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張文宏說:要產生抗體,要靠攝入蛋白質,「中國的小孩早上要吃雞蛋牛奶和三明治,不要吃粥」。這番話,引發爭議,一些人說他崇洋媚外。
就在昨天(4月23日),張文宏回應爭議,堅持說,「我知道很多網友批評我,但粥還是不能喝」。
首先,為張文宏醫生堅持科學點讚!
科學問題科學解決
張醫生被一些人罵,是因為觸碰到了傳統養生學的逆鱗。但早餐吃什麼好,是一個科學問題,不能隨意政治化。
很多人的養生觀,總覺得湯越稠,就越好,但湯大部分是水。除了流質可減輕消化系統負擔之外,意義不大。而且,甚至有害。
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公布過一個「健康飲食金字塔」。白米飯高居不健康的塔尖,與加工肉類、牛油、紅肉、含糖飲料、鹽等不健康食物並列。
關於米飯不健康的說法,是因為每100克穀類,含糖高達76克左右,升糖指數還高達87,是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誘因。而浸泡、增加水量以及延長蒸煮時間,都會進一步加快澱粉的消化速度,進一步導致餐後血糖反應。
所以,米飯不健康,粥更不健康,是科學事實,不容置疑。
當然,健康飲食的關鍵在於總量控制和均衡搭配,並不是說吃米飯不能吃,而是要均衡。
那個金字塔將穀類分為了全穀類(全麥、糙米)和精製穀類(白米、白面),位於最上端的是精製穀物,全穀類還是放在最下層的。簡單的說,粗糧是健康的,但精製穀類,要適量。
不喝粥,是中華民族千百年的追求
其實,張醫生的話,並不是崇洋媚外,而是滿滿的正能量。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這背後,是令中國人感到沉重,而後又會感到自豪的歷史。
吃粥,的確是傳統。但這背後是整個民族關於飢餓的記憶。甚至有些時候,吃粥,是高規格的。比如,老一輩人耳熟能詳的一句話,「白天出氣,晚上看戲,兩幹一稀,大家滿意」。所謂兩幹一稀,就是每天早上吃稀飯,中午和晚上吃饅頭。
吃饅頭、喝粥的時代,離今天並不遠,那時喝粥,不僅是傳統,而且是高標準。
中國人吃肉吃蛋,其實也是傳統。其實,不要喝粥,要吃肉吃蛋,是我們這個民族,千百年的追求。
中國人是什麼時候開始吃雞蛋的呢?南京博物館裡,有一個褐色的陶罐,裡面裝載了數顆還帶泥土的雞蛋。這是人們目前發現中國最古老的雞蛋,距今已經有3千年歷史,人們稱為「西周雞蛋」。
吃雞蛋雖然是自古以來中國人的傳統,但中國人放開吃雞蛋,卻是在改革開放後。
1983—1996年間,中國人均雞蛋佔有量快速增長,平均年複合增長率12.8%,1992年,中國人均雞蛋佔有量超過世界平均水平;1997—2008年間,這個增速放緩至2.5%,在2008 年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二。
吃夠了,就不再增長了。此後,佔有量基本平穩。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一大雞蛋生產國,一天能吃掉10億個雞蛋,2011 年雞蛋人均佔有量為18kg,遠高於全球平均的9.3kg,僅次於日本19.4kg,居世界第二。
關於茶葉蛋的梗大家都知道了,如果張文宏醫生叫家長讓孩子每天早上吃個蛋,到底是愛國、愛傳統呢,還是不是呢?
吃肉也是傳統
吃肉當然也是中國人的傳統,這個不用考證,從人類歷史之前就開始了。但同樣的,中國人放開吃肉,仍然是在改革開放後。
1978年以來,中國肉類食品產業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快速發展。1981年,全國肉類總產量為1260.9萬噸,1990年增長至2857萬噸,2000年增長至6125.4萬噸,2008年增長至7278.7萬噸,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肉類生產國。
生產增加了,消費也相應增加。60年前,中國人年肉類消費平均水平是4公斤,2008年全國人均肉類佔有量上升到54.8公斤。
從憑票定量買肉,到現在"想吃就吃",中國人均肉類消費60年來增長了近13倍,折射出百姓生活水平的極大改善。
與中國人吃肉、吃蛋猛增相對的是,中國人吃的米飯變少了。2018年,城鎮居民人均糧食消費量110.0公斤,比1956年下降36.6%。不吃飯,不喝粥,可是每個中國人實實在在做出的選擇。
從1949年到2019年,中國人的飲食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肉類禽蛋人均佔有量穩步增加,糧食消耗量下降,都反映了人民生活質量不斷改善。
如今,中國人講究的是「限鹽減油」「營養配餐」「精粗搭配」「科學烹調」。這個科學裡面自然包含少吃升糖指數高的粥。
有那麼一句的調侃的話:我歷經千辛萬苦,才爬到食物鏈的頂端,你卻叫我不吃肉。同樣的,為了不喝稀的,中國人歷經千辛萬苦,現在,一句不喝粥怎麼就成了反傳統?當年小崗村村民按下血手印,不就是為了能吃肉,吃蛋?
吃肉吃蛋,比喝粥好,是客觀的科學事實,它的好處會反映到現實中。
中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組,分析了1979年至2000年16個省市,7至17歲學生身高、體重、胸圍等多項指標後,得出的結論。
這20年來,中國城市男、女生增長了6.2釐米和4.8釐米,農村男、女生的身高分別增長7.5和6.1釐米。這個速度遠遠超過世界平均水平,已經接近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
青少年身高、體重指標上的快速增長,與中國人吃肉、吃蛋是發生在同一時期的。營養狀況的充分改善,使中國的人口素質大大提高。
而且,張醫生能大大方方說這番話,不僅意味著中國人能吃肉,而是人人都能吃得起肉。反映這個狀況的,叫做恩格爾係數。
19世紀德國統計學家恩格爾根據統計資料,對消費結構的變化總結出一個規律:一個家庭越窮,家庭收入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所佔比例就越大。隨著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比例則會下降。居民家庭中食物支出佔消費總支出的這個比例,就叫恩格爾係數。
在國際上,這一指標常常用來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人民生活水平的狀況:一個國家生活越貧困,恩格爾係數就越大;生活越富裕,恩格爾係數就越小。
比較通行的國際標準認為,當一個國家平均家庭恩格爾係數大於60%為貧窮;50%-60%為溫飽;40%-50%為小康;30%-40%屬於相對富裕;20%-30%為富足;20%以下為極其富裕。
1978年,中國城鎮居民家庭的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為311元,恩格爾係數為57.5%;農村居民家庭的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為116元,恩格爾係數為67.7%。
經過40年的飛速發展,2018年,中國恩格爾係數再創歷史新低,比上年下降0.9個百分點,低至28.4%。這個水平,已經達到了發達國家水平。
恩格爾係數低,說明居民消費中非食物性支出在總體上升,反過來說,說明中國人不被食品花錢所困擾,可以想吃蛋就吃蛋,想吃肉就吃肉。所以,現在沒人會質疑:張文宏,你是何不食肉糜,窮人那裡吃得起肉與蛋。
當然,應該看到的是,恩格爾係數只是一個平均情況,中國各階層貧富差距較大。有些群體的恩格爾係數還很高。而且,有些群體的恩格爾係數,是靠低水準食品,自種自用等方式去維持的。國家也系統性的壓低了食品價格,以讓更多的人維持更好的食物結構。
但無論如何,總體來說,中國人在改革開放後從吃飽到吃好,卻是中國歷史上的首次。
吃粥雖是傳統,背後卻是民族的千年飢餓記憶。早餐不要吃粥,意味著中國人拋棄了飢餓的傳統,迎來了豐衣足食的現代生活。
所以,張醫生說的不喝粥,才是滿滿的正能量,是愛青少年、愛同胞,是真正的愛國主義!
過去幾十年中日本人平均身高比中國高,現在中國人的平均身高,已經反超日本了,但比韓國還低。
說個開玩笑的話,不喝粥,吃肉,中國人的身高才能超過韓國人的身高。這才是樸素的民族自尊與愛國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