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20世紀最幽默的諷刺作家,伊夫林·沃為何被我們所忽視?

2020-12-17 澎湃新聞

(圖源:Getty)

作者 | John Self

編譯 | 林悅

原文來源 | 企鵝蘭登英國官網

犀利、恣意又靈動,伊夫林·沃的冷門佳作在當下勢必成為讓我們精神振奮、開懷大笑的完美選擇。

為什麼我們要在當下閱讀伊夫林·沃?他不是一個勢利保守的老頑固嗎?不完全如此,這僅僅是他為人們所熟知的一面。他是雷厄姆·格林認知中「我們這一代最偉大的小說家」,但時至今日,仍飽受著外界的誤解。儘管這種廣泛的誤讀並不會重蹈2016年《時代》雜誌的覆轍,將其列入「美國大學最受歡迎的100位女性作家」的行列。

當下重拾伊夫林·沃的原因十分簡單:我們急迫地想要尋找一些樂子,來振奮特殊時期中萎靡的精神。這一需求下,沃的寫作就顯得妙趣橫生:他犀利獨到的見解,恣意奔放的情感,辛辣戲謔的語言都使他的諷刺小說如今重返廣大讀者的視野。不論是《墮落與瓦解》中的大學學院、《獨家新聞》裡的新聞出版業,還是疫情時代時期引發讀者大量共鳴的主題———公共危機下的失序政府(《多升幾面旗》),都可以轉化為伊夫林·沃式的笑料,以博你一笑。

還有誰能比沃的寫作更具前瞻性?在他的首部小說《墮落與瓦解》(1928年)的第一頁,沃就火力全開地抨擊了牛津大學以騷亂、粗俗聞名的布靈頓俱樂部。這一「臭名昭著」的社團後為英國政界近三屆的大選中貢獻了兩名首相人選。伊夫林·沃在他的虛擬世界中將其化名為「波林傑俱樂部」,在書中他描寫到:

「說這是一年一度的聚會並不妥切,因為俱樂部聚會一次往往連續幾年沒有任何活動。......在上一次,也就是三年前的聚會上,有人把一隻狐狸裝在籠子裡帶進來,被大夥用香檳瓶子活活砸死。你可以想像那是怎樣一幅情景!」(高繼海 譯本)

「只因《舊地重遊》而聞名,

是他的不幸。」

伊夫林·沃的喜劇創作尤以諷刺見長,他的幽默作品抨擊了社會上的一眾大人物和所謂的道德模範。例如《獨家新聞》(1932年)中的報業大亨科鉑勳爵,他手下的海外編輯憚於他的威嚴,從不敢在他面前說一個「不」字。所以每當這個可憐人需要表示異議時,他都會取而代之地說:「某種程度上,科鉑勳爵。」另一例可以在《邪惡的肉身》(1930年)中找尋。小說描繪了20世紀20年代上流社會裡以未婚夫婦亞當和尼娜為代表的一批「妖豔的青少年」(「the bright young things」)。它毅然揭露了這些聲稱自己玩世不恭的青年是如何在日漸興起的「性開放」風潮中慢慢走向絕望和癲狂的境地。「搞來稿去就是為了兩個人上床,真要是想尋求肉體的快感,我寧願哪天去看我的牙醫。」這是小說中尼娜所宣告的一段青春宣言。(吳剛 譯本)

《邪惡的肉身》也許是伊夫林·沃寫過最出色的幽默小說。該作今年也迎來了它的90周年紀念日。即使將這部小說放在現代視角下,也不會顯得有半點過時。這不僅僅得益於沃輕鬆詼諧的筆調與活力四射的對白,更要歸功於他極具現代性的寫作手法(他聲稱自己創作出了英語文學史上第一部以電話對白為主體的小說)以及其作品體現出的深刻立意。《邪惡的肉身》是一幅表面光鮮亮麗,內裡膚淺空虛的人物群像。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永恆的文學主題,每隔幾十年就會在瓊·狄迪恩、B·E·埃利斯、奧特薩·莫什費格等人的作品中重現。

如果你只聽說過伊夫林·沃的一部小說,你大概率無從知曉他風趣幽默的寫作文風,因為他非常不幸地,因一本「錯誤的作品」而名聲在外。他的作品多數被其1945年的小說《舊地重遊》的光芒所掩蓋。這部作品涉及了懷舊情結、貴族階層以及天主教的文學母題。該作的改編劇集由傑瑞米·艾恩斯、安東尼·安德魯斯領銜,影片著重聚焦於二人的親密往事。再加上一隻泰迪熊玩偶,你就能得到電視劇史上極其著名的鐵三角。該劇在1981年播出後大獲成功,進一步提升了小說的知名度。

英國演員傑瑞米·艾恩斯和黛安娜·奎克在1981年版的電視劇《舊地重遊》(或譯《故園風雨後》)中分別飾演查爾斯·萊德與茱莉亞·弗萊特。

《舊地重遊》的盛名延續到了伊夫林·沃的生命盡頭。在作家臨終前,它依舊是其最受歡迎的作品。「它使我失去了我一度在同時代人中享有的重視,並把我引進一個受到大批書迷來信和受到報刊攝影記者包圍的陌生世界。」但對於那些讀過伊夫林·沃諷刺小說的讀者來說,它的受歡迎程度是難以理解的。《舊地重遊》莊嚴凝重,寫於戰爭期間,那一時期就像沃後來評論的那樣,是一個「暫時匱乏且災難迫在眉睫的悽涼時代。」「這部書裡充滿了對酒食的貪饞,對往日繁華的嚮往以及對於修辭和華麗辭藻的愛好。但現在我口福已滿,對於那些東西就感到不喜歡了。」(趙隆勷 譯本)正是如此。

事實上,正是由於伊夫林·沃對語言的一貫追求,才能使他的作品既饒有趣味又極富感染力。"我認為寫作無關於對人物心理的剖析,而是對語言的操練,對此我很痴迷。" 正是這種對絕對精準用詞的痴迷,才會讓他的笑話如此詼諧,情節轉折如此震撼,同時,雖然沃自己嗤之以鼻,但不能否認,他筆下的角色也正因如此而變得深入人心。

這一點在他最為平衡的小說《一掬塵土》(1934年)中體現得淋漓盡致,這是一部以託尼·拉斯特為主角的悲喜劇。這個不幸男人的一生是個徹徹底底的悲劇,他的境遇從本書開篇就開始了螺旋下降式的展開,以至於相較之下,他妻子的不忠已成為全書中最不悽慘的遭遇了。除了配有一個著實離奇、令人咂舌又極富膽識的結局之外,《一掬塵土》還證實了伊夫林·沃確實是一位傑出的文體家,用作家伊薩克·巴別爾的話來說,即「任何鋼鐵的武器都不能像一個恰到好處的句號那樣令人膽寒地直刺人心。」 在這裡透露任何一個細節都會破壞劇情的完整性,但請相信,所有這些元素都將包羅在這部精巧的作品之中。

(在本書中,伊夫林·沃寫作的非凡之處還可以在另一個例子上所顯現,那就是託尼和布蘭達的兒子約翰·安德魯這一角色。他無疑是文學史上被塑造的最為鮮明的孩子之一,但他的形象僅僅是通過言語而表現,書中沒有一處對他的直接描寫。)

沒錯,伊夫林·沃的確是一個極端保守主義者,也是個勢利眼,部分原因在於他與上層階級極其複雜的關係:他一直渴望成為上層階級的一員,卻求而不得。小時候,他寄信常用的郵筒離家隔著很長的一段距離,這樣他的信就能確保蓋有漢普斯特德的郵戳寄出,而非印著格德斯綠地郵局寒磣的名字。而當1959年英國授勳委員會沒有授予他夢寐以求的爵位,而是授予他大英帝國勳章(他認為該獎項只配頒發給「二等公務員」)時,他將信揉成了紙團,拒絕了這份好意。

「伊夫林·沃同上個世紀幾乎所有的主流作家都不太相同,

他的作品並未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衰落。」

作為一個諷刺作家,伊夫林·沃的寫作範圍涉獵極廣:他就像是佩勒姆·格倫維爾·沃德豪斯的一個翻版,不同之處在於其每一部作品的寫作風格都不盡相同。他寫了一本回憶錄(《一知半解》,以他被一隻水母所救而告終),一部反烏託邦作品(《廢墟中的愛情》),一本有關美國殯儀產業的喜劇(《至愛》),以及一個極其先鋒的寫作嘗試———一本有關他精神崩潰時期的自傳體小說(《吉爾伯特·平福德的受難》)。他甚至以高超的畫技為自己的部分作品繪製了內頁插圖。

最重要的是,伊夫林·沃同上個世紀幾乎所有的主流作家都不太相同,他的作品並未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衰落。事實上,許多人認為他的最後一次寫作嘗試———《榮譽之劍》三部曲是他藝術成就的巔峰。在小說家派屈克·麥格拉斯眼裡,「每個嚴肅的讀者每年都應該重新拿出來讀一讀。」

《榮譽之劍》是一部以主角蓋伊·克勞奇為主角的宏大史詩。小說一開始,他只是一名三十多歲的中年男人,自願參軍投身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中。「我生來就是炮灰。我無依無靠。我已經做好了立刻獻身的準備。」 撇去該作的時代背景,伊夫林·沃在細節上塑造了一個痴迷於查看新聞更新、閱讀幽默漫畫的男人。小說之所以經久不衰,不在於它展現了多少時代的變遷,而是揭示出多少人性中那些不曾改變的東西。

原標題:《Brideshead之外:作為20世紀最幽默的諷刺作家,伊夫林·沃為何被我們所忽視?》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可能是世界上最刻薄的幽默作家了吧
    ·瑟伯(我估計你們不知道,我還是說下吧,上個世紀上半葉最著名的幽默作家惹)的幾本著作之後,有點饑渴的我開始全網搜羅美國幽默作家。大概搜索了幾百年吧,我在眾多「幽默」作家中找到了我的白馬王子 —— 大衛·塞達裡斯。 大衛·塞達裡斯(David Sedaris),哈哈,如果你還沒有聽過這個名字,那得趕緊注意了。作為一位在美國火了30年的幽默作家,塞達裡斯已經出版了17部作品,其中包攬了大大小小各種獎項。據我所知,他和瑟伯的區別除了沒有尷尬的配圖之外,那就是「他不是直男」。
  • 被忽視的與被簡化的:我們要如何理解女權主義者瑪麗·沃斯通克拉夫...
    沃斯通克拉夫特去世後不久,戈德溫出版了一本關於妻子的回憶錄,對她的名聲造成了長達幾十年的詆毀。直到20世紀,特別是隨著女性解放運動的興起,她才有了今天的英雄地位。「當我們被迫去感受時,我們才會深刻地辨析。」1795年,沃斯通克拉夫特這樣評價自己。
  • 捷克為何有那麼多大作家?
    布拉格斯特拉霍夫圖書館上個世紀捷克文學的兩次繁榮「總的來說,捷克文學的歷史不是特別的悠久,但捷克在20世紀曾有過兩次文學藝術的繁榮。」高興告訴澎湃新聞記者,第一次繁榮是20世紀初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成立後,捷克出現了許多文學大家。
  • 黑人作家用黑色幽默揭開美國社會的矛盾和虛偽
    它用極度幽默的敘事,講述了一個荒誕的反抗故事。底層小人物決定改造荒謬的現實——一個黑人青年決定在21世紀的美國恢復種族隔離,一個大學生農民決定豢養一個黑奴,重新定義一座城市。因為這部小說的幽默高度和諷刺強度,保羅·比第被媒體評價為「可比肩喬納森·斯威夫特和馬克·吐溫」,《紐約時報》稱這部小說是喜劇文學的裡程碑,《衛報》稱這部小說的笑料密度「是一個喜劇作家所能達到的最高水平」。
  • 拜見幽默遊記作家布萊森
    拜見幽默遊記作家布萊森桂濤比爾·布萊森作為英文作家,是一個響噹噹的名字。他是美國人,在英國生活40年,出了好幾本幽默遊記。他是當今英語世界最多產、最幽默的作家之一,寫作風格受到眾多英語學習者喜愛和模仿。拜見布萊森那天,英國首都倫敦遭遇極寒,飄著雪花。
  • 講座︱重尋羅特:20世紀被忽略的偉大德語作家
    2018年9月15日,《羅特小說集》主編、復旦大學副教授劉煒與知名詩人、作家胡桑以及《羅特小說集》第一部小說《百日》的譯者吳慎一同做客思南文學之家,就「重尋羅特——20世紀被忽視的偉大德語作家」的主題展開了一場座談。
  • 拜見幽默遊記作家比爾·布萊森 透露寫作奧義
    比爾·布萊森作為英文作家,是一個響噹噹的名字。他是美國人,在英國生活40年,出了好幾本幽默遊記。在英美,幾乎每一家書店的暢銷書書架上,都能輕鬆找到布萊森的書。他是當今英語世界最多產、最幽默的作家之一,寫作風格受到眾多英語學習者喜愛和模仿。
  • 哈代是橫跨兩個世紀的作家,一生共發表了近20部長篇小說
    也許超過任何其他的英國作家,他在小說和詩歌兩個領域影響了從維多利亞時代向現代主義的轉變。哈代是最後一位重要的維多利亞時代長篇小說家,哈代又是第一位重要的英國現代長篇小說家,他的作品是19世紀創作方法與現代思想觀念和熱點問題的混合物。
  • 「成為幽默家,是為了生活」|馬克·吐溫逝世110周年
    4月21日,是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逝世110周年,這位以幽默、諷刺見長的作家,被評論界譽為「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他把辛辣嘲諷和幽默元素同時注入文學,從而深刻改變了美國文學的方向。當年4月20日,哈雷彗星到達近日點,次日,馬克·吐溫逝世。終其一生,這位「來自彗星的人」對中國情有獨鍾(早年甚至因為同情和「袒護中國人」而砸了飯碗),而作為回報,無論國內國際風雲如何變幻,他也始終是「中國人民最喜愛的美國作家之一」。
  • 《辛普森一家》用黑色幽默諷刺社會,仍值得思考
    《辛普森一家》這部動畫情景喜劇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末播出,至今仍未結束。2017年電影《辛普森一家》上映,在北美地區取得了7000多萬美元票房,並且獲得了多個獎項。這樣一部畫風簡單,人物表情浮誇的影片到底是憑藉什麼被人們稱讚的呢?我想最主要的還是影片中通過諷刺社會所表現的道理。
  • 王小波《黃金時代》:用幽默大膽的口氣,諷刺現實,說出人生事實
    他的身邊沒有一個人,但卻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遺產,豐富了我們的精神世界。雖然他只活到了45歲,短短的一生,但無數的現代人,卻還在讀著他的書,討論這裡面的思想。王小波用心最深,最令自己滿意的是他的小說,尤其是他的成名作《黃金時代》。
  • 與歐·亨利齊名的小說家薩基,再現 20 世紀前後歐洲社會
    《薩基短篇小說選》內容簡介《薩基短篇小說選》收集了英國諷刺短篇小說家薩基的作品。這些作品均從其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說集中選收而成。薩基一生著有短篇小說 135 篇。其中,又以《黃昏》和《敞開的窗戶》最為著名。
  • 20世紀文藝女青年有什麼梗?
    20世紀幾位叱吒風雲的知識女性之口。 麗貝卡·韋斯特(1892~1983)被譽為20世紀最出色的記者和遊記作家,自小爭強好勝的她恰恰最能體會女性寫作者面對的巨大社會壓力…… 這些富有幽默感,洞察世事,擅長嘲諷、批判和辯論的女性能帶給你的絕對不止一些茶餘飯後的逸聞趣事或雞尾酒會上的緋聞八卦。一針見血的口吻是她們性格的濃縮,也是她們人生經歷所成就的獨特風格。
  • 20個著名外國作家及代表作簡介
    詩人以一個寓言式的故事給我們指出了一條復興義大利,認識最高真理,達到完美境界的理想之路。人類要想走出黑暗、回歸正途,就需要在理性的引導下去認識人類所犯下的罪惡,經過各種苦難的考驗(遊歷地獄),滌除各種罪惡,改正錯誤(遊歷煉獄),在道德上加以淨化,然後還要在神學和信仰的引導下去認識最高真理,達到至上之美的境界(天堂)。但丁給我們指出的是一條道德自我完善的「內聖之路」。
  • 恩斯特·劉別謙:用最具特色的幽默反映最為諷刺的現實
    此前的系列,我們聊過兩位德國導演,即德國表現主義的代表人物弗裡茨·朗和F.W. 茂瑙。而這一期,我們聚焦的這一位導演同樣來自德國,只不過他有著不同的藝術風格,他便是恩斯特·劉別謙(Ernst Lubitsch)。
  • 20世紀,美國發展象徵主義,是現代文學藝術中一個較早的流派
    在大家不知道的20世紀西方文學藝術領域一個突出的變化就是反現實主義的現代主義取代了如果說當代西方哲學思潮是對社會變化所作出現實主義在文學藝術中的主導位置的理性思考、理性反映的話,那麼當代西方文學藝術就是對社會變化所作出的感性反映,它是現代人被壓抑的思想與情感的表現與爆發。飛速變化的現代社會所掀起的衝擊波把藝術家們推進到一個探索的新世界,創立起紛繁的現代主義文學藝術流派。
  • 盤點最不該被諾貝爾文學獎遺漏的十大作家
    1列夫·託爾斯泰評述:作為最偉大的作家之一,文學史上現實主義的珠穆朗瑪峰,列夫·託爾斯泰一直為後人所景仰。在諾貝爾文學獎成立伊始,對於首屆獲獎者,人們都普遍認為,非託爾斯泰莫屬,遺憾的是,託爾斯泰與該獎失之交臂,由此引發了巨大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