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多言數窮,不如守中」,這世間,沉默是金

2020-12-11 坦然的狐狸

水靜則流深,語遲則人貴。

我們總愛誇讚一個人口才了得,巧舌如簧,但生活中,越來越發現,聽和說同等重要,善於沉默的人,更善於溝通,他們懂得讓對方多說,自己多聽,然後在適當的時候出口,往往一鳴驚人。

古語有云:言多必失,眾口難調。

再八面玲瓏的人,也有失算的時候,再能說會道的嘴,也有說錯話的時候。少說,與世無爭,止語,安分守己。

01沉默不是無言,是適時沉默

黃庭堅曾有八個大字留存:萬言萬當,不如一默。

清朝大臣張廷玉曾經把這八個字當作一生做人守則。張廷玉絕頂聰明,又很謹言慎行,心裡門清,卻從不輕易發表看法,不張揚,不居功,這樣的處事風格,深得兩代皇帝的寵信。

沉默不是無言,而是適時地沉默。這時的沉默,是一種態度和智慧,不是心中無丘壑,腦中空空,而是一種隱忍,一種傾聽。不是不發言的怯懦無知,而是正在積累和隱忍。

沉默是金,金,肯定是貴的,人貴在能沉默。

就像我們買東西時候的討價還價,當攤主讓你開口說價的時候,千萬不要說,要等著對方出價。談判時也是如此,當你開口的時候,你的話語裡就藏著你的底牌,所以,先觀察、思考,讓對方摸不到自己的底細,等待對方露出破綻。

道德經裡有一句話叫做: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意思就是,話講得越多,越把自己暴露得太多,很多話其實都是廢話,還不如保持靜默,把話保留,到合適的時機再說。

02懂得裝傻,懂得沉默

曾國潘曾說過:聰明外露者德薄。

當一個人話語太密,畢竟外露的心思過多,很容易讓人一眼看出心裡的精打細算,反而沉默的人,沒有表露心意,讓人捉摸不透。

裝傻是什麼意思?就是心裡明白,但是不說。裝傻就是學會沉默。

不該說的不說,不能說的不說,不隨意打斷別人的話,是個聰明的傾聽者。

太精明的人往往沒有人會靠近,裝傻的人沒人想疏遠。當你沉默裝傻的時候,才能看清人心,遠離是是非非。

有句話,叫做「貴人語遲」。我們在遇到苦難,遇到不平的時候,難免憤憤不平,難免會激動惱怒,如果不能保持沉靜,難免讓問題雪上加霜,所以,此時,如果能做到「語遲」,很重要。

能讓自己的心靜一靜,讓語遲一遲,才能把問題處理得更加全面周全。

03沉默讓生活簡單明了

愛沉默的人往往都是有故事的人。因為看多了人生的風雨,剩下的就是沉默。不是沒什麼可說,而是不想說。

因為看透世事,所以不說,因為明白人情世故,明白了事實真相總有它狡猾之處,所以,沉默不語。

用這種態度生活,生活也簡單明了。

人生路,風風雨雨,經歷過起起伏伏的人往往心靜如水。沉默是最好的與生活相處方式。並不是忘記,並不是逃避,而是順其自然。

有些事,明白了就好,對別人尊重,也是對自己的保護。人活一世,是心靈的歲月沉澱,心中有一片海,任誰也掀不起大浪。

水靜則無聲,情真則無語。很多事,很多人,沉默勝過千言萬語,懂得了取捨,懂得了豁達,是面對生活的睿智,更是洞悉生活真相的表達。

淡然處之,過去的就過去了,畢竟時過境遷,多說無益。

04結語:

時光如逝,歲月如梭。光陰讓人不斷成長,從一個嘰嘰喳喳的少年成長成一個惜語如金的成年人。那些經歷過的故事,曾經遇到的人,讓目光更加深邃和睿智。沉默是成長中學會的一項技能。

佛說,人生實苦。世上沒有那麼多感同身受,你的苦在別人眼裡可能就是個笑話。適時的無語讓人看到的更多,聽到的更多,不去抱怨,想得更加周全。

不是原地踏步,而是更加美好。

能夠遇到懂的人是幸運,在不懂的人面前,一萬句也不一定能夠入心,而我們終其一生,能夠遇到懂的人也不過二三,多說多錯,不期待,就不會有依賴,所以,學會沉默,才是愛自己,才是自己最可靠的後盾。

用文字養心,用詩書養魂!感謝您的關注!——坦然的狐狸

相關焦點

  • 為什麼人們總說沉默是金,老子在《道德經》是這麼說的,很現實!
    我們之前提到過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這「善言無瑕謫」聽起來似乎太絕對了,一個人的言論再怎麼無懈可擊也難免會被人找到漏洞的。因此,我們可以認為,沒有瑕謫的言論是不可能存在的。《道德經》又有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 話越多越錯,老子用《道德經》教會人們:話多的人越要學會沉默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老子《道德經》「多言數窮,不如守中」,這就好比一個人,說的話越多,便會讓自己走投無路。與其如此,倒不如讓自己保持沉默,把要說的話,儘可能地藏在心裡。從古至今,文學的魅力無以言表,更是無窮無盡。千萬本書有千萬種意思,一千個人有一千種思想,因為這些千千萬萬,組成了千奇百怪的思想。
  • 道德經中最勵志的句子
    ——老子《道德經》8、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 9、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老子《道德經》10、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老子《道德經》11、天欲其亡,必令其狂。——老子《道德經》15、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16、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 若你身處逆境,請細品《道德經》中最經典的三句話,讀後豁然開朗
    《道德經》又名《老子》,作者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時期楚國苦縣(今屬河南省)人,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相傳,老子晚年騎青牛西去,並在出函谷關之前留下了五千言的著作,即《道德經》。《道德經》飽含辯證思想,建立起以「道」為核心的哲學思想體系,主張「清淨無為」,是一部優美的哲學史詩。今天我們來品讀其中最經典的三句話。1.天下皆知美之為美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 《無門檻讀懂<道德經>簡帛版》第五章解讀
    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道德經》通行本(王弼注本)——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chú)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tuóyuè)乎﹖虛而不屈(jué),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白話文註解】天地是無所謂仁不仁慈的,把萬物當作草紮成的狗一樣(任其自生自滅。芻狗就是草扎的狗,祭祀完了就扔了)。
  • 老子《道德經》第五章原文、注釋、譯文、導讀及解析(收藏版)
    《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全文共約五千字,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 《道德經》:怎麼做才算放「空」自己?
    發現我的《道德經》文章發出去以後,有很多朋友留言討論,有持贊同觀點的,有持反對觀點的。從這些留言可以看出,大家在看我文章的時候,都在思考老子的思想。每次看到朋友們的留言,我心裡都非常開心,開心的原因,不是因為我文章寫得有多麼好,我覺得的從我的觀點去理解《道德經》,能對大家稍微有那麼一點點的啟發,我就覺得非常開心了。
  • 《道德經》: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在緊張的逆推解讀《道德經》的過程中,為了使自己能夠有一個更開闊的思路,也為了能夠更加真實的反映《道德經》中每一個漢字的含義,我不僅查閱了
  • 怎樣理解《道德經》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很多人都誤解了
    在仙俠小說、仙俠影視劇中,經常會出現老子《道德經》中的這句話:「天地不仁,惟萬物為芻狗。」一般人會以為這是說天地不仁義,世界很殘酷的意思,這其實是誤解了老子的意思。《老子》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 「儒、釋、道」三學 ——《道德經演繹》第十二章
    「儒、釋、道」三學——《道德經演繹》第十二章《道德經》五千言,一言以蔽之:「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 《道德經》裡最經典的10句話,大道至簡,說透人生智慧!
    老子《道德經》是道家文化的一個源頭,是中國道家思想的原點與瑰寶。
  • 感悟《道德經》
    這就是「道」的簡單、樸素、微小使它成為了造就萬物的素材,天下萬物莫不由微小組成,故道常居於小。捨出自己而成就他人,這種甘願付出,不求回報的精神就是「道」的品質。這種品質在《道德經》裡也叫做「柔弱」,即永遠把自己的私慾放在最柔弱的位置。而把付出放在最強大的地方。 「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
  • 越是關鍵時刻,越要讀《道德經》這8字真言,學到就是賺到!
    我們就得來學習學習《道德經》這8字真言了: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爐子的風箱)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若守中。莫大先來翻譯下字面意思:天地沒有仁義可言,聖人也沒有啥仁義可言,都把天下的百姓和萬物當成了祭祀的草人草狗。
  • 《道德經》:三種性格,命最好;看你佔有幾個
    我們常說「百鍊鋼不如繞指柔」,《道德經》中說「夫唯不爭,故無尤」,隨和的人就像水,看上去柔軟,卻隱藏著無窮的力量。中國有句話叫「粗暴者所得甚微,溫順者所得甚多」,是說人在做事時的性格很重要。同樣一件事,由於性格不一樣,可能導致其結果出現很大的差別。做人隨和,說話做事給別人留餘地。
  • 金玉滿堂,亦能守之 |《道德經》第九章
    我們能從《道德經》第九章裡學到的是:既要知進,也要知退,進退自如,方是依道而行。首先從字面意思上來解釋這段原文。「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持,是手裡捧著的意思;盈,是滿的意思;已,是停止的意思。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說,手裡捧著的東西如果已經滿了,就不要再往裡面裝東西。
  • 《道德經》——第五章聖人不仁是大仁
    這一章耳熟能詳,可到底在說些哪些事情呢,下面做一些簡單解釋。《道德經》全文的思想就是無為,這很容易讓人理解為不作為,不是這個意思。是讓我們要站在無為的角度去有為,這個「為」可以解釋人的欲望。有了這樣一個理解之後再來讀這段話。天地就是我們說的大自然,制定世間一切規律的那個玄之又玄的概念,老子不曉得怎麼去稱呼它,所以把它稱之為「道」。它是不仁的,什麼是仁,從人從二,表示兩個人相互關愛。
  • 《道德經》中「湛兮,似或存」的智慧:享受人生孤獨是一場修行!
    尹喜把老子留在那個過函谷關地方攀緣了好幾天,最後留下了《道德經》。雖然這只是個故事,但從中能看到老子的精神世界是豐富的,但是老子的個人世界是孤獨的。都說孤獨的人更容易成功,在這裡說老子是最恰當的,一人騎一青牛西到函谷關,在老子的內心世界只有《道德經》和他的老子思想。
  • 《道德經中的修持法》
    這是源於《易經》的理法,象具有無限性。以上四個方面的觀法,非常重要。可以概括丹道裡的所有的觀法。(4)守法。《道德經》裡的守法,有守中、守一(抱一)而得一(抱一、守一的結果)。守中:《道德經》第5章云:「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守中是丹道一個重要原則,中,即是陰陽的交合之中,也是陰陽不偏之中。不偏不倚之謂中,偏陰偏陽之謂病。中即是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