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思維品質是指思維在邏輯性、批判性、創新性等方面所表現的能力和水平。它體現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心智特徵。而閱讀是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重要途徑。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活動的設計來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引導學生創造性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增強多元思維的意識,提高創新思維能力。本篇文章以關聯理論為依託,聚焦中學英語教學中的真實案例,探討如何運用關聯理論進行英語閱讀教學,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提升。
■ 關鍵詞:英語閱讀教學;關聯理論;思維品質
閱讀理解中的關聯
關聯理論於1986年由英國學者Wilson和法國學者Sperber在他們的合著Relevance: Communicationand Cognition中提出。在書中,作者對「Relevance」的定義為「An assumption is relevant in a context if and only if it has some contextual effect in that context .」(Sperber & Wilson,1986),即在某一語境中產生語境效果的信息是相關的。「相關」是指對新信息進行處理時必須使其與已有的舊信息發生關聯,以取得進一步的新信息。
作者指出,在同等條件下,關聯性越強,語境效果越大,付出的努力就越少;反之,關聯性越弱,語境效果越小,付出的努力就越多。
關聯理論認為,語言交際是一個認知過程,遵循「明示—推理」模式。說話人使用語言明確地向聽話人明示信息和交際意圖;聽話人結合語境,根據對方明示的信息,推理說話人的交際意圖。交際雙方通過明示和推理,互識認知語境,實現信息和語境的最佳關聯,獲得最佳語境效果,從而理解話語(童小華,2014)。
基於關聯理論,筆者認為,閱讀理解同樣是一種交際行為。讀者的閱讀過程就是「明示—推理」的心理過程,不斷促成語言信息與語境的最大關聯。
在建構文本時,作者通過創造恰當語境,以詞彙、句子、段落、篇章等文本形式,把關聯性最大的語言信息傳遞給讀者,明示寫作意圖,並約束讀者對文本的理解。在閱讀文本時,讀者憑藉作者明示的語境進行假設,對作者提供的語言信息進行思考、猜測、推理、判斷、證明、修正,實現語言信息與假設語境之間的最大關聯,洞悉作者寫作意圖(施慶霞,2001)。
綜上可見,關聯理論與高考評價體系中的「情境」不謀而合,對中學英語閱讀教學也具有極強的解釋力和普遍的教學意義。
英語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和建議
目前,雖然很多教師已將關聯理論應用於中學英語閱讀教學中,但在實際的教學操作中還存在一些問題。筆者現基於英語教學的真實案例,分析問題並給出具體的實施建議。
1. 缺乏語境,忽視關聯
關聯理論認為:語境就是「理解某個話語所使用的各個前提的集合,它不只局限於交際雙方直接的外部環境、前後緊鄰的語段,還包括對未來的期待,科學假設,宗教信仰,對趣聞軼事的記憶,對文化的各種假定,對說話人思維狀態的種種信念等。所有這些在話語理解過程中都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Sperber & Wilson,1986)。
很多教師對語境的理解比較片面,認為對閱讀材料有關的背景稍作了解,就是對語境有了足夠的認識,從而導致學生對閱讀材料一知半解,無法建立起語言與語境之間的最大關聯,難以了解作者寫作意圖。
以北師大版高中《英語》必修2 Unit 4 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主課文Avatars為例。
下面是一位老師的閱讀教學設計(簡案):
教學目標:
(1)梳理、概括虛擬形象的主要信息;
(2)梳理虛擬形象在不同方面的具體影響;
(3)正確認識虛擬形象與人的關係,並對網絡安全問題進行辯證式思考。
教學步驟:
(1)Teacher asks students to describe their avatars and their meanings.
(2)Students predict what information could be included in the passage.
(3)First reading: Students read the article to check the prediction and summarize the key information about avatars.
(4)Second reading: Students read again and find detailed information(見表1).
表1. 段落大意與細節記錄表
(5)Third reading: Students read and discus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① Why do people obviously make their avatars look better than they do in real life?
② Do you agree with the sentence 「the avatar you choose says a lot about your personality」?
③ Is there any risk of using avatars? Any examples?
④ How should we use avatars in a safer and healthier way on the Internet? Any suggestions?
從學生上課的反饋來看,該教學設計有兩處值得我們思考:
(1)學生僅僅是對每一段的段落大意進行歸納,將文本信息進行了簡單的複述,沒有將文本中的關鍵詞、句群、段落之間的關聯進行整合,缺乏對關鍵句群和段落為實現主題意義的作用的深度思考。
(2)教師未能提供Avatars這一話題語境下的更多信息。
如:「The avatars in online worlds can talk, walk and fly around, meet people, go shopping and attend classes.」
學生讀到此處會產生困擾,因為他們對語境知識的了解不夠,無法實現文本信息與語境之間的最大關聯。最後學生在談論虛擬形象的利弊和如何明智地使用虛擬頭像時,大部分同學的答案仍停留在學習文章之前的層次,沒有實現深層次的思考。
基於以上分析,筆者對該教學設計給出如下建議:
(1) 整合關鍵信息,構建結構化知識圖,形成語篇意識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應該鼓勵學生從語篇中獲得新知,通過梳理、概括、整合信息,建立信息之間的關聯,形成新的知識結構,感知並理解語言所表達的意義和語篇所承載的文化價值取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8)。
根據本篇文章的特點,筆者希望學生對文中零散的信息建立關聯,歸納基於主題意義下的結構化知識圖(見圖1)。
圖1. 文本結構化知識圖(點擊可看大圖)
(2) 增強對段落意義連貫性的認識,提高學生的整體認知能力
關聯理論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對相關詞彙、句子的理解,還可以加深學生對段落間連貫性的認識(翟峰皎,2013)。筆者希望教師引導學生基於文本的知識結構圖,通過尋找話語線索,釐清段落之間的深層聯繫。
如圖2所示,我們可以分析文章段落的內部結構和關聯。
圖2. 文本段落關聯圖
文章第一段介紹虛擬形象的定義;第二段以時間順序介紹虛擬形象的發展歷程;第三、四段並列闡述了虛擬形象和人們創造力及性格的關係。正是因為人們基於自己的喜好和需求不斷創新(第三、四段),才會有虛擬形象的發展(第五段)。正是因為虛擬形象的廣泛應用(第五段),才會引發作者對虛擬形象使用的不同態度的探討(第六段)。
文章的段落表面看似分散,但實際上內容相互關聯,每一段都是在為最後作者表達觀點作鋪墊。學生只有理解了段落結構和意義的關聯,才能釐清文章發展脈絡,提升對文章的整體認知,洞察作者寫作意圖。
(3) 建構關聯語境,強化文本信息與語境的最大關聯
根據關聯理論我們可知,語境效果越大,關聯性越強。為了讓學生能夠以最小的努力獲得最大的關聯,教師必須給學生提供充足的認知語境。因此,筆者給出以下相關語境和話題供學生體驗和討論,同時會提供一些網址供學生們參考學習。
話題1:虛擬形象的快速發展會給我們的生活和學習帶來哪些新體驗和新變化?
話題2:虛擬形象的過度使用會帶來哪些安全問題?我們應該如何避免這些問題?
話題3:你對虛擬形象未來的發展持什麼態度?為什麼?
語境1:學生嘗試設計自己的虛擬形象,感受虛擬形象的多樣化。
語境2:學生建立自己的虛擬身份並全方位體驗虛擬社區生活。
語境3:學生了解尖端科技和虛擬形象結合的案例。
以上語境和話題的提供不僅能夠讓學生親自體驗虛擬形象的多樣性和便利性,也能讓他們感受虛擬形象帶來的網絡安全問題,從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圍繞主題語境設計不同的學習活動,給學生提供豐富的語境體驗,逐步提升學生的語境意識。同時,教師還應該培養學生良好的課前預習和課後拓展習慣,通過開展課外閱讀、看電影、聽廣播、看演講、參加社會實踐等活動來豐富學生的文化語境知識,增強學生的文化語境意識。
2. 流於形式,表層關聯
《課標》要求學生能夠「理解語篇中顯性或隱性的邏輯關係,在口頭和書面表達中藉助連接性詞語、指示代詞、詞彙銜接等語言手段建立邏輯關係」(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8)。
理解文本中單詞、句群和段落之間的互動,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達成文本意義建構,了解作者意圖,否則學生所獲得的信息就是互相獨立的語塊。通常,邏輯關係在文本中由顯性的邏輯連接詞所體現(見表2)。
表2. 英語文本中常見邏輯關係與邏輯連接詞
(點擊看大圖更清晰哦~)
誠然,抓住主要的邏輯關鍵詞是快速釐清文本語言要素之間的邏輯關係的捷徑,但這樣的做法也存在一些問題。有些教師在做題技巧上培養學生一種「捷徑意識」,即看到相關連接詞就果斷判定上下文的邏輯關係。但實際上學生只是從幾個顯性連接詞看到了文章表層結構的關聯,而忽視了連接詞前後句子的隱性意義。對於句群和段落之間在意義上究竟是不是這種邏輯關係,通過不同的邏輯關係最後實現了什麼樣的語篇意義,學生思考較少。
下面筆者以北京高考近五年七選五閱讀理解篇章為例,分析其中隱性邏輯意義關聯和銜接的重要性(見表3)。
表3. 北京高考近五年七選五閱讀理解篇章分析
(點擊看大圖更清晰哦~)
從表3可以看出,北京高考七選五閱讀理解篇章以說明文為主,話題廣泛。隨著高考試題的不斷改革,考試題目更加靈活,顯性銜接方式在減少。試題更加關注文章的語篇意義,考查學生的綜合理解能力。
以2019年的說明文為例,全文在五個設空處和七個選項中沒有任何明顯的顯性連詞,考查的均是句群之間隱性意義的邏輯關聯。以48題為例,學生必須在對前一句話和後三句話充分理解的基礎上,找到上下文之間的關聯,這對於習慣走「捷徑」的學生無疑是一個挑戰。
To explain this phenomenon, the researchers explored the degree to which a good performance by a team requires its members to coordinate their actions. 48In baseball, the performance of individual players is less dependent on teammates. They conclude that when task interdependence is high, team performance will suffer when there is too much talent, while individual talent will have positive effects on team performance when task interdependence is lower. If a basketball star is, for example, trying to gain a high personal point total, he may take a shot himself when it would be better to pass the ball to a teammate, affecting the team’s performance.(節選自2019北京高考七選五)
邏輯連接詞是實現文本內容和意義的前提和基礎,而文本內容和意義才是文章的精髓和靈魂。忽視思維品質培養,盲目關注顯性連詞表層關聯的做題捷徑已然跟不上高考試題改革的步伐。
因此,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應對高考改革的挑戰,準確把握語篇內在的邏輯聯繫和主題意義,提高閱讀理解能力,教師在設計教學時應該關注以下幾點:
(1)深入研讀語篇,把握教學核心內容
教師要對文本進行深入的學習和分析,在做好語篇解讀(What、How、Why)的基礎上,多層次、多角度地分析語篇所傳遞的意義,設計合理的活動幫助學生深刻理解語篇,把語言學習和意義探究融為一體,實現深度學習。
(2)關注顯性連詞,挖掘深層聯繫
教師要帶領學生在關注文本顯性連詞的基礎上,深入探討各語段的意義和邏輯關係,引導學生思考各語段在實現主題意義的過程中所承載的作用和價值。教師要做到統籌兼顧,避免脫離意義的碎片化、形式化學習和探究。
(3)創設多樣的學習活動,鍛鍊學生的邏輯思維
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師長期的滲透和專業的引導。
課上,教師應該設計具有思考價值的學習任務,創設概括整合、分析判斷、推理論證等層層遞進的學習活動,逐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課下,教師可以選取合適的閱讀材料,讓學生以演講、採訪、表演等形式分享閱讀內容和體會,引導學生在大量的自主閱讀和分享中去感受語言的嚴謹性、連貫性和邏輯性。
3. 過度建構,錯誤關聯
篇章的連貫性體現在句群之間和段落之間的關聯關係。因此,閱讀的過程就是尋找關聯的過程(戴駿,2015)。但是有些教師在處理閱讀文本的過程中,由於自身相關知識和文本處理經驗的缺乏,往往會導致句群或段落關係處理不當,比如常見的過度關聯和錯誤關聯。這不僅會造成學生的閱讀負擔,還間接影響到學生的口語和書面表達,不利於學生思維品質的提升。
以某教學片段為例:
教學材料:
However, greater parental involvement does not necessarily indicate that parents are failing to let go of their 「adult」 children.
In the context of this discussion, it seems valuable to first find out the cause of change in the case of parents』 involvement with their grown children. (On the one hand), if parents of earlier generations had wanted to be in touch with their college-age children frequently, would this have been possible? Probably not. On the other hand, does the possibility of frequent communication today mean that the urge to do so wasn’t present a generation ago? Many studies show that older parents—today’s grandparents—would have called their children more often if the means and cost of doing so had not been a barrier.
Furthermore, studies show that finances are the most frequent subject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parents and their college children. The fact that college students are financially dependent on their parents is nothing new; nor are requests for more money to be sent from home. This phenomenon is neither good nor bad; it is a fact of college life, today and in the past.
(節選自2015高考北京卷閱讀理解D篇)
教師講解:
同學們,我們看一下這三段。第一段是轉折。作者認為過多的父母幹預未必意味著父母沒有對他們的「成年」孩子放手。
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出第二段句子之間的邏輯關係。本段是一個總分結構。
第一句說明「我們首先要找到父母對他們成年孩子幹預變化的原因是非常有價值的。」
接下來作者開始闡述其實科技(手機)的發展是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而原因的闡釋是通過兩個並列的問句體現出來。一個是「一方面,如果以前的家長想和他們上大學的孩子頻繁聯繫,可能嗎?」和「另一方面,當代頻繁交流的可能性難道意味著這種衝動在以前一代人身上就沒有體現出來嗎?」我們在閱讀中要關注「on the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這個並列結構,其前後兩個分句之間具有意義上的並列關係。
本段最後一句話是對第二個並列結構的解釋說明。
由第三段「furthermore」可以看出,本段與第二段是並列關係,講的是財務往來是父母和孩子頻繁聯繫的又一個原因。下一句作者進行舉例說明:「大學生財務依附父母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最後是作者的評價,「This phenomenon」代指前句的「大學生財務依託父母」。
筆者認為,這位教師在講解中存在兩個問題:
第一,尋找句群與段落之間的意義關聯,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並不意味著教師要帶著學生將文中每個句子、句群之間的關聯釐清。
學生的時間和精力有限,教師應引導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在對文本進行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對文本信息進行有效地篩選、概括和整合,抓關鍵信息和主要關聯,實現高效閱讀,不要為了去建構關聯而導致過度關聯。
第二,教師對「on the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前後分句關係的理解有偏差。
這種錯誤的引導會導致很多學生寫出類似表達「On the one hand, this experience teaches me a lot;on the other hand, it broadens my horizons.」這就要求教師勤動腦,多動手,遇到不確定的知識點要多查閱資料,確保知識講解的準確性,切勿眼高手低,如教師可以通過查閱《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得到該結構的解釋為「used to introduce different points of view, ideas… especially when they are opposites.」即「引出不同的,尤指對立的觀點、思想等」。同時,教師還應該保持良好的閱讀習慣和學習習慣,擴充自己的閱讀量,留心日常閱讀材料中的關聯用法。
總之,教師必須時刻保持謹慎態度、質疑精神和專業意識,通過不斷的學習完善自身的專業水平,避免過度關聯、錯誤關聯對學生產生負面影響。
結語
良好思維品質的培養不是通過幾堂課就完成的,應該始終貫穿於英語閱讀教學中。將關聯理論應用於英語閱讀教學,能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明語境、知關聯、重意義、識主題。中學英語閱讀教學要選擇合適的閱讀材料,注重語境的把握,培養學生的關聯意識,提高學生的整體認知能力和思維品質。
作者簡介
蔣炎富,北京市英語學科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
於新茹,北京市第十二中學英語教師。
以上內容節選自《英語學習》2020年第5期「熱點·觀點」欄目,原題為《建構閱讀關聯 提升思維品質》,閱讀完整內容請翻閱當期紙刊。文章版權歸《英語學習》所有,歡迎分享本文到朋友圈,如需轉載請聯繫後臺授權。
參考文獻
遷移公告
為了更好地為廣大一線英語教師提供全方位教育服務與支持,
「英語學習教師版」公眾號
(即《英語學習》雜誌官方公眾號)
未來將通過
公眾號「外研基礎教材與教師發展」
發布消息!
您可通過微信公眾號搜索
「外研基礎教材與教師發展」或「wyjcjc」
關注我們的新平臺
也可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直接關注
夏春來等 | 聚焦主題語境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模式探究
孫媛 | 實用小學課例!如何基於教材語境設計教學,實現語言+思維雙推進?
朱瑩 | 巧借思維工具,發展學生思維品質更簡單!
梁蓮紅 施麗華 | 高中階段,如何通過概念教學全面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
扈華唯等 | 超實用自主學習案例,一站式教您設計和實施小初高自主學習活動!
獨家乾貨 | 我們把女王演講做成了一份英語教師語言學習材料!
張金秀 瞿麗 | 什麼是繪本閱讀課程化?如何實踐小學英語繪本閱讀課程化?
李留建 | 如何基於語篇分析開展深度學習,培養高階思維能力?
2020年5月刊
點擊此處直達5月刊新刊導讀
劉曉斌等 | 以文本數據驅動的教學提升語篇關聯的理解
蔣炎富 於新茹 | 建構閱讀關聯 提升思維品質
王薔 | 在英語教學中開展讀寫結合教學的意義及實施途徑
鄒文新 | 貝妲的焦慮:論《貝妲的婚姻》中的社會進取
《英語學習》雜誌訂閱方式
一、郵局訂閱
郵發代號:82-523
國內統一刊號:CN11-1254/H
國際標準刊號:ISSN1002-5553
各地郵局期刊徵訂處
訂閱撥打中國郵政官方電話11185訂閱
中國郵政微商城在線訂閱(包郵)http://mall.11185.cn/wx/#/bkGoodsDetails?spuId=112979&businessId=BK&openId=oAjSbjmTKfeg1idEQ913riF1mJX8&shareFlag=false
二、外研書店官方微店(推薦)
2020年各期新刊:
https://k.ruyu.com/LEa7T7j3
三、天貓訂閱
複製下方網址到瀏覽器立即訂閱:
https://detail.tmall.com/item.htm?spm=a220m.1000858.1000725.6.709c22aeZ3woxo&id=538588660526&user_id=2631547670&cat_id=2&is_b=1&rn=318bd287f0e2da7c522c04101be71e59
《英語學習》雜誌唯一投稿方式
http://yyxi.cbpt.cnki.net/
《英語學習》雜誌「教學前沿」欄目誠徵稿件,本欄目著重關注具有創新性的教學設計、教學難點突破方式及教學策略集錦等,呈現形式為教學課例或教學研究等。
想了解更詳細的
投稿須知及投稿步驟?
!特別提示!
我刊不以任何方式收取版面費、審稿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