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宏說不喝粥,才是滿滿的正能量,為堅持科學點讚!

2021-01-15 劉遠舉

前幾天,張文宏說:要產生抗體,要靠攝入蛋白質,「中國的小孩早上要吃雞蛋牛奶和三明治,不要吃粥」。這番話,引發爭議,一些人說他崇洋媚外。

就在昨天(4月23日),張文宏回應爭議,堅持說,「我知道很多網友批評我,但粥還是不能喝」。

首先,為張文宏醫生堅持科學點讚!

科學問題科學解決

張醫生被一些人罵,是因為觸碰到了傳統養生學的逆鱗。但早餐吃什麼好,是一個科學問題,不能隨意政治化。

很多人的養生觀,總覺得湯越稠,就越好,但湯大部分是水。除了流質可減輕消化系統負擔之外,意義不大。而且,甚至有害。

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公布過一個「健康飲食金字塔」。白米飯高居不健康的塔尖,與加工肉類、牛油、紅肉、含糖飲料、鹽等不健康食物並列。

關於米飯不健康的說法,是因為每100克穀類,含糖高達76克左右,升糖指數還高達87,是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誘因。而浸泡、增加水量以及延長蒸煮時間,都會進一步加快澱粉的消化速度,進一步導致餐後血糖反應。

所以,米飯不健康,粥更不健康,是科學事實,不容置疑。

當然,健康飲食的關鍵在於總量控制和均衡搭配,並不是說吃米飯不能吃,而是要均衡。

那個金字塔將穀類分為了全穀類(全麥、糙米)和精製穀類(白米、白面),位於最上端的是精製穀物,全穀類還是放在最下層的。簡單的說,粗糧是健康的,但精製穀類,要適量。

不喝粥,是中華民族千百年的追求

其實,張醫生的話,並不是崇洋媚外,而是滿滿的正能量。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這背後,是令中國人感到沉重,而後又會感到自豪的歷史。

吃粥,的確是傳統。但這背後是整個民族關於飢餓的記憶。甚至有些時候,吃粥,是高規格的。比如,老一輩人耳熟能詳的一句話,「白天出氣,晚上看戲,兩幹一稀,大家滿意」。所謂兩幹一稀,就是每天早上吃稀飯,中午和晚上吃饅頭。

吃饅頭、喝粥的時代,離今天並不遠,那時喝粥,不僅是傳統,而且是高標準。

中國人吃肉吃蛋,其實也是傳統。其實,不要喝粥,要吃肉吃蛋,是我們這個民族,千百年的追求。

中國人是什麼時候開始吃雞蛋的呢?南京博物館裡,有一個褐色的陶罐,裡面裝載了數顆還帶泥土的雞蛋。這是人們目前發現中國最古老的雞蛋,距今已經有3千年歷史,人們稱為「西周雞蛋」。

吃雞蛋雖然是自古以來中國人的傳統,但中國人放開吃雞蛋,卻是在改革開放後。

1983—1996年間,中國人均雞蛋佔有量快速增長,平均年複合增長率12.8%,1992年,中國人均雞蛋佔有量超過世界平均水平;1997—2008年間,這個增速放緩至2.5%,在2008 年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二。

吃夠了,就不再增長了。此後,佔有量基本平穩。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一大雞蛋生產國,一天能吃掉10億個雞蛋,2011 年雞蛋人均佔有量為18kg,遠高於全球平均的9.3kg,僅次於日本19.4kg,居世界第二。

關於茶葉蛋的梗大家都知道了,如果張文宏醫生叫家長讓孩子每天早上吃個蛋,到底是愛國、愛傳統呢,還是不是呢?

吃肉也是傳統

吃肉當然也是中國人的傳統,這個不用考證,從人類歷史之前就開始了。但同樣的,中國人放開吃肉,仍然是在改革開放後。

1978年以來,中國肉類食品產業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快速發展。1981年,全國肉類總產量為1260.9萬噸,1990年增長至2857萬噸,2000年增長至6125.4萬噸,2008年增長至7278.7萬噸,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肉類生產國。

生產增加了,消費也相應增加。60年前,中國人年肉類消費平均水平是4公斤,2008年全國人均肉類佔有量上升到54.8公斤。

從憑票定量買肉,到現在"想吃就吃",中國人均肉類消費60年來增長了近13倍,折射出百姓生活水平的極大改善。

與中國人吃肉、吃蛋猛增相對的是,中國人吃的米飯變少了。2018年,城鎮居民人均糧食消費量110.0公斤,比1956年下降36.6%。不吃飯,不喝粥,可是每個中國人實實在在做出的選擇。

從1949年到2019年,中國人的飲食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肉類禽蛋人均佔有量穩步增加,糧食消耗量下降,都反映了人民生活質量不斷改善。

如今,中國人講究的是「限鹽減油」「營養配餐」「精粗搭配」「科學烹調」。這個科學裡面自然包含少吃升糖指數高的粥。

有那麼一句的調侃的話:我歷經千辛萬苦,才爬到食物鏈的頂端,你卻叫我不吃肉。同樣的,為了不喝稀的,中國人歷經千辛萬苦,現在,一句不喝粥怎麼就成了反傳統?當年小崗村村民按下血手印,不就是為了能吃肉,吃蛋?

吃肉吃蛋,比喝粥好,是客觀的科學事實,它的好處會反映到現實中。

中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組,分析了1979年至2000年16個省市,7至17歲學生身高、體重、胸圍等多項指標後,得出的結論。

這20年來,中國城市男、女生增長了6.2釐米和4.8釐米,農村男、女生的身高分別增長7.5和6.1釐米。這個速度遠遠超過世界平均水平,已經接近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

青少年身高、體重指標上的快速增長,與中國人吃肉、吃蛋是發生在同一時期的。營養狀況的充分改善,使中國的人口素質大大提高。

而且,張醫生能大大方方說這番話,不僅意味著中國人能吃肉,而是人人都能吃得起肉。反映這個狀況的,叫做恩格爾係數。

19世紀德國統計學家恩格爾根據統計資料,對消費結構的變化總結出一個規律:一個家庭越窮,家庭收入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所佔比例就越大。隨著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比例則會下降。居民家庭中食物支出佔消費總支出的這個比例,就叫恩格爾係數。

在國際上,這一指標常常用來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人民生活水平的狀況:一個國家生活越貧困,恩格爾係數就越大;生活越富裕,恩格爾係數就越小。

比較通行的國際標準認為,當一個國家平均家庭恩格爾係數大於60%為貧窮;50%-60%為溫飽;40%-50%為小康;30%-40%屬於相對富裕;20%-30%為富足;20%以下為極其富裕。

1978年,中國城鎮居民家庭的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為311元,恩格爾係數為57.5%;農村居民家庭的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為116元,恩格爾係數為67.7%。

經過40年的飛速發展,2018年,中國恩格爾係數再創歷史新低,比上年下降0.9個百分點,低至28.4%。這個水平,已經達到了發達國家水平。

恩格爾係數低,說明居民消費中非食物性支出在總體上升,反過來說,說明中國人不被食品花錢所困擾,可以想吃蛋就吃蛋,想吃肉就吃肉。所以,現在沒人會質疑:張文宏,你是何不食肉糜,窮人那裡吃得起肉與蛋。

當然,應該看到的是,恩格爾係數只是一個平均情況,中國各階層貧富差距較大。有些群體的恩格爾係數還很高。而且,有些群體的恩格爾係數,是靠低水準食品,自種自用等方式去維持的。國家也系統性的壓低了食品價格,以讓更多的人維持更好的食物結構。

但無論如何,總體來說,中國人在改革開放後從吃飽到吃好,卻是中國歷史上的首次。

吃粥雖是傳統,背後卻是民族的千年飢餓記憶。早餐不要吃粥,意味著中國人拋棄了飢餓的傳統,迎來了豐衣足食的現代生活。

所以,張醫生說的不喝粥,才是滿滿的正能量,是愛青少年、愛同胞,是真正的愛國主義!

過去幾十年中日本人平均身高比中國高,現在中國人的平均身高,已經反超日本了,但比韓國還低。

說個開玩笑的話,不喝粥,吃肉,中國人的身高才能超過韓國人的身高。這才是樸素的民族自尊與愛國主義。

相關焦點

  • 不想喝粥才是傳統
    前幾天,張文宏從增強抵抗力的角度出發,談了一些他的意見。他說:抗體要產生,靠什麼?全部是蛋白質,「中國的小孩早上要吃雞蛋牛奶和三明治,不要吃粥」。結果卻引發爭議,一些人說他崇洋媚外。就在昨天,張文宏回應喝粥爭議,說,「我知道很多網友批評我,但粥還是不能喝」。
  • 張文宏醫生說早餐不許喝粥,其實暗含中西醫對養生的觀點
    然後,「科學派」(我們姑且稱之為科學派)的觀點是:現在要用科學的觀點看待事物,老祖宗傳承下來的飲食習慣,是基於老祖宗時代的情況,現在我們科學進步了,張文宏醫生是醫學上的專家,提倡「不喝粥,要喝牛奶和吃雞蛋」是經過科學驗證的,並非崇洋媚外,科學不分國界,我們理應接受。
  • 張文宏還是堅持不能喝粥說法,病毒抗體產生全靠蛋白質
    早餐不能喝粥?近日,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提出的這個建議,在網絡上瞬間 " 炸了鍋 ",引起了不少爭議。張文宏表示,他知道很多網友批評他,不過他仍堅持 " 不能喝粥 " 的說法。張文宏說,針對病毒的抗體產生,全部要靠蛋白質,靠粥和鹹菜就麻煩了。" 早餐不能喝粥 " 的說法,來自一次講座。4 月 15 日下午,張文宏出席一個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講座時表示:" 你家裡的孩子不管長得胖,長得瘦,喜歡不喜歡吃東西,這段時間他的飲食結構,你要超級重視。"
  • 張文宏微博首度發文 一小時引來1.7萬網友點讚
    昨天8時44分,「硬核專家」上海新冠肺炎醫療救治組組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的實名認證微博首度發文,一小時就引來1.7萬網友點讚。「張爸」抗疫科普拓展新陣地,將以更多元形式為網民帶來權威有趣知識。
  • 張文宏建議孩子早餐別吃粥:早餐粥這樣做,營養美味元氣滿滿
    」白粥營養密度低,並非優質早餐粥,可以說是最傳統的中式早餐之一,粥+饅頭+鹹菜是老一輩人心中的經典搭配。張文宏教授為什麼要把它「踢出」孩子的早餐名單呢?因為粥(這裡特指白米粥)的營養密度實在太低了,不適合用來做早餐,尤其不適合給孩子做早餐。
  • 張文宏教授建議少喝粥,到底有沒有道理?喝粥時,需要注意什麼?
    前段時間,張文宏教授的一段言論,引起了大家廣泛熱議。在疫情期間,張文宏教授,用自己淵博的知識,幫助民眾進行科學養生,受到了很多人推崇,但當他說了這句話,卻讓他陷入多種評價。張文宏教授,建議少喝粥。對於這些特殊人群來說,粥屬於半流質食物,並不需要特殊咀嚼,就可以被身體吸收、利用,達到了補充能量作用,因此,藉助於喝粥,能夠幫助他們養胃。而張文宏教授,提出此時不適合喝粥,是因為在疫情期間,人們的免疫力比較弱,一旦經常喝粥的話,會導致身體免疫力變得更弱,可以在喝粥的同時,吃點其它食物,達到提升免疫力作用。
  • 張文宏:如果發燒別喝粥吃鹹菜,多吃這3種食物,才是最重要的!
    張文宏:如果發燒別喝粥吃鹹菜,多吃這3種食物,才是最重要的!4月2日晚,「愛心暖遊子、攜手共抗疫——支持海外華僑華人、留學人員參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愛心連線(英國、南非專場)」舉行。上海市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認為, 發現發燒之後,增強營養至關重要。不要喝粥吃鹹菜、泡麵沒什麼營養。
  • 馬上就評|張文宏就「喝粥」無奈再發聲,話題討論不能攪成一鍋粥
    本來張文宏是在疫情期間在飲食方面給出科學建議,沒想到有人竟認為他這是崇洋媚外。「崇洋媚外」這頂帽子可真不算輕,無奈之下張文宏不得不對此做出回應。為什麼早餐不要喝粥而要吃雞蛋牛奶呢?張文宏說,針對病毒的抗體藥靠什麼?全部是蛋白質。
  • 張文宏提醒:早餐喝粥沒營養!究竟怎麼吃才是養胃的正確姿勢?
    張文宏提醒:早餐喝粥沒營養!究竟怎麼吃才是養胃的正確姿勢?喝粥養胃?養胃不當反傷胃!從小,我們就伴隨著「喝粥養胃」的叮嚀長大,賦予了白粥很高的養生地位。白粥經過長時間的熬燉,更加軟爛、易消化,能夠減輕胃部負擔,非常適合胃病患者在發病的急性期食用。
  • 早餐不能喝粥?張文宏的原話不是這個意思,請媒體不要斷章取義
    在疫情期間我們也能時常看到張文宏醫生給我們的疫情方面的一些建議。有些媒體為了流量斷章取義日前,張文宏現身電視節目,就之前的「孩子早餐不能喝粥」的爭議做了相關的解釋。稱這段話是有一個背景前提,這個建議是當時張文宏醫生給國外同胞的建議。有些人斷章取義,曲解問題。
  • 因為喝粥又吵起來了!張文宏:粥還是不能喝
    來源:瞭望智庫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光明網」(ID:gmw_001),原文首發於2020年4月22日,標題為《張文宏:我知道很多網友批評我,但粥還是不能喝》,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因一句孩子「早餐不能喝粥」引發熱議的張文宏發聲回應為何不能喝粥昨晚,這一話題上了熱搜第二↓↓↓1曾說「早餐不能喝粥」引熱議
  • 【原創】別讓孩子早上喝粥,張文宏醫生的提醒,家長最好牢牢記住
    早上讓孩子喝一碗熱騰騰的粥,希望幫助孩子暖、助消化,是很多父母都喜歡做的件事情。而且,為了讓孩子早上喜歡上喝粥,父母也弄出了很多花樣,比如給孩子煮口味不同的粥;把孩子喝粥的碗碟弄得花哨點等等。因為,在很多父母心裡,孩子早上喝粥一定是好的。可是,你知道嗎?今年在網絡上火起來的「硬核」醫生張文宏提醒各位家長,別讓孩子早上喝粥。
  • 張文宏:很多網友批評我,但粥還是不能喝!想健康要這麼吃才行
    最近因為一句「早餐不能喝粥」,張文宏這個名字被掛在了各大平臺的熱搜榜上。一些沒有了解前因後果的網友們就開啟了聲討和找茬的模式,紛紛抗議道:難道粥都不能喝了現在?為此張文宏特地的對此次事件進行了回應。他表示:很多網友批評我,但是粥還是不能喝。
  • 早上喝粥還是吃雞蛋?為什麼中國人愛喝粥?張文宏的建議很有效!
    張文宏的話在網上引發熱議,有人認為他這是崇洋媚外。因為中國人早上愛喝粥,而外國人早上愛吃牛奶和雞蛋。網友的批評如雨後春筍,越演越烈,連張文宏都看不下去了。再次出面回應:很多網友批評但有一個不接受。針對病毒的抗體產生要靠什麼?全部是蛋白質。
  • 張文宏醫生忠言相告:早餐最好不要喝粥,原因究竟是什麼?
    想必多數人的回答是小米粥、燕麥粥、紅豆粥等等,無論是什麼樣的食材做的,都離不開粥這個字。在我國,多數家長會給孩子煮粥當作早餐,再搭配上牛奶或者是雞蛋等等,但之前在疫情中爆火的張文宏醫生卻勸告大家早餐最好不要喝粥,這究竟是因為什麼呢?早餐喝粥到底好不好?
  • 網紅醫生張文宏:少喝粥,多吃這3種食物,增強體質最重要
    時下,喝粥好不好又開始成為輿論的焦點,對此我是不敢苟同網紅醫生張文宏的觀點,幾千年的飲食習慣,很難改過來。 最近,網紅醫生張文宏主任和其它三位專業人士一起舉辦了一場與海外華人、留學人員的愛心連線直播。張文宏主任也給到了大家一些飲食建議和提醒:增加營養、不要恐慌,生病了,少喝粥,增強營養多補充蛋白質才是關鍵。並同時提到了儘量多吃三種食物:喝牛奶、吃雞蛋和牛肉。
  • 張文宏教授建議早上不喝粥,我們自製香蕉三明治,營養美味又健康
    最近,張文宏教授在接受採訪時給出的一番建議引起了大家的熱議,他建議大家早上儘量不要喝粥,要多吃牛奶、雞蛋、三明治等高蛋白質的食物,這樣可以有效增強自身體質和免疫力。因為粥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含量非常低,營養價值不高。
  • 張文宏說:喝粥一點營養都沒有?聽聽中醫怎麼說!
    最近張文宏醫生的一篇講話引起了大家的關注,講話圍繞的核心是疫情期間早餐該怎麼吃。在中醫看來,粥是不是如同張醫生所言,真的「一無是處」呢?顯然不是。中醫經典《黃帝內經》指出「五穀為養」,當然後面的幾句也不可忽視: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
  • 張文宏醫生反覆提及中國小孩早餐不能喝粥,他的初衷與本意是什麼
    一是鍾南山,二是李蘭娟,三是張文宏。大家這段時間可謂是對這三位貢獻者「言聽計從」,可是最近張文宏醫生發表的言論稱「中國小孩不要喝粥,要像國外一樣喝牛奶,吃雞蛋」引發了網友的熱議。張文宏一生的初衷與本意是什麼?真的如網友說的一樣不堪嗎?
  • 張文宏:不鼓勵大家吃方便麵,粥還是不能喝
    4月22日下午,中國駐印度大使孫衛東和上海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張文宏做客央視新聞直播間,在線為留學生解「疫」釋惑。直播中,張文宏教授表示,「吃藥以後就能百毒不侵」的想法是不對的,預防最關鍵,用藥的同時做好防護才是最佳做法。上海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 張文宏:我們除了接受印度的用藥以外,我們更多的還是要注意好個人的防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