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詩詞需要熟知常見意象,可惜這些意象我們早已陌生

2021-02-15 900秒開卷

古詩詞常見意象

編者按:說到底,大部分內容都是十幾年前就通行的常識,不知為何現在00後都對此極為陌生了,現重新挖掘出來,以便學生備考。

 

古詩詞的形象包括人的形象以及物的形象。那麼,意象又是什麼呢?簡而言之,詩人在客觀之物上加上主觀之意,便創造出一定的意象。在古詩詞的創作和發展中,有些事物所包含的主觀感情被逐漸固化下來,用以表現特定的場景和寓意。

 

(一)樹木類

1.松柏

松柏是傲霜鬥雪的典範,自然是眾人謳歌的對象。

劉楨《贈從弟》:「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詩人以此句勉勵堂弟要像松柏那樣堅貞,在任何情況下都要保持高潔的品質。李白《贈書侍御黃裳》:「願君學長松,慎勿作桃李。」韋黃裳一向諂媚權貴,李白寫詩規勸他,希望他做一個正直的人。

 

2.竹子

竹子具有「性直」「心空」「節貞」等特點,用以比擬君子的品德修養。

王維《竹裡館》:「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竹子、竹林深為隱者所愛。

 

3.楊柳

「柳」諧音「留」,常作留客之意,又因柳絲柔長,風吹而成纏綿難捨之狀,故古人常折柳送別。

樂府《橫吹曲辭-折楊柳》「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即取此意。將別情用柳化成形象語句的是柳永,他在《雨霖鈴》中寫道:「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以楊柳岸配合曉風、殘月等意象,把自己與情人分別的悽慘之意描繪得淋漓盡致。

 

4.梧桐

梧桐悽涼悲傷的象徵。

如王昌齡《長信秋詞》:「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捲夜來霜。燻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寫的是被剝奪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悽涼寂寞的深宮裡,形孤影單、臥聽宮漏的情景。詩歌的起首句以井邊葉黃的梧桐破題,烘託了一個蕭瑟冷寂的氛圍。元人徐再思《雙調·水仙子·夜雨》:「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後。」以梧桐葉落和雨打芭蕉寫盡愁思。其他如「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溫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李清照《聲聲慢》)等。

 

5.芭蕉

「芭蕉」和「梧桐」的意象差不多,都是離情別緒孤獨憂愁的象徵。常常與孤獨憂愁特別是離情別緒相聯繫。

南方有絲竹樂《雨打芭蕉》,表悽涼之音。李清照曾寫過:「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捲有舍情。」把傷心、愁悶一古腦兒傾吐出來,對芭蕉為怨悱。吳文英《唐多令》:「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縱芭蕉,不雨也颼颼。」葛勝衝《點絳唇》:「閒愁幾許,夢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來就夠悽愴的,夢魂逐著芭蕉葉上的雨聲追尋,更令人覺得悽惻。

 

6.折桂

比喻科舉及第。

溫庭筠《春日將欲東歸寄新及第苗紳先輩》:「猶喜故人先折桂,自憐羈客尚飄蓬。」《晉書》:「武帝於東堂會送,問詵曰:『卿自以為何如?』詵對曰:『臣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崑山之片玉。』」唐人權德輿《伏蒙十六叔寄示喜慶感懷三十韻因獻之》:「握蘭中臺並,折桂東堂春。」

 

7.懷桔

指孝順雙親。

典出《三國志·吳志·陸績傳》:「績年六歲,於九江見袁術,術出桔,績懷三枚,去,拜辭墜地。術謂曰:『陸郎作賓客而懷桔乎?』績跪曰:『欲歸遺母。』術大奇之。」唐人張祜《送魏尚書赴鎮州行營》詩云:「伍員忠是節,陸績孝為心。」範成大《送詹道子教授祠養親》:「下馬人門懷桔拜,身今卻在白雲邊。」

 

(二)花草類

1.紅葉

傳情之物。

朱淑真《恨春》:「碧雲信斷惟勞夢,紅葉成詩想到秋。」據唐人範攄《雲溪友議》:相傳唐人盧渥從宮牆外水溝中拾到一片寫有怨詩的紅葉,後珍藏起來。宣宗放宮女嫁人,盧渥選中的宮女,正巧就是在紅葉上題詩的人。後來借指以詩傳情。如高明《二郎神·秋懷》:「無情紅葉偏向御溝流,詩句上分明永配偶,對景觸目恨悠悠。」

 

2.黃葉

秋風蕭瑟,落葉飄零,常給人悽涼孤獨之感,故古典詩歌中黃葉常常指凋零或美人遲暮之意。

王勃《山中》:「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司空曙《喜外弟盧綸見宿》:「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劉長卿《酬李穆見寄》:「欲掃柴門迎遠客,青苔黃葉滿貧家。」許渾《鹹陽城西樓晚眺》:「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溫庭筠《送人東歸》:「荒戍落黃葉,浩然離故關。」賈島《憶江上吳處士》:「秋風生渭水,落葉滿長安。」

 

3.採薇

借指隱居生活。

《史記·伯夷列傳》記載:「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採薇而食之。」說的是伯夷、叔齊隱居山野,義不侍周的故事。孟郊《感懷》:「舉才天道信,首陽誰採薇。去去荒澤遠,落日當西歸。」後來也表現堅守節操。文天祥《南安軍》:「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時非。飢死真吾志,夢中行採薇。」

 

4.紅豆

即相思豆,借指男女愛情的信物,比喻男女愛情或朋友情誼。

源自王維的《相思》詩:「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勸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詩人借生於南國的紅豆,抒發了對友人的眷念之情。清人朱彝尊《懷汪進士煜》:「安床紅豆底,日日坐相思。」睡在相思樹下,日日思念汪進士。

 

5.芳草

「芳草」意象的運用,遠可追溯到戰國時期,屈原所作《離騷》最引人注目的意象之一便是香草。「扈江離與闢芷兮,紉秋蘭以為佩」,屈原以香草自喻,抒發了自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情懷,寓含了自己對美好事物生生不息的追求信念。唐宋兩代是詩詞高度繁榮的時期,而「芳草」意象的內蘊也在這一時期得到最為淋漓盡致的體現。在唐宋詩詞中,漫漫無邊際的離離芳草寄託了多少文人的別情離緒、思舊念舊之情。如孟浩然《留別王維》:「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蘇軾《蝶戀花》:「天涯何處無芳草。」李煜《清平樂》:「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晏殊《玉樓春》:「綠仰芳草長亭路,年少拋人容易去。」古典詩詞中常以遠接天涯、綿綿不盡、無處不生的春草來喻離別的愁緒;春草茂盛,春光撩人,不免引起思婦登樓佇望,故也表達對遠方伊人的思念;草枯草榮,也常惜時,嘆人生苦短之意。

 

6.落花

「落花」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暫,惜春、傷時的惆悵和對於死亡的焦慮、憂傷。

詩人由花落而感嘆人生的無常,這是中國古代詩歌的一個典型主題。如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唐詩人劉希夷《代悲白頭翁》「洛陽女兒惜顏色,坐見落花長嘆息」,晏殊《浣溪沙》「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元無名氏《朝天子?廬山》「客去齋餘,人來茶罷,嘆浮生指落花。楚家、漢家、做了漁樵話」。

 

7.菊花

作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親睞,有人稱讚它堅強的品格,有人欣賞它清高的氣質。

屈原《離騷》:「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詩人以飲露餐花象徵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純潔。唐人元稹《菊花》:「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表達了詩人對堅貞、高潔品格的追求。其他「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鄭思肖《寒菊》)、「寂寞東籬溼露華,依前金靨照泥沙」(宋人範成大《重陽後菊花二首》)等詩句,都借菊花來寄寓詩人的精神品質,這裡的菊花無疑成為詩人一種人格的寫照。

 

8.梅花

梅花在嚴寒中最先開放,然後引出爛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與菊花一樣,受到了詩人的敬仰與讚頌。

宋人陳亮《梅花》:「一朵忽先變,百花皆後香。」詩人抓住梅花最先開放的特點,寫出了不怕打擊挫折、敢為天下先的品質,既是詠梅,也是詠自己。王安石《梅花》:「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詩句既寫出了梅花的因風布遠,又含蓄地表現了梅花的純淨潔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藝術效果。陸遊的《詠梅》:「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借梅花來比喻自己備受摧殘的不幸遭遇和不願同流合汙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潔的梅花表現自己不願同流合汙的品質,言淺而意深。

 

9.蓮

由於「蓮」與「憐」音同,所以古詩中有不少寫蓮的詩句,藉以表達愛情。

如南朝樂府《西洲曲》:「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蓮子」即「憐子」,「清如水」象徵愛情的純潔。這裡是實寫也是虛寫,採用諧音雙關的修辭,表達了一個女子對所愛的男子的深長思念和愛情的純潔。晉《子夜歌》:「霧露隱芙蓉,見蓮不分明。」霧氣露珠隱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蓮葉可見但不甚分明,這也是利用諧音雙關的方法,寫出一個女子隱約地感到男方愛戀著自己。

 

10.詠絮

謂女子詠雪。指女子工於吟詠,有非凡的才華。

唐人盧綸《宴趙氏昆季書院》:「詠雪因饒妹,書經為愛鵝。」據劉義慶《世說新語》:「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另見《晉書·王凝之妻謝氏傳》東晉謝道韞聰明有才辯,其叔父要求比擬白雪,謝郎謂空中撒鹽,而她答以柳絮因風起,深得謝安賞識。後來「詠絮」即指詠雪,「詠絮才」即非凡才華。《紅樓夢》(第三回):「可嘆停機德,誰憐詠絮才。」「詠絮才」指的就是林黛玉非凡的詠詩才華。

 

11.荷花

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素來是純潔、清高的象徵。

南北朝蕭衍的《子夜四時歌》「江南蓮花開,紅光覆碧水。色同心復同,藕異心無異。」此首以蓮藕為喻,寫女子希望和情人深結同心,永遠相愛。

 

(三)鳥獸類

1.杜鵑

古代神話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林,死後靈魂化為杜鵑。於是古詩中的杜鵑也就成為悽涼、哀傷的象徵了。

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子規鳥即杜鵑鳥。起句寫即目之景,在蕭瑟悲涼的自然景物中寄寓離別感傷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豐富想像,表達對友人的無限懷念與深切同情。宋人賀鑄《憶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勝悽斷,杜鵑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裡雪白的梨花上,杜鵑鳥在悽厲地鳴叫著,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親人,傷心欲絕。詞人通過描寫悽清的景物,寄託了幽深的鄉思。其他又如「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唐人秦觀《踏莎行》)、「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鵑鳥的哀鳴,來表達哀怨、悽涼或思歸的情思。

 

2.燕子

燕子屬候鳥,隨季節變化而遷徙,喜歡成雙成對,出入在人家屋內或屋簷下。因此為古人所青睞,經常出現在古詩詞中,或惜春傷秋,或渲染離愁,或寄託相思,或感傷時事,意象之盛,寓情之豐富,非其他物類所能及。

(1)表現春光的美好,傳達惜春之情,如歐陽修《採桑子》:「笙歌散盡遊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晏殊《破陣子》:「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韋應物《長安遇馮著》:「冥冥花正開,颺颺燕新乳。」

(2)表現愛情的美好,傳達思念情人之切,如《詩經·燕燕》:「燕燕於飛,差池其羽,之子于歸,遠送於野。」(晏幾道《臨江仙》:「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晏殊《破陣子》:「羅幔輕寒,燕子雙飛去」等。

(3)表現時事變遷,抒發昔盛今衰、人事代謝、亡國破家的感慨和悲憤,如劉禹錫《烏衣巷》:「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晏殊《浣溪沙》:「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張炎《高陽臺》:「當年燕子知何處,但苔深韋曲,草暗斜川。」

(4)代人傳書,幽訴離情之苦,如唐代郭紹蘭《寄夫》:「我婿去重湖,臨窗泣血書,殷勤憑燕翼,寄於薄情夫。」馮延巳·《蝶戀花》:「淚眼倚樓頻獨語,雙燕來時,陌上相逢否?」張可久·《塞鴻秋·春情》:「傷心燕足留紅線,惱人鸞影閒團扇。」曹雪芹《紅樓夢》:「我婿去重湖,臨窗泣血書,殷勤憑燕翼,寄於薄情夫。」等,其悲情之苦,思情之切,讓人為之動容。

 

 

3.鷓鴣

鷓鴣的鳴聲聽起來像「行不得也哥哥」,極容易勾起旅途艱險的聯想和滿腔的離愁別緒。

如「落照蒼茫秋草明,鷓鴣啼處遠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聞鷓鴣》)、「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詩中的鷓鴣都不是純客觀意義上的一種鳥。

 

4.寒蟬

寒蟬(秋蟬)是悲涼的同義詞。

唐人駱賓王《詠蟬》:「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蟬高唱,渲染自己在獄中深深懷想家園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鈴》:「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還未直接描寫別離,「悽悽慘慘戚戚」之感已充塞讀者心頭,釀造了一種足以觸動離愁別緒的氣氛。「寒蟬鳴我側」(三國人曹植《贈白馬王彪》)等詩句也表達這樣的情思。

 

5.鴻雁

鴻雁是大型候鳥,每年秋季南遷,常常引起遊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

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歸》:「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早在花開之前,就起了歸家的念頭;但等到雁已北歸,人還沒有歸家。詩人在北朝做官時,出使南朝陳,寫下這思歸的詩句,含蓄而又婉轉。以雁寫思的還有「夜聞歸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華」(歐陽修《戲答元稹》)、「殘星數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唐人趙嘏《長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鴻雁悲鳴紅蓼風」(宋人戴復古《月夜舟中》)等。也有以鴻雁來指代書信。鴻雁傳書的典故大家比較熟悉,鴻雁作為傳送書信的使者在詩歌中的運用也就普遍了。如「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懷李白》)、「朔雁傳書絕,湘篁染淚多」(李商隱《離思》)等。

 

6.夢蝶

《莊子·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胡(蝴)蝶,栩栩然胡(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蝴)蝶與?胡(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莊子以此說明物我為一、萬物齊等的思想。後來文人用來借指迷惑的夢幻和變化無常的事物。如陸遊《冬夜》詩云:一杯罌粟蠻奴供,莊周蝴蝶兩俱空。」

 

7.雙鯉

代指書信。

漢樂府《飲馬長城窟行》詩云:「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後來即以雙鯉借代遠方來信。《敦煌曲子詞·魚遊春水》:「鳳簫聲絕沆孤雁,望斷清波無雙鯉。雲山萬重,寸心千裡。」字面上好像是清波上無雙鯉跳躍,其實是指千裡之外,煙波浩淼,音信全無。清人宋琬《喜周華岑見過》:「不見伊人久,曾貽雙鯉魚。」寫的也是睹物(雙鯉魚)思人。

 

8.蓴羹鱸膾

指家鄉風味。

劉義慶《世說新語·識鑑》:「(張翰)在洛,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菰菜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千裡以要名爵?』遂命駕歸。」菰(gū)菜羹:菰菜、蓴(chún)羹。後來文人以「蓴羹鱸膾」、「蓴鱸秋思」借指思鄉之情。例如:辛棄疾《泌園春·帶湖新居將成》:「意倦須還,身閒貴早,豈為蓴羹鱸膾哉?」徐自華《慧僧先生解職歸見》:「轉瞬西風又起,忽搖動蓴鱸鄉思。」

 

9.哀鴻

比喻哀傷苦痛、流離失所的人。考其源流,「哀鴻」一語出自「鴻雁」。

《詩·小雅·鴻雁》曰:「鴻雁於飛,哀鳴嗷嗷。維此哲人,謂我劬(qú,勞苦)勞。「詩歌寫使臣行於四方,見流民如鴻雁飛集於野,流民喜使者到來,皆合詞傾訴,如鴻雁哀鳴之聲不絕。後來以鴻雁在野、哀鴻遍野喻指百姓流離失所。龔自珍《己亥雜詩》:「三更忽軫(zhěn,悲痛)哀鴻思,九月無襦淮水湄。」寫的就是人民痛苦流離的生活。

 

10.青鳥

青鳥是傳書的信使。

傳說西王母有三隻青鳥,一隻先被遣為信使,前來給漢武帝報信,另外兩隻隨西王母而來,並服侍在王母身旁。南唐中主李有詩:「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李商隱詩云:「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11.沙鷗

沙鷗,是詩人們常常用來抒發內心因漂泊無依而傷感的意象。

杜甫《旅夜書懷》「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詩人即景自況以抒悲懷,水天空闊,沙鷗飄零,人似沙鷗,轉徙江湖。陸遊《秋思》「利慾驅人萬火牛,江湖浪跡一沙鷗。日長似歲閒方覺,事大如山醉亦休。」同樣含有飄零之意。

 

12.烏鴉

烏鴉因形象不美,叫聲難聽,常用以描寫荒涼之景,表悽清之情;也指「小人、俗客、庸夫」。

李白《烏夜啼》:「黃雲城邊烏欲棲,歸飛啞啞枝上啼。」張繼《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李白《烏棲曲》:「姑蘇臺上烏棲時,吳王宮裡醉西施。」嚴維《丹陽送韋參軍》:「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鴉飛盡水悠悠。」李商隱《隋宮》:「於今腐草無螢火,終古垂楊有暮鴉。」秦觀《滿庭芳》:「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馬致遠《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陳英《山坡羊》:「晨雞初叫,昏鴉爭噪,哪個不去紅塵鬧。」張可久《折桂令·九日》:「回首天涯,一抹斜陽,數點寒鴉。」

 

13.哀猿

源於大自然對人的影響而積澱下來,內涵是哀愁悽厲。這種悲愁常與思鄉、懷人或遷謫的痛苦相聯繫。

如杜甫《九日》:「殊方日落玄猿哭,故國霜前白雁來。」王昌齡《盧溪別人》:「行到荊門上三峽,莫將孤月對愁猿。」劉禹錫《竹枝詞》:「巫峽蒼蒼煙雨時,清猿啼在最高枝。」孟浩然《登萬歲樓》:「天寒雁度堪垂淚,日落猿啼欲斷腸。」

 

14.黃鶯

黃鶯善於歌唱,是春天的象徵。

「千裡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杜牧《江南春》),杜牧用黃鶯歌唱寫出江南美麗的春景;「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錢塘湖春行》),白居易用黃鶯鳴啼、燕子輕飛來說明春天的來到。

 

常見意象口訣

松梅竹菊--寓高潔,

  借月託雁--寄鄉思。

  杜鵑鷓鴣--啼悽悽,

  梧桐葉落--透悲意。

  別時長亭--柳依依,

  落花流水--傳愁緒。

  烏鴉燕子--系興衰,

  草木仍在--人事移。

一、「松梅竹菊」寓高潔:

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潔、不畏邪惡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這四種形象表現高潔的情操。劉楨《贈從弟》有云:「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王吉《詠竹》則言:「歲寒別有非常操,不比尋常草木同。」元稹《菊花》一詩有云:「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寫梅的詩句也有很多,如「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2004年北京卷考察的是蘇軾的《紅梅》,該詩表現出了紅梅不畏嚴寒,不與桃杏爭春的高潔品格。

 

二、借「月」託「雁」寄鄉思

皓月當空常常引起遊子的思鄉之情,喚起詩人的懷遠之念,如:李白《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月夜憶舍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再如蘇軾「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均表達了詩人的思鄉之情。

雁是一種候鳥,古詩詞常用大雁南飛的景象書寫在外遊子的思鄉之情。2004年湖北高考語文卷所出的詩是王灣的《次北固山下》。詩的最後兩句寫道:「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詩人漂泊流浪,到底什麼時候能重返故鄉,連泊舟中的詩人自己也不清楚,因此他只好寄希望於春光中北歸的大雁為自己傳書了。歸雁這一意象寫出了作者的思歸之情。

 

三、「杜鵑」「鷓鴣」啼悽悽

杜鵑,又名子規、杜宇等,在古代神話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在讓位於他的臣子後隱居山林,死後靈魂化為杜鵑,又說杜鵑叫聲如「不如歸去」,於是古詩中的杜鵑就成為了悽涼、哀傷的象徵。2004年全國卷Ⅱ詩詞鑑賞題考察的是晏幾道的《鷓鴣天》:

鷓鴣天   晏幾道

十裡樓臺倚翠微,百花深處杜鵑啼。殷勤自與行人語,不似流鶯取次飛。驚夢覺,弄晴時。聲聲只道不如歸。天涯豈是無歸意,爭奈歸期未可期。

題目問道:在這首詞中,作者為什麼要描寫杜鵑的啼叫聲?此問的解答就應從杜鵑的叫聲入手,詞中也提到了「聲聲只道不如歸」,表達的是作者漂泊之外的思歸之情。

古詩詞中出現的「鷓鴣」這一意象也經常透出悲涼之意。比如李白的《越中覽古》:「宮女如花滿春殿, 只今惟有鷓鴣飛。」

四、「梧桐」葉落透悲意

古語有「一葉落而知秋」,說的便是梧桐葉落。以梧桐寫悲秋,是古人常用的手法。2004年福建卷的詩詞鑑賞題為朱淑真的《秋夜》,其中就寫到了「梧桐」這一意象:

夜久無眠秋氣清,燭花頻剪欲三更。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明。

此詩中,涼床、月影和梧桐,共同營造出孤寂的意境。

五、別時「長亭」「柳」依依

在古典詩詞裡,楊柳常常與離情相關聯,《詩經》中的《採薇》便寫道:「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柔弱的楊柳搖擺不定的形體,最能傳遞親友離別時依依難捨之情。此外,「柳」與「留」也諧音。長亭為古人送別之場所,因此也是送別詩中經常出現的意象。柳永的《雨霖鈴》同時寫到了這兩種意象,分別是「寒蟬悽切,對長亭晚。」以及「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六、落「花」流「水」傳愁緒

「花」落讓人愛憐、傷感,「水」流或喧囂或舒緩,綿延不絕,最惹人愁緒,因此,在古詩詞中常用落花流水來表達憂愁。如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又如李清照《一剪梅》:「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七、「烏鴉」「燕子」系興衰

烏鴉這種鳥經常在墳頭等地出現,常被視為不祥之兆,詩人常用「烏鴉」這一意象渲染出衰敗的氛圍。燕子則因其有眷戀舊巢的特點,成為古典詩詞表現時事變遷,抒發歷史興衰感慨的寄託。出現「烏鴉」這一意象的高考題目不少,如:2006年湖北卷《丹陽送韋參軍》「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鴉飛盡水悠悠」,2006年江蘇卷《鷓鴣天》「山接水,水明霞,滿林殘照見歸鴉」。2007年浙江卷出了一道對比鑑賞題,分別是劉禹錫的《烏衣巷》、吳激的《人月圓》和元曲《山坡羊。燕子》,三篇作品均通過「燕子」這一意象,表達了深沉的興亡之感。

八、「草木」仍在人事移

草木常青,人事卻已悄然發生變遷。古詩詞常用「草木」來表達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對歷史興亡的感嘆。如《揚州慢》「過春風十裡,盡薺麥青青」。2007年湖北卷詩詞鑑賞題《過華清宮》也用到了樹木的意象:「玉輦升天人已盡,故宮惟有樹長生。」

 

相關焦點

  • 如何理解古詩詞中的意象?
    有朋友提問:如何理解古詩詞中的意象?古詩詞意象就是帶有詩人主觀感情的客觀景物。古詩詞意境由多個意象組合而成。打個比方,意象好比蓋房子的磚頭水泥,意境是水泥磚頭所建造的房子,同樣的材料,設計理念不同,房子可以是西式洋樓,也可以是中式園林。
  • 中國文化的底蘊:古詩詞中的常見意象(上篇)
    唐詩宋詞是中國文化;天人合一是中國文化;青銅器、瓷器是中國文化;琴棋書畫是中國文化;萬裡長城是中國文化;京劇崑曲也是中國文化……今天小仙就只選取詩詞中常見的意象,來大致領略一下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首先,我們要解釋一個問題:什麼是意象?
  • 如何理解「美在意象」說
    文章從「美在意象」與「美」的本體建構、如何理解「藝術的本體是審美意象」、如何理解「醜」作為「審美意象」存在三個方面論述了「美在意象」說的理論價值, 並回應了學術界對於「美在意象」說的一些質疑。文章認為, 「美在意象」命題的提出, 不僅僅是出於一種美學知識體系建設的需要, 更重要的是它強調審美活動對於人生的價值與意義。
  • 何海榮丨淺議現代詩詞的原創性和新意象
    淺議現代詩詞的原創性和新意象何海榮  從欣賞和創作詩詞的過程中,我們知道近體詩詞所用的字句是有一定規律的,這些規律主要表現在運用傳統的意象及從高度組合這些意象構成意境上面,是古人經過上千年的探索實踐的成果,跟傳統文化是相配套。
  • 詩詞中常見的20個意象,如詩如畫
    詩詞中常見的20個意象,如詩如畫 2020-09-24 16: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古詩詞常見意象寓意順口溜
    在高考中,有一些意象是反覆出現的。在此用一首小詩把高考中經常出現的意象進行總結,以助考生記憶,從而更好地解答詩詞鑑賞題。松梅竹菊寓高潔,借月託雁寄鄉思。杜鵑鷓鴣啼悽悽,梧桐葉落透悲意。別時長亭柳依依,落花流水傳愁緒。烏鴉燕子系興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 中國古代詩詞中常見的十種意象,你知道幾個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中國古代詩詞中常見的十種意象。1、青山:在古代詩歌中具有深隱曠達、雄渾沉穩、亙古不變的特色,是文人藉以棲息身心的家園。如王昌齡《送柴侍御》中「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同時,青山也是故鄉的象徵。如謝眺《遊東田》中「不對芳春酒,還望青山郭」。另外,青山也是歷史與永恆的象徵。
  • 古詩詞常用意象集錦
    詩詞之所以是詩詞,主要是它有優美的意境,而意象是構成意境的元素,也就是說,意境是由多個意象來構造而成的。所以,意象與意境在詩詞中是非常重要的。什麼是意象?意象就是能代表或反映作者意願、感情的一種表現形象,或者說是代表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寄託體。如紅豆,它是愛情的象徵,紅豆就是愛情的代表意象。古人寫詩詞,長期以來,形成了固定的大家公認的諸多意象,這些意象有不少已經過時,但還有很多是不會過時的。
  • 意象,抽象,比喻
    理解一個事物是一個聯繫的過程,抽象意象比喻都在無意識的使用、重複性使用,並最終形成語言,參與交流。提出這三個說法,是因為在反覆思維過程中,有一些路徑或者習慣性認知,具有鮮明的特點,可以歸納為這散亂。三個概念明確有利於我們反思自身的思維。一、抽象是什麼?
  • 乾貨 | 詩詞鑑賞常考的65個意象,推薦收藏,輕鬆提分
    詩詞之中所寫之「景」、所詠之「物",即為客觀之「象」與「意"的結合,就是「意象」,它是詩歌中熔鑄了作者主觀感情的客觀物象。心田君為大家整理了常見的五類詩詞意象,一起鞏固積累,體會詩詞之美吧!
  • 古典詩詞中最常見的13個意象典故!
    古人的詩詞喜歡用意象典故,就是用自然界中的外物來感應或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以達到烘託人情感的作用。在古詩詞中,有最常見的13個意象,具體都哪13呢?哲學詩畫為大家整理了下,一起來品讀。1,冰或雪以冰的晶瑩比喻心志的忠貞、品格的高尚。如「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 古代詩詞裡豆蔻的意象之美
    在古代的詩詞裡,有一種常見的表達方式叫意象,就是客觀物象經過創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我們在詩詞裡經常看到的「風花雪月」,就經常被運用到意象之中去,詩人所寫之「景」,所詠之「物」,就是客觀的象;而借景抒情,詠物言志,是產生的「意」。
  • 格律詩寫作之意象塑造
    一、意象的普遍性、特殊性及其作用說到意象的普遍性,因為在我們現實中意象是常見的。譬如小孩子拿著一根棍子夾在雙腿間當馬騎,常常玩的很帶勁、很開心,這是因為小孩賦予了棍子馬的意象。再如我們下象棋,滿盤棋子都是意象,棋盤也是意象。因為把棋盤當作戰場,中間就是楚河漢界,那幾個棋子便成了千軍萬馬,自己則異想天開的當上了大將軍。
  • 北宋詩詞中的笛子類意象
    「意象」一詞萌芽於先秦,劉勰用於文學評論。北宋詩詞中多有對笛子類意象的描繪。一為明用。範仲淹的「羌管悠悠霜滿地」幾句,既是明用,又是從王昌齡《從軍行》與王之渙在《涼州詞》中化出。其意境與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相似。此為以笛聲襯悲情,由笛聲引發鄉情。範詞與三首詩神似處不少。
  • 「白雀」意象考釋
    名物是一座架在歷史與現實之間的橋梁,名物研究使我們可以最大限度地接近歷史,觸摸歷史,從文字、器物和圖像中追尋歷史的真實。名物研究也讓我們可以探尋中國文化的脈絡,那些流傳千年的鳥獸草木意象背後,都包含著古人的真實見聞和情感寄託。本期刊發的三篇論文通過動物和植物意象探索名物的淵源、內涵和象徵,指出其傳承不絕的文化意義,或者通過豐富翔實的文獻考據驅散歷史的疑雲,提出新穎的認知。
  • 別時長亭柳依依,總結古詩詞中常見的意象,幫孩子讀懂更多古詩
    意象是閱讀古詩詞時的一個重要概念,認識並積累古詩詞中的常見意象,是我們每個人都要面對的一項任務。學會總結古詩詞中的常見意象,就仿佛拿到了一把打開詩詞寶庫大門的鑰匙,可以幫助孩子們讀懂更多古詩詞。什麼是意象呢?詩人在觀察客觀事物時,往往會加上自己的主觀之意,所以古詩詞中出現的景物,就不可避免地籠罩了一層作者的主觀色彩。
  • 蟬,詩詞中的美好意象與現實中的悲慘結局
    蟬,又名知了,一種在夏天常見的昆蟲。蟬的幼蟲,又名知了猴,生活在地下,一般經過兩、三年以上才能鑽出泥土,有的甚至長達十幾年。蟬在夏天可以說是出盡了風頭,大多數動物因為天氣炎熱而無精打採,只有蟬好像有使不完的勁,一天到晚叫個不停。
  • 「鶴是良朋琴為伴」丨唐詩中「琴」與「鶴」的意象及其君子的隱喻
    有很多人,他因為各種原因不得不奔波於凡世俗塵之間,其實他的內心嚮往的卻是自由清閒的生活,但是現實生活往往與我們想的不一樣。所以用「琴鶴」這一意象來表達自己心中的情懷。尤其是在晚唐時期以這一意象為基礎而進行創作的詩詞大量湧現,它不僅僅為人們情感的抒發提供載體,也為後世理解詩文以及後人的志向起了啟迪作用。
  • 「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淺談蟬在詩詞作品中的意象流變
    是問蟬本身,還是蟬在古詩詞中的意象?是問虞世南的《蟬》,還是其他作品中的「鳴蟬」、「玄蟬」、「寒蟬」、「秋蟬」、「早蟬」?這個「詩人」又是指誰?即便是採取大數據分析,那我們也要搞清楚,是問古代詩人,還是今天的「詩人」?蟬,就是一種昆蟲。
  • 原始意象與原型批評
    文學作品,尤其是中國古代詩歌,有時會出現充滿神秘色彩的原始意象,讀之感到既親切又遙遠。說親切,是由於這些原始意象仿佛在哪裡聽過、見過、或感受過;說遙遠,是因為自己從未體驗或認識過這些原始意象。其實,原始意象超越讀者個人的經驗與知識,集中反映了人類祖先共有的、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及思想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