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仁能:貪官為什麼不怕群眾告狀?

2020-12-16 東方網

  解剖貪官的言行,常常讓我們在反思中得到啟迪。
  
  比如,有的貪官不僅在搞腐敗時肆無忌憚,為所欲為,而且在露出腐敗的蛛絲馬跡時,竟然對群眾的舉報不屑一顧。安徽省原副省長王懷忠伏法後,一位紀檢幹部說:「對王懷忠的反映不是一天兩天了,老百姓檢舉的材料早就成麻袋了。」但群眾越是反映,王懷忠的仕途越是順利,升遷的速度越快。從阜陽地委副書記到安徽省副省長,王懷忠平均兩年多就升一次官。因此,王懷忠曾得意洋洋地說:「告我又怎樣?查我一次,我升一級。」無獨有偶。2004年,因受賄罪、挪用公款罪、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被依法判處有期徒刑18年的安徽省阜南縣原縣長助理穆克彪,與王懷忠有驚人的相似之處。早在糧食系統工作期間,群眾就不斷舉報穆克彪。紀委以及檢察、公安等部門前前後後也曾組織過多個調查組力圖查清穆克彪的問題。奇怪的是,從最初的縣飼料廠副廠長,到後來的飼料廠廠長,再到縣糧食局副局長、局長,直至最後的縣長助理,調查組每調查一次,穆克彪就官升一級。
  
  我無從知曉發生在安徽的這兩個典型案例具有多大的代表性,但是,群眾越告狀,貪官升遷越快的怪現象,無疑值得我們高度重視。貪官為什麼不怕群眾舉報?細細考究,其原因可能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貪官的背後有更大的腐敗保護傘。河北省巨貪李真在位時作風霸道,狂妄自大,其腐敗行徑影響惡劣。當知情人不時向中央紀委舉報時,河北省原省委書記程維高就大發雷霆地說:「告李真就是告我!」並親自給中央寫信打保票:「李真沒問題。」同年9月,程維高還向中央紀委遞交了一份所謂的調查報告,證明李真的清白!自恃有靠山的李真,在正面較量之初曾108天拒不承認自己有問題,而且口氣十分傲慢:「你把誰誰找來,我不跟你談」。正如他後來交待的那樣,「當時自己心存僥倖,幻想我在裡面一頂,在外面的關係網一側應,惡運就能過去,事情也就扛過去了。」塵埃落定的李真案,現在回頭看看仍然讓人有驚心動魄之感。試想,中央紀委當初如果不是迎難而上,下決心查處李真案,事情不就像李真說的那樣扛過去了嗎?
  
  二是貪官的周圍有一張盤根錯節、無孔不入的腐敗關係網。還以李真為例。李真利用自己擔任過省委辦公廳秘書、副主任的特殊身份,拉幫結派,組成既得利益集團。對李真的問題進行初步核查時,剛掌握李真一些違紀違法問題的事實和證據,就有人給李真通風報信,洩露案情,並為其出謀劃策,訂立攻守同盟;還有人以種種藉口一方面替李真說情,另一方面誣說中紀委專案組偏聽偏信,故意整人,企圖混淆視聽,把水攪渾等。穆克彪的情況也一樣。在查處穆克彪問題時,專案組為保密起見在偏僻之處租了一棟兩層小樓作為駐地,還特意焊上鐵柵欄,封上保險門。然而,不消兩天,小樓以外的其他樓房就被人緊急租用,還有人用長長的竹竿挑著手機和小紙條傳遞給穆克彪。後來,專案組將地點轉移了。但是,還沒兩天功夫,專案組又在穆克彪的床下發現了手機。想想看,這樣一張密不透風的腐敗關係網,實際上就是讓貪官有了刀槍不入的「護身符」。在這種情況下,一旦有對自己不利的情況,貪官們必然會動用全部的人力、物力、財力、權力等資源為自己開脫。若再遇到工作馬虎、查處不堅決的情況,貪官自然能輕而易舉的逢兇化吉、矇混過關。
  
  三是腐敗現象的自我繁殖與滲透性。中紀委在調查了解王懷忠腐敗問題時,王懷忠曾狂妄地叫囂,要用200萬元擺平中紀委。也許在王懷忠看來,只要將足夠的錢送出手,即便是中紀委這樣黨內最高的反腐敗機構,也沒有什麼擺不平、辦不了的事。當然,最後的結果不是王懷忠將中紀委擺平,而是中紀委徹底查清了王懷忠的問題,使王懷忠被處以極刑,受到了應有的懲處。現在,讓我們回過頭來想想王懷忠所說的話,王懷忠為什麼會得出用錢就可以擺平中紀委的結論?此前他是否用金錢擺平過其他什麼人或機構?如果換一個級別較低的其它機構和組織,而不是原則性、組織紀律性極強的中紀委,以王懷忠的能量,會不會將其擺平?從「群眾越反映、王懷忠仕途越順利、升遷速度越快」的現象來看,王懷忠肯定擺平過不少人。但是,究竟擺平過哪些人,則不得而知。基於同樣的原因,安徽阜南縣群眾在多次檢舉告發穆克彪時,不僅穆克彪不把它當回事,穆克彪的老婆也是胸有成竹、滿不在乎。她曾放肆地說:「讓那些工人去告,他們告到哪,我家老穆的金條就鋪到哪!」這是穆克彪用錢賄賂那些能決定他命運的、級別更高人物的鐵證。因此,一個腐敗分子在拉攏腐蝕一大批幹部後,會形成腐敗的利益小團體。他們抱成一團,官官相護,相互包庇,錯以為天下就是他們的,不可能把群眾的檢舉告發當回事。
  
  四是有些人在反腐敗工作中的不作為。不可否認,有的處於反腐一線的幹部,工作的主動性不強,存在著等別人提供板上釘釘類的線索、等領導作出必須查處的明確批示、等上級反腐敗統一部署的消極思想。對群眾的信訪舉報,不少人也常常往下一轉了之,說些「認真調查並報告結果」之類不痛不癢的話。對此,老百姓戲稱其為專業老鼠(腐敗分子)與業餘貓(反腐人員)的較量。以這樣的作風去反腐,出現貪官「邊腐邊升」、「舉報越多,升遷越快」之類「正不壓邪」的現象也就不奇怪了。
  
  貪官不怕群眾告狀,既反映了反腐敗鬥爭的尖銳性、複雜性、長期性,印證了中央關於反腐敗形勢依然嚴峻的正確判斷,也從另一個方面告訴人們:反腐敗雖然取得很大成績,但是遠沒有達到讓貪官聞風喪膽的程度,遠沒有達到讓群眾滿意的程度。下一步,要想解決貪官不怕群眾告狀這個問題,還必須加大懲處腐敗分子的力度,讓腐敗者付出高昂的成本,從而手不敢伸;加強反腐制度建設,消除制度漏洞,讓人手無法伸;加強廉政教育,讓人手不願伸;加大責任追究力度,讓用人失察者、行政不作為者追悔莫及。相信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地做下去,腐敗問題是一定能夠解決好的。

相關焦點

  • 官場故事:螞蝗與貪官
    貪官:你這畜牲,竟敢說我是貪官?我是堂堂的市委書記,我工作能力強,工作業績顯赫,是國家的棟梁,人民的公僕。你這是在誣陷我,我可以治你的誣陷罪。可惜你是一條螞蝗,人間法律對你不起作用。螞蝗:你是個不折不扣的大貪官。我有足夠的證據。
  • 誰在為取消貪官死刑搖旗吶喊?
    近年來「取消貪官死刑」的呼聲越來越高。對於貪官獲死刑,北京大學法律碩士錢列陽始終不認同死刑是最有震懾性的預防手段。他說:「你會發現貪官被紀委找去談話後直接就自殺了,這本身就說明一些貪官不怕死,死對他們來說是一個更好的選擇。這幾年裡,自殺的涉貪官員遠比被判死刑的要多。」
  • 孩子愛告狀,是因為什麼?
    你的孩子是否會經常像這樣向你告狀呢?在生活中我們可以發現,4-6歲的孩子特別愛告狀,那為什麼他們會這麼愛告狀呢?這種情況下,家長一定要給予及時有效的支持,當孩子知道自己「身後有人」才會不怕欺負,下次才敢反抗。
  • 評論:政府的一頓飯何以讓告狀的農民感動
    評論:政府的一頓飯何以讓告狀的農民感動 (7月14日《新京報》)  這條新聞,有這麼幾個亮點:一是政府請告狀的農民吃了一頓飯;二是告狀的農民坐到了首席,官員們就在旁邊;三是農民喝了酒,官員們並沒有喝。說句實在的,對於這條新聞,必定會有很多質疑的聲音,會責問政府請告狀的農民吃飯的本意?  其實,我們也不妨從善意的角度去看這個問題。
  • 農村俗語:「窮死不做賊,冤死別告狀」啥意思?為什麼不能告狀?
    其實在農村生活的話,不妨常常和村子裡的老人聊聊天,不僅可以陪陪老人,還能聽到許多有意思的農村俗語,其實農村的俗語,基本上都是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在流傳的過程中雖然也經歷了「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過程,但其實留下來的俗語,質量也是層次不齊的,其實這個質量也是指它在當今社會有沒有一定的意義,現在聽還有沒有道理,有的俗語你可以細細去品味,而有的俗語聽聽就行了,今天給大家分享一句,農村俗語:「窮死不做賊,冤死別告狀
  • 「民間順口溜揪出貪官」值得借鑑(圖)
    其實不然,湖北省委巡視組在恩施巡視期間,通過民間順口溜順藤摸瓜揪出貪官的案例就給大家提了個醒,反貪這件事,除了吶喊助威外,咱們還真能給紀檢監察部門當一次「線人」。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民間的順口溜不過都是一些調侃、諷刺、牢騷、抱怨,噹噹酒桌上的談資噱頭還成,怎麼能變成反腐線索呢?
  • 評劇經典電影《楊三姐告狀》
    評劇《楊三姐告狀》,是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攝製的評劇電影。這是一部評劇的經典曲目。主要演員是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谷文月、趙麗蓉、王景明、張秀蘭、張彥生等。演員們表演的非常好。雖然也沒有讀過書,卻聰明伶俐,性格潑辣,能說能幹。她小小年紀,卻善於觀察。當母親在那裡呼天搶地大哭的時候,楊三姐突然發現二姐的嘴角尚有血跡,右手中指被人用棉花包裹著。見此情景,楊三姐頓時心生疑竇。
  • 幼師必讀:幼兒為什麼愛「告狀」?如何引導?
    幼兒為什麼愛告狀?其實,告狀行為是幼兒道德感產生的外在表現,反映了幼兒對道德的認知、對規則的遵守、對行為的判斷。3-6歲幼兒處於他律道德階段,即認為成人制定的規則是不變的,特別尊崇權威,只根據結果來判定他人行為是否正確,希望通過自己對事物的評價來得到長輩、同伴的認可。
  • 女貪官劉桂花不遜男貪官,因權色錢色交易,詐騙,被查
    女貪官劉桂花不遜男貪官,因權色錢色交易,詐騙,被查從古至今,只要有權色交易的地方,就必然少不了貪官。在我們以往的看點來看,官場上的貪官大多數是男性。可如今看來,女貪官其實貪起來,並不比男貪官"弱"。
  • [廣州日報]讓貪官叫屈的潛規則為何綿延不絕?
    類似貪官劉治溫的「叫屈」在近些年已是不絕入耳:社會風氣不好,查到了我,算我倒黴;給我送錢的,都是我的熟人、朋友,都是出於對我和家人的關心;有點實權的大小人物都在撈錢,比我多多了;怎麼知道什麼是犯罪,什麼不是犯罪,我又不懂法;很多是約定俗成的,只要對大局、對長遠發展有利,讓局部作些犧牲,都是允許的;收錢「是為了上下級之間搞好關係」;我收你錢,給你辦事了;大貪官胡長清更是憤憤不平:「比我更腐敗的傢伙還在外邊逍遙呢
  • 孩子愛「告狀」怎麼辦?家長有效回應,讓孩子從「告狀」走向自律
    在家中,家長如果每天除了工作,做家務,陪孩子做遊戲,還要解決孩子一件又一件的「官司」,會慢慢失去耐心,並給孩子貼上「小氣」、「斤斤計較」、「不懂事」的負面標籤,在幼兒園,愛「告狀」的孩子,也很容易受到其他小朋友的孤立,交不到朋友。孩子為什麼愛「告狀」呢?
  • 孩子為什麼「愛告狀」?家長和老師都要知道的真相
    氣憤的哥哥從房間裡衝出來了,大叫:「我根本沒玩手機,因為我沒有給她吃餅乾,她告狀!」表妹還沒回過神,妹妹已經哭了。表妹說,小的喜歡告狀,大的喜歡辯論,一天到晚當審判官,真是累死人了。在二胎的家庭裡,這樣的事件難以避免,但在一胎的家庭裡,你會發現,孩子同樣喜歡「告狀」。「媽媽,表哥搶我的玩具!」
  • 一個"阿香"釣上148個官員 誰點住了貪官"死穴"
    一個"阿香"釣上148個官員 誰點住了貪官"死穴" 2008年03月18日 09:56 來源:人民論壇 那個女人是無底洞,不停地要這要那,一得不到滿足就揚言要揭發、要告狀。馮同傑被恐懼追趕,由當初的挖空心思找小姐,變成想方設法躲小姐,有官有位又能往哪裡躲?最終忍無可忍,惡向膽邊生竟在自己的警車裡殺死了那個女人。    應該說,時下的一些官員最是小辮子上拴秤砣——打(搭)腰!他們有權有勢,在商品社會權勢又可以兌換一切,可偏偏就是這些有權有勢的官員卻成了被敲詐勒索的對象。
  • 琉璃:騰蛇天不怕地不怕,為啥卻怕四大神獸?原因讓網友哭笑不得
    騰蛇在劇中屬於天不怕地不怕的人,但他卻偏偏怕四大神獸,背後原因讓眾多網友捧腹大笑。在之前劇情中,司鳳因為身體中有鈞天策海快要命不久矣便狠心離開了璇璣,璇璣也是因為這件事誤會了司鳳,等璇璣終於知道真相後,司鳳早已走了。就這樣璇璣三年後才找到司鳳,司鳳剛開始假裝不肯原諒璇璣,其實他內心深處是非常想念璇璣的,但他不能耽誤璇璣。
  • 貪官懺悔:一劑叩問靈魂「苦藥」
    羅猛十分關注貪官懺悔現象,他認為貪官懺悔行為能達到犯罪一般預防的需要,「刑法不僅要打擊犯罪,而且要挽救、教育犯罪人。那些高官現身說法,認罪悔罪,說明不僅打擊效果明顯,而且挽救、教育犯罪人的效果突出,達到了犯罪特殊預防的效果。」  從報刊發表文章到出版物、電視紀錄片,從大型宣講會到參訪活動,再到由各級紀檢部門創設「兩微一端」,都可以被賦予懺悔的內容,承擔警示教育作用。
  • 政府請告狀農民吃便飯引熱議:不如滿足合理訴求
    何況,能上訪到國務院的,哪個不是極具個性,法治意識超強?略施小恩小惠就能輕易放棄權益,也太小瞧了他們。  另外,拍照者也非記者,而系告狀農民所聘律師所為,只為「留個紀念」。顯然,請吃飯非官方刻意為之,報導也不是有人授意,完全出自一種下意識,何來作秀之談?  其實,請不請吃飯並不值得關心。
  • 企業佔卜與貪官算命:致命的「遊戲」
    周易能算出福利彩票或體育彩票的數字來,當然可以,不過要等到1萬年以後了。其實用不了1萬年,彩票這種遊戲也許就沒人玩了,物質的極大滿足和欲望的有效調整,會讓後人笑話玩此類遊戲的人曾經是多麼的可笑。  古人和今人佔卜問筮,總能大概說出一個人經歷過的子醜寅卯來,這是總結了上萬年的人類歷史發展規律的原因,但是僅僅有規律性還算不上是科學,科學講究實事求是原則,觀察事物發展的全過程,算卦所得出的結論往往和事實有很大的差別。再說,有些情況即使是先天決定的,後天的努力程度和奮進頻率完全可以改變先天不足。
  • 你家也有「告狀鬼」嗎?你能聽懂他們的「話裡有話」嗎?
    但也有一些孩子被稱為「告狀鬼」,無論遇到任何事情,都會像一個小喇叭一樣將信息進行傳播,同時也因為愛「告狀」而遭到其他小朋友排擠。但孩子為什麼喜歡「告狀」,在他們背後又有著哪些「隱藏語言」?因此,孩子愛告狀是成長過程中的正常現象,隨著孩子長大,這種現象會逐漸消失,但家長需要注意分辨的是,孩子「告狀」的內容是否真實、客觀,如果發現孩子在敘述過程中存在撒謊以求達到目的的現象,就要引起重視,輔以正確、嚴厲的教導,避免撒謊成為孩子的習慣。
  • 讓學生學會告狀
    對班主任而言,學生告狀是司空見慣的現象。有的班主任會親自把所有告狀事宜都處理得十分妥帖,有的班主任會傾聽了解,但有時會不耐煩,而有的班主任則對此非常抗拒。殊不知,老師眼中的一件小事,很可能是學生心中的一件大事,甚至會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所以,對於學生告狀,班主任要循循善誘,逐步培養學生學會告狀。
  • 打虎拍蠅:被群眾「抓」出來的貪官到底有多少?
    最高檢首次明確舉報人享有申請迴避、查詢結果、申訴複議、請求保護、獲得獎勵等權利,這無疑是給舉報人吃了一顆「定心丸」,讓群眾在打虎拍蠅中敢於「發聲」。  觀海解局記者梳理發現,近年來,舉報挖貪佔了很大比例,截至今年上半年,26名落馬的省部級官員中,至少有12人都曾被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