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與子同航的第739篇原創文章
真正的學習是以教為學,千萬不要小瞧了這個「教」的動作,這個角色往往並不在學生手中,而是在老師和家長的手裡。教育孩子是當下最熱議的話題,為了孩子家長買學區房,為了不輸於別人家的孩子各種報班補習,但真正的關鍵其實在於孩子身上,而並非家長身上。最近我看到了一則新聞,某學校老師給孩子布置了一道作業,讓孩子自己出題,自己當監考老師,自己閱卷考家長。很多家長紛紛曬朋友圈,孩子為了考住自己,學習的勁頭被激發了,不斷地查閱各種資料製作試卷以及標準答案。表面上是考家長,但這個過程中卻掌握了這些關鍵知識點,達到了學習的目的。
關於學習這件事兒,如果想要教別人,首先得自己會,才能傳授技巧。如果自己不會,怎麼能擔當得起這樣的角色呢?為了讓自己配得上這個角色,所以自己就得不斷學習,這就是「以教為學」的核心。為什麼絕大多數人真正開始工作了,卻很少對工作中的具體事物進行思考呢?在我看來核心的原因還是內在驅動力不足,我們並沒有以教為學的場景。很多時候我們會搞團隊分享,分享自己是怎樣做的。但這種分享更多時候是工作任務,並不是我們真正從內心心底想要這樣做。一個人最樂於助人的狀態被激發是什麼時候?那就是被幫助者真正有需求的時候。
作為領導者,我們要仔細觀察每個人身上的特性,知道這個人身上擅長什麼不擅長什麼,要學會不斷地營銷自己手上的各種任務,並說明背後對員工的利益點,這樣就能夠有效地調用大家的積極性。就拿我來說吧,我曾經最擅長的就是方案撰寫,但最不擅長的就是銷售談判。但很多時候因為崗位限制,自己是做策劃出身,很難有機會去接觸到銷售技巧,當然自己的這種需求也並沒有跟領導說,所以只能通過跳槽來滿足自己成長的需求,在某家營銷公司做起了SAM(高級客戶經理)。
有趣的現象發生了,因為經常跟帶我的總監一起出去拜訪客戶,每次回來我都大量地聽對話錄音,不斷地做好每次跟客戶溝通的會議紀要,我發現自己曾經跟別人話都不敢說,但現在無論遇到誰都能夠跟他侃侃而談,仔細分析並抓住對方的需求。因為自己的框架思維特別好,所以每次談話我都會在腦海中快速形成框架,ABC幫助客戶分析這個問題應該怎樣解決。如果當時公司能夠進行崗位輪換,自己的領導能夠發現自己的需求,自己還是特別樂於留在前公司的。所以,如果你是一個團隊的領導者,一定要自己觀察團隊中的每個成員的需求,並且通過需求滿足跟他們締結心理契約,這樣的你帶出來的團隊成長是最快的,大家對你的認同感也是最強的。
通過上面的案例,作為員工,在工作上有需求一定要及時提出來,很多時候領導是猜不出來的。作為領導者,要善於營銷手上的工作任務,並明確點出背後的利益點,這樣才能激發大家的內在驅動力。雖然眼鏡是心靈的窗戶,但很多東西光憑眼睛是看不出來的,這就有點像盲人摸象,員工與領導兩個人相互摸,卻始終不確定對方是不是自己想要的人。當然,這還不是最難的,最難的點在於你是不是能將下屬的成長需求,在老闆眼中翻譯成利益需要;將老闆的利益需要,翻譯成下屬的成長需求。
很多公司在招聘員工時,最忌諱的就是說「我是來學習的」。老闆不是做慈善,不可能既提供給你學習的機會,還給你開工資,那你的價值何在呢?在工作中也是一樣的,HR招聘的往往是上手就幹的老手。所以,聰明的領導在跟老闆溝通時,一定要把「利」放在最先,員工成長就意味著老闆就能少招人,省下來的經費繼續用於繼續支持公司發展,這樣你就能為員工謀求更多的福利,不僅獲得了員工的愛戴,同時獲得了老闆的認可。無論你的目的是學習成長,還是利益,在社會中一定要點明對方可能獲得的利益,這樣你就能順勢而為,商人在實現了他們利益的同時,你也實現了自己的利益。
以教為學是成長最快的方式,在工作中調大家的積極性,點明每項工作任務背後對員工的利益點,他們自然會激發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在跟老闆溝通時,一定要把「利」放在最先,這樣你就能為員工謀求更多的福利,不僅獲得了員工的愛戴,同時獲得了老闆的認可。
這裡是與子同航,好好學習,與子同航。幫你遠望視界,重新理解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