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解讀孔融讓梨:不是謙讓而是屈服,有國家將其列為反面教材

2020-12-17 歷史雜貨鋪

孔融讓梨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聽說過,這則小故事流傳了千年,自古以來老師都會用這個故事來教育引導孩子們。

這是在教育孩子們凡事應該遵守公序良俗,幼年時就應該知道這些道德常識,在《三字經》中也有「融四歲,能讓梨」,這便是在說文學家孔融。

根據孔融別傳的記載,孔融在四歲的時候,每次和哥哥們吃梨都是挑小的拿,大人們便比較好奇,因為小朋友們都喜歡拿大的唯獨他例外。

大人便問他為什麼只拿小的不拿大的,孔融回答:「我年齡小,飯量也比較小,按理來說就應該拿小的吃」,這個時候的孔融才四歲,能懂得這個道理是很不易的,所以他的親戚們都認為孔融是個奇才。

在歷史上的確是有這個故事的,孔融後來也的確是頗有造詣,不過長大後的孔融最終卻因為觸怒了曹操而被殺,至於曹操為什麼會殺他,只能說他該殺。

謙讓在中國的歷史上一直是一種美德,給孩子們學這個故事也是希望大家都知道這個美德,為人懂得謙讓,不要去斤斤計較,才能更加彰顯自己的人格魅力。

這樣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俗話說得好,處事讓一步為高,正是因為這些故事,很多孩子都會將這個做為一個準則來行事。

不過在不同的文化場景下看這件事,得出的結論也是不同的,孔融讓梨的故事在不少西方國家已經被列為了反面教材,這是為什麼呢?

西方國家關於這個小故事有兩種解讀,首先第一種,人們有謙讓的美德是好的,這是毋庸置疑的,在哪都是如此,只不過孔融讓出了大的梨子,只是被迫而已。

因為如果孔融不把大的讓出去,他的哥哥們有可能會揍他,也就是說他是迫不得已的,在他的哥哥眼裡這根本不是謙讓,而是一種屈服罷了。

兄長對於弟弟來說是強者,弱者對強者謙讓,根本沒有謙讓一說,只有強者把自己佔據的利益讓給弱小者,這種情況才能說是謙讓。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分析,這的確沒錯,因為強者本身就是更加佔據優勢,他對於某物是勢在必得,根本沒有弱者讓給他一說,因此也就沒有謙讓一說了。

還有一種解讀是,孔融這個人太過於虛偽,那麼小的歲數就知道作秀的,他這樣做只是在討家中大人的歡心,目的就是為了得到更多的好處。

西方國家也做了類似的實驗,他們也會表揚選小梨子的孩子,不過最終一些西方國家還是將這件事列為了一個反面教材。

原因很簡單,文化環境不同,他們認為不能讓孩子們放棄自己的天性,而去故意培養他們某種習慣,每當做完類似的實驗,無論孩子們選哪個他們都會表揚。

選大梨子的他們更加喜歡,在他們看來,這是孩子的天性,他們會稱讚孩子敢於追求自己想要的,選小梨子的孩子,也會稱讚,但是不少學者認為這類孩子或許是因為某種目的放棄大的。其實這都是可以理解的,文化不同對於同一件事物自然也會有不同的理解。

相關焦點

  • 美國人另類解讀「孔融讓梨」:不是謙讓,是在作秀,是虛偽的表現
    對此,孔融的回答是:「我年齡小,所以吃的不多,按道理應該拿小的吃。」孔融小小年紀,就懂得了謙讓,被親戚們看作是一個奇才。千百年來,孔融讓梨的故事,告訴人們凡事要遵守公序良俗,要有謙讓的美德等。然而,美國人看了這個故事後,另類解讀孔融,說孔融是在作秀。
  • 孔融讓梨:中國的道德典範,在美國卻成了反面教材
    「孔融讓梨」的故事相信絕大多數人都耳熟能詳,作為幼年時就該學習的道德典範,它不僅出現在各種啟蒙讀物中,還出現在我們的課本裡。通過孔融4歲就能把更大更甜的梨子讓給兄弟姐妹的故事,教育孩子們要遵守公序良俗、恭謙禮讓。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在中國流傳了近2000年的美德佳話,到了美國卻成了反面教材!
  • 其實,孔融並不想讓梨
    李賢註解的《後漢書·孔融傳》中《融家傳》是這樣記載的:」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們一起吃梨,孔融總是拿小的吃。有大人問他為什麼這麼做。他回答說:「我年齡小,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這樣的孔融,被大人們評定為聰明早慧,真是個知禮節、懂謙讓的好孩子。可是,讓我們回歸到事情本身。
  • 當儒家的「孔融讓梨」被儒家的「格物致知」解讀後~
    也就是,儒家的求實精神敗給了求事,許多事被片面地解讀到符合自己理念的方向。比如在《三字經》中被奉為謙讓美德經典案例的「孔融讓梨」。孔融讓梨的大眾解讀提到孔融讓梨,基本所有人都會想到這是作為謙讓美德來教育小孩子的典故。
  • 「孔融讓梨」是作秀還是美德,其為何在西方成了反面教材?
    「孔融讓梨」之所以能夠進入到課本中,成為了一代代孩子的榜樣,就在於孔融小小年紀,便可以戰勝自己的私慾,將大的梨分給哥哥和弟弟。維護家庭的和睦,讓父母甚是欣慰,並且長大之後,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以小見大,孔融從小便能有如此高的格局,為他之後能取得驕人的成就打下了堅定的基礎。
  • 《孔融讓梨》成為西方的反教材?孔融讓梨是一種表現還是美德?
    比如 「孔融讓梨 」,在我國 的歷史 發展 中,一直 是作為 一種 傳統美德 流傳 下來 的,但是 在西方人 眼裡 ,卻不被重視 ,甚至 把它當作 一種 反面教材 。聰明人 在小故事 裡。當時很多孩子都默默記下,一直按照這個標準來做,但當然很多孩子會問:孔融的爸爸為什麼讓四歲的孔融分這些大小不一的梨?積分不公平怎麼辦?孔融為什麼要對弟弟和弟弟採用矛盾對立的標準?他處理事情不是有固定的原則嗎?孩子的好奇心總是無窮無盡的。
  • 要不要給孩子講孔融讓梨的故事?弄懂儒家文化的謙讓,就知道答案
    大人們聽到後都認為日後孔融這孩子非池中之物,必成大器。而孔融讓梨也成為我國謙恭禮讓的典範。至今人們都用孔融的故事來教育自己的孩子要懂得謙讓,要尊老愛幼。而國人也確實都以此來規範自己的一言一行。但是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漂洋過海到了美國,卻有了不一樣的理解。
  • 孔融讓梨從小耳濡目染,在西方卻是「不道德」,孔融做錯了什麼?
    儒家非常重視孝悌,認為孝悌是做人和做學問的根本,因此孝悌總是放在最前面的位置,並且古代還將孝悌的觀念放進幼兒啟蒙讀物中,從小培養,比如三字經中的孔融讓梨,就是個家喻戶曉的故事。然而,在我們心中這則溫馨的預言,視為傳統美德的故事,在外人看來卻頗為不以為然,甚至完全變了味,這是怎麼回事呢?在此之前,先來回顧下這則故事。
  • 孔融讓梨,尊敬友愛兄長,學會正確的謙讓他人
    孔融在四歲的時候,就懂得應該把大個的梨讓給自己的哥哥們,懂得遜讓的禮儀。做弟弟的應該懂得對年長的哥哥的要尊敬。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代後嗣,東漢時期魯國人,也是東漢時期著名的文學家,與阮瑀、劉楨等並稱「建安七子」,在我國古代文學史上佔重要地位。孔融在很小的時候就懂得文明禮貌,他共有六個兄弟,他是最小的那個。
  • 孔融讓梨讓的是梨嗎?國學經典告訴您答案
    孔融讓梨讓的是梨嗎?曾經有一位老師將孔融讓梨的故事講給學生聽,讓學生交流這個故事的感受,學生們大多都說孔融具有謙讓的美德、要如何學習云云。唯獨一名學生,語出驚人:如果孔融不讓梨,他的哥哥們會揍他。這是他不得已的選擇。也許在他哥哥們的眼裡,他這不是謙讓,而是一種屈服。
  • 「孔融讓梨我不讓」怎麼就有理了
    道德教育不能教孩子說假話,也不能強制學生讓梨。    孩子說真話,這當然沒錯。但我始終不解,說出了內心的想法就意味著「不讓梨」有理了嗎?說孩子沒錯,但不能說「不讓梨就是對的」,甚至是值得提倡的。我們為孩子辯護,應該是辯護他的誠實,而不是利己。    道德是什麼?道德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準則。從「讓梨」到「讓利」,每個人都會做出自己的道德選擇。
  • 孔融讓梨這個成語故事,其實被後人誤讀了上千年
    大家熟悉他,就是從一個關於他的典故「孔融讓梨」中知道的。這個故事語出《三字經》:「融四歲,能讓梨」。它是指孔融小時候曾把大個的梨讓給哥哥吃的故事,從而教育小孩要懂得禮讓。就因為這件事, 從古到今他一直是中國孩子要學習的好榜樣。當然,《後漢書·本傳》、《融家傳》中也有記載。但事實上是這麼回事嗎?這個問題留到最後再做討論,我們先從孔融的一些言行中看看他的性格特點。
  • 人人都知道「孔融讓梨」,卻不知他拋棄妻子,最後被曹操殺死
    孔融讓梨的故事作為一個兒童啟蒙的教材,大人們都會要孩子學習孔融的這種謙讓精神。但是很少人知道成年後的孔融的性格,以及最後的結局。今天小編就希望和大家一起來討論討論這位歷史上有名的謙讓代表。孔融生於東漢,和曹操是一個年代的,同時孔融作為一個頗具才華的人,也是建安七子之一。按道理說孔融作為一個有才華的人應該能夠很好的報效國家的,可是孔融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導致了自己最後的悲慘結局,這個致命弱點就是自負。
  • 你所不知道的孔融讓梨故事
    孔融讓梨故事遍布各類兒童讀物甚至教材。原意是想借孔融讓梨的故事告訴小朋友要懂得謙讓的。可是最近發現,現在的故事成了這樣子: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誇他是神童。一天,父親的朋友帶了一盤梨子,給孔融兄弟們吃。父親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個最小的梨子,其餘按照長幼順序分給兄弟。孔融說:「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梨,大梨該給哥哥們。」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孔融說:「因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應該讓著他。」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漢朝。小孔融也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榜樣。
  • 孔融讓梨,讓還是不讓?
    圖片來源:網絡孔融讓梨的故事想必我們都耳熟能詳,孔融將大梨讓給哥哥,說他年紀小,應該吃小梨。孔融把大梨讓給弟弟,說弟弟比他小,他應該讓著弟弟。這個故事告訴人們,中國是禮儀之邦,尊老愛幼是傳統美德,凡事應該懂得謙讓。孔融讓梨的做法也成了君子之德的表現。曾有老師講完這個故事後出題:「如果你是孔融,究竟讓還是不讓?」一個學生答:「不讓」,老師告訴學生:「你答錯了。」學生爭辯:「這是一道選擇題,我選擇不讓。」
  • 「孔融讓梨」是一個千古騙局?
    內容如下:孔子的20世孫孔融4歲時,與兄長共食梨。孔融拿了最小的那個,人們問他原因,孔融答:「我是小兒,應該拿最小的。」這則故事經改編後收錄小學教材,意在培養小孩子的謙讓精神。寓意不錯,但這則故事的真實性令人懷疑。如果把真、善、美建立在一個可疑甚至虛假的故事上,它的說服力要大打折扣。
  • 四歲讓梨的孔融,本是傳統美德的代表,但是在西方卻成為了作秀
    融四歲,能讓梨——《三字經》孔融讓梨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講的就是孔融主動將大的梨子讓給其它的兄弟們,自己吃小的梨子。這個故事教導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在時間的發酵下,這個故事現已經成為根植於我們骨子裡的文化內涵。
  • 「四歲讓梨」的孔融真實的一面——不禁讓人驚呼「人設崩塌」
    建安年間,孔融先後擔任將作大匠、少府、太中大夫等職。這時曹操專權,他與曹操政治上頗有分歧,每多乖忤,終於在建安十三年(208)被曹操所殺。孔融生值漢室之亂,歷經桓、靈、少、獻四朝,一生「負其高氣,志在靖難,而才疏意廣,迄無成功」。終因書生氣太足、鋒芒太露而不見容於當權者。然而孔融生性耿介,揚善嫉惡,不僅名重當時,「海內英俊皆信服之」,而且很受後人稱譽:「懍懍焉,皜皜焉,其與琨玉秋霜比質可也。」
  • 四歲讓梨的孔融因謙讓出名,但後來牽連全家被殺,原因讓你想不到
    說起孔融,想到的便是孔融讓梨的故事。從故事中可以看出孔融在四歲時便懂得何為謙讓,但是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最後死於的便是不懂謙讓,而且因為他牽連算計被殺。孔融任青州刺史時,袁紹之子攻陷青州,不得已孔融只能出逃,投靠漢獻帝。
  • 孔融讓梨的危害
    以此分析孔融讓梨這一行為:從表現來看,是謙讓、利他的,並不屬於剛剛介紹的前習俗水平。而屬於習俗水平!所謂習俗水平是指:少年兒童能按照家庭、甚至集體或國家的期望和要求去行事,認為這本身就是有價值的,(不再像前習俗只考慮行為的直接後果)。習俗水平的少年兒童有了滿足社會的願望,這時他們能夠從社會成員的角度來思考道德問題,比較關心別人的需要,積極了解、認識社會行為規範,並遵守執行這些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