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遊刃於汽車尺寸之間的「攻城獅」
東方網4月24日消息:據《勞動報》報導,隨著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車輛的外觀、品質性能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關注。
車身精度體現著汽車企業的製造水平,而尺寸工程則是不斷打磨精度、控制產品的重要因素。
17年來,泛亞汽車技術中心的胡敏一直奮戰在尺寸工程領域,實現了國內尺寸工程的從無到有,從簡到精的突破。隨著不斷參與各大項目以及學習積累,她成長為通用汽車體系在中國最早一批尺寸專家,指導制定了多項開發流程,成為國內車輛尺寸工程領域內的技術帶頭人。
身體力行填補行業空白
2000年,胡敏從上海交通大學車輛工程專業博士畢業,進入泛亞汽車技術中心。經過17年的錘鍊,逐步成長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公司專家級工程師。
胡敏所從事的汽車尺寸工程工作,與上下遊業務的配合度要求極高,關係著汽車設計、質量及四大工藝,在滿足成本等要求的同時,還要與其他系統性能實現平衡,決定著車輛的製造水平。「零件是不是嚴絲合縫,門板間的縫隙是不是讓人覺得舒服……」她舉例說,平時打交道的無數個尺寸數據,是消費者看不見摸不著的,但是卻直接決定著人對汽車品質的感受。「一個車型所涉及的尺寸數據,能達到成千上萬。」胡敏介紹,就拿「白車身」來講,作為汽車最大的一個零件,至少有30多頁的圖紙,裡面全部記錄著這個「大鐵皮」的各種尺寸公差信息。十幾年來,她也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對數字非常敏感,汽車的每個部位,尺寸誤差在多少,基本上是脫口而出。然而這個過程並非是一蹴而就。
胡敏回憶說,剛進公司時,尺寸工程在國內尚屬空白領域,只能摸著石頭過河。住在浦東金橋的她,每周末都要換乘3部公交車,來回花上4、5個小時,只為到上海圖書館查閱資料。半年泡圖書館的經歷,讓她啃了不少英文資料,積累了很多專業知識。
「那個時代,桌上型電腦並不普及。公司裡很多人共用一臺工作站(即一臺性能、配置較高的電腦),很多時候都要手畫圖紙。」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胡敏參與完成了進公司後的第一個項目———賽歐國產化。當時開發流程、規範幾乎沒有可以借鑑的案例,從繪製圖紙到產品研發出來,其中的艱辛不言而喻。
項目完成後,在公司的支持下,胡敏於2001年到北美參加3個多月的尺寸工程培訓。期間,她如饑似渴地吸收知識,迅速提升著技術和能力。「國外汽車公司的尺寸工程部門,具備完整的尺寸工程體系,光研發人員就有100多個。我們公司只有我一個人從事這個領域。」胡敏了解到,國外尺寸工程由10多個環節構成,而自己做的只不過是其中一個環節中的一小部分。看到差距之後,也讓她下定決心,要在尺寸工程這條路上執著前行。此後,她參與指導制定出多項開發流程,彌補著國內尺寸工程研發體系和流程規範中的空白。
製造出來更要打磨精準
隨著中國汽車市場的快速發展,泛亞所承接的車型開發項目越來越多。從最開始的賽歐國產化項目,後來又有了凱越、君越等車型的開發。胡敏說,技術開發也是需要市場支持。車賣得好,會給開發人員很大鼓勵。十幾年前,轎車剛進入家庭時,一個月能賣幾千量已經不錯了。如今,由泛亞設計開發的暢銷車型每個月能賣3、4萬輛。一個整車廠一個月就有十幾萬輛的銷售量。汽車行業驚人的發展速度也不斷給她的工作帶來挑戰。
如今胡敏也不再是一個人單打獨鬥,尺寸開發團隊裡20多位年輕工程師逐漸成長為中堅力量。「以前都是一個項目結束了,再進行下一個。隨著產品的多樣化,開發節奏快了很多。每個工程師手上都有2、3個項目在同時進行。」今年泛亞有30幾個車型正在開發中,胡敏每個項目都要參與。不僅需要對開發的過程非常熟悉,保證每個項目交付的質量;又要承擔帶教的任務,參與每個項目的工程師工作的監督評審。
「把零件製造出來、裝到位,看似完成任務了,但是製造的產品是不是精準呢?」胡敏說,現在帶領團隊致力於「正向開發」,從已經投產的項目著手,釐清問題解決的思路,形成問題解決的方法。在解決項目問題的同時,引領團隊思考如何在產品開發前期預防問題的發生,從而建立品質車的正向開發流程,在開發全過程中實現產品的卓越品質。
憑藉在崗位上的辛勤耕耘,不斷創新追求高標準,胡敏在2016年獲得上海市「優秀科技帶頭人」項目資助。該項目正是瞄準智能製造戰略實施下,由「開環檢測」向「閉環控制」的轉變機會,力求通過未來3年的研究,形成以汽車產品質量數據驅動的精緻化尺寸開發方法,進一步提升尺寸產品開發的數位化、精緻化水平。她還先後獲得過上海市勞模、全國巾幗建功標兵等榮譽稱號,並獲得國家級科技進步二等獎,以及五項市級科技類獎項。
用小目標「保鮮」職業興趣
常有人會問胡敏,長期跟數字打交道,會不會枯燥,會不會有了強迫症?比如,生活中看到瓷磚間的縫隙太大能忍受嗎?她卻笑答到,自己只是會「強迫」關注競爭車型的尺寸差異,帶給客戶的不同感受。看到品質好的車,胡敏都忍不住會隨手拍一張照片,回來給大家傳看分析。正是出於這樣的職業敏感度,她不輕易放棄每個能夠檢驗開發成效的機會。
君越車型曾經歷歷時2年的大改型,在2006年面市。一個周末,胡敏正巧遇到路邊停著一輛新君越,男車主在擦車。她忍不住幾步衝上前去,「你現在開這款車的感覺怎麼樣?外觀如何,細節怎麼樣?」被她連珠炮般地一番發問,男車主先是愣住了,後來才徐徐說道,這款車感覺上比以前精細多了……事實上,為了實現該車型從粗獷向精緻發展,公司的改進方案投資了幾千萬,客戶的反饋最能檢驗效果。「當時聽到這話,心裡成就感滿滿的,無比開心。」胡敏說,前一段時間,在小區裡突然發現鄰居換了新英朗車型。自己又忍不住主動找上門去問新車駕駛感覺如何……為了得到用戶最真實的反饋,校正開發工作,胡敏收起羞澀,勇往直前。
同事間也流傳著關於她被稱作「攻城獅」的笑談。「在開發時,我們要像獅子一樣,抱著攻克城池的決心,把問題攻破。」她說,一方面這個諧音給緊張的工作增添了一些樂趣,另外,也在精神上鼓勵大家,不要畏懼困難,只要有毅力一定能解決。
常年與標尺圖紙相伴,每日琢磨那些數字,常人難免覺得枯燥乏味,可胡敏卻樂在其中。她告訴記者,長期「保鮮」職業興趣的關鍵,就是不斷瞄準新的方向,確定一系列的小目標。「每半年就要查閱相關行業的文獻,預測行業趨勢,學習國際領先成果。並思索著如何進一步提升效率和質量。」胡敏覺得,在每個項目的開發過程中,不斷有新的點子冒出來,都能給工作注入新鮮感。
與此同時,胡敏很注重團隊成長,毫無保留地帶教、指導學生。還建立了尺寸工程師培訓模型及知識體系,並擔任上海通用培訓部及上汽培訓中心兼職老師。她也是DEET(泛亞設計工程專家團隊)的發起人,和團隊成員一起搭建起一個設計師與工程師充分溝通和探討的平臺,為項目的順利開發探索新的協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