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父母也是要具備智慧、講究方法的。只有擁有智慧,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我們注重教育方法的探討,更要注重教育智慧的啟蒙。
每位父母都希望孩子好,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孩子怎樣才會「好」。許多父母把教育目標鎖定在「考大學」這件事上。但事實上,並非只有上大學才有機會,也並非上了大學就一定有機會。
健康的人格、積極達觀的態度、適應環境和把握機會的能力才是人生幸福的基本保障。
懂得自己的言行意味著什麼
孩子不用刻意觀察,在潛移默化中就會受到父母的影響。我們想要怎樣並不重要,孩子從我們的行為中看到什麼、學到什麼才重要。
在孩子面前,我們必須小心做事,考慮自己這樣做對孩子意味著什麼。
懂得該怎樣去做
知道做什麼,叫做有方向;知道怎麼做,叫做有能力。沒有方向,努力和速度沒有意義;只有方向沒有方法,方向本身就沒有意義。
父母並不好當,但是必須當好。凡事都有解決的辦法,我們不可知難而退,必須探究如何解決。
父母該以身作則
既然教育是為了讓孩子將來能夠更好生活,那麼,生活就是教育的方向。
生活中,父母通過自己的做法給孩子示範,根據孩子面臨的具體情境向孩子提出建議和要求,給孩子創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和生活環境,以此來實現對孩子的教育。
所以,生活的邊界就是教育的邊界,生活的過程就是教育的過程。
懷有「成長意識」
從孩子誕生那一刻起,我們的生活就開始因孩子而改變,有些人變得出乎意料的好,有些人變得意想不到的糟。
我們期望孩子健康成長的同時,自己也要有「成長」意識。父母是「學」著做的,不可能一開始就會,做父母的本領要慢慢練就。
懂得自我懷疑的必要
我們眼中的孩子和孩子的實際情況往往有很大的差別,我們對孩子的理解來源於自己的經驗和理解方式。
懂得自我懷疑,防止固執己見,抱著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的態度,時時謹慎,用更為多元的方式感知孩子,會開闢全新的親子關係和教育境界。
教育是幫助,不是創造
教育就是幫助孩子成為他本來可以成為的人。智慧父母懂得和孩子一起觀察和發現孩子的天性。
人生而不同,各有所長和所短。有智慧的父母會幫助孩子揚長避短。
孩子不是一塊任我們隨意雕刻的石頭,而是有著自己獨一無二天性的個體,做父母的責任是幫助孩子發揮他天性中的長處,克服他的短處。
懂得教育的界限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所以每個人對孩子的教育必然也有自己的局限。因此我們為孩子保留他們吸收新思想的空間。
你的努力有多少,你的步伐就有多遠。 告訴孩子努力的意義,也是為人父母教育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