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普校上學這條路,對譜系娃的家長來說真是處處皆考驗。上學前,要考慮如何選擇學校,要不要陪讀,怎麼跟學校和老師解釋孩子的情況;進學校後,便擔心孩子怎麼和同學相處,會不會在課堂上搗亂,會不會被欺負,一顆心懸著就沒放下來過。
對於上學前的準備,我們前些天跟大家分享的豆媽的故事(陪讀被拒,老師一句話讓這位媽媽轉悲為喜),是一個很好的參考例子。豆媽雷厲風行,雙管齊下,一邊幫助自家豆豆提高能力,一邊不停為他攻克環境障礙,順利地把豆豆送進了普小大門。豆媽的經驗,可以為計劃將孩子送入普校的家長們提供思路。
而孩子進普校後,隨之而來的新問題,是如何能讓他們更好地融入環境?對此,本期的兩位故事分享者,三牛媽和童爸,可是非常有發言權,他們都是孩子已經在普校待了好幾年的家長,在他們的努力下,孩子能力得到最大提升,校園生活安穩而日漸豐富。現在,我們就來聽一聽他們的經歷和心得。
三牛進了普校,三牛媽最擔心的事情,就是自家孩子不被別的孩子和家長接受。精心給三牛挑選了陪讀老師,卻依然不放心,因為三牛那時的情況太典型了。
剛入校的三牛,在教室裡完全坐不住,老師說話也不聽,而且特別敏感,幾乎對學校的一切——早讀、升國旗、早操、語文課齊聲朗讀,都接受不了,動不動鬧情緒,只能由陪讀老師帶著在校園裡晃。
三牛媽著急,但又清楚知道急不得。首要的事,是保證三牛不對學校和班級秩序造成太大影響,這樣才有可能長久地待下去。
於是,三牛媽用上了各種辦法,來降低三牛的「存在感」。
跟學校商量後,決定讓三牛每天只上半天學,另外半天去機構幹預,一邊融合,一邊補習弱項,而不是把孩子完全扔到學校——容易引起反感。
給三牛辦理隨班就讀,既減輕老師教學考核的壓力,也避免別的家長抱怨三牛拖了班級學業的後腿。
整個一年級,不讓三牛參加有家長在場的集體活動,怕孩子們剛入學,家長都比較焦慮,也會更介意三牛這個特殊孩子的存在。
對外把好環境關,對內則由陪讀老師、家庭和機構幹預多管齊下,鍛鍊和培養三牛的能力。慢慢地,三牛能待在教室的時間越來越長,三牛媽初步的目標達成了。
學習中的三牛
下一步,就是怎麼幫三牛更多參與到校園生活中。
二年級時,三牛的身影開始在班級活動中出現。有時三牛遇見一些小問題,陪讀老師會輕聲讓同學提醒他,增加三牛與同學之間的互動。
「早上好!」剛開始聽到同學們跟他打招呼,三牛無動於衷,陪讀老師就一點點地引導他回應,直到三牛會主動跟同學說「早上好」。
當三牛在陪讀老師的幫助下,不斷克服障礙、融入集體時,三牛媽則進一步幫三牛做好「後勤保障」,積極地加入了家委會。而且凡有活兒必到,總是默默承擔沒人願意做的苦活、累活,慢慢地,就在班級群裡混了個臉熟,有時忙完還會得到刷屏致謝——「感謝三牛媽媽為班級的付出!」
「我還被評為學校的三好家長。這麼算來,我得學校獎狀的時間比三牛還要早一個學期呢!」三牛媽略帶自豪地說。
比得獎狀更開心的,是家長們漸漸接納和包容了班裡有個需要專門有人陪同的特殊孩子;還有老師們對三牛的理解和照顧。三牛從一年級到現在四年級,班上一共換了5次班主任,任課老師換得更多,但每次老師們都會特別認真、仔細地交接三牛的情況,用不著三牛媽操心。
同學們也很自然地把三牛當成了班級一員。在學校消防演習的時候,當三牛終於鼓起勇氣從兩層樓高處往下速降,全班同學高聲為他加油;當三牛信心滿滿地走上講臺,去表演他最熟練的雙手拍球的時候,全班同學為他鼓掌;當三牛媽送三牛去上學的時候,有同學在校門口看見三牛,會很大聲地、自然地叫三牛的名字,然後跟他一起走進學校。儘管三牛全程高冷範兒,都不怎麼看人家……
三牛和同學
同時,三牛個人的能力也明顯提高了。今年疫情後複課,三牛在課堂上的專注和跟隨度有了很大進步。學校同意給三牛每周加兩個半天的課,這樣,三牛每周就有兩天全天在學校上學啦。
三牛以前堅決不碰學校的飯,經過陪讀老師兩年多的塑造,逐漸可以吃點主食,到這學期有了重大突破。現在三牛在食堂吃飯不但能吃完,而且已經學會自己去添飯,還不忘跟食堂師傅說:「多加肉!」
還有前不久,三牛第一次獨立完成數學考試,拿到了16分。數學老師為了保護三牛的自尊心,也看到了三牛的進步,將16分改成了「好」。還專門在試卷上寫道:「你太棒了,自己獨立完成,沒有落下一道題,進步非常大,繼續加油呀!」
三牛媽說到這裡,感動得要落下淚來。她在說起這一件一件小事的時候,滔滔不絕,並且自動過濾了回憶裡的艱辛和痛苦,只願記得三牛每一次令人欣喜的進步。三牛的每一步都離不開媽媽的付出和鋪墊,但對三牛媽來說,只要三牛在慢慢變好,那些都不值一提。
採訪童爸前,就聽泡爹說過,童爸的情商特別高。這一點,在童爸為童童融合所跟人打的交道中,處處可以體現出來。
童童剛入校的時候,生活自理和行為規範都還不錯。她在課堂上最大的問題,一個是注意力不集中,經常會走神。另一個是會做一些跟課堂無關的小動作,比如無聊時把自己的馬尾辮解下來,然後重新再扎。這些小動作,可能會影響到周圍的同學聽課。
「童童的注意力只能持續10分鐘左右」,老師告訴童爸。為了提高童童的注意力,童爸把小區裡幾個孩子聚到一塊兒,在家裡給他們上集體課,每次童童快要走神了,童爸就及時地把她「拉」回來,強化童童專心聽課的行為,慢慢延長童童注意力集中的時間。
光在家裡幹預還不夠,童爸試著跟老師建議,在課堂上每隔10分鐘的樣子,問童童一個簡單的、她能回答上來的問題,答對了就給她代幣獎勵。
「我會把自己在家裡用過的一些有效,同時操作比較簡單的幹預方法告訴老師。當跟老師溝通的時候,一定不是教老師怎麼做的口吻,而是講述以往經歷的口吻。最後可以問一句,不知道在學校裡適不適合這樣去做?適當地放低姿態。」童爸饒有經驗地說。
在向童童提問的過程中,老師又發現,童童特別缺乏自信,回答問題的聲音總是很輕。童爸知道後,就對家裡說話的音量做了等級劃分,分別錄下不同等級的聲音放給童童聽,然後教童童區辨音量大小和相應等級,再教她選擇合適的音量去回答問題。無論是在家裡還是學校,只要童童用了合適的音量,都會得到兩倍代幣獎勵。
對於童童小動作過多的問題,則由老師直接提醒童童。老師也特意叮囑坐在童童周圍的同學,及時地提醒和幫助她。
社交方面,童童性格比較乖巧、文靜,沒有攻擊性的行為,但有時會出現一些不太恰當的社交行為,比如說話時習慣指著別人,或者同學被老師批評時在一旁笑。
「童童因為不恰當行為和同學發生矛盾的時候,我告訴老師的幹預方法也會大大派上用場」,童爸有些得意地說,「老師可以正確地引導童童和同學互動。」
更多時候,童童安安靜靜的,基本不會主動發起互動。為了提高童童的社交能力,童爸想了各種法子。每逢新學期開學,童爸都會讓童童帶幾盆綠植到教室裡。一來想著難免童童落單,這時可以去觀察綠植的生長過程,積累生活經驗和知識。二來綠植的變化也可能吸引來別的小朋友,童童就多了與同學們交流互動的機會。
學校有活動,只要在童童能力範圍之內的,童爸儘量都帶著童童參與。當然,會先跟童童商量,尊重她的意見。去年暑假,上海剛開始實行垃圾分類,童爸給童童爭取到班上5個去社區做垃圾分類志願者的名額之一。結果童童越做越喜歡這份工作,每天樂呵呵地跟著成人志願者,在垃圾箱旁耐心提示居民分類規範。原本只要求去10次,她一共去了20次。
這類活動參加得多了,童童慢慢在社交上沒那麼羞怯了。而總是積極支持班級活動和班級工作的童爸,也成為老師心中的模範家長。老師呢,看到孩子和家長的努力,自然就會對孩子更上心。
和老師打好關係還不夠,同學關係也不能忽視。童童在班上有兩個關係不錯的小夥伴,都是童爸「找」的。一個小女孩,跟童童幼兒園就是同學,也住同個小區,關係一直不錯。有一次,小女孩想報跳舞班,但她父母有些猶豫。童爸就抓住「機會」跟女孩父母說,童童也想學,讓她們一起學吧,有個伴兒,回來還能一起練習。後來女孩如願上了跳舞班,心裡很感激童爸,跟童童的關係也更近了。
另一個小男孩,學習不太好,放學後經常被老師留校。童爸接童童時常能遇見男孩媽媽,打個招呼,聊聊天,漸漸熟悉了,就試探著把童童的情況透露了一些給她。男孩媽媽主動表示會讓自己孩子多幫助童童,而小男孩確實也做到了。
「有一次下課的時候,同學們都在排隊接水喝。但有個調皮孩子偏要插隊,童童就指著他說,你幹嘛插隊?你要喝水,就要到後面排隊。對方氣得要打童童,還好有兩個小夥伴攔住他,讓童童脫身去找了老師。」童爸回憶起來,依然印象深刻。
「現在,童童五年級了,各方面情況都有不同程度的、明顯的改善」,童爸說,「上課走神,做小動作,還有自言自語等等問題行為的頻率都降低了很多;也會去幫助同學,借借文具,幫著擦擦黑板什麼的——她是班級的『黑板志願者』。這是老師告訴我她主動幫個子不夠高的同學擦黑板的事情後,我跟老師提議的。」
童爸對童童現在的情況感到滿足,但對未來仍抱著更大的希望——「我希望有朝一日可以把孩子身上頑固的問題行為全部消退掉」,童爸語氣是篤定的,「我相信,只要我腳踏實地地努力,孩子會越來越好。」
與普通孩子不同,譜系孩子上學,更多的事情和挑戰落在了家長身上。如何跟學校和老師建立良好的關係,給孩子創造良好的融合環境;如何打消別的孩子和家長的疑慮,讓他們不反感特殊孩子的融合;如何讓孩子能不被環境丟下,在和普通孩子的社交中提升自己的能力……沒有哪一個方面,是容易的。
但我們有像三牛媽和童爸這樣的家長,不慌不亂,不急不躁,帶領孩子一點一點地克服障礙,也迎來了可喜的變化。願他們的故事,能為或許正因孩子融合不順而焦頭爛額的家長提供經驗,也帶去希望。孩子一定有慢慢變好的可能,我們要堅定地站在他們身後,相信他們,保護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