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上一本篇章的書,只是了解了大概,再學篇章,再細化一些,這樣在做閱讀理解的時候就能再深入思考一下,也可以為命題做些知識鋪墊。
篇章作為一種交際形式總是離不開參與者、主題和目的。篇章的意義和表現形式依賴於語境;對篇章內容和作者觀點的正確理解以及篇章結構的形成,都受到語境的制約。篇章產生於語境,又是語境的組成部分。
篇章的語境包括作者(the writer)、作者的寫作目的(the writer's purpose)、讀者(reader)和場合(occasion)。 作者,是寫文章的人。作者寫文章是有感而發。寫作時,他總是抱有一種觀點,帶有一種身份,擔任一種角色,想達到一種目的,這些都會一一體現在篇章中。醫生的文章像是在病榻邊對患者的叮囑,律師的文章嚴謹,推銷員的文章詳盡、友好,記者的文章突出事件及事件的發生過程和背景,作家的文章故事性強、懸念多、文筆生動。作者表現的角色和方式也會因目的不同、對象不同、場合不同而不同。篇章不僅能使讀者了解篇章的思想內容,還能從中看到作者所擔任的角色,他的觀點態度以及篇章的結構形式。
目的,是篇章的寫作意圖。作者的任何寫作行為都有很強的目的性。新聞報導給人提供信息(to inform),說明書指導人們的操作(to instruct),廣告勸人購物(to persuade or convince),文學作品給人愉悅(to entertain or please),情書表達情感(to express emotions)。可以說,沒有任何目的的篇章是不存在的。寫作目的還可認為是作者對讀者反應的一種期待。如下所示,寫作目的的不同產生不同的篇章類型;不同類型的篇章期待不同的讀者反應。 內容,即作者擬表達的信息和知識。通常,內容有泛指性(generality)和特指性(specificity)。作者的寫作過程是將泛指內容轉化為特指內容的加工處理過程。就層次來說,內容屬表層、淺層和深層思維過程,而作者和寫作目的則屬於深層信息。篇章的運行過程就是對內容的加工、整理、轉化、分析、敘述的過程。篇章的形成就是對內容的展現。
任何存在於特定語境的篇章都有其結構形態。這個結構的核心是主旨(thesis)。它是篇章內容的高度概括和提煉。文章敘述的對象和起點。該結構的外延是主題(topic),它存在於段落之中,從各個不同的側面對主旨加以闡述、論證,為主旨提供實例或原因。一般來說,一篇文章只有一個主旨而有多個主題。主旨幅射主題,從而形成文章的骨架,顯現文章的信息分布和邏輯聯繫。
寫作過程中的體現:
就廣義的篇章來說,信息之間、段落之間和語句之間都存在著兩種關係∶主從關係(subordination)和並列關係(coordination)。處於主從關係的信息概念,段落和語句,一個是主要的,一個是次要的;一個是獨立的,一個是從屬的。
譬如主旨段和正文各段,主旨句與主題句,都屬於這樣一種主從關係。前者確定中心思想,後者闡述、論證、分析這一中心思想。主從關係是相對而言的,就本文來說,主題句從屬於主旨句,但對本段落的其他句子來說,它又處於主要的位置上。但就其他主題句來說,它們又同屬一個平面,故為並列關係。從某種意義上說,寫作是一種劃分信息概念的主次和並列關係、並用語言表現這些關係的創作過程,而閱讀則是識別、理解篇章中各段各句的主從關係和並列關係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