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怒問清官:怎麼才來?清官隨意說了兩字,皇帝捧腹大笑

2020-12-13 正觀歷史

宋太祖在陳橋發動兵變以後,隨行的大臣立即把準備好的龍袍穿在他身上,史稱」黃袍加身」。除此之外,這位宋朝的開國皇帝還做了一系列創舉,諸如「杯酒釋兵權」等典故,輕鬆的鞏固了自己的皇權,用今天的話來說,宋太祖應該是一個智商和情商雙高的人。

宋太祖趙匡胤劇照

如果問今天的文化從業者,有機會回來古代去生活,最希望到哪個朝代?我相信絕大多數的人都會選擇去宋朝。因為宋朝可以說是對文人最好的一個朝代,這是為什麼呢?這還得起源於宋朝政權的由來。

趙匡胤從一個前朝武將,經陳橋一兵變,立即建立了趙宋,一個武將對於中央朝廷,對於皇帝來說意味著什麼?他自己太清楚了,一百個文官貪汙,都比不上一個武將造反。正是因為宋朝得權的種種原因,自宋朝太祖時期開始,就養成了「重文輕武功」的統治傳統,所以宋朝的文人大家輩出,造就了中華文化的一個巔峰。除此之外,有關文人的軼事也是流傳甚多。

魯宗道

宋真宗時期,有位叫做魯宗道的大臣,當時擔任太子的老師,此人出生貧寒,由今天時髦的話來講就是「草根出生」,但是他並沒有因為自己的身世而被羈絆,年幼時苦讀詩書,由於勤奮刻苦,成年後進入仕途,為官為民,一路可謂是仕途風順,正所謂吉人自有天助。

魯宗道向來清廉,由於出生貧寒家底子薄,為官許久,生活過得很是一般。

宋真宗劇照

有一天,皇帝召見,皇宮的使者來到魯宗道家裡,卻不見他人影,這位使者在來回徘徊、心裡著急啊,皇上安排的任務,可不就這麼個被耽擱了啊。正在這位使者心急如焚的時候,魯宗道身著便衣,一身酒味的回來的了。

使者連忙趕上前去拉著他的手臂說道:「你這會才回來,皇上正在宮裡等你,看你這下怎麼解釋!」他聽聞後,大笑一聲,將一位諫臣的品質發揮得淋漓盡致,說道:實話實說,兩個字,喝酒。」

宋朝

到了朝堂之上,宋真宗面露不悅,問道何以遲到。魯答「臣家貧,客來,家中無以款待,遂唯有於酒肆對飲之,酒過三巡,乃遲矣。」宋真宗聽後,哈哈大笑,以魯宗道為真君子,這等誠實的人,值得信任,須重用。

當然,魯宗道後來確實因為直言敢諫的風格得到提拔,但這樣的故事,也只有宋朝這種大環境下,才會是大概率事件。

相關焦點

  • 這個人是有名的清官,但是他做事卻不過腦子,皇帝對他是又愛又恨
    文/半人馬這個人是非常有名的清官,但是他做事卻不過腦子,皇帝對他是又愛又恨大家應該都看過包青天吧?包黑子很有才學,和公孫策鬥智鬥勇,最後走在了一起。今天要說的一件故事,也是一個愣頭青的官員故事。明朝有一個官員,這個官員讓皇上百般怨恨,卻又疼愛有加。他是一個清官,在他身上發生過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後人更為他的事跡編寫成了一本書,有些內容就如同神話故事般精彩。到底是何人有這麼大的能耐呢?他就是海瑞,這個名字,也許有的人聽過,但是不知道是誰。
  • 大唐第一清官,窮的連皇帝都看不下去,皇帝:你就不能貪點?
    可是在這些泛泛的貪汙之人中,也會有一些清廉的好官,比如說,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會提到的清官——包拯,想必他的故事我們對此都是耳熟能詳吧。但是,歷史上的清官也絕非僅僅只有他一人,而今天,我們要為大家介紹的這位官員,那可真是太清廉了,清廉到讓皇帝都忍不住告訴他,讓他貪汙點兒銀錢吧。
  • 老爹是清朝第一清官,兒子是清朝第一貪官,皇帝:你怎麼教的?
    說到清朝的第一貪官,我們腦海中可能浮現的名字都是和申的名字。和申是貪官這件事大家都知道,自從古典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播出後,他的知名度就更高了,但是小編今天要說的,其實和申"第一貪官"的名字,是民間裝上去的,清代被皇帝蓋印認證的第一貪官,另有其人。
  • 清官難斷家務事《暴走皇帝》神仙不善哄老婆
    古語有云:清官難斷家務事,可見這內院起火,比那斷案還麻煩,那麼神仙在處理家務事的時候又會是怎樣呢?就讓我們一起穿越到首款「QTE仙俠戰鬥手遊」《暴走皇帝》世界,桃花源張仙人家裡去看看吧。
  • 皇帝問:天底下什麼最大?大臣顫顫巍巍地說了兩字,皇帝連忙稱讚
    從趙匡胤開始宋朝就重文輕武,趙匡胤認為武將的天職就是戰鬥,如果重用武將國家便不穩定,於是他重用文官,也經常會在朝廷上考考這些文官,有一次宋太祖就在朝政上直接問趙普,「天下何物最大呀?」皇帝問這種問題其實是很難回答的,就像唐太宗當年問袁天罡「你認為嚴君平和你誰更厲害?」一樣,答得好也就算了,要是讓皇帝生氣日子就不好過了。
  • 明朝一清官,百姓人人愛戴,抓了一貪官,卻惹怒天子掉了腦袋
    明朝一清官,百姓人人愛戴,抓了一貪官,卻惹怒天子掉了腦袋文|歷史充電插座古代的臣子是特別難做的,如果你為國為民的話,在得到百姓稱讚的同時也會引起皇帝的猜忌。如果你懦弱無能的話,那麼皇帝也不會對你委以重任。同樣如果你太過剛正不阿的話,你也很容易受到一些宵小之徒的陷害。那麼古代的人都是怎麼做官的呢?我們國家有一部中庸著作或許可以為你解決這些疑問。雖然大部分人都懂其中的道理,但是依然還有一些臣子願意做那個做不和諧的那種人,願意做哪種面對貪官汙吏的時候敢於直言的那種人。
  • 清朝一清官,死後家裡就留了8兩銀子,為何康熙還要罵他可恥?
    清官海瑞同樣如此,他在當官的時候,為了節省吃飯開支,自己每天下地種菜吃,很少買過菜。唯一一次買了兩斤肉,還是在他的老母親大壽之時,而這件事,甚至成了當時的頭條新聞。要說清官,並不是那麼好做的,前面所說的,只是為何會有那麼多貪官而已。試想一下,如果周遭環境都是貪官,要想在其中獨善其身可不是那麼容易的。
  • 晉江挖掘清官廉吏元素 創新廉政文化"晉江樣板"
    中國網12月20日訊 作為海濱鄒魯的晉江市,在歷史上湧現出了「吾寧失館職,不敢失身」的明代翰林王慎中、清朝康熙皇帝御賜為「天下第一清官」的施世綸等一大批家喻戶曉的清官廉吏。挖掘清官廉吏元素的創新做法及成效近年來,晉江市廣播電視臺高度重視家訓家風的教育,深入挖掘晉江市清官廉吏歷史元素,率先搭建了推進晉江特色廉政文化建設的新載體。1.發揮媒體作用,創新清官廉吏故事傳播形態一是在姓氏文化中引出廉政故事。
  • 清官難斷家務事
    之所以有清官難斷家務事的觀念,其背後是因為人們缺乏法律觀念。所謂"家務事",一般指"家庭內部事務",比如夫妻打架,父母打孩子,子女虐待老人等.因為發生在家庭內部,親人之間,"家務事"往往比較隱蔽,證據不好掌握,外人不好介入,即使介入,解決起來也會因為"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而無從下手.
  • 《天下清官喻茂堅》出版,填補家風教育歷史小說的空白
    重慶日報消息,12月16日,記者從榮昌區紀委獲悉,由著名青年作家源子夫創作的長篇家風歷史小說《天下清官喻茂堅》已由線裝書局出版,近期將在重慶市新華書店對外發行。據了解,長篇家風歷史小說《天下清官喻茂堅》的主人公喻茂堅為重慶府榮昌縣(今重慶市榮昌區)人,明正德六年(1511年)進士,官至刑部尚書。因其為官剛正不阿、清廉有為、崇尚法治,獲「真御史」「明代大法家」等美譽,被明代嘉靖皇帝讚譽為「天下清官」。「《天下清官喻茂堅》的最大特點就在於作者在創作時,能做到去偽存真。」
  • 挖掘老巷古代清官故事 泉州首創文化旅遊線路
    只要你有足夠的耐心,從巷子頭走到尾,它不僅能夠為你全景式地還原最真實的泉州民間生活,說不定還能領著你挖掘在此塵封已久的歷史寶藏,讓你感受這股廉政清風。遊臺魁巷沐狀元清風本次廉政文化旅遊路線的起點臺魁巷,因清官莊際昌而聞名。為何稱之為臺魁巷?古代的「臺」是對宰相的敬稱,「魁」則作為狀元的尊稱。
  • 他在世被百姓擁為一代清官,四百年後墳墓挖開,出土財寶令人傻眼
    那時候人們根本就不知道這些文物的價值,隨意的糟蹋就連那一口楠木棺材也被公社運回村裡做了廁所的蹲板。當時農村公社裡正好缺少石塊,他們從古墓裡挖出了兩塊刻著字的石頭,也運回了村裡。後來這兩塊巨石就被抬去當了橋面供別人行走。
  • 康熙朝的3大清官,第1位去世時資產僅木箱中的一套官服,別無餘物
    中國歷史上有英雄、有名臣、有仁君、有清官、有忠臣,也有小人、有奸臣、有暴君、有貪官、有酷吏。當然,老百姓最渴望的還是清官多,希望各級官員清正廉潔。但歷史上的清官似乎屈指可數,不過歷史上有段時期,清官還是很多的,比如康乾盛世的時候,雖然是古代末期,但清官很多。當然,最著名有下面這三位。
  • 乾隆讓劉墉跳湖自盡,他究竟說了啥,皇帝不但改了主意,反而更加信任他
    和珅平日時很厭惡劉墉,如今皇帝有著這個想法,於是和珅便向皇帝提出讓劉墉跳河自殺,以此來試探他對皇帝的忠誠度。 乾隆先是問劉墉:「劉愛卿,你讀過這麼多書,對名家典籍都有深刻見解,昨晚朕讀書時,發現書中有幾句不是很明白,你來給我解釋一下。」 劉墉的問道:「不知,皇上您所指的是哪幾句呢?」。 乾隆皇帝說道:「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 皇帝總說誅你九族,那麼被連誅十族的方孝孺,到底對皇帝做了什麼
    只有方孝孺為首堅決不投降,燕王朱棣一氣之下當場就要殺了方孝孺,最後還是姚廣孝的勸說,方孝孺才躲過一死,當場就被關進了大牢,以觀後效在發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身為鐵血皇帝的朱棣怎麼能忍,再也不顧聲名狼藉的後果,
  • 大臣穿破了衣服也不換,朱元璋直誇是清官,劉伯溫卻說此人留不得呀!
    大臣穿破了衣服也不換,朱元璋直誇是清官,劉伯溫卻說「此人留不得呀! 一般說來,自己的大臣穿著舊衣服生活節儉,作為皇帝應該是比較高興的。只不過題目中所說的這個人也就是張昶,事實上是有很大問題的,因為劉伯溫識破了他的居心,所以最終勸朱元璋殺了他。
  • 「舉頭三尺有神明」說的啥?下半句才是精髓,古代清官的最高境界
    「舉頭三尺有神明」就是我們經常有聽到長輩提起,甚至自己也可能常常說起的一句古話,說的是人們要奉勸自己恪守道德規矩。關於這一句俗語,還有著一個很有趣的故事,那是發生在清朝乾隆年間,進士出身的葉存仁由於掌管水利時頗有建樹,因功升遷為河南巡撫。
  • 史上最仁慈的皇帝,被口水噴到臉上不敢說話,死後全國哀悼
    在封建社會,皇帝就是國家權力最大的那個,任何人都要對皇帝畢恭畢敬,可以說掌握著一個國家的生殺大權。一般情況下,很少有人敢當面反駁皇上。但是,有一個皇上卻是當之無愧的史上最仁慈的皇上。一般的皇帝對於太監宮女根本就不在意,有些皇帝經常拿那些太監宮女來出去,而即使是那些比較仁慈的皇帝,在太監和宮女犯錯之後,也不會在意他們的生死,肯定會給很重的懲罰。但是宋仁宗卻完全不一樣,他連對太監宮女都非常仁慈。有一次在御花園散步的時候,他突然口渴了,但是一回頭卻看到了伺候茶水的太監不見了。如果是一般皇帝,這個太監肯定是要被嚴懲。
  • 為何說清代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清官?這一切都源於一個畸形的制度
    如果以清代一個五口之家年支出30兩銀來計算,似乎知縣這個收入也還算不錯。不過,帳總是經不起算的。事實上,知縣的開銷遠比我們想像中的要大很多。首先要養幕僚,一般的都會聘請兩到三個師爺,一個師爺一年得二三百兩。而政務比較繁重的縣,則要聘請五六個,顯然,僅是支付幕僚的費用就高過合法的收入。
  • 真正意義上的清官,能做到想民之所想,才是百姓們的幸運
    也許有人會說我們不關心國家發展,沒有對國家的期望。其實不是的,我們只是認為他們太過遙遠,遠到我們無法觸及罷了。並且我們不是什麼都不關心,不去詢問的,只是距離不同而已。距離近我們便會留意,也是為了更多的接觸社會。畢竟就算我們是老百姓,不用像官員一樣對一些規定進行學習。我們也是這個社會上的一份子,一些事情也是與我們息息相關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