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又名知了,一種在夏天常見的昆蟲。蟬的幼蟲,又名知了猴,生活在地下,一般經過兩、三年以上才能鑽出泥土,有的甚至長達十幾年。蟬在夏天可以說是出盡了風頭,大多數動物因為天氣炎熱而無精打採,只有蟬好像有使不完的勁,一天到晚叫個不停。有樹木的地方就有蟬,越是烈日當頭,蟬的叫聲越猛烈,聲嘶力竭,不依不饒,大概是它們在地下煎熬的時間太久了的緣故吧。
在古詩詞對夏日的描寫中,關於蟬的詩句,襯託出了夏天特有的景致。如「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等就是如此。
在古代詩人筆下,蟬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的高尚品質。說實話,在看到這些詩詞之前,是怎麼也不能把叫聲嘈嘈、面貌奇怪的蟬和人格的純潔聯繫到一起的。在文人墨客的筆下,經常會用「梅、蘭、竹、菊」這些給人以美感的花草、植物來以物喻人,分別形容人的傲骨、清幽、堅韌與淡泊,此外還有純潔的荷(蓮),還有潔白的雪,用來形容人格的清清白白。
古代詩人以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像力,賦予了蟬一個寓意深刻的意象。比較有名的以蟬喻人的古代詩作有三篇:一是駱賓王的《詠蟬》「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還有李商隱的《蟬》「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再有虞世南的《蟬》「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以蟬面臨的困難環境,表達詩人自身的失意與冷落;用蟬的高聲歌唱,形容自身的清白與高傲。
早在初秋戰國時期,我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在詩中就已經以「蟬」喻義了。他在詩作《卜居》中說到:「蟬翼為重,千鈞為輕」。說的是楚國國君是非顛倒,把微不足道的事情看得很重,而不把舉足輕重的事情放在心上。司馬遷在屈原列傳中說到:「自疏濯淖汙泥之中,蟬蛻於濁穢,以浮遊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以蟬出於汙泥,而能脫離汙穢,來讚美屈原的品格可以和日月爭輝。和宋代文學家周敦頤的《愛蓮說》「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有異曲同工之妙。
蟬,在古代詩詞中的喻義是美好的,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的結局卻是悲慘的。現在,一提到蟬,估計大多數人應該不會立即想到古詩詞中的優美詩句,不會想到駱賓王、屈原等在詩詞中賦予蟬的美好意象,而是首先想到飯桌上一道很普遍的菜餚——炸金蟬。金蟬就是知了猴,營養價值很高,是現在人們比較青睞的高蛋白、低脂肪、天然無公害食品。有研究表明,剛出土的知了猴含蛋白質58.58% ,脂肪含量只有10.23%。也正因為如此,捕捉金蟬才有利可圖,才對人類有了巨大的誘惑,近年來知了猴受到了大規模地捕捉,它們大多剛出土還沒有見到陽光就成了人們餐桌上的美味。
雖然蟬還談不上是保護昆蟲,但還是要減少無休止的捕捉,讓它們能夠在陽光下亮一亮歌喉,過一個昆蟲應有的完整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