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新課程改革強調英語課程目標由培養綜合語言能力轉變為培養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包括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其中思維品質是心智動力,指辨析語言和文化表現的各種現象,推斷信息的邏輯關係,評判各種思想觀點,從而建構新的概念理性表達自己的觀點。具體來說,思維品質主要包括思維的深刻性、靈活性、廣闊性、敏捷性、創造性和批判性。西方學者德加默曾說:「提問得好即教得好。」高效的課堂提問不僅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而且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探索的欲望,開啟學生的心智,更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然而,在當前小學英語課堂上,儘管老師普遍重視課堂提問,提問的頻率很高,提問方式多樣,但提問的設計不足、隨意性大、提問趨於形式化,很少能與學生實現真實的互動和交流,也無法開啟學生的思維,提問的效果和質量與老師的主觀意願有所偏離。筆者近期觀摩了多節英語閱讀課教學,並記錄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提問片段,領略到老師精彩提問藝術的同時,也發現教師們在設「問」時容易出現的幾個低效之處,本文將探討閱讀教學的有效設「問」,以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
二、提「問」過程中常見的低效之處剖析
課堂背景(一):這是一節新版PEP五年級上冊Unit2 My Week的閱讀課,學生已經學習了有關星期的單詞、各科目名稱以及表述課程安排,以下是筆者記錄的讀前環節片段,並加以剖析:
S2:Ihave Chinese,English and science on Tuesdays.
……
教師以這種形式問完了從星期一至星期五的課程安排。
【低效】剖析1:明知故問。教師通過教室中的課程表提問What do you have on Mondays/…?並讓學生以句式I have …on Mondays/…回答。表面上,教師根據學生實際課程安排進行提問,但教師和學生都對自己的課程安排非常了解,這就導致教師的設「問」缺少「信息差」,這種缺少信息差的假交際,不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抑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從認知思維來講,是屬於記憶的低階認知思維。
【改進建議】 教師可以自主創造口語交際情景,如創造出下課後1班和2班同學互相討論本班課程安排情況的情景,,並提問:What do students in Class1/2 have on Mondays/…?
在教學中,各種語言知識的呈現和學習都應從語言使用的角度出發,為提升學生「用英語做事情」的能力服務,教師要通過創設接近實際生活的各種語境,設置有明確交流目的和真實交流意義的活動,使學生能夠在個體和合作的實踐活動中發展語言和思維能力,達到應用層次的認知思維。
課堂背景(二):這是一節新版PEP五年級上冊Unit 3 What Would You Like?的閱讀課,學生在本單元學習了與食物相關的單詞及問答,以下是筆者記錄的讀中環節,並加以剖析:
【低效】剖析2:一概而論。教師對note的內容並沒有進行深入的解讀,只是展示重點句子I like______butnot_______.教師沒有解讀出vegetable與carrots的邏輯關係便盲目設「問」,這種設「問」不但不能讓學生學到語言知識,發展語言技能,更不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改進建議】教師可以採取直觀教學手段,如藉助圖片、視頻展示等幫助學生理清句子之間的邏輯關係,再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表達自己的觀點。
在教學中,教師設計的活動應包括學習語言知識和發展語言技能的過程,使學生在語言實踐活動中,通過接觸、理解、操練、運用語言等環節,助力學生用英語做事情的能力,特別是用英語獲取、處理和傳遞信息,表達簡單的個人觀點和感受,從而提升實際語言運用的能力。對話中有學生對於事物的分析和評價,屬於高階認知思維。
課堂背景(三):這是一節新版PEP五年級下冊Unit 2 My Favourite Season的閱讀課,學生學習了季節以及相關季節的活動,以下是筆者記錄的課後環節片段,並加以剖析:
多提問幾個學生,幾乎都在重複同樣的答案
【低效】剖析3:生搬硬套。教師對文本解讀Robin所喜歡的季節後,並緊接著提問學生Which season do youlike best?看似銜接非常順暢,但教師給出了相關的圖片,表面上給學生提供支架,但實際上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學生的回答非常容易受圖片的影響而局限於這幾種活動,導致學生依樣畫葫蘆,只是按照書上的內容為了對話而對話。在南方地區,孩子在秋天沒有機會摘蘋果,連摘橘子的機會都少之甚少,更沒有機會在冬天打雪仗堆雪人。這樣不根據實際的提問,無法達到語言交流的真實意義,看似熱鬧的課堂,學生毫無興致,更無法啟發學生的思維。從認知思維來講,是屬於低階的認知思維。
【改進建議】教師可結合自己的日常生活談論自己最喜歡的季節,將學生的思維從局限於課堂內容拉到日常生活中,再提問: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並引導學生說出自己最喜歡的季節及相關理由。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合理組織教學活動,活動的內容和形式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要儘可能接近現實生活中語言實際使用情況,使學生能夠理解和掌握目標語言項目的真實意義和用法,達到應用層次的認知思維。
三、閱讀教學中設「問」的有效策略
結合案例剖析不難發現,設「問」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合理巧妙的提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把學生吸引到特定的教學任務和教學內容中。設「問」的好差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效果,成功的設「問」不僅可以讓學生獲得語言知識、培養語言技能,更能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為了幫助學生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改善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容易出現的明知故問、一概而論、生搬硬套等低效設「問」現狀,筆者提出以下設「問」策略,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
(一)讀前趣問,調動積極性,激發思維的靈活性和敏捷性
思維的靈活性是指根據客觀條件的變化靈活地進行思維活動。為了培養學生真實交際的能力,教師要想方設法創設具有信息溝的真實的語言情景,引發真實的交流。真實的提問由於符合學生的生活體驗和學習習慣,能讓學生在老師的提問中保持學習興趣的持久性。教師可以通過設置brainstorm.try to guess等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思維的敏捷性是指思維活動的速度,在處理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夠適應變化的情況來積極地思維,並迅速地作出正確的判斷。學生好勝心強,反應迅速,教師可以通過設置搶答、快速問答、連鎖問答等方式,讓學生在語言輸出時提升學生思維的敏捷性。
在講授新版PEP六年級下冊How Tall are You?的Revision時,教師出示繪本的主人公Jeffery,告知是Jeffery the Giant.出示PPT(如圖1)後並提問:This is Jeffery the Giant.Let’sguess,how tall is he?Maybe 2.2meters?Maybe 6.2meters?Who can try?這就使學生跳出平時的思維,教師通過taller/shorter,younger/older,heavier/thinner等提示,讓學生猜測Jeffery的身高、年齡、體重等相關信息,而不是漫天瞎猜,這種存在信息溝有具體情境的開放式設「問」環節通過自由聯想的方式,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和學習興趣,實現了信息理解和思維的共鳴。
在講授新版PEP三年級下冊At the Zoo的Read and Write時,教師通過設置Quick Response的環節(如圖2)讓學生根據老師的描述猜動物,學生躍躍欲試積極性很高,教師提問:What animal is it?It’s thin...一點一點地向學生描述該動物(如圖3),有的學生在前面幾句的描述中就已猜出,學生興趣極高,思維的敏捷性也得到了發展。
(二)讀中追問,注重探究性,提高思維的邏輯性和深刻性
思維的邏輯性是指思考問題時,遵循邏輯規律和自身認知發展規律,根據教學實際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教師可以通過層層階梯設「問」,像剝洋蔥一樣一步一步理解課文,幫助學生理清思路,提高思維的邏輯性。思維的深刻性是指學生思維活動的深度和廣度,教師可以通過設計思考性強的問題,比如綜合分析類、概括類、推理類等問題,教師還可以就文本中的某個細節,通過追問其中的深層含義,採用探究學習的方式,幫助他們理解英語課文的本質或深層次的內涵,培養學生思維的邏輯性和深刻性。通過階梯設置識記類、理解類、運用類、分析類問題,提升學生的認知思維。
在講授新版PEP六年級上冊Unit 2 Ways to Go to School的Read and Write時,教師分階段層層設置:How many places are mentioned in this passage?How many ways to go toschool?How do they go to school?等基本問題後,並將學生回答的內容歸類到思維導圖中,然後並提問:Why do they go to school in this way?Do you go to school byferry?Why do they go to school by ferry?學生通過猜測等形式深入思考問題,再將答案歸類到思維導圖中(如圖4),並提問:Who can retell the passage accordingto the picture?學生跟著思維導圖將課文內容複述出來,條理清晰、脈絡分明的思維導圖提高學生英語表達的信心和綜合語言表達能力,也提高了思維的邏輯性和深刻性。
(三)讀後議問,強化應用性,培養思維的批判性和創造性
批判性思維是指積極、熟練地解析、應用、分析、綜合、評估、支配信念和行為的過程,是合理的、反思性的、質疑的思維。教師可以通過抓住文中某一個疑問的點進行提問,也可以讓學生讀後提問、練後提問、互動提問等,保護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思維的批判性。創造性思維是指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能擺脫思維定式,質疑創新,對原有知識重新構建,產生新穎獨特的想法,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在教學中,教師要發掘一切可以調動創新思維的因素,相信每個學生的潛能,鼓勵他們大膽設想、勇於實踐、合作探究、獨創思維。通過設置評判類和創新類問題,提升學生的認知思維。
在教學新版PEP六年級下冊Unit3 Where Did You Go?的閱讀後環節,教師讓學生複述完故事後,出示PPT(如圖5)並提問:Wu Yifan takes Max to his family,is itright?Support your answer.教師適時放手,並設計了debate環節,引導他們進行課堂爭議、合作交流、表達觀點。有的學生說:WuYifan can take Max to his family so that he is safe.有的學生說:Wu Yifan can’t take Max to his family ,he should take Max to Lostand Found.It’s easier for his owner to find it.即使有的學生無法用英語表述,也允許他們用中文表達出來,教師引導學生聯繫實際生活,做出合理判斷,在這樣的思維碰撞過程中,思維的批判性也悄然得到提升。
在學生各自表達自己的觀點後,教師出示PPT(如圖6)提問:Can you write a new diary about whatwill happen if you meet Max that moring?Maybe you have a good time with Maxthat day;Maybe Max doesn’t want to stay with you and try his best to find hisowner;Maybe you take Max to Lost and Found and meet his owner there,they’regrateful.Try to write your own diary about the story between you and Max.學生根據自己的疑問,通過日記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新觀點。思考挖掘文本的弦外之音、討論或質疑作者觀點的客觀性和合理性,通過不斷議問,以審視的眼光去解釋、分析和推論,並形成自己的新觀點,逐步實現知識的增長和能力的提升,思維的批判性和創造性也得到發展。
三、結束語
總之,在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精巧設「問」,儘可能避免為了設「問」而設「問」。在讀前環節創設真實情境,通過切合實際的設「問」以及理解類問題將學生帶入課堂及相關話題,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敏捷性;在讀中環節,教師通過階梯設「問」並追問等形式以及運用分析類問題培養學生思維的邏輯性和深刻性;在讀後環節,教師可通過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討論、想像等形式以及評判創新類問題培養學生思維的批判性和創造性。教師要充分發揮「問題」的功效,巧妙設計問題,調動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從而達到培養學生英語思維能力、提升學科核心素養的目的。
(作者單位:浙江省台州市黃巖區頭陀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