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演員要結合人物的心理,用程式的外衣來表演和刻畫劇中人物

2020-12-16 honey輕的美食升活

寫意性是中國戲曲的最大特點之一。人們常說中國戲曲就是寫意性戲劇,從此,也就不難看出寫意性在中國戲曲的審美體系中的重要性。正是中國戲曲的寫意性,決定了戲曲必然走上程式化的道路,而程式化也是唯一能最好的體現戲曲寫意性的特色。由此可見,雖然戲曲具有的審美獨特的個性,在表演藝術教育中,卻都是以程式化為出發點或最終落腳點,可見程式化對於戲曲來說是何等重要。

既然程式化在戲曲中的地位十分重要,那麼怎樣才能很好地運用它,並取得戲曲的精髓所在呢?活用程式是十分重要的。川劇藝術家周慕蓮有句名言「死學活用」。也就是說要學得紮實,學得規矩,經過發展,取精華去糟粕,融會貫通。在嚴謹的規範中求得自由,使之不僅有規範性,更要有靈活性。在教學實踐中充分體會到,活用程式的首要問題就是結合人物的心理,以人物的真情實感用程式的外衣來表演和刻畫劇中人物。

同時處理好舞臺節奏和表演節奏,充分利用表演技巧,靈活運用程式動作,是把握戲曲表演的重要方式。戲曲程式動作是為塑造人物、為推進劇情發展而服務的。戲曲表演充滿程式,有著嚴謹的規範性。而規範性程式動作能夠清晰地表達人物思想感情,準確地塑造人物形象,從而形成獨特的魅力無窮的表演藝術風格。一齣戲要通過情節來完成,情節要靠人物的行動來完成。

如《破洪洲》中的穆桂英,《雙陽公主》中的雙陽,《悅來店》中的何玉鳳等,她們同樣都是婦女形象,同樣都是巾幗英雄,但由於她們各自的出身、經歷、性格以及身份的不同,程式動作的運用也就各異。準確把握人物性格,靈活運用表演程式,同中求異,異中求同,一套程式,萬千性格,既能駕馭程式,又可根據不同的人物來豐富發展程式。中國戲曲舞合上的人物要靠舞臺動作——也就是戲曲程式動作來表現。

因此,程式永遠要服從於人物和劇情。中國戲曲程式化的藝術風格和諧完整地滲透在戲曲表演藝術之中。阿甲先生曾說:「程式不是整個戲曲的一個部分,它貫穿在極為複雜的戲曲的綜合戲曲綜合藝術中所有的方面」。戲曲程式是中國戲曲表演舞臺創造戲曲藝術形象表現力很強的很重要的一種特殊形式。

戲曲表演藝術的教學,都是在以上的觀念基礎上牢牢地予以把握和確定的。否則,將盡失戲曲表演藝術教育個性的特徵,更會在教學實踐中無從下手。讓我們在確立美學觀念的基礎上,在未來戲曲表演藝術的教學中,站穩腳步,為戲曲表演藝術的百花園,培養出更多更好的人才,為梨園添紅加綠。

相關焦點

  • 戲曲演員既要運用程式又得發展程式,這是戲曲藝術內部規律的要求
    和其他戲劇藝術相同,戲曲表演藝術的創造者,創作工具和創作成果都是人(演員)本身。戲曲演員既是按照戲曲藝術規律塑造藝術形象的人,又是審美對象。戲曲演員在塑造歷史人物形象時常常會感到無法直接體驗表現對象(人)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狀態,因為作為現代的演員是無法接觸古代人的;即使憑資料、圖片,也仍然是間接體驗。
  • 戲曲演員的表演,要根據真實性和藝術性設計主要人物的第一次出場
    楊文廣在[耍孩兒]牌子的節奏中,「 用很快的步子,從上場門跑出來,一邊跑,一邊嚷著」。這裡雖然不是打上,但腳底下都要落在曲牌的鑼鼓點裡。出場後,沒有運用傳統的整冠、抖袖等程式,可是抬手動腳卻必須有準地兒。它是自由的,又是規範的,是傳統的又是創新的。這一上場,形式新穎,節奏鮮明,使觀眾耳目為之一新。它好就好在一上場便體現了人物的性格。
  • 戲曲演員表演人物的內心世界時,要利用表演手段準確地表達劇情
    人物的內心世界不直接表現在外表上,而是深藏在內心中的,在戲曲裡也並不由劇中人直接說出來,往往是曲曲折折地透露出來的,而這種曲曲折折正是演員表演的內容。因為驚已過,恐更無益,且不合人物身份。此時主要表現的是諸葛亮的心急如焚,他急於想對策,下一步怎麼辦,不能束手待斃。諸葛亮高就高在他仍要故作鎮定,十分從容地念道:「再探」。這就避免了西城的軍民驚慌失措,為《空城計》埋下伏筆。這就是塑造人物,演出人物的內心感情。戲曲是人生的反映,是生活的反映,也是理想的反映。由於人類和生活的需要,就對戲曲提出了一個要求,即表現理想化的生活。
  • 戲曲演員在戲曲表演藝術的教學中,要確立程式化的美學觀念
    其表演的程式不但用於動作表演,而且是用於舞臺藝術呈現的一個整體性,同時又是戲曲藝術教學程式動作的表演手段、技能的訓練方式,是戲曲反映生活的一種舞臺藝術表現形式,是在把繁雜的生活動作經過加工、提煉、升華、舞蹈化、再度誇張甚至變形,成為戲曲表演特有的風格,同時以戲曲舞合特定的格式、規則等表演形式清晰、明確、有力地表達人物思想情感,塑造人物形象,反映故事情節及劇情所設定的特有的規定情境,並形成戲曲特有的藝術風格
  • 淺談:戲曲導演如何指導戲曲演員進行角色創造
    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的,「四功五法」,則是戲曲表演藝術賴以進行人物創造的最基礎的外部技術手段,其中包含了誇張、凝鍊、美化、傳神、虛擬、等程式特徵。有人說戲曲的程式困縛了戲曲的表演,取消了程式才自由。阿甲先生說過:「沒有程式就沒有中國的戲曲;沒有體驗,固有的程式就不能突破和發展。」可以說程式是戲曲區別於其它的藝術形式最主要的特徵。
  • 戲曲表演程式本身隨著社會的發展就在不斷地被突破,被發展著
    幾百年來,我們有無數優秀卓越的戲曲表演藝術家,在舞臺上創造了許許多多深人人心的藝術形象。人們向著美好的、動人的唱腔、舞蹈和表演,衷心地、熱烈地喝彩,到處親切地傳頌著演員的名字,為看一眼、 聽一句而感到無限的喜悅和滿足。
  • 戲曲表演裡「上場」是什麼?簡單來說,演員和觀眾的初見就是上場
    如總是處於模仿的階段,演人物的外部程式多,對人物的內心體驗少,嚴格的說,這樣的演員還不算會表演,而是在臺上學老師的表演。阿甲同志說:「先接受前人從廣泛生活體驗中所形成的技術、到創作時再從自己的具體的體驗去消化它,批判它又豐富它。」這就是要求演員要進行創作,而不是單純的模仿。
  • 對戲曲程式的「抽象」與「具象」辯證關係解析,一起來學習一下!
    「在清代,舞臺上出現了農民起義中的領袖和英雄人物以及像穆桂英、樊梨花這樣的山野女英雄的形象,於是舞臺表演就產生了大武生、武老生、武花臉、刀馬旦等行當以及許多武打動作和技巧。」②這種緊跟時代步伐,時刻與觀眾保持一致的技術技巧發展,影響和控制著幾百年來戲曲程式藝術前進的步伐。
  • 戲曲 各個行當都有各自的形象內涵和一套不同的程式和規制
    扮演劇中人物分角色行當,是中國戲曲特有的表演體制。行當從內容上說,它是戲曲人物藝術化、規範化的形象類型。從形式上看,又是有著性格色彩的表演程式的分類系統。這種表演體制是戲曲的程式性在人物形象創造上的集中反映。每個行當,都是一個形象系統,同時也是一個相應的表演程式系統。舉例來說,老生就是一個形象系統,其中包容著一系列中年以上的、正直剛毅的男性人物形象。
  • 手勢是戲曲程式的具體表現 讓戲曲演員的手指舞起來
    其實,在戲曲王國裡,除了京劇,崑曲、梨園戲、川劇等劇種的旦角手勢,也是婀娜多姿、儀態萬方。對崑曲、梨園戲、京劇旦角手勢發展脈絡的追溯,可以窺測到戲曲表演程式形成與變化的軌跡,體悟到戲曲演員手勢創作的無限空間。
  • 在梅蘭芳京劇表演體系中,表演程式是指什麼?它是否源於生活?
    在梅蘭芳京劇表演體系中,有一個特點是充分地、靈活地運用程式。所謂程式,廣義地說,就是戲曲舞臺上藝術地表現生活的一種形式,一種規範化的動作。「唱」和「念」在京劇程式中最為突出,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唱」和「念」是抒發人物感情、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京劇的唱,要求演員做到字正腔圓、聲情並茂。所謂「字正」,就是要把字音準確地、清晰地唱出來,使字字入耳,唱詞讓觀眾聽懂;所謂「腔圓」,就是按字行腔,感情充沛,悅耳動聽。
  • 中國傳統文化,戲曲文化,現代戲塑造人物的成功範例
    也要運用歌和舞等藝術手段來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表演「無聲不歌」、「無動不舞」。戲曲觀眾通過演員的歌、舞、神情技藝,感受人物的命運和主題思想,這也是戲曲與話劇表演的根本區別之一。現代戲的導演和演員要展開豐富的藝術想像,把蘊藏在劇本中的「可舞點」挖掘出來,根據戲曲的美學精神創造身段舞蹈。
  • 打擊樂與戲曲表演相映生輝和節奏
    運用打擊樂是戲曲藝術獨有的形式。戲曲「四功五法」的程式規範都與打擊樂緊密相連,鑼鼓在劇中起著貫穿、連接、強調的作用,它與戲曲表演相輔相成、相映生輝。戲曲舞臺上,劇情的發展、人物的表演、情緒的變化等,每時每刻都體現著舞臺節奏,同時由於上述變化,舞臺節奏也要隨之變化。鑼鼓要反應這些細微之處的節奏和變化,指揮者必須善於分析一齣戲,分析一場戲舞臺節奏運動的層次,發揮鑼鼓體現舞臺節奏的「點睛之妙」。
  • 戲曲表演的程式性,應求戲曲表演必須照顧到形神兼備的內外關係
    沒有程式,就沒有戲曲的表演藝術。在戲曲舞臺上,生活的自然形態和任何-種表演因素,如果不轉化為程式,就不能統一於戲 曲的舞臺演出風格中。所以,演員不掌握程式技術和技巧,簡直就不能登上戲曲舞臺。我們的戲曲演員,從小要接受嚴格的程式訓練,打下堅實的唱、念、做、打的基礎。
  • 中國傳統文化,傳統戲曲的淺見,生活與程式
    如《狸貓換太子》審郭槐一場戲竟然讓陰曹地府裡青面獠牙的厲鬼滿臺飛舞,給人一種陰森恐怖之感;《姐己亂朝》中審姜後,竟然讓鮮紅的眼球垂吊在胸前,看著實在令人作嘔;有些表現愛情的戲,專以賣弄噱頭和近乎色情的表演來譁眾取寵,令人不堪目……這些舊戲中的遺蹟,與黨在新時期裡的思想路線和政治路線是根本對立的。
  • 「戲曲知識」戲曲表演的四種基本功(唱、念、做、打)(續)
    當演員掌握了這一切時,更重要的則是善於運用聲樂技巧來表現人物的性格、感情與精神狀態。幾百年來,戲曲美學中一直有傳聲與傳情的分歧,有的演員側重音色和唱腔旋律的美,講究唱出韻味;有的演員則著重中氣充沛、字正腔圓,主張首先要唱出感情。卓越的演員大都把傳聲與傳情結合起來,通過聲樂的藝術感染力,表現劇中人的心曲。
  • 中國動畫影視片有聲語言的戲曲表演特色探析
    配音演員以劇本文字形象和動畫師繪製的畫面形象為依據,通過自身對故事中角色人物的理解、想像和加工,運用自己的聲音表現動畫人物的性格和情感。聲音蘊含的內在情感和聽覺愉悅是塑造角色形象的關鍵,也是配音演員對劇作進行二度創作的主要內容。中國動畫影視片中,配音演員的語言表達方式受傳統戲曲表演觀念的影響,在語言表演聽覺形態的處理上呈現出鮮明的民族特色。
  • 戲曲演員要學會真與美的辯證關係,追求「貌離神合」的藝術真實
    戲曲演員追求「貌離神合」的藝術真實:「 貌離」指戲曲唱、念、做、打的一切表演都是程式的,用程式間離,跟生活拉開距離,產生變形美、距離美。戲曲演員在舞臺上的表演有時非假不可,甚至「非假不真,非假不美」,藝術與生活之間是真真假假的關係。如果完全按照生活的真實,仰面朝天睡在代替床的桌子上,人物就顯示不出英雄氣概,觀眾更看不清人物面部的表情。特別是當孫二娘進房摸到床前時,武松感到有動靜又怕驚動孫二娘,身子不動,只是兩眼一睜, 表現武松的機敏和高度警惕。
  • 越劇表演過程中,演員們需要哪些細節的訓練?
    越劇是戲曲劇種的一類,她必然滿足戲曲表演的基本特徵,即「以歌舞演故事」,所謂「歌舞」指的是戲曲身段程式方面的內容。一個戲曲演員的成才需要從小培養,經過數載甚至十數載時光的專業訓練,才能立足於舞臺,成為一個合格的戲曲從業者。戲曲基本功的紮實直接影響到你舞臺上創作人物、表現人物的能力,所以可以說戲曲程式是越劇表演中技術環節的支撐。
  • 戲曲表演藝術的形式,以及如何發展,漲知識了
    如果演員先掌握一套表演技術即我們所謂"程式"的東西,那就是在創作上犯了原則錯誤,那就不是"先內而後外",不是"有內然後有外",不是"從生活出發",不是"內容決定形式"的觀點,而是從形式出發,成為典型的形式主義了。在這種只要有了內心體驗,技術自然相應而生的理論指導下,當導演的和當演員的就不必去研究戲曲藝術的表演特點和它一整套的舞臺規律,演員也更不必練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