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很多人看到這個標題,第一反應就是:這是要學習拍馬屁的學問嗎?
當然不是,這個標題是想說「上下同欲」。《孫子兵法·謀攻》中說道:「上下同欲者勝」,即上下一心,既能百戰百勝。但是問題就在「上下一心」上。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私心和述求,即便是對項目負主要責任的領導也有自己的私心,在這麼多的私心中,大家力不朝一處使,就會出現南轅北轍的效果。
即使作為個人,我們很多時候也會出現口不對心的情況,嘴上喊著要減肥,心裡也發誓要一個月內將體重控制在120斤以下,但是手指還是不由自主地下單了今天的第三杯奶茶,還特意加了厚厚一層奶蓋。
口不對心
難道就無法實現上下同欲了嗎?當然不是,而是要有一個杆子將所有人都串在一起,讓每個人都從內到外、從精神到手指都投入到統一的目標上,這個杆子就是「利」,實現「利出一孔」的效果。
有些企業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一個部門大家一起加班加點,終於完成了某個緊急任務,結果上級部門表揚了一下部門的領導,並將獎勵和榮譽都給了領導,部門的其他人都屬於「XXX等」中的那個「等」,並且只拿到了加班費,其他都沒有。
這種情況發生1、2次,團隊的士氣就衰竭了,領導會越來越累,一方面對下面「懶惰」的員工憤怒無比,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協調更多資源投入進來,這樣的結果就是團隊規模越來越大,幹活的效率卻越來越低。核心的原因就是「利歸一人」。
很多銷售型的企業中,主管會從下屬的銷售額中提成,所以大家努力的目標就從提高銷售額變為「提升為主管」,這也是另一種形式的「利歸一人」。
利出一孔,方可同心協力
就是集眾人之私,成團隊之公,就是將大家的期望歸攏到一點上,然後一起努力,最終實現團隊的整體勝利。
歸攏預期的前提是分好蛋糕,確定每個人從項目和部門整體業績中能夠獲得哪些好處,從而明白自己的奮鬥意義。
至此,假設你已經明白部門的年度目標、每個人的分工、年底的收益和你的預期收穫了,那麼你就可以埋頭幹活,一直幹到年底分蛋糕?
那還是不夠的,做得再好也只是及格分,為什麼這麼說呢?
你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了,但是你知道做到什麼樣的程度才是最好的?這個「好」的標準是什麼?
你可能會說:這個嘛,好辦,我去和領導確認一下。
你和領導確認後,知道了自己任務的輸出標準,那就夠了嗎?你知道上遊環節要給你提供什麼樣的支持?他們輸出的成果如果質量達不到你的要求,就會影響你的績效,你怎麼辦?
你可能會說:這個嘛,好辦,我再去和領導確認一下。
經過七八輪的確認,終於對自己的任務有了七七八八的了解,那麼就真的一點問題都沒有了嗎?
不會,在工作過程中一定還有很多問題需要反覆確認,你感覺很煩惱,你領導更覺得你不靈光:小張這小子咋回事,一點小事都要囉嗦半天,不堪大任。
如果你知道了他的評價,你是否覺得很委屈:我是為了更好的工作,卻得到這樣的評價,我容易嗎?
看問題的角度不同,格局不同
打個比喻,你所有的這些問題,都是試圖從樹葉、樹枝上來推導出整顆大樹,這個難度是相當大的,換個角度說,就是你沒有真正的理解領導的意圖,還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來看待任務,結果當然是滿眼的樹枝、樹葉。
所以,你需要做的是:站在領導的角度看任務,如果可能的話,站在他的領導的角度來看任務。
這個時候,你的視野就會非常開闊,看到一個整體的大樹(部門的任務),並且拉近後能看到裡面的每個樹枝和樹葉(各個細分的任務),開始真正理解各個部門、各個成員之間的關係和分工。
站在樹底,只能看到枝葉
1、假設你是最終責任人
假設這個任務是你來負責、你來兜底的,最後也是你來向上匯報。那麼你會如何安排任務?需要哪些人員、他們的技能如何?與其他部門之間如何協同?
在這樣的整體框架中,你的具體任務在哪一塊?需要哪些人來協助?輸出什麼樣的成果就可以最大效率的提升整體任務的價值?
有了這個整體的視野和思維,你看待部門、任務、人員的格局就不一樣了,原來是仰視的視角,現在是俯瞰棋盤的視角,從一個棋子的視野提升到棋手的視野,境界上實現了一次飛躍。
你可以帶著這樣的格局和思維與領導交流,站在他的角度來分析、分解任務,那麼領導一定會非常欣喜地歡迎你,因為終於有人能夠真正地分擔他的壓力了,而不是天天來問一些常識性的問題。即使你的意見和看法不那麼全面,但是在交流過程中,這些缺口會逐漸補齊,也會讓你更客觀、準確地完成任務。
2、探尋結果和意義,讓任務變得更有趣
說實話,每個任務都是需要付出艱苦努力才能實現的,那麼作為部門的主管,他怎樣才能推動這個任務完美收官?讓這個任務變得更有意義是一個策略,例如你生產的口罩是防禦新冠病毒最強利器、你生產的雪糕是夏天超越肥宅水的無上妙品等。
你可以和領導討論一下這樣的話題,看看他的意見和看法,或許你們會碰撞出很多好玩的火花。
3、雙路徑交叉,找到儘可能多的共同點
將你(代表著大多數員工)的述求和部門的述求列出兩個列表,這兩個列表就是兩個路徑,確定兩個路徑中的重疊的部分,越多越好,這些共性的地方就是「利出一孔」的基礎,也是你和領導溝通交流的共同話題。
有了這樣的共同點,一方面你可以正確理解部門目標和任務,另一方面可以基於此來說服其他人員支撐你的工作。
雙路徑交叉,找到共同點
為了真正替領導分憂,可以從下面三點入手:
1、以項目最終責任人的角度來審視項目和任務
2、找到任務的價值和意義,賦予其使命感
3、通過交叉路徑,找到共同點
做到了上面三點,就算是能夠真正替領導著想,並且你也從打工者思維轉變為領導者思維,為以後走上領導崗位打下基礎,這才是最重要的,不是嗎?
(關注鐳師兄,華為20年,我們一起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