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引:圖書館大火與公藏文獻
2015年2月1日,俄羅斯莫斯科,社會科學資訊機構在當地時間星期五晚間發生大火。火情持續17小時,導致俄羅斯第二大圖書館——社會科學資訊機構的圖書館約15%藏書被毀。
眾所周知,公立圖書館文獻是國家文獻收藏的主體,是一國文脈所系;從文化傳承與歷史記錄的角度來看,實乃國脈所系。這些公藏文獻,首先要恆溫恆溼地保存,以預防其自身腐朽殘損,還要做好防蟲、防火、防水、防盜等外力損害,以及應對各種突如其來、防不勝防的不可控外力損害,如戰爭、地質災害。但說一千道一萬,能夠避免上述種種損害的,尤其是類似火災這種慘重損害的,只能是儘快實現文獻數據化儲存與管理,讓公藏文獻藉助膠片、電子、網絡,成為永世流傳的「公器」和永不磨滅的「數位化共享」資源。
居延漢簡與縮微膠片
早在80餘年前,中國文獻的複本製作就遇到過一次巨大難題,人工抄寫的原始方法已不能滿足需求。而胡適提議採取攝影方式存留複本,他也因此成為讓中國古代文獻進入膠片時代的第一人,實可稱之為中國古籍數位化的開創者之一。
1930年4月20日至5月8日,同年12月27日至1931年1月25日,西北科學考察團在額濟納河流域進行了大規模考古發掘,發現了著名的「居延漢簡」,總計達萬餘枚。居延漢簡均是距今2000年的文獻瑰寶,不但在中國是空前絕後的考古大發現,在國際學術界、考古界也是轟動全球的世紀大發現。但這些古代木質簡牘文書相當脆弱,稍有不慎,出土之後的氧化與潮溼都會讓其字跡迅速淡化乃至剝落。1931年5月底,當這萬餘枚漢簡運到北平,收藏於北平圖書館之際,不但引發了國內社會各界乃至國際學術界的高度關注,也曾引起過圖書館內部關於如何保管、收藏與整理這批瑰寶文獻的種種爭議。
1933年7月,時任北大文學院院長的胡適,成為北平圖書館委員會的委員長,他授意傅斯年等人與上海商務印書館接洽漢簡的攝影與出版工作。在資金、人員、經驗皆有不足的情況下,又逢時局動蕩、日軍侵略迫近,漢簡攝影工作進展艱難。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為防戰火毀損與日軍劫掠,這批漢簡被秘密運往香港。經胡適等四處協商、籌措資金,幾經周折,最終還是拍攝了719片分色及紅外玻璃片。這批照片中,存留有9000餘枚漢簡影像,算是為這批瑰寶文獻首次建立了圖片資料庫。
在此之後不久,胡適在千頭萬緒、公務繁忙的駐美大使任期之內,為確保居延漢簡安全,經與美國國會圖書館磋商與洽談,又將居延漢簡再次從香港秘密轉運至美國保存。他在致友人的信中稱,「使漢簡全部得整理攝影,留一副本在人間」,再「使此萬餘古簡得至新洲『延其壽命』,此皆足為適減其罪愆」。
首創北圖善本圖像資料庫
不僅對漢簡如此珍重,胡適還特別關注包括北平圖書館在內的國內善本紙質文獻的攝影錄副工作。因此,他也堪稱是將中國圖書館帶入圖像資料庫時代的第一人。
抗戰期間,胡適設法將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藏書轉運至美國保存,並力主攝影錄副。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藏書上承清內閣大庫、翰林院、國子監南學和南北藏書家的藏書精華,具有重要的文物和文獻價值。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淪陷,華北危急,為使國寶免遭戰火毀損,原國立北平圖書館將甲庫善本妥善轉移至上海租界保存。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日軍時常進入上海租界搜查劫掠,這批善本的命運也變得岌岌可危。在此危急關頭,胡適與美國政府斡旋,將這批存滬善本寄存於美國國會圖書館。1965年,這批珍貴善本終於被轉運至臺灣,暫存臺北「中央圖書館」。其後,這批書又轉移至臺北故宮博物院暫存。
關於這批國寶善本的攝影錄副工作,胡適曾在1953年3月8日致楊聯升的信中提到,「1942年由我做主,請國會館縮照北平館善本書甲庫全部,計善本書2800部,共250萬頁,照成1070rells。後來各大學借印全套microfilm,只需六七千元。當時所費只有四萬多元,現在聽說,這筆款子已完全收回了。」
這是11年後胡適的憶述,數據仍如此準確,可見其印象之深刻。當然,從中還可以看到,胡適對紙質文獻數據化的成本核算及社會效益是頗為樂觀的。的確,藉助於縮微膠片的成像,就將那些深鎖高閣的秘寶以極低廉的成本代價,化身千萬,成為天下公器;孤本不孤,得以世界共享。2014年,中國國家圖書館正是以此套縮微膠片為基礎,影印出版了《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即使採用上下雙欄影印的方式印製,全書也共達1000冊之多,足見當年圖像資料庫工程之浩大可觀。
前賢夙願,今人道遠
撫今追昔,從20世紀30年代至50年代,以胡適為代表的中國知識分子一直在建言與切盼著中國古籍數位化工程的全面實施,一直在期待著中國古籍文獻能通過縮微膠片所承載的圖像副本化身千萬,永世流傳而令全球共享。如今,當我們在電子技術條件下,輕鬆地在萬卷浩瀚書海中徜徉,與國寶級文獻「親密接觸」,此刻回首往事,胡適們的夙願已成現實。
毋庸多言,從胡適建言與開創中國古籍圖像資料庫以來,80年歲月匆匆過去,縮微膠片時代已為電子網絡時代所升級替代,各國文獻數位化工程也早已日新月異、進步神速。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國的古籍數位化工程,將成為全球文獻數位化資源中無可替代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各國了解中國歷史、接觸中國文化的進程也將因之提速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