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演員表演人物的內心世界時,要利用表演手段準確地表達劇情

2020-12-18 是偉大的

人物的內心世界不直接表現在外表上,而是深藏在內心中的,在戲曲裡也並不由劇中人直接說出來,往往是曲曲折折地透露出來的,而這種曲曲折折正是演員表演的內容。例如《失空斬》的諸葛亮,出場時亮相的動作:正冠、捋舞,但不透袖,眼神向前平視,遠放到臺下,然後收回,頭略低,再起步向前,雖然還是那一系列的程式動作,但從眼神上、速度的掌握上加以控制,就能表現出諸葛亮大敵當前的沉穩凝重和思慮國家大事的內心活動。

《失空斬》劇照

接下來「三報」的表演,要讓觀眾體會到諸葛亮的內心變化:第一報,當諸葛亮聽到探馬報知街亭失守了,先是一愣,但很快就恢復常態,內心的潛臺詞是:哎,你探得不準,不可能的事!因此,說到「再探」時,仍舊是胸有成竹的口氣。「第二報」,諸葛亮知道街亭真的失守了,先是慌了手腳,做出驚恐的表情。但在將士面前,他馬上感到自己的失態,為穩住軍心,他立即加以掩飾,雖然從表情、動作上加以掩飾,但命令探馬「再探」的口氣,已經不若「一報」時那樣從容不迫。然而,他心裡仍然抱著一線希望:即「二報」也可能不屬實。

等到「三報」之後,諸葛亮的表情不再是驚恐。因為驚已過,恐更無益,且不合人物身份。此時主要表現的是諸葛亮的心急如焚,他急於想對策,下一步怎麼辦,不能束手待斃。諸葛亮高就高在他仍要故作鎮定,十分從容地念道:「再探」。這就避免了西城的軍民驚慌失措,為《空城計》埋下伏筆。這就是塑造人物,演出人物的內心感情。戲曲是人生的反映,是生活的反映,也是理想的反映。由於人類和生活的需要,就對戲曲提出了一個要求,即表現理想化的生活。理想化的生活,即合乎情理的生活,人們期待的生活。

如何利用表演的各種手段,來表現理想化的生活,表現劇情、表現人物,是戲曲演員面臨的重要課題。「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眼睛會說話」,都表明了眼睛是溝通演員與觀眾的一個重要結合點。人們看戲的時候,當然要看整個的人,然而最多的時候,還是要看演員的眼睛。而演員正是要靠眼睛裡放射出來的光——藝術魅力,來表達劇情、感染觀眾。馬連良的眼睛並不大,而且常常是微微眯著、並不讓它的光芒大放出來的。然而,當他的表演深深動人的時候,常常正是在這含而不顯卻變化玄秘、雖不盈寸的兩隻眼睛上。

在《馬踏青苗》中,侯喜瑞扮演的曹操,高舉馬鞭,輕輕點到,把一個高傲得意、脾睨天下、不可一世的奸曹操表演得恰如其分。曹操趟馬到小邊後,有一個加鞭的亮相,侯喜瑞徵眯細眼,準確地傳達出曹操的詭誦內心,觀眾只要看了侯喜瑞的曹操,便在心目中捕捉到了一個陰詐奸險的形象。演員要藉助動作表演劇情,而動作來源於生活,如何把生活中的點滴升華為藝術的表演,再傳達給觀眾,需要演員具有良好的做派,即「唱、念、做、打」「做」。做派包含動作的準確、協調,包含演員的形象、颱風,也包含演員與觀眾的交流。

《戰宛城》賞析:曹操「馬踏青苗」一折

例如餘叔巖在《草船借箭》中飾演魯肅的下場,「我魯肅為朋友順水推舟」,邊唱邊向右前方上步,宛似背工,向觀眾交代,在「順水推舟」時,邊走邊唱,再向左跨步,左手撩官衣,右手在右下方,由裡往外抖動繞圈,走到孔明面前,右手向下投一水袖,同時向左轉身,臉上顯出對諸葛亮無可奈何的神情,拖著水袖,快快而去,極為瀟灑。如在《打漁殺家》一劇中,肖恩與桂英在船上打漁,肖恩唱到「桂英兒掌穩舵父把網撒」時,桂英要看看水面,擺擺手,表示這裡沒有魚,再看看另一邊,用另一手指指水面,表示這裡有魚,但當肖恩撒下網去,往上拉網時,並沒有打上魚來。

京劇《打漁殺家》劇照

這裡是用動作為後面的劇情作了說明:「這幾日天早水淺,魚不上網」。如果沒有這幾個眼神和動作,就會讓人感到打魚是件很容易的事,與肖恩打不到魚交不起漁稅銀子的情形不相合。又如《坐樓殺惜》中宋江二次回院找信,上場的匆遽,上樓下樓的眼神高低,進屋後的一通亂找,「四擊頭」坐下,忽地一個想法,猛地一個轉念,一瞬間思想急劇變化,右一投袖,左一投袖,以手頻頻擊額,把一個焦急尋物的急迫的內心活動,完全表露了出來。

相關焦點

  • 戲曲演員在戲曲表演藝術的教學中,要確立程式化的美學觀念
    通過它對生活進行了特殊的加工和改造後,貫穿於戲曲表演的唱、念、做、打、舞等各個方面,賦予其表演動作以規定的情景內容,既能傳情達意,又能被人們所理解,還能將觀演者帶人劇情。這種高技術含量、具有深厚藝術造詣的「表演語彙」即為程式。
  • 戲曲表演的程式性,應求戲曲表演必須照顧到形神兼備的內外關係
    那麼有了表演程式,演員在塑造人物時還要不要再體驗呢?我們說,戲曲表演是有內心體驗的。早在《梨園原》這本表演理論著作中就說:「凡男女角色,既妝何等人,即當作何等人自居,喜怒哀樂皆須出於己衷」。這裡所說的「皆須出於已衷」,就是要求演員設身處地、將心比心 地去體驗角色的各種感情。
  • 戲曲演員要結合人物的心理,用程式的外衣來表演和刻畫劇中人物
    由此可見,雖然戲曲具有的審美獨特的個性,在表演藝術教育中,卻都是以程式化為出發點或最終落腳點,可見程式化對於戲曲來說是何等重要。既然程式化在戲曲中的地位十分重要,那麼怎樣才能很好地運用它,並取得戲曲的精髓所在呢?活用程式是十分重要的。川劇藝術家周慕蓮有句名言「死學活用」。
  • 打擊樂與戲曲表演相映生輝和節奏
    打擊樂是構成戲曲音樂總譜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獨具特色的旋律、豐富多彩的內容、靈活多變的表現手段,通過音響的製造與表演相配合,使審美主體(觀眾)利用聽覺感受,把聲音體態形象化。歐陽予倩先生說過:「中國戲曲是以鑼鼓起家的。」戲曲鑼鼓音樂是伴隨戲曲表演而產生的,它離開了表演就會變得抽象乏味;戲曲表演如果沒有鑼鼓音樂的配合也會顯得軟弱無力,甚至根本無法去表現。
  • 戲迷界|戲曲表演藝術中的眼神運用分析
    戲曲表演最初在露天戲臺之上,演員通過眼神將人物的內心情感與個性特點與觀眾進行互動,可見眼神在戲曲表演中具有重要的畫龍點睛的作用,恰當的眼神應用可以將人物的內心活動表現出來,為人物的塑造創造更好的條件。因此優秀的戲曲演員都非常善於通過眼神的運用,來鮮活人物,來傳達感情,進而使觀眾產生情感的共鳴。
  • 「戲曲知識」戲曲表演的四種基本功(唱、念、做、打)(續)
    當演員掌握了這一切時,更重要的則是善於運用聲樂技巧來表現人物的性格、感情與精神狀態。幾百年來,戲曲美學中一直有傳聲與傳情的分歧,有的演員側重音色和唱腔旋律的美,講究唱出韻味;有的演員則著重中氣充沛、字正腔圓,主張首先要唱出感情。卓越的演員大都把傳聲與傳情結合起來,通過聲樂的藝術感染力,表現劇中人的心曲。
  • 戲曲身段表演為戲曲舞臺塑造人物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戲曲身段課是形象教育和直觀教學,是每個從事戲曲演員必備的表演課程之一,戲曲演員在學習了本行劇目後,再通過學習戲曲身段功,能給所學劇目起到基礎輔助作用,同時又能掌握所學劇目以外的表演技術技巧,從而為戲曲舞臺上的創編積累元素而打下瓷實的基礎。
  • 戲曲表演藝術的形式,以及如何發展,漲知識了
    近年來,在對待如何提高戲曲表演藝術這一問題上,存在著這樣的一種情況,即是許多同志想運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戲劇理論來解決我國戲曲表演藝術問題。這原來是一件好事,可是在學習這種先進經驗時,不是從中國戲曲的實際出發,而是從教條出發。本來想藉此剔除摻雜在戲曲表演藝術中形式主義的東西的,由於錯誤地對待這個問題,結果連戲曲的表現形式也被反對了。
  • 淺談:傳統戲曲中的小生角色表演教學
    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具體教學過程中要注意許多內容。一、傳統戲曲中小生表演角色概述傳統戲曲行當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有老生、小生、花臉等等。每一個角色都有特定的人物設定和內涵。小生一般指年輕男性,年紀在十八歲至二十八歲之間,他的扮相往往年輕漂亮、英俊瀟灑,容貌清秀。根據不同的劇情內容,小生又可分為袍帶生、扇子生、翎子生、窮生、娃娃生和武小生等。
  • 青年戲曲演員應該認真學習戲曲美學
    以鞭代馬,不僅是把騎馬上臺的困難變為可能,而且可以表現出人物的不同性格和各種精神狀態,表現出戲曲所特有的美來。演員的表演可以出景出情。如《夜奔》,優秀的武生演員在空無一物的舞臺上,憑藉著精彩的身段表演,不僅刻畫出雲迷霧罩、風吹葉落、虎嘯猿叫的環境,更能夠把林衝夜投梁山時的悲憤、激越、惆悵、蒼涼的情感生動地表現出來。
  • 中國動畫影視片有聲語言的戲曲表演特色探析
    中國動畫影視片中,配音演員的語言表達方式受傳統戲曲表演觀念的影響,在語言表演聽覺形態的處理上呈現出鮮明的民族特色。抑揚頓挫、韻味獨到的配音不僅描繪出鮮明的人物性格,其戲曲風格的表演特色也讓國產動畫角色的民族造型深入人心。 一、臺詞中的戲曲語彙 影視劇中人物敘述的臺詞語言是影視劇作的主體,是塑造人物性格和情感交流的主要手段。
  • 淺談:戲曲導演如何指導戲曲演員進行角色創造
    演員此時運用了大幅度的蹉步、跨腿、轉身、拋撒鐵鏈等一系列形體動作,準確完美的完成了人物神與形的結合。演員雖然沒有這樣的生活經歷,但是通過藝術家們運用戲曲--程式的技巧和手段,對生活的感受去進行創造,不是生活體驗的複製,而是生活體驗的間接創造。「戲曲的體驗和表現不是直接對生活的模仿,它是很奇特、很強烈的形體和心理的表現」
  • 表演箴言:真實、生動、個性化的表達,就是好演員
    新京報記者走訪多位導演、演員、表演老師,試圖通過他們的經驗分享,描摹出好的表演真正的樣貌。  沒有演員不會演戲,只有導演不會導戲。在中國的大部分片場,導演仍起著提綱挈領的支撐作用,不僅要把握劇情走向、拍攝節奏、現場調度、視覺語言,同樣也承擔了對演員表演的引導重任。
  • 戲曲演員的表演,要根據真實性和藝術性設計主要人物的第一次出場
    就是通過人物富有雕塑感的誇張的造型,在很短的停頓和靜止中,集中地概括地展現他(她)的外貌,性格和氣質。人物的上場,一般可歸納為以下所說的幾種情況:在具體的行動、鬥爭中上場,以抒發感情為主的。上場,突出表現人物性格的上場。但不論是哪種情況,都要選擇準確的外部動作,來突出人物給予觀眾的第一次印象。
  • 淺談戲曲演員對角色的體會
    中國戲曲聲腔演唱的基本要求就是「字正腔圓」,字正即吐字咬字清晰、準確,字與字之間的發音不能模糊不清、相互混淆,這樣才能將戲曲蘊藏的情感與劇情變化明確表達出來,讓戲詞變得更加清楚、優美動聽。作為一名專業的戲曲演員,不僅需要積極適應劇情、時間變化等,不得脫離劇中人物。
  • 聊聊戲曲表演中的「絕活」
    演員表演中要注意粘臉譜的粘合劑分量,以免到時扯不下來,或者一次把所有的臉譜都扯下來。另外就是動作要乾淨利落,假動作要巧妙,能掩觀眾眼目。「運氣變臉」就更難了, 傳說已故川劇名演員彭泗洪,在扮演《空城計》中的諸葛亮時,當琴童報告司馬懿大兵退去以後,他能夠運用氣功而使臉由紅變白,再由白轉青,意在表現諸葛亮如釋重負後的後怕。
  • 中國戲劇的表演,傳達出人物的內心情感
    然而,當他懵懵懂懂地下了舞臺來到後臺時,看見同仁面帶笑容聽到他們異口同聲地說:「阿史頭,滿堂彩,觀眾拍手鼓掌!史濟華方才清醒了些,心放了下來。」散場後,又見不少觀眾還等在後門待他出來。觀眾七嘴八舌:「史濟華依唱得好,做得好,武功好,文武全才!」
  • 戲曲表演裡「上場」是什麼?簡單來說,演員和觀眾的初見就是上場
    如總是處於模仿的階段,演人物的外部程式多,對人物的內心體驗少,嚴格的說,這樣的演員還不算會表演,而是在臺上學老師的表演。阿甲同志說:「先接受前人從廣泛生活體驗中所形成的技術、到創作時再從自己的具體的體驗去消化它,批判它又豐富它。」這就是要求演員要進行創作,而不是單純的模仿。
  • 談論戲劇演員在表演中行動的自我的特徵研究
    演員在表演時,其中一個自我要把握好所飾演角色所具有的一切情感和情緒,而另一個自我要利用演員自己的自我意識,對所飾演角色的情感情緒進行控制,讓自己所展現的情感情緒恰當地呈現出來,讓自己時刻保持一種進行藝術創作的意識,始終留一份清醒給自己,讓自己把要創作的人物形象恰到好處地呈現出來。這就是演員與角色的統一。
  • 淺談:戲曲舞蹈的藝術特性釋解
    雲帚的用途非常廣泛,在戲曲中,仙人、太監等都使用了雲帚。在著名的黃梅戲《七仙女》中,嚴鳳英飾演的仙女就手中持著雲帚,出場時候就揮舞一番,由此可以看出,雲帚舞是戲曲舞蹈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演員也可以通過雲帚,來充分表達人物內心的情感。劍術對於劍術,想必人們都不陌生,一把劍,在演員的手中,可以表達出不同的情感,時而激烈,時而柔和,將人物內心的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