,都以銀鹽光化學反應的形式被留在了膠片上。二十一世紀初,更方便快捷的數碼攝影技術日益成熟,各種型號的數位相機不斷刷新著各項技術參數,網絡時代的到來也為數碼照片的傳播提供了更好的平臺,低效而不穩定的膠片攝影很快就在競爭中敗下陣來。
  • 吉林省圖書館歷史文獻閱覽室紙質文獻提閱暫停
    來源:吉網自歷史文獻庫房文獻整理需要,2020年7月30日起,吉林省圖書館暫時停止歷史文獻閱覽室紙質文獻提閱服務,等待文獻整理結束後正常提供服務。而在文獻整理期間,吉林省圖書館微縮膠片閱覽服務正常開展。中國吉林網 吉刻APP記者 殷維
  • 金以林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海外珍稀文獻的收集與開放
    而港臺地區和美、日等國學術機構都保留有大量近代中國的歷史文獻。最大限度地將其複製,並向學界開放使用,是近代史研究所的職責。十年前,本所開始利用有限的科研經費,進行海外文獻的複製工作。近年來,本所得到中國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近代中國海外珍稀文獻收集整理與研究」專項資助,開始有計劃、大規模地複製海外文獻。
  • 揭秘古籍「縮微」:珍貴文獻如何多「活」500年?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月4日電(記者 上官雲)在國家圖書館,有一個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以下簡稱「縮微中心」),裡面的許多工作人員幾乎需要整日和數據、古籍文獻、藥液等打交道,最後把一本本已經紙張泛黃的文獻資料,轉化為縮微膠片。據了解,縮微膠片可以長期保存達數百年,供讀者查閱或者研究。
  • 杭州圖書館舉行「亞東圖書館」重要文獻展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杭州9月16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劍平)9月15日至16日,「『亞東圖書館』遺珍——陳獨秀、胡適重要文獻展」在杭州圖書館舉行。
  • 文獻研究法與文獻綜述
    這句網傳俗語或許很能說明搜尋引擎的重要性,作為一個從「視聆通」時代(估計九十後沒幾個人聽過啥叫視聆通)就深中網毒的老網蟲,我和大部分同學一樣初始對這個《信息檢索》不以為然,不就是擺渡一下、搜下狐搜下狗什麼的,搜索,誰不會啊。 事實證明我們幼稚得可愛。
  • 文獻潤色超低價格,拒絕一步之遙,助力文獻發表
    你是待評職稱的高校教師?——想發表期刊文獻,卻苦惱於投稿耗時太長,文獻被多次拒稿,離發表遙遙無期?成功發表國際文獻,除了依賴文獻本身的研究意義、原創度、可信度,也要看文章的語言組織是否規範、表意是否清晰明確、文章格式是否正確。 由於中英思維的不同,文獻英文寫作對我國很多醫學科研工作者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因此容易出現文章語法錯誤、表達方式不清晰、邏輯混亂等問題造成的論文質量不佳。
  • 很多博士生寫的文獻綜述,充其量就是個「文獻綜抄」
    文獻綜述,不如叫做文獻述評。述評的重點應該在評上面。把某一主題的論文搜集起來、綜合一下比較容易。進行觀點明確的評論(評述),就難了。有的導師在指導學生寫文獻綜述的時候,竟然說:「你把他那一段,直接抄過來就行了!」
  • 膠片攝影百科之七:從膠片相機到朋友圈 談談膠片的衝洗與數碼化
    前言:膠片為什麼要數碼化關於膠片攝影,小編此前已經分享了六篇內容,介紹了在如今這個手機輕攝影無比流行的時代,我們為什麼還要拍膠片,以及歷史上我們沒有經歷過的各類型經典的膠片銘機,還有就是各有其個性的膠捲產品。
  • 新文化運動105周年|胡適與《紅樓夢》研究
    「亞東圖書館遺珍——陳獨秀、胡適重要文獻特展」於8月25日-31日在北京商務印書館·涵芬樓藝術館啟幕,展出亞東圖書館陳獨秀、胡適等9種重要文獻,這也是塵封百年的亞東遺珍首度集結面世,包括目前最完整的《胡適留學日記》手稿、陳獨秀《<科學與人生觀>序》、胡適《跋<紅樓夢>考證(一)(二)》以及胡適與友人往來信札等——被譽為「新文化運動文化遺產
  • 文獻綜述存在的6大通病!
    ,作者卻說,他寫的題目找不到相關文獻或沒有相關文獻。同時,容易導致寫作上的隨意性,甚至為了追求篇幅,就在文獻綜述部分增添內容,以至於文獻回顧曲曲折折佔用不少篇幅,而真正進入正題的文字卻不多,說明作者並沒有理解文獻綜述的定位和作用。
  • 寫畢業論文,如何查找中文文獻和外文文獻
    參考文獻是畢業論文的重中之重,是論證論文可信度的衡量標準。那麼,那裡才能找到自己合適的參考文獻呢?論文文獻資料是寫好論文非常關鍵的步驟,論文需要充分的證據來證明你的論文觀點。下面中文文獻就「知網」給大家舉例,以及外文文獻以「掌橋」給大家舉例:中國知網:第一步:在百度上搜索「中國知網」,或者直接進入(cnki.net/),一般「中國知網」官網出現在第一個,點擊進入「中國知網」官網。
  • 數字時代後,膠片留下了什麼?
    當20歲的湯忠義進入電影放映行業的時候,已經是膠片時代的尾聲。 在那之前的數百年,影像的世界一直以膠片為記錄實體。從黑白到彩色,從8mm、16mm、到標準的35mm甚至70mm,還有中國獨有的8.75mm。
  • 著名歷史學家李學勤:我眼中的胡適、錢穆,他們才是知識界的柱梁
    著名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教授。致力於漢以前的歷史文化研究,注重將傳世文獻與考古學、出土文獻研究成果相結合,在甲骨學、青銅器、戰國文字、簡帛學,以及與其相關的歷史文化研究等眾多領域,均有卓越建樹。
  • 【一周影像資訊】手機攝影即將進入一億像素時代;可以衝洗膠片的...
    可以衝洗膠片的啤酒美國啤酒廠角頭鯊(Dogfish Head)日前推出了一款名為「SuperEIGHT」的啤酒。這款啤酒不僅有著跟柯達著名膠片 Super 8 相同名字,而且,它確實可以用來衝洗膠片。攝影出版物推薦《美之地圖》
  • 閣樓裡的胡適(圖)
    羅自己說得好:本書無意全面地重新詮釋胡適及其時代,不過重建一些過去較少為人注意的史實,希望能從認識和詮釋胡適其人及其時代做一些微的補充。  不過,有學者對本書的方法提出了略微不同的看法,認為文獻方面,內容基本上三分之一來自於餘英時現成的論斷、材料,三分之一來自於唐德剛等先生論斷,主要文獻是一部《胡適日記》,其他原始材料非常少見,轉引太多。總的來說,感覺這本研究胡適的書只是各路胡適傳記和著作的大雜燴。
  • 大型電影文獻紀錄片《小平您好》全國公映
    新華社北京8月9日電(記者萬一)在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百年之際,一部真實、全面、風格化地展示一代偉人鄧小平一生豐功偉績和表現他與人民血肉相連的大型電影文獻紀錄片《小平您好》,9日起陸續在全國各地公映。
  • 藏文苯教文獻研究成果豐碩
    出土苯教文獻以及甘青川民間苯教文獻的整理工作也取得可喜成績。2006年,《當許噶塘蚌巴奇塔本古苯教文書彙編》出版,包含一部古代醫方文書,三部苯教儀軌文獻。2008年,《岡底斯雍仲苯教文獻》編輯完成,收錄100多函25部雍仲苯教文獻,其中大多數為手抄本和木刻本文獻。
  • 大型文獻紀錄片《上黨戰役》今晚央視7套播出
    1995年在華北廣播電視學校(今山西傳媒學院)畢業後的張榮貴,曾在長治城區電視臺工作過,因為不甘心於當時的現狀,工作兩年後的張榮貴選擇做了一名「北漂」,2000年進入央視工作,2014年進入中央新影集團工作,如今已在央視工作了20個年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